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心理健康 > 正文
编号:13077871
节后综合征 如何扫去心理灰尘迎接新一年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19日 中国新闻网
     2月16日即大年初七,不管愿不愿意,大家都开始上班了,预料中的节后综合征也如期而至,不想上班,或是上班提不起精神,对多数人来说算年后的常态。“健康的概念是生理、社会和心理三者合一的理念。”云南省健康教育所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赵白帆表示,我们内心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节奏的紧张,而是内心状态的焦虑。无处不在的高压不仅考验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能成为健康隐患。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许秀峰在分析抑郁症时谈到长期的慢性压力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之一,谁也不知道最后压倒骆驼的会是哪根稻草。

    新年新气象,在万象更新之初,让我们为自己的心理扫扫尘。

    上班首日

    【晕】 不知今夕是何年

    “今天领导打电话问我工作的事情,我还晕乎乎问领导怎么今天就上班了,结果挨了领导的批,说全国人民今天都得上班。”昨天上午,仍处于休假状态的白小姐接到领导的电话就突然发现自己各种不适,“本来挺精神抖擞地上网,知道要上班后就各种难受,到了单位就开始犯困,放假的几天白天也不困,但是一上班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困,感觉大脑供氧不足,整个人像没清醒一样。”

    像白小姐这样“不知今夕是何年”的上班族并不少,不少上班族上班前两天互通电话确认上班时间。小龚是基层公务员,昨天上班的状态也是一个字——“差”,“一个上午什么都没干,总是没状态,到下午还是提不起劲,跟同事聊了会儿天,一直到4点才工作,下班前肯定是没指望完成工作了,效率太低了。”

    【收】 开“收心会”投入工作

    昨天,记者了解到,不少单位将原本是周一的中层领导例会也提前到了昨天。来自晚报“教育部落”QQ群的“残絮”说,收假上班公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部门召开的“收心会”,“吹吹过节如何如何,然后就转到近期工作安排上了!主要就是让大家紧张起来。”而效果挺好,开完会之后同事都开始忙各自手上的事情。群里的另几位网友则说,虽然公司没有采取开“收心会”类似的举措,但是上班后领导马上就安排了不少事情做,心马上就收了。

    也有人用提前适应的方式给自己收心,“去年十一长假的时候我就犯了节后综合征,因为放假几天都是玩到半夜才睡,第二天接近中午才起床,结果上班前一天晚上怎么都睡不着,别说上班的时候没精神了,出门去上班的时候觉得眼前白晃晃一片,过马路还差点被车撞了。”为了不重复上个长假的悲惨经历,这次的春节小程特意提前两天离开老家回到昆明,“提前回来调整,一个是把作息调回来,再就是看点跟工作相关的资料。”提前调整状态,让小程一下子进入了状态,“我觉得一是休息够了,二是提前就做好了工作的心理准备,所以很顺利。”

    【算】 今年请假全攻略

    曾有人说“刚收假的人最需要假期。”收假第一天,不少网友已经在想着下一个假期,悲观的网友发现所有的假期都是“长假之后仍是长班,生活太没有乐趣了。”更多网友则是积极面对,制作了一份让人充满希望的请假攻略,称可有3次机会拼出小长假,记者也将这一攻略和读者分享,愿你有个好心情。

    ① 4月29日~5·1劳动节+5月2~3日请假2天+5月4~5日双休日=7天假!

    ② 6月10~12日端午节+6月13~14日请假2天+6月15~16日双休日=7天假!

    ③ 10月1~7日国庆+10月8~11日请假4天+10月12~13日双休日=13天假!

    看到这样一份请假攻略,正身患节后综合征的你是否有满血复活的感觉?

    专家分析

    心理除尘有讲究

    节后综合征

    应对: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长假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有人头天晚上就做了上班的梦一早醒来疲惫不堪,有人坐在电脑前工作效率奇低,还有人出现了焦虑、郁闷、烦躁等情绪。赵白帆表示,这也许只是节后综合征的短暂小问题,但也可能是职业倦怠的表现。 人们在大假之后产生的如肠胃不适、睡眠紊乱、头痛眩晕、焦虑、神经衰弱、疲惫、抑郁失落、焦虑不安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负面反应被称为节后综合征,通常会持续一两周。赵白帆表示,这些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们在大假时改变了惯常的生活方式,平日里的作息规律被打乱,特别是松弛下来的神经一时适应不了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生物钟调整不过来。赵白帆建议,大家不必把这些状况太当回事,可以通过快走、瑜伽、球类、骑自行车、游泳、跳舞等有氧运动调整生物钟,但需要重视的是,节后上班恐惧症反映出存在已久的一些问题。比如分离性焦虑(探亲结束),适应焦虑(因为新一年节后通常会调整工作和职位),以及职场人际关系困难等,而更有可能的原因,是遭遇职业枯竭感。大家需要好好地正视自己的工作状态及在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只有找到症结才能良好地调整心理状态。

    抑郁

    应对: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在说“郁闷”、“烦躁”、“别理我、烦着呢”等语言,实际上这些词都是抑郁情绪的代名词。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几乎每个人都在超负荷运转,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成分。当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痛苦境遇、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情况时,理所当然会产生抑郁情绪。身边很多朋友都就焦虑和忧郁这样的话题咨询过赵白帆,她发现每个人几乎都在说不快乐的事:事业成功的说工作压力大,工作清闲的说这行没前途,没成家的说遇不到适合的人,成家的却说其实婚姻很乏味。而抑郁总是与焦虑相伴随,大家不是把过去的难事和苦事放在当下而且放大了变得忧郁,就是把未来的难事和苦事放在当下而且放大了变得焦虑。

    赵白帆比较认同心理学家李子勋对抑郁的解读:抑郁情绪其实是我们身心的晴雨表,它提示我们身体需要休息,情绪需要宣泄,生命需要爱护,抑郁情绪其实是在表达身心的诉求。所以一定要回应这些诉求——要改变对待自己心灵和身体的方式,试着去发现自己的心灵,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还包括改变饮食习惯、有规律地运动、学会放松的方法(主动放松)并同时让别人帮助你放松(被动放松)。

    压力大

    应对:可以试试想像放松法

    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还会直接诱发皮肤过敏、哮喘、偏头痛、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应对压力,首先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其次,要平衡日常生活各种需求,使自己的生活保持平衡状态,这些重要的能力包括:自信心、思维的理性程度、安排生活的效率、人际关系的质量与数量等。有意识地加强以上几方面的能力,是应对压力的关键所在。

    当你感觉到压力过大的时候,或是自己的情绪很难控制的时候,可以采用想像放松法,即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坐在或躺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内心感到放松,整个身体感到舒服,配上几次深呼吸,感觉精力已注入你的身体,人就会觉得神清气爽。

    此外,要避免容易带来压力的食物,如:咖啡、烟草和酒精,别以为它们能给你减压,其实它们只会让你的情绪更糟。 (罗南疆 连惠玲 郭舒瑜 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