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10期
编号:1044652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10期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纤维蛋白原(Fg)、白细胞介素6(IL-6)的动态变化,探讨炎症标记物与AMI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AMI患者63例,正常对照组36例作对比研究。对照组于入院早晨采集静脉血,AMI组分别于抢救前、发病后第12h、第24h、第48h、第3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1个月和2个月时早晨空腹采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浓度,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TNF-α、IL-6浓度,全自动血凝仪自动检测枸橼酸钠抗凝的血浆中Fg浓度。结果 AMI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CRP、TNF-α、Fg、IL-6浓度均显著增高(P<0.05);在2周内均有明显动态变化。结论 炎症参与了心肌梗死的发病全过程,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和病情及病程有关,炎症因子的动态演变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指标,以判断病情和预后。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C-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纤维蛋白原 白细胞介素6
, 百拇医药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10-0880-03

    Dynamic changes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u Xianren,Yang Min,Chen Guangli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Shantou51504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and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by observing the dynamic changes of CRP、TNF-α、Fg、IL-6.Methˉods 63patientswere selected as AMI group,an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36case normal persons).The blood sampl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drawn from vein in the morning,in the AMI group were drawn from vein at the point of pre-hospitalization,12h,24h,48h,3th day,4th day,7th day,14th day,1st month and2nd month.The concentraˉtion of CRP was determined by Scatter turbidimetry,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TNF-α、IL-6were determined by ELISA,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Fb was determined by the instrument automatically.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 levels of all raised significantly development changes during2weeks in the AMI group.Conclusion Inˉflammation takes part in the course of AMI.The levels of inflammation cytokines in serum are related to the seriousˉness of AMI.The development changes of inflammation cytokines during AMI can be valued as a stability index to esˉtimate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prognosis.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reactive protei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fibrinogen interˉleukin-6

    近年的研究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及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间的网络调控有一定的关系。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单核细胞先粘附于动脉内膜,并进一步浸润到内膜下分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泌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诱发炎症反应,影响内皮功能,并致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栓形成。其中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斑块变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不稳定性斑块演变而来。目前关于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能否反映不稳定斑块存在的研究尚少。本文通过观察炎性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纤维蛋白原(Fg)、白细胞介素6(IL-6)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中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急性心梗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0年8月~2002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及心血管内科诊治的AMI患者82例,有63例发病8h内入院,其中2例住院期间死亡,1例1个月后院外死亡,2例发病2个月随访时未能到医院复查,因此共对58例急性心梗患者进行了动态观察。此58例患者平均年龄53.0±11.2(46~78)岁,男34例,女24例。另设对照组36例,为同期因胸痛疑似冠心病而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平均年龄56.1±14.8(44~70)岁,男26例,女10例,根据造影结果均排除了冠心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症(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病

    例入选和剔除标准 (1)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根据剧烈的心前区痛、特征性的心电图以及血清心肌酶的升高,3项中符合任何2项即确诊,全部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或左主干完全闭塞。(2)凡有下列情况均予以剔除:合并感染性疾病,如严重的上呼吸道感染、肺部和胆道感染等;高热、肿瘤及应用炎症抑制药物,如类固醇类消炎镇痛药、类固醇和鸦片类药物等。
, http://www.100md.com
    1.3 研究方法

    1.3.1 标本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在抢救前立即采静脉血10ml,注入10ml肝素抗凝离心管,摇匀,所有血样本在室温下以35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或血浆,分装于不同试管中,置-70℃冷冻,待测CRP、TNF-α、Fg、IL-6;同时在入院后次日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血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生化指标。对照组所有血样本均在早晨空腹时抽取。动态观察的58例AMI患者分别在发病后12h、24h、48h、3天、4天、7天、14天、1个月和2个月时,早晨空腹采血,血样本的处理和储备方法同上。在同一批和非同一批检测的血标本中,均随机选择20例同一样本,以观察批内和批间变异。

    1.3.2 CRP测定 采用免疫比浊法(德国Behring Nehˉpelometer100Analyzer,最低检测灵敏度为3.1mg/L)。
, 百拇医药
    1.3.3 TNF-α测定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试 剂盒购于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灵敏度为15ng/L)。

    1.3.4 Fg测定 采用美国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CL200型全自动血凝仪,自动检测枸橼酸钠抗凝的血浆中Fg浓度。

    1.3.5 IL-6测定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试剂盒购于法国Diaclone公司,检测灵敏度为2ng/L)。

    1.3.6 血脂生化指标测定 采用日立70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工作在SPSS10.0统计软件上进行,统计指标均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均数的比较用双侧t检验;多组均数间的比较进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2.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见表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胆固醇等血脂水平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 见表2,n=58。

    表1 两组血脂水平的比较

    表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动态变化

    注:与抢救前比较, a P<0.05, b P>0.05;与对照组比较, a,cP<0.05, b,d P>0.05

    3 讨论

    近年研究表明,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在轻、中度狭窄的斑块基础上,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其发生破裂、进而形成急性血栓的重要原因。病理学研究显示,炎症反应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1] 。如何通过无创的方法发现不稳定性斑块的存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C-反应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正常情况下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CRP浓度和疾病的炎症过程密切相关,可反映体内炎症的活动程度,在许多应激性疾病,如感染、癌症、创伤、大手术等均明显增高。人体受到应激刺激后,肝脏合成CRP并释放入血,血循环中的浓度可增高百倍。研究发现,人类早期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中有大量CRP沉积,以新生内膜处最明显 [2]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CRP浓度约为正常人的2倍,心肌梗死患者为正常人的4倍 [3] 。因此,CRP介导的补体活化在人类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AMI患者发病至1个月左右血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AMI患者血CRP浓度的动态变化表明,发病后第12h血CRP浓度即明显增高,48~72h为峰值浓度,第7天后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由于绝大多数AMI患者发病12h后CRP开始明显增高,而在1个月后恢复正常水平,反映了急性反应相蛋白的特征,表明CRP的变化是继发于AMI。也说明血CRP浓度在判断AMI患者病情的稳定性和严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而CRP在健康人群中对心血管事件预测作用的机制需进一步研究。TNF-α是一种炎症前体细胞因子,由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调节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等多种肽类因子的表达。研究表明,TNF-α是斑块内炎症反应的重要环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可能通过下面途径实现:(1)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通透性增高,血中胆固醇易于穿透内膜,而在管壁内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4];(2)促进原癌基因转录,产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破坏血凝-抗血凝平衡,促进血栓形成。因而认为它是冠脉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内膜增厚的始动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AMI患者发病至2周左右血TNF-α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AMI患者血TNF-α浓度的动态变化表明,发病后第12h血TNF-α浓度即明显增高,第3~4天为峰值浓度,第14天后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1个月后恢复正常水平。说明血TNF-α浓度在判断AMI患者病情的稳定性和严重程度以及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国内外有关此方面的临床资料非常有限,且结果不一致,因此对其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作用需深入研究。
, http://www.100md.com
    Fg是凝血过程的重要因子,是血小板在低切变应力下发生聚集的底物,也是血浆粘度的决定因素。Fg本身也是一个急性反应相蛋白,在应激刺激下由肝脏合成释放入血。 Fg还是反映低程度炎症的敏感指标。有研究比较了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和反复多次发生过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Fg浓度,均在病情稳定期采血,发现稳定的冠心病患者Fg浓度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而严重冠心病组Fg浓度较稳定型冠心病组显著增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Fg浓度在第12h即显著高于对照组,第3、4天达峰值浓度,2周后开始下降,1个月后基本在正常范围。以上Fg的浓度变化提示其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冠心病患者中高浓度的Fg可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有预测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IL-6来源于多种淋巴细胞和非淋巴细胞,IL-6能促进CD4 + 和CD8 + T细胞增殖生长,并作为肝细胞的刺激因子,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期反应蛋白如CRP。有研究随访1万多名健康人群6年时间,发生心肌梗死人群的基线血IL-6浓度高于未发生心肌梗死的人群,表明IL-6是健康人将来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的预测因子 [5] 。多数研究表明,IL-6是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和外周血循环的炎症标志物,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患者血IL-6浓度明显升高,第3~7天达高峰,持续约4周,提示IL-6升高也是一种炎症标志,监测血IL-6浓度能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炎症参与了心肌梗死的发病全过程,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的高低和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程有关,炎症因子的动态演变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指标,以判断病情和预后。监测血清CRP、TNF-α、Fg、IL-6浓度对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稳定性和严重程度以及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上均有一定价值,但由于各个指标的正常值范围和个体差异较大,动态观察各个指标的变化可能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Maseri A.Inflammation,atherosclerosis and ischemic events-exploring the hidden side of the moon.N Engl J Med,1997,336(14):1014-1016.

    2 Torzewski J,Torzewski M,Bowyer DE,et al.C-reactive protein freˉquentlycolocalizes with the terminal complement complex in the intima of early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human coronary arteries.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1998,18(9):1386-1392.
, 百拇医药
    3 Anderson JL,Carlquist JF,Muhlestein JB,et al.Evaluation of C-reˉactiveprotein,an inflammatory maker,and infectious serology as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 Coll Cardiol,1998,32(1):35-41.

    4 Ridker PM,Rifai N,Stampfer MJ,et al.Plasma concentration of inˉterleukin-6and the risk of futur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ong apparˉently healthy men.Circulation,2000,101(15):1767-1772.

    5 Hansson GK.Immune and inflammatory mechanis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Br Heart J,1998,69(1Sup):38-41.

    作者单位:515041广东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编辑李 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