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溃疡 > 消化性溃疡
编号:10488320
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研究新结论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0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33期
     至今,幽门螺杆菌被澳大利亚医师证实是胃炎的致病菌不过20年。而相继的研究就发现,幽门螺杆菌与溃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并且可能是胃癌和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致病因素。这一发现是近20年来重要的医学进展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慢性胃炎、溃疡病和胃癌这3种常见病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

    慢性胃炎

    自20世纪60年代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发现慢性胃炎发病率很高,在有上腹不适症状的病人中检出率可高达80%以上,但对这一广泛发生的疾病,病因却一直不清楚。

    幽门螺杆菌被发现以后,成为全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近年学者们研究的结果——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已为全世界公认。

    我国自20世纪末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后,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在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95%,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多为活动性胃炎,而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可以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幽门螺杆菌继续存在时,炎症继续活动和发展,可使胃黏膜萎缩加重,并发生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以及异型增生,成为癌前病变。肠化分为3型,即完全型肠化、不完全型小肠肠化和不完全型大肠肠化,其中不完全型大肠肠化有可能通过异型增生发展为胃癌。因此,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有变为胃癌的可能性。据国内学者对萎缩性胃炎病例随访10年的结果,其癌变率低于5%。而异型增生则被认为是癌前病变,需要密切观察。对萎缩性胃炎病人一般主张每1~2年复查1次胃镜,如发现有异型增生,则每3~6个月复查1次。
, 百拇医药
    对慢性胃炎的治疗除采用胃黏膜保护剂外,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活动性胃炎,可以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停药1个月后,如果幽门螺杆菌保持阴性,则称为“根除”,变为非活动性胃炎。有症状的慢性活动性胃炎,转为非活动性胃炎后,约10%的病人症状也明显好转。至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已经形成的萎缩和肠化病变是否也停止发展或减慢发展或逆转,目前还不清楚。但现在学者们认为,至少5年内变化不大。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多发病,表现为与饮食有密切关系的上腹痛。在有上腹痛症状的病人中,溃疡检出率为16.5%~28.9%。过去,医学界对这一疾病的病因不十分清楚。因此,传统的“无酸无溃疡”学说,一直是采用抑制胃酸药治疗溃疡的依据。近年来,随着强有力的抑酸药——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及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等的出现,使溃疡愈合已不困难。但溃疡愈合后,1年内的复发率高达60%~90%,这一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及相继的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
, 百拇医药
    在我国,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70%,幽门螺杆菌阴性的胃溃疡多为非甾体抗炎药引起,而十二指肠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90%~100%。在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不但顽固性溃疡得以痊愈,而且经过长期随访,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至10%以下。除了溃疡病发生穿孔、大出血或癌变时,现在已很少采用手术治疗。近年又有人提出了“无幽门螺杆菌无溃疡”学说。对此,医学界目前尚有争议。持反对意见的论据有:有一些消化性溃疡未发现幽门螺杆菌;H2受体拮抗剂并无杀菌作用,也能够治好溃疡病。但根据临床观察,“无幽门螺杆菌无溃疡复发”已经为大家所接受。关于幽门螺杆菌引起溃疡的机制,现在认为:除幽门螺杆菌菌株的毒力不同外,幽门螺杆菌在胃内的分布是决定疾病结局的重要因素;而与遗传基因有关的人胃酸分泌能力又是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分布的决定因素,其决定了病变累及部位,即胃窦或全胃。现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原则是:除应用抑酸药外,凡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不论初发或复发,都应该根除幽门螺杆菌。这一原则已无争议。

    对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溃疡,除应停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同时用保护胃黏膜的药外,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是否需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是有争论的问题。最近的共识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能够减少溃疡的发生。
, http://www.100md.com
    胃癌

    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杆菌定为胃癌的I类致癌因素。因为,实验室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个启动因子,能够引起细胞过度增殖,使DNA易受损伤;可引起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过度表达及基因突变等。关于幽门螺杆菌引发胃癌的动物模型,已有一些报道。例如,用幽门螺杆菌接种于蒙古沙鼠,62周后诱导出了高分化型腺癌。也有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不是独立致癌因素,而是以促进致癌物质的产生发挥致癌作用。但这一观点在人体还未取得直接证据。因为,虽然在胃癌高发区有研究者在做杀菌干预的人群实验研究,但由于时间还短,尚无结果。所以,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将继续是大家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目前,正是因为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的证据还不充分,所以多数学者还不主张以杀菌作为预防胃癌的措施。

    有待研究的两个问题

    对幽门螺杆菌致病的机制尚不清楚: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似,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为40%~60%。受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且发病情况各有不同,这有于待进一步研究。已知幽门螺杆菌菌株不同,其所含细胞毒素也不同,例如不同菌株上的一些相关蛋白及其基因表达各异,所表现出的毒力也不相同。同时,由于人的遗传基因型不同,还有其他环境因素等的参与,可能都是导致疾病发生或不发生、患病种类及情况不同的因素。
, 百拇医药
    对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还不很清楚:多数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仅寄居于人类的胃部,人是惟一的传染源。研究者已证实:牙菌斑中可以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唾液中也发现有幽门螺杆菌DNA。因此,尽管学者们对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是暂时停留,还是定植尚有争论,但多数人认为幽门螺杆菌系口-口传播。同时,还有人认为,带有幽门螺杆菌的胃黏膜不断地脱落,进入肠道,可以随粪便排出,所以有人认为粪-口是另一个传播途径。对于这些看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无论如何,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是积极可行的办法。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经过检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病有溃疡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手术后。对症状明显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经一般治疗疗效不好时,也可以试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无症状者不需治疗。

, 百拇医药     多年的临床治疗观察已证实,任何单一药物都不能将幽门螺杆菌根除,需要两种以上药物。一般是3种药物:如胶体铋、阿莫西林、甲硝唑联合应用,又如质子泵抑制剂、克拉酶素、阿莫西林联合应用。用药为1~2周为一个疗程。一般根除幽门螺杆菌率达到80%~90%,再感染率约为1%。但是,应严格掌握治疗对象和用药方案,联合用药除药物副作用外,还容易使幽门螺杆菌产生耐药性,给以后的治疗带来困难,例如对甲硝唑耐药的幽门螺杆菌耐药菌株已达70%,用药2周即可出现耐药。所以,应该尽量避免滥用抗生素。

    疫苗的研究前景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疫苗已在动物实验中证明有效,但应用于人体尚需时日。传统观点认为疫苗只用于预防,但现在治疗性免疫接种已经出现。有报道,在动物实验中利用基因突变技术可以诱导出免疫系统的治疗反应。如果这种疫苗研究成功,不但能够预防,还可以消灭幽门螺杆菌。预计21世纪,在疫苗的研究中将会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长期干扰人类健康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可望得到解决。, 百拇医药(李益农)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