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信息
编号:100869
抓副症和辨病机结合用方
http://www.100md.com 2001年9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626期
     当代在研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多把原文中记述的必见症状,叫主症,把或见症状或非必见症状,叫副症。临证用方,主症虽说“必见”,但是不必俱见,副症虽说“或见”或“非必见”,但是对具体病人来说,有时却可能是他感到最痛苦的主诉症状。抓副症,进而深入辨析它的病机,治疗一些疑难病症,常常使人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伤寒论》第156条说:“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心下痞”是指病人胃脘部堵塞胀满的自觉症状,这个症状并不是五苓散适应证中的主症,但对于这个病人来说,却是以“心下痞”为主诉,是他最感到痛苦的主症。因此如果根据“抓主症”用方的思路,“与泻心汤”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用过泻心汤后,实践证明无效。于是必须详细寻求其它的症状,并根据全部症状表现,进一步深入探求它的病机。从病人还有烦渴与小便不利等症状,知其“心下痞”的根本病机,是下焦水邪内蓄,下窍不利,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所致,于是改用五苓散,药到病除。这就是“从副症,兼求病机”用方思路的范例。有人说,这是张仲景辨证不准确,以药试人。我认为这是张仲景举例示人以法的典范。
, http://www.100md.com
    曾治赵姓女士,42岁,主诉胃脘胀满数月,进食减少,时轻时重,一直服用胃动力药和舒肝和胃、利气消满的中药,没有明显的效果。详问病人,知其平素口干口渴、小便量少,自觉有硬物从少腹向上顶至胃脘,胃脘胀满,饮食不下。舌体胖大、舌苔水滑、脉沉弦,亦均为水邪内结之象。于是用五苓散原方煎汤服用1周,诸症消除。

    又诊闫姓女患者,剧烈呕吐,水食难下,若每日输液超过1000毫升,亦会吐痰涎粘液,经检查没有发现导致呕吐的器质性病变,于是诊断为“神经性呕吐”。住院治疗2个月,症状不减。病人神疲消瘦,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伴有小便短赤、口中燥渴、心烦失眠、舌光红无苔、脉细弦小数等一派阴伤内热的症状。仅凭现在症状,还不能判断是因为长期呕吐造成了阴伤,进而产生了内热,还是原来就有阴伤内热而导致了呕吐。于是详细询问病史,患者补诉,既往患有慢性泌尿系统感染和神经衰弱,常小便涩痛、口渴、心烦、失眠。这次发生呕吐,是因和家人生气而诱发。据此情况,认为病人原来就有阴虚内热,且是水热互结。这次发病,是因肝气引动水气,水邪犯胃,胃气上逆,致呕吐不止,于是试用猪苓汤原方3剂。因病人目前已无明显的肝气郁结的表现,而且舒肝药物温燥易伤阴液,故未加舒肝药物。又怕病人吐药,嘱每天服药一剂,分多次服用,每次只服一两口。患者服此药后竟然不再吐药,且感到服这样的药很“对口”。再服3剂,已可进食米汤。连用本方3周,已可正常饮食,小便短赤涩痛、口燥口渴、心烦失眠的症状亦皆有缓解,于是出院调养。后随访3年,未见复发。

    猪苓汤在《伤寒论》中的适应证,主症有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心烦不得眠、发热、脉浮,副症有或咳、或呕、或下利。但在此案中,副症呕逆却是作为患者最痛苦的主症出现,而原方证中的主症反而下降到从属地位。以前有用本方治呕逆的报道,我用本方治下利、治咳喘、治眩晕,皆是从抓副症,兼求病机的思路入手的。可见在《伤寒论》原文中,即使是副症,也是不能忽视的。, 百拇医药(郝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