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07.30
编号:80238
医生做科普,百姓更受益
http://www.100md.com 2019年7月30日 生命时报 2019.07.30
     健康促进与教育有望纳入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

    医生做科普,百姓更受益

    受访专家□原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 洪昭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胡大一

    □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 郭树彬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宣传部部长 买秋霞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中心副主任医师 张 波

    本报记者 李珍玉 王 璐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近日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15个专项行动,第一个就是“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其中提出,2022年前,我国将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绩效考核机制,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纳入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生命时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多位专家,他们都表示“期盼已久”,健康科普一直以来都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应当纳入考核。
, http://www.100md.com
    科普是医患间最好的桥梁

    近年来,随着居民健康素养逐步提升,健康知识需求已越来越大,医院、媒体、一些专业自媒体人也都在努力做科普,网站、电视、报纸、社交平台上的科普内容已是遍地开花。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委员会“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统计,邵逸夫医院、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长期位居健康科普前三甲,各自的固定粉丝数已数以百万计;“龚晓明医生”“崔玉涛”“急诊女超人于莺”等“网红医生”在微博上粉丝量也都超过百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医院,都切实感受到了健康科普的益处。

    北京市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在2015年突发心梗,虽然当时抢救及时,但还是落下了“心病”,不敢做任何活动,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后来,他参加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阜外说心脏”讲座(很多都会医院定期开展科普讲座,可免费参加),还下载了“心脏康复患者教育知识库”手机应用软件,学习了如何调节心理、营养和生活方式,不到半年,他终于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 百拇医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中心副主任医师张波从2016年就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做科普。他告诉记者,一开始的初衷是为了方便为患者解答疑问。他在门诊中发现,80%的时间都是在做解释工作,同样的话每天要重复好多遍。“门诊时间短,我担心患者记不住我说的话,回去没办法自己管理病情,于是我就归纳一些问题打印出来,给有需要的患者带走。后来有了微信公众平台,我便开始在网络上做健康科普。”张波说。做了这么久科普,他明显体会到,让患者懂更多健康知识,可以提高沟通效率。有些注意事项需反复叮嘱的,他也会特意推给患者一些科普文章,加强宣教,提高就医依从性。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宣传部部长买秋霞已在医院做宣传工作10余年。她介绍,以前医院的宣传工作更多偏向于院内队伍建设,如今,院外科普工作已经成为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考核医院宣传部的重要指标。医院的院报自2002年就专门开辟“健康科普专版”,医院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的信息中至少有一篇科普文章,每年还会定期举办“科普大赛”,鼓励医生们采用文字、漫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创新科普形式。“中青年医生已成为我们医院做科普的主力军,他们思路灵活,对大众接受度也更了解,而且科普做得好的医生,患者数量会明显增加。健康科普已成为连接医生和患者关系最好的桥梁。”买秋霞说。
, http://www.100md.com
    帮助解决“三大难题”

    对于此次新的政策方向,多位专家都表示“盼望已久”,可以帮助解决当下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三大难题”。

    解决积极性调动难题。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郭树彬说,临床医生非常忙碌,除了忙于诊治病患,有时间也会多去做学术研究以便提升职称,科普工作被当作了一种“公益事业”或“额外任务”,有的医生甚至会觉得健康科普是“旁门左道”,科室和医院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不会太支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精神,未来考虑将健康科普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这样就可能从政策上激励医务人员参与科普工作。

    解决伪科普泛滥难题。郭树彬表示,由于网络传播门槛低,影响大,缺乏专门审核机制,一些所谓的“专家”没有经过科学求证就发布一些伪科学信息,百姓不懂,只是看到标题吸引人就转发。尤其是一些急救知识,一旦学错用错,后果很严重。如果由医务工作者来做健康教育,将会对当前的“伪科普泛滥”现象起到净化作用。
, 百拇医药
    解决“重治轻防”难题。“医疗健康其实应包括健康促进、预防疾病、医疗救治、疾病康复四个方面,现在的医疗重点都在治病,其他三项都被忽略了。”原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教授表示,除了大众存在“重治轻防”的观念,一些医生也会忽视营养、运动等的作用,导致过度治疗。如今从政策层面要求医务工作者做健康科普工作,一方面是对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中的价值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在“强制性”地扭转这种陈旧观念,真正将预防放在健康的第一关口。

    专家呼吁逐步理顺机制

    “科普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当参与。”郭树彬说,医术高超,能把病治好,是医生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而能利用各类手段将丰富的医学知识普及给公众,间接帮助到更多的人,这才是最高层次的医生。对于如何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惠及更多人,专家们也发表了不同看法:

    洪昭光:大家需要有共识,观念要调整,机制也要理顺,如何考核更合理、可行性更强,都要与一线医务工作者合力讨论,一步步改变,不可操之过急。做科普方面,要让人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会就用,一用就灵。首先,做到“四化”:高科技傻瓜化(简单化),要像用傻瓜相机一样;新观念本土化,国外的指南不能照搬,要结合中国国情;象牙塔草根化,要能换位思考,讲知识有趣可读;大专家都说人话,不要说高大上的“神话”。其次,做到“四入”:入耳,要让人听得进去;入心,听了能受感动受启发;入血,听了能转化为行动;入髓,变为基因,爸爸不吸烟,全家都不吸烟,成为家风和习惯。

    胡大一:内容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建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教育中心和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两家权威机构牵头,对开展健康教育的专家、机构及平台进行认证,请有多年科普经验的医生做培训,并进行考核,对哪些人能参与科普,讲的内容是否科学要规范和监督。从权威渠道传播的科学知识多了,伪科学的东西才能逐渐减少。

    郭树彬:健康科普及行动,除了要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外,还需建立完善国家和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国家级健康科普资料库。目前亟需打造有规划、有组织、权威性的科普平台,可由各学会或专业医疗体系建设不同的专业科普队伍,认证科普专家及其擅长的专业领域,对不同年资的专家提出审核机制,使科普能找到出处,保证专业性。▲,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