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48843
岭南中药的特色及性味配伍初探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28期
     岭南地处五岭以南,始名于唐贞观时,其所辖范围约当今之广东、海南及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由于岭南地兼山海,南部临海,海洋气候和内陆气候交汇,气候炎热,属湿润地区;珠江水系河道纵横,水量丰富,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育,因而中草药资源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有不少质量上乘的道地药材及中成药,素有“广药”之称。

    古代岭南医药文化受中原医学影响较大,《岭南医徵略》记载,晋代岭南名医已有支法存、葛洪、鲍姑、仰道人等,葛洪冲虚观、炼丹灶及洗药池遗址位于今罗浮山风景区,由于葛洪《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的影响较大,岭南道教皆以罗浮冲虚观为祖亭。《备急千金要方》最早记载了岭南医学善治瘴、疟的学科特点。至清代,随着南海医家何梦瑶《医碥》、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肖步丹《岭南采药录》等著作问世,传统岭南医学已独具特色。

    由于目前南药配伍在当今中医院校方剂学教材中收录甚少,本文试对部分常用岭南特色中药性味及配伍进行初步探析。
, 百拇医药
    两面针

    别名入地金牛,性味辛、苦、温。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最早记录于《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历节疼,除四肢厥气,膝痛。”《本经逢原》云:“能通经脉,去风毒、湿痹。”

    《陆川本草》云:“接骨,消肿,止痛。治跌打骨折,损伤肿痛,风湿骨痛。”现代广泛用于镇痛、抗炎和麻醉,主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扭伤肿痛、神经痛、牙痛、肠胃绞痛、胆道蛔虫症引起的疼痛及疡病等。按现代岭南中医配伍经验,两面针常与当归、五指毛桃配伍,由于治疗妇女生殖系统的炎症性及纤维增生性疾病,与传统中医理论辛曰从革、主攻破有形,苦、温燥湿之旨相吻合。

    三丫苦 又名三椏苦,苦,寒。《岭南采药录》:“味苦,性寒。”《广西中药志》:“苦微辛,凉,无毒。”《云南中草药选》:“有小毒,入肝、肺二经。”与白芍、黄芩等配伍治疗胃溃疡。

, 百拇医药     广东土牛膝 又名六月雪,《生草药性备要》谓之“味甘,性平。”《陆川本草》谓之“辛,凉。”《岭南草药志》曰:“甘苦,性凉。”功能祛风,消肿,清热,解毒,行瘀。治白喉,乳蛾,咽喉红肿,吐血,血淋,外伤肿痛。常与冬青科岗梅配伍,主治感冒,高热烦躁,扁桃体炎,咽喉炎,气管炎,百日咳,肠炎,痢疾等。常与桔梗、诃子等配伍,用于热邪导致的咽喉炎症,如常用成药喉疾灵片。

    布渣叶 《生草药性备要》谓:“叶味酸,性平无毒,解一切蛊胀,清黄气,消热毒,作茶饮去食积。”《广东通志》曰:“破布叶出阳江阳春恩平,状如掌而绿,岭南舟人多用,香烟毒水迷客,煎汤服之立解。”《本草求原》、《岭南草药志》、《陆川本草》及两广地区的中草药手册对此均有记载。常与夏枯草等配伍,是广东各种凉茶的常用组成。

    五指毛桃

    又名土黄芪、五爪龙,为桑科榕属植物粗叶榕的根。健脾化湿,行气化痰,舒筋活络。用于肺结核咳嗽、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脾虚浮肿、病后盗汗、白带。此品自然生长于深山隐谷处,味甘,性质温和,香气四溢,本品具有清热、滋阴降火、健脾开胃、益气生津、祛湿化滞、清肝润肺等作用。本品不仅是食用靓汤的主料,与两面针配伍,可用于妇科产后调理。
, 百拇医药
    过岗龙

    又名九龙藤,味苦、涩,性平。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健胃理气的功能;用于风湿关节炎、腰腿痛、跌打损伤、胃痛、痢疾、月经不调、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南宁市药物志》:“祛风,去瘀,止痛。治风湿骨痛,跌打接骨。”与两面针配伍,用于治疗久痹顽疾。

    龙利叶

    又名龙舌叶、龙味叶,为大戟科植物龙利的叶,性平,味淡。有清肺、治肺热咳嗽、喉痛之功用。符合甘淡清轻治上焦的用药原则。是两广常用的喉科保健佳品。

    从上可以看出,岭南中药确独具特色,由于地缘关系,岭南诸方往往擅治温热病邪及湿邪为害之疾患,但其性味、配伍仍是本于传统中医理论而有所发展的。, 百拇医药(宋春光 陕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