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5期
编号:10401065
原发性脾脏肿瘤1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5期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5-2379-02

    原发性脾脏肿瘤临床上很少见,本文报告原发性脾脏肿瘤1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53岁,农民,因乏力、纳差2个月,左上腹疼痛伴盗汗1个月入院。入院前1个月在本院作CT检查提示脾脏肿瘤,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高,血沉63mm/h,在院外予以抗炎治疗1周,患者疼痛稍缓解,但仍有消化不良症状,乏力,夜间盗汗明显,大便秘结。入院查体:T38.7℃,P100次/min,R24次/min,BP130/80mmHg。神志清,精神差,营养差,全身皮肤及粘膜无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左上腹压痛,脾左肋缘下2cm,边中线1cm,质韧,腹水征阴性,肝脏肋缘下触及。入院查血常规:WBC11.6×10 9 /L,LY64%,GY36%,RBC3.2×10 12 /L,HGB101g/L,PLT197×10 9 /L,SR62mm/h,肝脏酶学指标、血脂、肾功、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脾脏B超显示大小为14.3cm×8.2cm,正常脾脏回声极少,大部分为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质,少部分呈液性暗区。胸片显示左膈肌显著抬高。脾脏CT显示体积明显增大,上下径达15cm,密 度不均,见多个大小不一片状低密度影及条索影,边缘欠清,脾下极见少许点状钙化灶,胰尾与脾脏关系紧密,腹腔内未见积液,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查结核抗体阴性。拟诊脾脏肿瘤,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剖腹探查,脾脏全切除术。术中见脾脏25cm×20cm×15cm,脾脏周围重度粘连,大网膜包裹脾脏,胃底及胰尾与瘤体紧密粘连,瘤体与左膈顶粘连疏松,无淋巴结肿大,无腹水,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无结节。诊断脾脏肿瘤,行脾切除术加胰尾切除术。切除标本剖开见大部分切面为灰白色,鱼肉状,散在的钙化点,小部分为正常脾组织。术后8天切口甲级愈合,精神食欲良好,患者拒绝化疗,自动出院。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提示大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见图1。免疫组化:EMA(-),CD15散在(+),CD20(+++),CD30个别(+),HMB45(-),CD79a(+++),CD3散在(+),CK(-),LCA(+++)。术后2个月患者感左侧胸痛,气紧,再入院摄胸片显示左侧次胸膜增厚,左侧胸腔中等积液,予以抗感染,抽吸胸水,患者极度消瘦、乏力呈恶病质状,考虑肿瘤浸润左侧胸膜腔,患者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术后4个月死亡。图1 (脾脏)恶性肿瘤,符合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脾脏肿瘤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Morgen stern分类法将脾脏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大类,原发性肿瘤又分为4类:(1)类肿瘤样病变;(2)血管源性肿瘤;(3)淋巴肿瘤;(4)非淋巴肿瘤。在脾脏恶性肿瘤中,以恶性淋巴瘤最常见 [1] 。脾脏原发性肿瘤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最常发现的症状是脾肿大或左上腹肿块,伴左季肋部疼痛或不适。恶性脾脏肿瘤可出现乏力,消瘦,纳差,体重减轻,低热或持续39℃以上高热等症状 [2] 。诊断主要依靠B超及CT等影像学资料,但只能确定脾脏占位,定性诊断大多依赖于病理学诊断。诊断中注意与脾脏本身少见疾病如脾结核和脾脓肿相鉴别。脾原发性恶性肿瘤应根据病程选择相应的手术。Ahmann等将恶性肿瘤病变程度分为三期:第一期瘤组 织完全局限于脾内;第二期累及脾门淋巴结;第三期累及肝或腹腔淋巴结。对一期患者,行单纯脾切除术辅以化疗治疗,预后较好,生存时间可达6~8年以上。而对病变超出脾外的二~三期病例,行脾门淋巴结清扫加以联合器官切除,并辅以化疗或放疗,据国内学者报道1年生存率为33%。本例病例应属二~三期恶性肿瘤,诊治较晚,术前未能辅以化疗,所以疗效不满意,预后差。

    参考文献

    1 赵红,刘永锋.脾脏肿瘤37例诊治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4):234.

    2 张淋鑫,施维锦.原发性脾脏肿瘤.肝胆胰外科杂志,2000,12(3):139.

    作者单位:409600重庆市彭水县人民医院外一科

    (编辑维兰), 百拇医药(赵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