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肥胖病 > 信息
编号:10709820
肥胖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90期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又相对滞后,使能量摄入明显增加,而体力活动却显著减少,这种能量摄入与消耗的不平衡导致人群超重和肥胖率明显增加。防止体重增长或减肥是一项科学的健康促进措施,必须要有公认的科学的界限,不能只根据个人“审美”的标准。为此,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研究室副主任赵连成。他说:“现在常用的衡量个体整体肥胖的指标是体重指数,即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衡量中心性肥胖的指标是腰围(厘米)。衡量了这些指标还必须判断体重指数和腰围达到什么程度就划为超重或肥胖,根据这些界限可以衡量一个人群的超重和肥胖率,可以判断一个个体超重肥胖的程度,从而确定应采取的防治对策。”

    肥胖程度分类界限

    既然肥胖程度的分类界限要求有科学根据,它必然以人群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有的人提出世界卫生组织已制定了划分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界限值,为什么不直接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赵连成强调,明确超重肥胖界限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防治超重和肥胖带来的相关慢性疾病,这就需要分类标准适合防治对象的实际情况。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它提出的分类界限值是以西方白种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制定的,可能不适用于其他各种族人群。
, http://www.100md.com
    赵连成介绍说,中国人均体重指数和腰围较西方人群为低,但体重指数和腰围的增高同样与某些慢性疾病患病率以及总死亡率有密切关系,我们必须以自己的人群调查数据为基础,参照国际上确定界限值的方法,并权衡防治工作的人力和经济负担,来确定国人超重肥胖的分类界限值。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组织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在分析我国现有数据和多次会议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成人体重指数分类的建议”,即体重指数18.5~23.9为适宜范围,25.0~27.9 为超重,28.0以上为肥胖。

    划分界限的依据

    赵连成认为,第一,要依据中国成人较近期的人群调查数据,是因为中国正处于营养转型期,超重肥胖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增长很快,越近期的数据越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二,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人群间经济水平和生活方式变异较大,需要尽可能有较大广泛代表性的数据。第三,超重肥胖界限划分的科学依据是其与相关疾病患病率、发病率和总死亡率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统计分析,找出能查出这些疾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而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都较低的切点。
, 百拇医药
    超重界限值的意义在于,达到此界限应引起重视,予以警告,防止体重继续增长;肥胖界限值的意义在于,慢性病的危险已严重增高,应该积极减轻体重和相关的危险因素。腰围的两级划分界限也有相应的意义。但应注意腰围所反映的中心性肥胖对相关疾病的危险常大于以体重指数衡量的整体肥胖。体重指数增高和腰围增大二者叠加可以进一步增加相关疾病的危险。

    根据我国的前瞻性研究数据,体重指数小于18.5,即体重过低,总死亡率增高,提示并非越瘦越好,减肥要适度。体重指数18.5~23.9属正常,如果将体重指数控制在这一范围,可能防止人群中45%~50%的慢性病危险因素聚集、10%~20%的冠心病、脑卒中发病,科学地证明了防治超重和肥胖有重要的健康意义。体重指数24~27.9为超重,大于等于28为肥胖。同样,当男性腰围为≥85cm、女性为≥80cm时,发生肥胖性相关疾病的危险也已增加;如男性腰围≥95cm,女性腰围≥90cm为严重超标,罹患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宣传教育亟待加强
, http://www.100md.com
    据了解,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为了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病,先后启动了国家高血压教育计划和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但忽视了肥胖的防治,虽然在防治工作前20年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死亡率下降50%以上,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下降速度明显放慢甚至停滞,这可能与美国人群的肥胖率一直快速上升有关,而肥胖恰是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病的危险因素。因此,我国的超重和肥胖防治工作必须尽快列入国家疾病控制规划中。

    赵连成指出,农村人群的肥胖防治工作也应予以足够重视。总体来说,城市男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而农村则相反。因为城市人群男女工作岗位的体力差别较小,女性更多地负担家务,比男性消耗更多的能量;城市女性比男性更注重身材,而更多地采取减肥措施。农村人群的性别差异在进入成年后才逐渐明显,这与农村劳动力的男女分工明显不同有关,农村女性对身材和健康的认识也与城市女性有所不同。因此,社会因素对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也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超重和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等疾病有因果关系,其潜在的健康问题难以估量。专家呼吁全社会应该重视肥胖的预防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使广大民众认识到肥胖的危害,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预防和控制肥胖的目的,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 百拇医药(于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