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54338
《内经》提出郁证因机证治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855期
     笔者经过数十年临床后,重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发现书中虽无郁证病名,然而却早已系统地论述了郁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并强调通过防治郁证以治未病、以求健康长寿的学术思想。

    情志致病 五脏具有活的灵魂

    提出情志病因学说是《内经》的重要学术贡献。

    喜怒常情,不节致病 《灵枢·邪客》:“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犹如自然界存在风雨寒暑一样。然而,如果情志活动失调,便如四季不时之邪一样,可以引起疾病。《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情志因素作为疾病内伤病因。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郁证》云:“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李用粹《证治汇补》:“有病久而生郁者,亦有郁久而生病者。”他们的观点都是以《内经》的情志病因学说为滥觞的。

    七情五志,可伤五脏 《素问·宣明五气》指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如此则将五脏看作为是具有活的灵魂的肉体器官,这就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而调节情志或通过调节情志而调节脏腑功能的理论基础。相对于将组织器官看作是肉体而没有灵魂的现代医学而言,这是最本质的区别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五志伤五脏的说法,只是借助了五行学说而已,其实并非一一机械对应。五脏之中,以心与情志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神气舍心(《灵枢·天年》)”“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忧思伤心(《灵枢·百病始生》)”,此之谓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说明脏腑君明臣安则体寿无殃。

    情志伏邪 负性情绪积蓄发病

    秋忿冬怒,久郁发病 《素问·脉要精微论》有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忿”的本义为心乱如麻,情绪糟糕,为怒的初级状态。犹如外感热病有潜伏期一样,情志致病也有类似潜伏期的过程,“秋”“冬”代表时间变化,不妨可称之为“情志伏邪”。人生不如意事多能自行调节排遣,时过境迁便可释然;倘若怀抱悒郁耿耿于怀,一旦超出机体的调节能力,有朝一日终能因郁致病。“秋忿”“冬怒”相当于是从隐性郁证转化为显性郁证。此语如从气候转换角度解释,转弯抹角反失其真。

    情志病因 尚可区分内外禀赋

    情志致病,事关禀赋 迄今为止普遍认为情志病因属于内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02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