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24529
发挥中医药优势 做大做强品牌——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点学(专)科发展介绍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61期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有着5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50多年的发展中,围绕众多名医名家的学术经验传承,医院逐步形成了以脑病、心病、骨伤为龙头的学(专)科建设格局。其中,脑病是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组长单位;心病、骨伤是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眼科、肛肠科、肿瘤科是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感染科为国家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

    发挥专科特色,建立中医特色品牌,是中医医院发展的方向。为此,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从人才培养、设备建设、经费投入、科技研发等诸多方面向重点学(专)科倾斜,着力打造专科品牌。

    目前,各专科按照国家重点专科建设的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规范和优化重点病证的诊疗方案为切入点,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结合,扩大应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专病病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和治疗方法,初步形成了中医特色鲜明、临床疗效显著、创新能力较强专科发展局面。与此同时,他们坚持“中医有特色,西医不落后”的专科建设观念,在保持中医药优势的同时,注重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的多样性,如骨科在开展手法治疗的同时,同时开展各种手术治疗;心病科在发挥中医药诊治心血管疾病独特优势的基础上,结合介入诊疗开展冠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等高新诊疗项目,形成综合诊疗优势。各重点专科不断壮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形成医院的品牌优势。
, 百拇医药
    脑病科

    脑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重点建设学科、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新药临床研究(脑病)基地。建科历史较长,中医特色突出。对于脑病尤其是脑血管病的中医药诊疗水平,在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均有一定的影响。

    享受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的全国知名老中医、原全国中风病协作组组长、博士生导师张学文教授为脑病科的学术带头人,由学科带头人杨秀清、闫咏梅等6名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8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高素质团队,在脑病的临床诊治及研究工作历时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脑病的诊断依托于先进的设备,治疗突出中医经典的辨证论治。专科设置标准床位68张,建有重症监护室,床位使用率高达120%,收治脑病专科病种达95%以上,中医治疗率高达98%。

    脑病科对于脑病诊治始终坚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不断挖掘吸纳传统中医药在脑病诊治方面的经验,坚持以辨证论治为临证核心,采取多途径用药,针药并用,结合其他外治法综合治疗。尤其是在中风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方面,总结出一套优于传统中医及单纯西医疗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如中风病急性期,根据辨证论治选用“通脉舒络液”或“清开灵”,配合中药或“鲜竹沥”灌肠通腑泻浊、醒脑开窍;必要时用中药雾化吸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改善通气,提高血氧饱和度,这些均有助于促醒、降低颅内压、稳定病情,从而降低了中风病急性期死亡率;疾病稳定后配合针灸、推拿、脑超声(中药离子导入),中药薰洗、药浴、足底按摩及肢体、语言功能训练等多种方法,促进中风病康复,降低病残率及病残度,取得了肯定疗效。同时对于中风病并发的血管性痴呆、中风后抑郁症、震颤麻痹综合征等,也给予了积极的防治。
, 百拇医药
    围绕中风病的研究,脑病科开展了对多种脑病防治。首先制定了中风病、头痛、眩晕的诊疗规范及单病种优化治疗方案,其中“出血性中风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综合治疗方案研究”,通过临床全面推行运用,不断完善、优化,使该研究得到了陕西省科委科研项目资助。通过方案的研究,科室开发出治疗专病的专方专药,目前已投入使用的中药制剂有“通脉舒络液”、“醒脑通络片”、“头痛宁胶囊”、“眩晕宁冲剂”、“脑泰通冲剂”、“清脑通络片”等,对中风病各期及头痛、眩晕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科室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两项,其中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1项,省局级在研课题7项,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15项,其中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先后出版《中风病防治研究》、《疑难病辨治》、《临床脑血管病》等脑病专业著作8部。

    心病科

    心病科是陕西省中医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知名心病专家杨培君教授担任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学科带头人、心病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联社主任医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委员。该科拥有一支由赵明君、张翠英主任医师、张治祥副主任医师组成的专业人才队伍。科室设置床位36张,现有医生、护士20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4名。拥有CCU病房、心电综合实验室、大型C形臂数字减影系统、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诊断仪等心病专科先进设备。病床使用率达102.33%,其中来自外省市的患者达25.1%。
, 百拇医药
    心病科继承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始终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诊治心血管疾病的独特优势,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中医心病学术理论的研究,形成了科室独特的学术风格。其中从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分期辨治病毒性心肌炎,温阳化气利水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养阴活血法治疗高血压病等学术思想受到中医界的推崇和赞扬。心病科先后研究制定了中医心病学胸痹、心悸、水肿、喘证、厥证、眩晕等主要病症的诊疗常规、护理常规,并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形成了治疗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系列专方、特效制剂。在发展中医特色疗法的同时,该科也结合介入诊疗开展了冠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球囊扩张术、射频消融术等现代心血管专业的高新诊疗项目,形成综合诊疗优势。

    2000年心病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西北分组组长单位。2001年,心病科组织召开了西北分组学术会议。2003年又组织了全国中医心病学术会议,成功推动了中医心病学的发展。受陕西省中医管理局委托,心病科定期举办全省心血管疾病诊疗新技术学习提高班,学员来自省内以及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西北五省区,收到了良好效果。
, http://www.100md.com
    该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1项,现承担厅局级科研项目5项。出版医学专著1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16篇。

    骨伤科

    骨伤科是陕西省中西医结合骨伤重点专科、咸阳市公安法医创伤定点诊疗单位。在长期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骨伤科建立起一支老、中、青结合、梯队结构合理、知识层次协调、充满活力、努力创新的学术队伍。目前共有医师33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7人,副高职称人员8人,包括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学术带头人李彦民教授、刘德玉教授均为陕西中医学院十大名医。骨伤科设有创伤病区、脊柱病区、骨关节病区,老院病区和非手术治疗中心,共有病床138张,病床使用率98.52%。现承担着省厅级课题5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6项,市级科研成果奖3项。

    创伤病区开展以创伤为特点的各种骨折、脱位、急重危病人救治,开展以下特色治疗:①四肢骨折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疗法;②中药外洗配合GPM功能锻炼治疗关节僵直、功能障碍;③中药抗感染洗剂外洗治疗四肢开放性感染;④各种创伤及创伤并发症的救治。
, http://www.100md.com
    脊柱病区主要开展脊柱疾患治疗,开展以下特色治疗:①采用自行设计开发的多功能颈腰椎牵引复位机治疗颈肩腰腿疼痛;②推拿手法对青少年颈椎病预防及治疗;③手术及非手术矫治先天性及后天性脊柱畸形。

    骨病关节科主要开展骨病关节疾患的专业治疗,开展以下特色治疗:①高龄患者全膝、全髋人工关节置换;②运用关节镜治疗各种关节炎及关节损伤③术后配合“骨复生胶囊”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骨科非手术治疗中心以中医传统手法为基础,借助现代高科技理疗手段,配合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牵引开展以下特色治疗:①退行性关节炎理疗、手法治疗;②各种骨折后期功能康复及截瘫训练;③多种软组织损伤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骨科注重发挥中医特色,保持中医诊疗优势。大骨科主任刘德玉教授根据中医骨伤科专业理论及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总结30余年的临床实践,提出了骨伤科的治疗要辨位施法,骨折后移位在诊断上要分型分类,治疗上应施行不同的整复手法。他还依据《正体类要》阐述的骨科疾病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及《内经·脉要精微论》提出肾主骨生髓之理论,自拟“骨复生胶囊”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经临床应用,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235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彦民主任医师运用经验方“仙龙颗粒”治疗寒湿阻络型痹病,总有效率达92.6%。
, 百拇医药
    与此同时,骨科也十分重视技术的发展,经常参加省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李引刚主任的“新鲜跟骨骨折辨证施法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窦群立副主任的“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科临床上的应用”、杨利学主任的“CT引导下射频热凝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病人髓核即时回缩效应临床观察”、昝强主任的“高龄患者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等技术都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非手术治疗中心也开展了“手法整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规范化模式及并发症临床研究”、“中药外洗配合GPM功能锻炼治疗关节僵直”等临床课题。

    近年来,骨科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向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派出访问学者,并接收了来自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数十人次,为把中医骨伤推向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肿瘤内科

    中医肿瘤内科创建于1969年,是西北地区中医院校中最早设立的肿瘤治疗专科,现为陕西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机构肿瘤专业基地之一。
, 百拇医药
    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专业梯队建设合理。学术带头人陈光伟主任医师为知名的中医肿瘤专家,陕西中医学院十大名医。科内现有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1名,陕西省中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名,主任医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

    科室创建近40年来,临床规模不断扩大,病床从20张增至现在的60张,治疗方法不断增多,已形成治疗手段齐全,中医特色突出的肿瘤治疗格局,非本市病人就诊人数约占30%以上。

    该科围绕健脾和胃,滋补肝肾法开展肿瘤防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研制和开发的治疗乳腺增生的“复方乳增宁片”已于1990年由卫生部批准颁发新药证书。“复方天佛参口服液”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具有稳定和缩小瘤体,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和减轻放、化疗毒性的作用。该科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仙颗粒”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及中药防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实验研究获得了省中管局和咸阳市科技局资助。
, 百拇医药
    该科开展了中医药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的研究,足三里穴位封闭预防化疗消化道反应的研究,中药热敷、熏洗对实体瘤作用的临床研究,腹腔转移肿瘤的临床研究,二联疗法治疗乳腺囊性增生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癌前疾病的临床研究均获效显著。

    学科带头人王希胜主任医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倡导运用“健脾和胃,滋补肝肾,固护胃气,消食导滞”法治疗肿瘤,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收到了显著疗效。

    近3年来在院领导班子的重视下,医院组建成立了以中医肿瘤内科为龙头,集肿瘤外科、介入、热疗为一体的肿瘤诊疗中心,在中心主任、业务院长、陕西中医学院十大名医王建华主任医师带领下,肿瘤中心业务建设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为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发展平台。

    感染科

    感染科系国家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国家药品临床基地,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点专科。该科共有医护人员20余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该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著名肝病专家常占杰主任医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业务骨干李日向、解新科、郝明侠副主任医师均长期从事肝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临床经验丰富。目前感染科承担省级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 百拇医药
    感染科的主要方向是常见的传染病尤其是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及肾综合症出血热的中西医临床及实验研究。该科多年来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重症难疾尤具特色。他们研究认为慢性肝炎病机为湿、热、毒、瘀所致,在学科带头人常占杰主任医师的主持设计下,将其辨证分为三型,据此理论研制出的治疗慢性肝病系列药物“清木丹颗粒”、“养木丹颗粒”及“柔木丹颗粒”,对改善症状、恢复肝功,病毒转阴有确切疗效,深受广大患者欢迎。对肝硬化顽固性腹水采用中西结合方法应用腹水自身回输、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结合中药辨证施治,疗效持久,复发率低。重症肝炎病机复杂,病情凶险,有较高的病死率,该科对重肝的治疗强调中西医结合方法,在慢性重症肝炎的抢救中应用中药结肠透析结合口服、鼻饲,静滴中药制剂等多种途径给药方法防治肝性脑病,均取得了满意疗效,使重肝存活率大大提高。对于肝病高黄疸他们研究认为系血热瘀毒炽盛,拟定退黄系列药物降黄合剂Ⅰ号、Ⅱ号,使很多高黄疸得以消退,众多省内外病人慕名前来求医。他们采用中医导泻中药灌肠,配合透析疗法使绝大多数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患者转危为安,存活率达98%以上。
, http://www.100md.com
    根据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草案)》,结合传染病基地特色,该科组织开展了艾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基础性研究及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研究,同时加大对“艾吉颗粒”临床病例观察。

    目前现有病床已远远不能满足感染科发展的需要,科室准备进一步扩大专科规模,新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正在筹建中。下一步感染科将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室、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完善设备,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国内外发展新进展,了解新的传染病如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病,探讨治疗机理,掌握新的治疗技术,拓展新的领域。

    眼 科

    眼科是陕西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全国最早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现开设有白内障专科、青光眼专科、眼底病专科、眼表疾病专科、泪道病专科,眼外伤、整形、美容专科,斜弱视矫治专科、验光配镜专科等。采用中、西医两种手段各种眼底病、角膜病是该科的主要特色。
, 百拇医药
    眼科形成了以仝警安主任、张智军、寇宁、杨整军主任医师、王晓玲副主任医师为主体的技术骨干队伍。近年来,该科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技术、新业务,同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眼科中心结为协作科室,提高了科室的技术实力。拓展的主要业务有:白内障超声乳化、眼底病激光光凝、视网膜脱离、青光眼、复杂性眼外伤及眼部美容整形等多种眼科手术。

    眼科拥有先进的诊疗设备:美国进口超声乳化仪、日本进口显微镜、眼科A/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机、532NM激光治疗仪、全自动背投视野计、眼电生理设备、非接触眼压计、瑞士900型裂隙灯、全自动电脑验光仪、角膜曲率计、法国进口全自动磨片机等。

    20多年来,眼科为全国培养了近百名眼科研究生,已在全国各地担负起眼科医、教、研工作,大多成为学科带头人,部分曾到欧美、日本、马来西亚等海外地区考察学习。眼科曾多次成功举办全国眼科医师培训班,不少接受培训的医师已成为全国中医眼科的骨干。该科公开发表各类专科论文100余篇、著作10余部,其中近20篇获得优秀论文。该科承担的4个课题获得陕西省教委科研基金,6项新技术新业务获得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优秀奖。现正在研制的通脉增视胶囊(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获得陕西省教委、中医药管理局等多项科研基金。
, 百拇医药
    肛肠外科

    肛肠外科成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陕西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曾有多位知名的专家在这里工作过。肛肠外科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近年来,伴随着医院的发展,肛肠外科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的人才梯队,高科技设备的投入进一步加大,该科在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该科以临床病区为主体,还设置有肛肠外科实验室和专业信息站。实验室开展了《中医外科煨脓长肉法对肛瘘术后伤口愈合及P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信息站主办了全国最大的肛肠外科专业网站—中国肛肠病信息网。

    该科拥有主任医师、教授7人,其中研究生导师及指导老师4人。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兼用专科制剂和特色疗法治疗肛肠病,能完成各种肛肠外科手术,在手术治疗高位肛瘘方面最具特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肛肠外科主任李一兵主任医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陕西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撰写专著8部,专业论文80余篇。由李一兵主任主持的陕西省科研课题《高位肛瘘括约肌无损伤根治术的临床研究》被审定为科技新成果,获政府的奖励。该课题在现代医学理念和技术思路引导下提出了新的术式,是高位肛瘘治疗方面一次突破性的进展,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该科引进了以色列电子直肠镜及腔内手术照明系统,开展吻合器痔切闭术、PPH手术、肛门直肠局部显微手术等新技术,吸引了省内及西北地区的广大患者前来就医,国内外一些专科医生也慕名前来进修学习。

    该科积极支持技术骨干进行国内外的技术交流学习,推动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提高。, 百拇医药(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