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9700
孩子为何不会写作文了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3日 《生命时报》 2006.06.13
     电器化让他们失去机体刺激,感受力跟着萎缩

    案例:

    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宝跟老师去春游,老师规定,这次去香山的植物园,每个同学都要写一篇记叙文。春游,小宝自然最开心。但是,一听要写作文,小宝的游玩兴致就“缩水”了。回来后,小宝的记叙文只写了几十个字:花,太美了;树,太美了;山,太美了;水,太美了。反正,见了什么,都是“太美了”。老师给他的作文批语:50分,观察不认真。小宝的妈妈非常着急,经常辅导小宝,但似乎也没成效。

    孩子不爱写作文,其根源不是写作能力,而是写作兴趣。写作本身是个表达感受的过程,而且是强烈的感受,所谓有感而发。写作兴趣跟两大因素有关:一是感受力深度,感受不深,就写不出来效果;二是对自我感受的判断,没有人会表达自认为是错误的感受。

    小宝见了什么都说“太美了”,其感受力的深度不足。没有感受,自然就没有表达的欲望。今天的孩子,感受力浅,跟其成长过程密切相关。

    感受力是在感觉的刺激中成长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是“拇指一族”。电视一摁,游戏机一摁,洗衣机一摁……使很多孩子失去了机体刺激。刺激减少,刺激狭窄,孩子的感受力自然萎缩。其实,要增加机体刺激很简单,比如洗袜子,搓洗的过程,就能刺激感觉,增强感受力。

    另一个原因是,不能确定自己的感受是否正确。

    婴幼儿害怕的时候,就会拼命地哭。害怕是感受,哭是表达感受。假如妈妈不准孩子哭,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意识:哭是错误的。甚至认为害怕的感受也是错误的。试想,这样的孩子,有害怕的感受还敢表达吗?或者,还会用哭来表达吗?

    写作文的时候,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写出有“意义”的思想。换言之,没有“意义”的思想或感受,就是错误的,不能表达。假如老师所说的“意义”学生没有,学生有的感受(思想),又不符合老师的“意义”,学生还敢写出来吗?有些老师对不符合“意义”的作文动辙批评、责怪,甚至羞辱,这就抑制了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也挫伤了孩子写作的兴趣。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孩子便逐渐失去了表达感受的欲望和勇气。

    无论对错,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恢复孩子写作兴趣的基础。鼓励孩子说“真话”,比要求孩子说“正确的话”更重要。, 百拇医药(心理咨询师 智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