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8.06.08
编号:74474
毋需刻意“穷养”或“富养”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8日 生命时报 2018.06.08
     编者按:在物质越来越富裕的年代,孩子该“穷养”还是“富养”,令很多家长纠结。有些人觉得,人生不是冲着吃苦来的,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也有人认为,人必须先吃苦才能成长,孩子吃苦就要趁早。就这一话题,《生命时报》邀请有关人士,请他们谈谈想法。

    毋需刻意“穷养”或“富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 霞

    出生在70年代、80年代的家长,大多儿时家庭生活并不富裕,都算吃过些苦。但当他们成为父母后,每个人对童年“吃苦”经历的解读不同,导致他们的教育观、人生观也大相径庭。原因就在于,对吃苦的认识,大家各有理解。

    今天我们再来谈吃苦,并不是因为物资匮乏要忍饥挨饿,也不是为谋生计去吃苦耐劳。因此,故意给孩子营造过于艰苦的物质条件,送孩子参加吃苦夏令营、魔鬼训练营等让孩子受皮肉之苦,可能会让孩子反感,也毫无意义。

    对孩子成长更有益的往往是精神生活之“苦”,是遇到困难时的反复尝试,是面对问题时的独立思考,是为完成目标而执着坚定,是为做好一件事而专心致志,是在团队中的默默付出,是超越自我中心而对周遭人和事的热情关注。孩子们在经历这些“苦”的时候,他们内在的巨大潜能将被激发,意志力得以调动和培养,这是他们在未来努力支配自己行为、进而主导人生的重要力量。

    这样的“吃苦”机会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要让孩子尽早参与到家庭生活中去,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而非家庭的中心,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从家务劳动的亲力亲为到各种事项的讨论决策,从家庭关系的增进到邻里和谐的维系,亲自参与并做好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孩子自然而然就要“吃苦”,意志力也能得到磨炼和提升。

    有些被“富养”的孩子得到父母的过度宠爱,无须争取便可得到一切,他们习惯索取和求助他人,不知如何独立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被刻意“穷养”的孩子则容易走上另一极端,他们感受到的多是父母冷漠的一面,父母的刻意拒绝与隔离,为让孩子体验吃苦人生甚至剥夺了童年生活的诸多乐趣,容易让孩子不易信任他人,遇到困难更易退缩与逃避。刻意的“穷养”或“富养”都可能误导孩子,让他们形成错误的人生观。

    富养或穷养不是简单的二分法,更不是解决孩子成长难题的绝对法宝,父母无需刻意营造,纠结于此。真实的生活、真切的情感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要让孩子全身心地参与到生活中,自由展现对生活的热爱、对做事的专注、对他人的关怀,鼓励他们在困难面前反复尝试,遇到责任勇于担当,有梦想就去努力,这样的“苦”才是有必要的。▲,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