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高血压病
编号:11516566
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难题与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50期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西医的病名。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高血压病”的记载,也没有等同的中医病名,所以,在中医临床和研究上常常碰到许多难题,导致中医防治高血压病的地位得不到现代医学的认同,现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难题

    1.诊断难

    高血压病没有对应的中医病名。由于高血压病大多伴有眩晕、头痛,所以,现代中医文献(包括高校教材)普遍认为高血压病属于眩晕、头痛的范畴,所以,在书写病历时,中医诊断写眩晕或头痛。但许多高血压病患者早期没有眩晕或头痛,只是在常规体检时发现血压已经明显升高,有些患者血压已经高达200mmHg/110mmHg,仍混然不知,就是因为没有上述症状。这时中医诊断该怎么写?所以,用眩晕或头痛作为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显然不合适。

    2.治疗难
, 百拇医药
    大量文献资料(包括高校教材)普遍认为,高血压病属于肝的病变,临床应该辨证为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所以,治疗大多以平肝潜阳或滋阴潜阳为法。由于这种理论的误导,临床上许多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忽略了辨证论治的精髓,一见到血压增高,就用平肝或滋阴潜阳的方法,但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但从我们的临床经验来看,许多高血压病患者(尤其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不是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而是气虚或阳虚或痰湿或瘀血,用补气、化痰等方法同样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血压得以平稳下降。

    3.疗效评价难

    高血压病的治疗目标,西医主要关注血压是否降下来,所以,西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降血压,评价疗效也是看服药后能否降压。中医治疗在于整体调理,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而非针对性,二者治疗原理有本质的不同,所以疗效评价指标本应该不同。可是临床上也常把把血压能否降下来作为评价中医疗效的金标准,这是导致中医疗效被否定的主要原因。此外,临床上还常常有这种情况:血压达标了,症状并没有减轻或消失;反之,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了,血压却不达标。那么,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如何评价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也亟需解决。
, 百拇医药
    4.科研设计难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课题很难在国家级重大项目中获得立项资助。其原因一是中医辨证的规范性不被认同,辨证论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能正确反映高血压病的实际情况;二是辨证论治与固定方药研究的矛盾。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精髓,是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但过于灵活,缺乏重复性,固定方药(中成药)的研究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体现中医的特色;三是疗效评价只是注重血压的下降程度和症状的改善程度,而能够体现中医特色的远期疗效指标如防止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治未病)、改善高血压病的预后、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等,但却没有被用到评价指标中来。

    5.成果推广难

    一是机制研究,这种研究大多注重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选用了不少先进指标,但由于背离了中医理论体系,这种研究成果毫无推广应用价值;二是辨证论治研究,由于缺乏重复性和规范性,很难推广应用;三是中成药投放临床,但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市场宣传大多背离辨证论治原则,难以被同行学者认同。
, 百拇医药
    二、高血压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对策

    上述临床难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在高血压病防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主要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笔者认为,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也许会有所裨益。

    1.开展高血压病中医概念的理论研究

    建议以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为依据,从“心主血脉”理论作为切入点,从中医的气血理论和血脉理论为基础,解释高血压病的生理病理;从血脉运行的异常探讨“脉胀”病名与高血压病病名的相关性,探讨中医病名的诊断及诊断标准。通过深入开展高血压病的中医概念等理论研究,重点解决高血压病的中医生理、病理、病名及诊断标准等基本问题。

    2.开展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规律和辨证规范化的研究

    中医辨证论治既是优点,也有缺点。前者是其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治疗方案个体化,可能取得最佳疗效;后者是其灵活多变性,使得其研究成果的应用都很难把握。建议着重从中医的气血理论或血脉理论为切入点,深入探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变化规律等的相关关系、正气与浊邪的相关关系、环境气候对血脉的影响等方面开展研究,探讨中医辨证规律并对辨证标准进行规范化研究,揭示高血压病的病变实质。
, 百拇医药
    3.开展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疗效评价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科学性,也是中医疗效是否被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应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整体调理的优势,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建议把高血压病患者症状改善的评价与生存质量评价结合起来,把治未病的中医理论与高血压病的预防和并发症的防治、改善高血压病预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讨被中西医学共同认可的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4.开展科研方案设计的研究

    高血压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其危害关键在于长期、渐进性的发展,出现心脑血管的并发症。如何防治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被公认的重大课题。中医药整体调整,使机体阴阳气血恢复平衡和谐,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正是中医的强项。建议科研设计不要单纯从片面“追求降血压”的思路去做,而应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以改善预后、防治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为切入点。

    5.开展中药新药的研究

    建议依据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大力开展中药复方制剂的系列研究,实事求是地进行药物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价,防止夸大疗效和包治各种高血压病的虚假宣传,开发具有辨证论治特色的有效的中药新药。

    综上所述,由于存在诸多的临床难题,制约了中医药在高血压病防治方面的作用,其研究成果也得不到同行的认可。只有通过数年的理论和方法学研究,提高高血压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水平,提高临床疗效,提高高血压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地位,才能使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王清海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高血压病 >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