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829514
中医需要理论创新与临床回归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469期
     试图综合不同时代众多中医著作、流派和学术观点而编制的统一教材,必然受制于编写者的知识范围,受制于编写者对中医知识和理解的局限性。最终,可能会造成一些中医知识的流失。

    中医在大医院的出现,带来了中医分科,很多中医师成为专科医生,不再是传统的全科医生。这些变化也会影响到现代中医师的思维过程。

    现阶段,中药临床的使用原则与方式并不一定需要急于回答中药是怎么起作用,哪个化学成分起的作用,作用于人体哪个部位。基于大数据的中药研究能明确地说明服用这个药方后会发生什么,有用没用,对什么人有效,

    大数据能帮助我们用与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相适应的语言形式来表述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与价值。

    中医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医以其精湛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华大地上盛行千年不衰。中医理论的形成,受到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影响,中国哲学阴阳平衡、五行生克、恒动相宜等基本观点广泛地应用于阐述人体的生理状况与病理变化之中。

    中国哲学精、气、神等概念被引入中医学领域,用来说明人体的基本物质与表现形式。中国文化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造就了天人相应在中医理论中的特殊地位。

    中医善于充分利用不同时期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来充实其理论体系,完善其技术手段。古代科学知识,如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民俗和古代解剖技术的进步,对中医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治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代金属铸造与磨制,炼丹术对溶剂的选择与加热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使得中医技术能力逐步提高,中医治疗工具,制药技术不断得到改善,进而治疗效果得到提高。

    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直与临床实践紧密相连,早期的砭石与尝百草形成了针灸疗法与草药疗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六经辨证治外感,脏腑辨证治内伤的基本原则。

    后世的河间、丹溪、易水、温补、新安、温病等学派理论的形成都与疾病谱的变化、地域差异,以及个人知识结构不同所带来的临床实践经验的不同积累有关。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定型的标志。后世历代中医的理论发展都是在《黄帝内经》的框架中,对其某些观点或某个理论的补充与完善。

    中医临床实践的基本原则

    中医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手段,采集与病人和疾病相关的信息,加之行医者对气候、地域、社会与生活习性的理解来判断病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和内外因素对这些变化的影响,判断患者归属于中医阴阳、气血、寒热虚实和脏腑经络相关的某个证型,根据证型,选方用药,选穴用针。

    药物或穴位的组合是根据对证型的综合考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7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