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94786
我为温习经典辩护——与张毅先生商榷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07期
     张毅先生在8月17日《中国中医药报》第3版“中医继承之我见”一文中说:“我坚决反对全国中医都去进行‘经典’大温课式的所谓继承。”他还在另一篇文章中说,“让全国的中医们都去啃连那些专家都搞不懂的老古董”是“可悲之举”。

    笔者并不赞同张先生的这一看法。

    在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上能称得上经典的著作有多少?众所周知,不过仅有《神农本草经》、《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少数几部著作而已。然而这几本书在中医学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历代中医都公认的,是谁也否认不了的。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早就对此作了通俗的概括:“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这说明它们是中医的源流和根基,好比引人过渡的桥梁。历代中医都无不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来充实自己。他们“朝而诵读,昼而见症,夜而辩论”,是何等的专心和投入。

    朱丹溪30岁时因母病,“遂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然犹虑学之未明,至40岁复取而读之”。而作为温病学一代宗师的王孟英也是对经典推崇备至,其代表作《温热经纬》就是“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纬”纂集而成。故有人赞他是“学究岐黄岁月淹”。李时珍也是“长耽典籍,若啖蔗饴”,其《本草纲目》中有不少地方引用了《内经》等经典的论述。
, http://www.100md.com
    岳美中医师曾说过医生可分为几等,我认为,不研习和继承中医经典的医生绝难臻上乘。所谓“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只有深究经典,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医。即使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再加快,但基础的东西,经典的东西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仍有其核心价值。中医发展的历史,就是历代医家不断继承和创新的历史。成绩斐然,不容怀疑和贬低。可张毅先生却说:“可我们都继承了些什么呢?”就照他自己的话说,“心得体会车载斗量,汗牛充栋”,难道这些不值得肯定吗?都是一些废话和废纸吗?我认为,这种对经典的温习和继承确实能收到实效,对指导临床有益,而不是如张先生所说的是什么“奢望”、“急功近利”、“对历史不负责任”或“自恋土著文化”等等。

    遗憾的是,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张仲景当时所曾批评过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的现象在今天依然没有消失,又有所重现。有人就提出所谓先“挖掘”、后“继承”的主张。请问如何“挖掘”?没有方向、没有头绪地乱挖吗?作为“挖掘”大军的“一支专业精、知识广、层次高的专业队伍”,会不会是一些连经典著作都不熟悉、不研习的人呢?继承和发扬,本无所谓先后之分,继承中就含有发扬。李可老中医认为:“中医当然需要创新,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连继承都没有做到,谈什么创新?”连经典都可以轻视、视“继承如考古”的人,能创出什么“新”来?
, 百拇医药
    张效霞博士在“学医必须读书论”一文中说,熟读中医经典名著是行医者的一项基本功。“当今的临床医生,潜心读书的人不多,尤其是潜心读中医古书者更少。”我认为这个话是符合实际的。正因为我们现在有一些中医人对经典有所忽视甚至不屑一顾,视之为“老古董”,其中也包括一些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们,他们只热衷于做动物实验、搞化学分析、写“科学”论文,与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经典著作的距离越来越远,离临床实践也越来越远,因此中医的整体临床水平有所降低,群众对此是不满意的,所以我们更应该花大力气,下真工夫温习经典,钻研经典,让中医从日益西化的道路上回归正道。那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走出校门的学院派和实验派中医,由于很少研习过中医经典原著,有的就谈不上什么“温习”,而只能是补课,必须补上这“先天不足”的一课。这个“补课”的过程是一定要由你自己亲自去做的,而不能“等待”别人“挖掘结束,考证清楚后,再进行继承”。不能让别人来代替你自己,即不能光“摘桃”而不“种树”。只有自己亲手种植、浇培出来的果实才是最甜美的。

    轻视或抛弃中医经典,就必然在所谓的“跨文化现象”中“被跨”,或者说败下阵来,乖乖地向西医缴械投降,俯首称臣———不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因为你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根”。也就是说,否定对中医经典的继承,就是否定中医的根本,最后会让中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走向消亡。

    对于以“文简、意博、理奥、趣深”,所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的《内经》为代表的经典来说,再怎么估计它的科学价值和真理性、重要性都不为过。只有临证实践才知经典之可贵。

    道经千载益光辉。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 http://www.100md.com(王昆文 四川省自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