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业界动态
编号:11263548
以文化品牌助推中药经济 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2006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28期
     10月26日~28日,对于河南禹州人来说,是一个节日。城市披红挂彩,街道花团锦簇;人们喜气洋洋,市场客商云集。因为由中国中药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药材集团公司、许昌市人民政府主办,禹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中药行业协会承办的“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2006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在禹州中药材市场隆重举行。

    会议的主题为“药王、文化、经济”,与前三届药交会不同的是,今年将更加突出“文化”主题。禹州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唐朝初年,名医孙思邈就长年在此采药行医,著书立说,先后撰写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药王”,死后葬在禹州。禹州历史上是中国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药都”之称,药材种类达1084种,盛产禹全虫、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密二花等道地中药材,而且有着悠久的药材种植、采集、加工、经营历史。

    据史书记载,禹州药市始于唐代。孙思邈死后,人们在“药王祠”周围逐渐修建起许多药行、药铺,成为数百米长的一条街,群众称之为“药行街”,即禹州最早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至明太祖时,朱元璋下令全国药商云集于此,使禹州成为当时全国性的中药材交易集散地。清乾隆年间,禹州药市达到鼎盛时期。乾隆十三年,形成了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其后200年,禹州“药交会”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全国22个省和西洋、南洋等地客商云集禹州,形成了以药材为中心的山货行、中药行、切药行及丸散业四大专业市场,出现了“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目前,禹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31.5万亩,中药材交易额年均在10亿元以上,中医药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正成为禹州工业的重要支柱。中药材专业市场已成为禹州城镇化的一个龙头、一个窗口、一个亮点,有效带动了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 百拇医药
    自2002年以来,禹州已成功举办过三届药交会,充分展示了“药王故里、药材之乡”的风采,吸引了众多致力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有识之士聚首禹州,交流合作,寻找商机,投资兴业,禹州中医药产业也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今年的药交会旨在大力弘扬药王文化,开发禹州中医药资源,努力把禹州药交会打造成为中医药文化的盛会、全省医药界的年度例会、全国中医药界的年度峰会。

    此次文化节举办有中药材标本展示、中医药文化展示、贸易洽谈、学术研讨、项目合作、钧瓷精品展、摄影文化展等活动。本届药交会本着“简洁,节俭,实效”的办会原则,在确定的九项内容中,有七项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药王文化,营造了药都氛围。尤其在禹州道地药材展销活动中,每一个乡镇展示了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发展规划,而且作为营造文化氛围的一部分,每个乡镇还介绍了地名的由来。地产药材展示部分,把1084种禹州地产药材按地域分布和动植物分类的原则全部以标本形式展出,让与会客商全面了解了禹州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分布。而禹州中医药文化部分则以珍贵的图片和资料诠释自《黄帝内经》、《雷公炮制论》到《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等医学巨著和医界历史文化名人,彰显中国中医药文化特色。中药材炮制加工展示中,突出禹州“遵古炮制”的优良传统,由老药工现场表演药材加工过程,使观众真正感受到了“药经禹州倍生香”的内涵。另外,药都文化遗迹及发展现状考察,中药谜语有奖大赛和画圣吴道子书画展使本届药交会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 百拇医药
    正是由于禹州悠久的医药历史、深厚的医药文化,本次药交会吸引了来自韩国、泰国、香港、澳门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位药商莅临交易会。北京同仁堂、广州白云山、河南宛西、吉林修正、天津天士力等国内多家知名制药企业在会议期间进行交流,同时到禹州考察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情况。到会总客商达1000多人。

    正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在开幕式中所讲,禹州市依托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中医药交易会这个平台,发挥药王文化品牌优势,助推中药产业发展,达到了以药为媒、促进经济的目的。目前,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已成为国内医药界的一个盛会,对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希望禹州市继续发扬传统医药文化的魅力,借助药交会这个平台,把禹州的重要产业做的更大、市场做的更活。, http://www.100md.com(高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