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最新03 > 正文
编号:11744085
丁甘仁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64kb)。

    丁甘仁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家世业医。丁甘仁初拜圩塘马文清为师,又从业于名医马培之,兼收并蓄马培之内科、外科(包括喉科)之长。同时常与其族伯丁松溪(为费伯雄门人)切磋医学。由于勤奋好学医术日精。丁氏学成之后先行医于无锡、苏州,后到沪上,医道大行。为振兴中医,联合夏应堂等集资办学。1915年。向北洋政府申请备案,获得教育部嘉许,并在内务部注册备案。该校成为兴办中医教育援以立案的先例。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正式创办,尔后并开办沪南、沪北两所广益中医院。

    丁氏研究外感热病,宗法仲景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于四时温病,其治法融汇伤寒、温病学说之长,用药轻灵,以轻去实。丁氏行医之时烂喉丹痧流行猖獗,亲身诊治万余人,积累了丰富经验。著有《喉痧症治概要》。丁氏兼通内、外、喉科。治学不偏执一家之言,对前贤经验择善而从,而以审证精确,用药丝丝入扣见长。丁氏医疗风格以"和"、"缓"为特色。丁甘仁的子孙及闻人继其医业。丁氏学术流派在江南医界颇有影响。------------------------------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孟河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学有渊源,先受教于其兄松溪(费伯雄之徒),继受业于圩塘马仲清,又从巢氏习外科,故通晓内科及外、咽喉科。丁氏先行医于苏州等地,后徙居沪上,先后设诊所于仁济善堂及凤阳路等处,临证多佳效,声誉日隆。1915年始,与夏应堂、谢利恒等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及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又兴办沪南、沪北广益中医院,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又为学生实习奠定基地,从此各省求学者闻风而来,年有增加,因之门墙桃李,遍及全国,丁氏内科医学得以逐步形成。他还出任上海中医学会会长,并发行《中医杂志》。常与汪莲石、余听鸿、唐容川、张聿青诸同道相交往,吸取各家之长。丁氏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至暮年仍坚持出诊,不以为劳。著作有《丁甘仁医案》、《喉痧证治概要》等。子孙辈皆传其业。

    学术观点

    丁氏对外感热病的研究,系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于四时温病。他说读了《内经.热论》以后,必须熟悉《伤寒论》和《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方书,这是全面学习外感病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认为当读了仲景《伤寒论》以后,在参考各家注解中,必须学习舒驰远著的《伤寒集注》,其中关于六经定位,把六经主证及主治方法,提纲挈领,使后人得到概括的认识,而且对临诊时少见的症候并不全部罗列,以示不属于主要方面,遇到不切实际的地方,不作牵强的解释。例如:太阳篇内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大陷胸汤等条文,以及其他各篇中的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丁氏尝谓:"读古人书,自己要有见识,从前人的批判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加以辨别,并须通过临床实习,接触实际病例,方能心领神会,达到运用自如。"他对《舒汶伤寒》的估价,虽不能认为处处都很正确,而有发人深省联系实际的作用,不仅是独抒己见而已。

    丁氏在数十年中,对《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的辨证施治原则及应用方法,潜心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深入体会,大有心得。认为在实际应用时,必须互相联系,不能对立起来。在治疗外感病的过程中,必须把二种学说融汇贯通,因人制宜,才能得到效果。试观《丁氏医案》中对伤寒、温病的治疗方法,是伤寒方与温病方同时采用,并不以经方和时方划分界限,是非常灵活而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对治疗中几个实际问题的看法:(见证治经验)

    证治经验

    一、伤寒类

    1、在三阳方面:应用麻黄、桂枝、小青龙等法外,又有表寒里热的桂枝白虎汤、大青龙法,以及生津清热、下则存阴、承气等法;妇人经水和适来,邪热陷入血室。瘀热交结,用小柴胡加清热通瘀之法。

    2、在三阴方面:有寒已化热,热又伤阴心烦少寐,渴喜冷饮,用生津清热之法(包括黄芩、黄连、生地、竹叶之类);又有邪陷太阳再传少阴的呕呃便溏,四肢逆冷,用四逆汤等法(加丁香、柿蒂、厚朴、橘皮、半夏)。

    3、在表里两感方面:有太阳少阴同病,发热微寒,遍体酸楚,腰痛如折,脉浮而数,偏重于表寒的,用阳旦汤加细辛、葱头之法;又有寒多热少,身疼腰痛,脉沉细而迟,偏重于里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延胡索、五灵脂、生姜之法。

    诸如上述,他是根据伤寒邪从外来,循着六经传变规律,辨别其夹杂情况,而后施以适当治法,故能随机应变,进退有序。

    二、风温类

    1、综观风温治案中,可以看出温邪从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有急剧的变化。丁氏尝谓:"本病利在速战,加风以阳,温化热,两阳相劫,病变最速;尤其是伏湿化火伤阴,来势更急,这是与湿温根本不同之点。"除常峁的风温侵袭肺胃,熏灼气分的病例应用桑菊、银翘、白虎等法外;又有发热、咳嗽气急,喉有疾,苔黄,脉滑数,甚至抽搐咬牙之风温痰热交阻肺胃的重症,急用麻杏石甘汤加竹沥芦根之法;又有舌尖红干涸,痰热内陷心包,肺炎叶枯,化源告竭的危症,用黄连阿胶汤清燥救肺汤等法,得以转危为安;又如舌前半光绛,中后腻黄,脉数不静。阴液已伤,阳明府垢不得下达,用调胃承气加花粉、芦根等存阴通府之法;又如表热不扬而里热甚炽,神昏谵语,狂乱,唇焦,渴不知饮,甚则角弓反张,温邪伏营,肝风骤起,用犀角、羚羊角、鲜石斛、竹沥、紫雪等清营息风生津涤痰之法。

    2、风温证身汗不解,咳嗽痰多,大便溏泄,迭进辛凉清解润肺化痰之剂,其邪不从外达而反陷入少阴,见神识模糊,汗多肢冷,脉象沉细等症,阴阳脱主离,即在目前,急用人参、附子、龙骨、牡蛎回阳救逆之法;服后肢温汗止,其脉渐起,危症得以挽回;迨阳回之后,阴液大亏,再见阴虚燥热之象时,继用救阴润燥之剂而收全功。丁氏云:"温病用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等,是治其变证,非常法也。盖人之禀赋各异,病之虚实寒热不一,伤寒可以化热,温病亦能化寒,皆随邪势的传变而转化。此证初在肺胃,继传少阴,阳素亏,故阳热变为阴寒,迨阳既回而真阴伤,故前后方法各殊,若犹拘泥温邪不能投温剂,势必不起矣。"

    三、湿温类

    1、邪在卫分、气分,按三阳经治法:例如,湿温初起,表未解而胸闷泛恶,苔白脉濡,用桂枝、栀豉、三仁等方;如邪留膜原,寒热往来,苔腻,脉濡滑,用柴葛解肌、甘露消毒丹等方;如热在阳明,湿在太阴,而热重于湿,壮热口干,苔黄脉数,用苍术白虎汤(重用石膏),再加银翘之类;或热迫于下,身热便泄,用葛根芩连汤法;如湿从热化,势将由气及营,由经入府,宿垢不得下达,舌红绛,苔中后腻黄,脉象沉数,用调胃承气汤导滞通府为主,加入青蒿、白薇、丹皮、赤芍之类,使有形之滞得下,则无形之邪自易解数。

    2、湿胜阳微,按三阴经治法:例如,身热泄泻渴喜热饮,舌灰淡黄,脉象濡数,用附子理中合小柴胡等方;如湿困太阴,健运无权,水湿泛滥,为肤肿腹满,舌淡苔白,脉象迟弱,用五苓、真武等方;如湿温月余不解,身热汗多,神识昏糊,舌苔干腻,脉象沉细,急用参附回阳、龙牡潜阳之法,得以转危为安。

    3、邪热从阳入阴,按温病热传营血治法:例如,灼热有汗不解,烦躁少寐,舌红糙无津,脉象弦数,邪热入营,伤阴劫津,化源告竭,有风动痉厥之变,用大剂生津凉营息风之剂(鲜生地、鲜石斛、花粉、羚羊角等);甚则唇焦齿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6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