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73208
大输液生产本身也该“输液”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29期
     临床大输液制剂从1832年被发现,迄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由最初的生理盐水,已发展为体液平衡液、营养性输液、人工透析液、血浆增容剂和治疗性输液(包括中草药大输液)五大类近200个品种。

    据记者了解,我国现有大输液生产厂家近300家,在用量上已经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但是分布在近30个省市的近300家大输液生产厂家,其生产能力参差不齐、生产品种单一。

    近年来,我国虽然也开发了一批大输液新品种,使大输液品种数达到80多种,但是调节水电解质紊乱的平衡液类占到大输液总量的90%左右;开发的新品种也主要集中在喹诺酮类等狭小领域;糖类大输液中的木糖醇、麦芽糖、转化糖、混合糖等仍是国内空白;复方电解质大输液类未能形成系列;人血白蛋白、脂肪乳、氟康唑大输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一些治疗型氨基酸大输液还需要依靠进口。另外,国产大输液的包装较落后,玻璃瓶包装的占95%,且这种情况仍将维持一段时间。

    由于我国药厂生产的大输液品种单一,因此医院制剂室长期以来自行配制大量的各类大输液,如喹诺酮类、小儿用氨基酸、利巴韦林、阿奇霉素、尼莫地平、单硝酸异山梨酯及中药输液葛根素等,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生产群体。但是,医院制剂室一般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生产设备落后,根本达不到GMP改造的要求,因此质量上很难得到保证。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几次药品质量抽验情况来看,质量不合格的大输液多数来自医院的制剂室。另外,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角度出发,以治病救人为职责的医院也不适宜把精力分散到制药上去。

    为此,有关专家认为,要改变目前大输液生产相对落后的状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扩大生产规模。目前我国近300家大输液企业规模较小,绝大多数年生产能力在2000万瓶以下,达到2000万瓶以上的全国仅有30家左右,达到1亿瓶的更是屈指可数。与上述情况相反,发达国家目前大输液市场的集中度很高,整个市场为少数规模庞大的企业所把持。在美国,80%的输液市场为百特公司所垄断;在德国,生产输液的企业也只有费森尤斯公司等4家企业,而且各企业的产品结构也各具特色。在我国,规模偏小、数量过多的企业往往容易在低能级的产品上抢占市场份额,企业之间容易同室操戈,影响行业生产正常发展,造成低水平重复,产品布局不均衡。

    ——增加科研投入。与国外药厂相比,我国医药企业的科研投入一般偏低,只占销售收入的3%左右,有的甚至不到1%,而国外大部分医药企业科研投入要占销售收入的10%,有的则更高。没有相应的科研投入,要想出新品可谓画饼充饥。长期停留在老产品的生产上,会使生产跟不上临床的需要,从而使国外产品乘虚而入,尤其是我国入世后国门大开,洋药将有更多的机会进军我国。

    ——加强内联外合。当前,生产大输液的企业购并重组较活跃,都在走扩大规模效益之路。我国大输液生产企业对内应走联合重组之路,形成规模效应;对外应积极引进外资,与跨国公司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能级和管理水平,开发新的品种,以最大可能满足临床的需求。, 百拇医药(黎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