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8.05.04
编号:75195
民营医院要打破增量魔咒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4日 生命时报 2018.05.04
     近些年,民营医院发展迅猛,最新发布的《民营医院蓝皮书: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民营医院数量达1.64万家,占比56.39%。这是继2015年后,民营医院再次超过公立医院。于是,有人开始“看好”民营医院,“唱衰”公立医院。但我认为,现在下结论,还言之过早。

    民营医院数量超过公立医院并不能说明什么。第一,民营医院数量虽然增加了,但规模普遍偏小。数据显示,超过80%的民营医院为一级或未定级的医疗机构,床位数普遍小于100张。2016年,平均每家民营医院床位仅为75张,而同期公立医院已达351张。仅从床位数来看,全国民营医院要达到8万家才能与公立医院等量齐观。此外,民营医院门诊人次、平均住院日等方面还与公立医院有着不小的差距。第二,公立医院数量下降,不代表实力减弱。当前,很多公立医院合并重组,整合分散的院区和附属医院。合并后,它们的数量减少了,体量却增大了。

    反观民营医院,数量增加了,服务能力却没有提升,还是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公立医院的医联体已经推行得有声有色,民营医院却被排出在外,这种数量上的增长反而成为一种负累,变得更加分散,实力也弱化不少。

    我认为,民营医院不要陷入增量的魔咒,要走向蓝海(经济学名词,指未知的市场空间)。如今,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已更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未来医疗机构的任务应更侧重于健康防病,工作方向也将从过去的给老百姓“看好病”,转向现在的让老百姓“不得病”。也就是说,关口前移,服务后延;预防前置,医疗退后。在这种形势下,民营医院应在康复、医养结合、临终关怀、疾病预防、慢病管理、保健教育等方面大展拳脚,而不是在争抢病人上和公立医院拼得你死我活。

    除了找对方向,民营医院还要弥补不足。目前,民营医院有“两缺”,一缺设备,二缺人才。设备能花钱买,好人才却很难求。尽管国家鼓励多点执业,但并未从根本上撼动公立医院医生的地位。在公立医院,医生能得到保障、编制、社会地位,这些隐形的、非货币化的好处,捆绑着公立医院医生的手脚。如果这些不能被打破,民营医院很难真正意义上超越公立医院。

    另外,民营医院良莠不齐,时有坑蒙拐骗,也成为一大诟病。如何在患者中建立口碑、吸引患者就医?我认为,政府或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应设计推出“优秀民营医院识别器”,助推医院星级认证,对提升民营医院的社会公信度可起到一定作用。

    尽管前路并不平坦,但我对民营医院的未来仍充满信心。一方面,随着老龄化加深,社会对医院的需求量会增加;另一方面,政府办医精力有限,社会资本办医是大势所趋,民营医院看准“大健康”蓝海,必定大有可为。▲, http://www.100md.com(庄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