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9
编号:8296
《清沈阳故宫研究》.武斌.文字版.pdf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7日
第1页
第9页
第18页
第30页
第37页
第123页

    参见附件(11962KB,424页)。

     中文名: 清沈阳故宫研究

    作者: 武斌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

    出版社: 辽宁大学出版社

    书号: 7561052006

    发行时间: 2006年09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清沈阳故宫研究 简介:

    清沈阳故宫研究 内容简介:

    《清沈阳故宫研究》是一部以沈阳故宫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沈阳故宫之所以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首先在于它自身所蕴含的历史的、文化的、美学的、民族学的、民俗学的、文物学的、建筑学的、政治学的等等诸多方面的价值。

    《清沈阳故宫研究》自从1625年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在如今被称为沈阳故宫的这个地方始建第一座建筑大政殿以来,380多年间,在这座巍峨而壮观的皇家院落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产生了清朝前期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

    《清沈阳故宫研究》它本身也历尽了沧桑,一直和我们民族的命运、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同行。如今这些人和事都已经掩隐在历史的星河之中,成为人们怀古、追叙、欣赏和研究的对象。

    清沈阳故宫研究 内容截图:

    清沈阳故宫研究

    清沈阳故宫研究

    辽宁大学出版社 槪 武斌 2006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清沈阳故宫研究武斌主编 . - 沈阳 : 辽宁大学出版社 , 2006畅 9

    ISBN 7唱5610唱5200唱6

    Ⅰ 畅 清 ... Ⅱ 畅 武 ... Ⅲ 畅 故宫 - 建筑艺术 - 研究 - 沈阳市

    Ⅳ 畅 T U - 092畅 49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06) 第 095387 号

    出 版 者:辽宁大学出版社

    (地址 : 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 66 号 邮政编码 : 110036)

    印 刷 者: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印刷厂

    发 行 者:辽宁大学出版社

    幅面尺寸: 170mm × 240mm

    印 张: 26畅5

    插 页: 34

    字 数: 500千字

    出版时间: 2006年9月第 1版

    印刷时间: 2006年9月第 1次印刷

    责任编辑:赵光辉

    封面设计:邹本忠

    责任校对:齐 悦

    定 价: 79畅00元

    联系电话 : 024 - 86864613

    邮购热线 : 024 - 86830665

    网 址 : ht tp : ∥ press . lnu . edu . cn

    电子邮件 : Lnupress @ vip . 163 . com前 言

    武 斌

    本书是一部以沈阳故宫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 。 沈阳故宫之所以作为我们研

    究的对象 ,首先在于它自身所蕴含的历史的 、文化的 、美学的 、民族学的 、民俗学的 、文物学的 、建筑学的 、政治学的等等诸多方面的价值 。 自从 1625 年努尔哈赤定都

    沈阳 ,在如今被称为沈阳故宫的这个地方始建第一座建筑大政殿以来 ,380 多年

    间 ,在这座巍峨而壮观的皇家院落里 ,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 ,产生了清朝前

    期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 ,它本身也历尽了沧桑 ,一直和我们民族的命运 、与我们民

    族的历史文化同行 。 如今这些人和事都已经掩隐在历史的星河之中 ,成为人们怀

    古 、追叙 、欣赏和研究的对象 。

    沈阳故宫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整体 。 对于沈阳故宫的研究 ,首先应该着眼于它

    的文化的整体性 。 在这一百多座古建筑中 ,曾经有清王朝草创时期的两代帝王在

    此生活和执政 ,运筹帷幄 ,为一代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业 ;几万件珍藏的文物 ,具有

    极高的艺术价值 ,是中国美术史 、艺术史上难得的珍品 ;大量的宫廷历史遗存 ,反映

    了这座宫廷里的人物和事件 。 这些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见证物 ,以及在这些古建

    筑和文物藏品中所包含的无形文化遗产 ,共同构成了沈阳故宫的整体价值 。 此外 ,对于清入关前的历史文化 ,清朝宫廷史 ,清朝宫廷礼乐制度 ,清代宫廷遗物 ,满族文

    化和民俗 ,等等 ,也都需要进行相关的研究 ,以更充分地认识和理解沈阳故宫 。 也

    因为如此 ,这种研究应该是多学科 、多维视野的 ,既有历史学的 、文化学的 、建筑学

    的 ,还应该包括人类学的 、民俗学的 、文物学的 、政治学的和美学的 ,这些学科不仅

    为我们大大开阔了深入认识沈阳故宫的视野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

    理念 ,会给我们更多的方法论的启发 。

    上个世纪 70 年代开始 ,在西方史学界出现了所谓“微观史学” 。 “微观史学”是

    指这样一种历史研究 ,从事这种研究的史学家 ,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涵盖辽阔地域 、长时段和大量民众的宏观过程 ,而是注意个别的 、具体的事实 。 这种研究取得的结

    果往往是局部的 ,不可能推广到围绕某个被研究的事实的各种历史现象的所有层

    1

    前 言面 。 但它却有可能对整个背景提供某种补充的说明 。 也就是说 ,微观史学家的结

    论记录的或确定的虽只是一个局部现象 ,但这个看似孤立的现象却可以为深入研

    究整体结构提供帮助 。 从大的文化系统来说 ,对沈阳故宫的研究应该列入“微观史

    学”的范围 。 沈阳故宫的历史和文化仅仅是一个特殊的载体 ,展现的是在一个特定

    历史时段和民族的文化形态 。 所以 ,在我们的研究中 ,尽可能多地深入到一些历史

    和文化的细节 ,比如对于在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 、宫廷内部的人事纠葛 、宫廷礼仪 、民俗风情 、文物的源流以及建筑布局 、装饰艺术等等方面的分析 。 但是 ,沈阳故宫

    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群 ,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汉文化以及蒙 、藏等民族文化

    的影响 ,因而在建筑的艺术和技术形式上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个代表 。 满族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汉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 ,至于

    在沈阳故宫里演绎的各种故事 ,更是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一个缩影 。 所以 ,在我们

    对沈阳故宫这个“微观”个体的研究中 ,既要把它置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的大背

    景中来考察 ,又可以通过这种研究的深入 ,为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传统提供

    “某种补充的说明” 。

    2004 年 7 月沈阳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 ,我们提出 ,对于沈阳故宫的认

    识和研究要有一个提升 ,就是要从世界遗产的水平上 ,把沈阳故宫置于历史的和当

    代的世界文化的大视野下来认识和研究 。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 ,沈阳故宫由代表

    我们民族文化的一座建筑群落 ,变成了属于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由原来仅属于一个

    地方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到现在成为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存 。 就是说 ,它体

    现了文化普遍性的价值 ,或者说 ,体现了当代人类主体价值观 ,是当代人类主体价

    值观的一种具象符号 。 与此同时 ,它也代表了人类及其生存环境对世界的一种贡

    献 。 我们对世界遗产的认识 、对自身的认识 ,应该从文化的普遍性或共性来认识 。

    对于沈阳故宫这座古代建筑群落 ,我们必须去挖掘和整理它属于人类文化共性的

    东西 。 强调文化遗产 ,首先要强调它们在历史 、文化 、艺术 、美学 、人类学等方面表

    现出的突出的共性价值 ,是人类智慧的突出样品 。 同时要理解它在世界历史中的

    特殊性 。 它在文化多样性和现代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 ,能以特殊的形式来表

    达人类普遍价值的东西 。 在中国文化中 ,沈阳故宫作为满族文化的特殊代表 ,要在

    普遍价值下来理解其特殊价值 ,充分认识沈阳故宫作为特殊价值中的普遍价值 。

    许多年以来 ,不少前辈先贤对沈阳故宫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们的研究

    成果为我们深入地认识和研究沈阳故宫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也为我们提供了从事

    这项研究的丰富的史料和可资借鉴的结论 。 特别是他们的治学方法 、治学精神以

    及对于沈阳故宫的真诚热爱和精神坚守 ,值得我们后辈学人永远地学习 、继承和发

    扬 。 而近年来许多新史料的发现 ,许多新的研究成果的发表 ,以及新的史学理论和

    方法的出现 ,则进一步扩大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也激发了我们对沈阳故宫作进一步

    2

    清沈阳故宫研究的深入研究的愿望和兴趣 。 可以说 ,我们今天的研究成果 ,是在前辈先贤的拓荒之

    作 、同辈学人的精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我们工作在沈阳故

    宫 、身为世界遗产守护者对于这一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感情 、体验和研究心

    得 。 不过 ,虽然如此 ,我们的这项研究还只能说是一个概论性质的 ,即是对沈阳故

    宫的历史和文化作全景式的描述和分析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进行探讨 ,还有许

    多细节需要继续挖掘 ,还有许多更深层次的价值需要研究 。 所以 ,我们还要继续努

    力 ,同时也期待着学界同行有更多的对沈阳故宫的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

    2006 年 7 月 22 日

    3

    前 言目 录

    前言 武 斌(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绪论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作为学术对象的沈阳故宫 (1) … … … … … … … … … … … … … … … … … … …

    二 、近百年来关于沈阳故宫的研究 (3)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编 时代背景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章 古代东北地区简述 (6)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上古至元代的东北 (6)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明代东北地区局势 (8)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章 从满族兴起到后金建国 (11)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满族源流 (11)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13)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后金”政权的创立 (15)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节 后金进占辽沈地区 (17)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章 后金定都前的沈阳城 (19)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汉至元代的沈阳城 (19)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明代沈阳城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后金攻占沈阳 (21)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编 建筑沿革 (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章 后金迁都沈阳前的宫殿 (23)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佛阿拉和赫图阿拉的宫室 (23)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界藩 、萨尔浒的临时都城和宫室 (27) … … … … … … … … … … … … …

    第三节 辽阳都城和宫殿 (29)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章 沈阳皇宫的创建 (33)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后金定都沈阳 (34)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努尔哈赤时期的沈阳宫殿 (37)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皇太极时期的“盛京皇宫” (40) … … … … … … … … … … … … … … …

    1

    目 录第四节 盛京都城规制的完善 (49) … … … … … … … … … … … … … … … … …

    第六章 盛京故宫的扩建 (54)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扩建盛京宫殿的原因 (54)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乾隆初年“敬典阁等处工程” (59)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太庙 、文溯阁等建筑的兴建 (66) … … … … … … … … … … … … … … …

    第四节 增建后的盛京宫殿总览 (71) … … … … … … … … … … … … … … … …

    第三编 宫廷史事 (7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七章 后金早期的宫廷历史 (77)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早期宫廷的雏形 (77)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努尔哈赤兄弟之争 (79)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汗位继承人褚英之死 (83) … … … … … … … … … … … … … … … … …

    第四节 后金早期宫廷的变迁 (86) … … … … … … … … … … … … … … … … …

    第八章 皇太极入承汗位 (89)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四大贝勒”争位始末 (90)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大妃”被迫殉葬 (96)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皇太极入承汗位 (99) … … … … … … … … … … … … … … … … … … …

    第九章 大清帝国的奠基 (101)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削弱三大贝勒权力 (102)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改革政治强化汗权 (105)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金銮殿内南面独尊 (109)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节 大清皇帝登基改元 (112)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节 运筹皇宫决胜松锦 (115)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章 皇太极去世后的皇位争夺 (119)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皇太极猝死清宁宫 (119)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诸王的争位角逐 (122)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六龄皇帝福临登基 (126)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节 争位余波 (128)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一章 东巡驻跸 (131)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清帝东巡盛京 (131)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庆贺筵宴 (134)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驻跸期间的相关祭典 (137) … … … … … … … … … … … … … … … … …

    第四节 题咏盛京宫殿的御制诗文 (140) … … … … … … … … … … … … … … …

    第四编 皇宫礼俗 (14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二章 皇太极的后妃子女 (146) … … … … … … … … … … … … … … … … … …

    2

    清沈阳故宫研究第一节 等级不同的诸后妃 (146)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皇子皇女及相关制度 (157) … … … … … … … … … … … … … … … … …

    第十三章 早期宫廷生活礼俗 (161)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祭祀礼俗 (161)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朝会 、仪仗及服饰 (164)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婚丧礼俗 (168)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节 其他宫廷礼俗 (170)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四章 早期宫殿使用规则 (174)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大政殿与笃恭殿 (175)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大清门 (18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崇政殿与北辰殿 (182)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节 凤凰楼与翔凤楼 (188)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节 清宁宫 (1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五章 清代沈阳故宫管理机构 (194)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宫殿管理机构 (194)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宫殿管理具体事项 (195)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编 文物收藏 (2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六章 清入关前的宫廷文物 (200)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清入关前宫廷文物概说 (200)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史料所载的部分宫廷文物 (203)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沈阳故宫现藏重要清初文物 (204) … … … … … … … … … … … … … …

    第十七章 乾隆增藏的文玩图书 (208)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乾隆时期移送文物概况 (208)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各楼阁所藏御用珍宝 (210)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文溯阁枟四库全书枠 (215)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节 殿版图书与墨刻 (217)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八章 国史秘籍和御玺册宝 (219)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清历朝枟实录枠 、枟圣训枠 (219)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枟满文老档枠等清宫档案 (221)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皇帝“圣容” 、“行乐图” (223) … … … … … … … … … … … … … … … …

    第四节 爱新觉罗族谱枟玉牒枠 (224) … … … … … … … … … … … … … … … … …

    第五节 清初皇帝御玺 (225)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六节 清历朝帝后谥宝谥册 (226) … … … … … … … … … … … … … … … … …

    3

    目 录第六编 空间布局 (22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九章 室外空间布局 (228)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东路建筑布局 (228)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中路建筑布局 (231)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西路建筑布局 (244)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节 宫与城的关系 (248)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章 室内空间处理 (250)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议政建筑形态及室内空间 (250)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居住建筑形态及室内空间 (259)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娱乐祭祀建筑形态及室内空间 (267) … … … … … … … … … … … … …

    第四节 储藏和厨用附属建筑 (274) … … … … … … … … … … … … … … … … …

    第七编 营造技术 (29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一章 大木作的构造特点 (290)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平面柱网 (290)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梁架 (29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几个重要部位的营造 (298)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二章 小木作的构造特点 (315)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外檐装修 (3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天花 、藻井 (323)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三章 砖瓦石作的营造特点 (327)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须弥座 (33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地面 (33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火地 、火炕 、烧火口 、烟囱 (332) … … … … … … … … … … … … … … …

    第四节 墙体 (3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节 屋顶 (33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八编 装饰艺术 (34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四章 装饰的题材纹样 (344)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动物 、人物纹 (344)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植物纹 (3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文字和几何纹 (348)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五章 建筑色彩装饰 (349)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建筑色彩 (349)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建筑材料的本色 (354)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建筑色彩与等级划分 (355) … … … … … … … … … … … … … … … … …

    4

    清沈阳故宫研究 第二十六章 建筑装饰的门类 (356)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彩画 (35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木雕 (36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砖石雕 (36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节 琉璃构件 (374)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九编 近世变迁 (38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七章 民国初年沈阳故宫管理机构 (380) … … … … … … … … … … … … …

    第一节 内务府办事处 (380)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筹办皇产事宜处 (381)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地方政府接收后的管理 (382)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八章 文物藏品的变化 (383)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文物外运与南迁 (383)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枟四库全书枠回归 (385)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博物馆馆藏文物 (386)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九章 从皇宫到博物馆 (387)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东三省博物馆”的创立 (387)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博物馆的改组和开放 (388)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筹而未备的沈阳博物院 (391) … … … … … … … … … … … … … … …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沈阳故宫 (392) … … … … … … … … … … … … … … …

    第三十章 民国以来古建筑群的变化 (395)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新增管理 、服务建筑 (395)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残毁古建筑的拆除和复建 (396)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博物馆陈列室及库房 (397) … … … … … … … … … … … … … … … … …

    第四节 周边环境的变化 (401)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节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01) … … … … … … … … … … … … … … … … … …

    附录 :1畅 彩色照片目录 (4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2畅 沈阳故宫大事年表 (408) … … … … … … … … … … … … … … … … … … … …

    后记 (41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目 录绪 论

    一、作为学术对象的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 ,即清入关前的沈阳(盛京)皇宫和迁都北京后的盛京行宫(或称奉天

    行宫) ,位于今辽宁省沈阳市明清旧城中心 。 后金天命十年(明万历四十四年 ,1625)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创建 ,初成于清太宗皇太极改元称帝的清崇德元

    年(1636) 。 清入关后至乾隆时期又有较大规模的改建与增修 。 民国 15 年(1926)

    以后 ,其建筑群陆续辟作博物馆(现称沈阳故宫博物院) 。 1961 年被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 年 7 月列入枟世界遗产名录枠

    “中国明清皇宫”项目 。

    沈阳故宫历经近四百年的沧桑 ,至今仍基本保存着清代中期形成的宫殿格局

    和建筑风貌 。 它不仅是一处著名古代宫殿建筑群和历史文化旅游胜地 ,而且具有

    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

    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上半叶 ,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真族(后改称满族)

    兴起于辽东地区 ,建立本民族的地方政权并迅速发展壮大 ,于 1644 年入主中原 ,建

    立统治中国 268 年的清王朝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 沈阳故宫

    作为清入关前宫殿的历史 ,上承后金政权的开国创业 ,下启其发展为全国统一封建

    王朝的兴盛繁荣 ,保存完好的古代宫殿建筑 ,成为承载这一历史转变过程最重要的

    实物遗存 。 因此 ,作为 1625 ~ 1644 年近 20 年间后金(清)政权统治中心 ,当时在这

    座宫殿中发生的历史事件 ,成为反映其相应阶段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诸方面状况

    最具研究价值的组成部分 。

    顺治元年(1644)清迁都北京后 ,政治统治的中心虽然转移 ,但东北地区既是清

    王朝的发祥的“根本重地” ,又与清皇室及八旗的利益有着密切关联 ,并直接影响到

    边疆的巩固和与俄罗斯 、朝鲜等邻国的关系 ,所以仍受到中央政权特殊重视 。 沈阳

    (盛京)城被尊为国家陪都 ,又是这一地区的政治 、经济 、文化和行政中心 ,位于城中

    的清入关前宫殿仍是皇室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1671 ~ 1829 年的一百五十多

    年间 ,4 位当朝皇帝 10 次来到这里 ,乾隆初年起又正式扩建为皇帝东巡谒陵时的

    盛京行宫 。 清朝末年 ,国力渐衰 ,咸丰以后皇帝再没能回东北祭祖谒陵 ,处于国家

    “龙兴重地”的盛京故宫也因列强入侵而蒙受耻辱 。 因此 ,清入关后的二百多年中 ,1

    绪 论这座宫殿不仅与东北地方历史相关 ,也承载着许多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重大事件 ,成

    为其历史价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

    作为清代以后与北京宫殿并存的皇宫建筑群 ,沈阳故宫的建筑文化 ,更多地体

    现了 17 世纪前期东北地区和满洲民族的特点 ,与明 、清两代全国性统一政权的宫

    殿 ——— 北京皇宫既有相同的因素 ,又有显著的区别 。 其中涉及建筑群形成年代 、政

    权统治区域 、自然地理环境 、经济发展状况 、宫殿使用者所属民族的居住风俗和文

    化信仰等多方面的原因 ,并通过古建筑实体的布局 、造型 、装饰装修 、营造技术和使

    用功能等外在直观的因素表现 ,成为代表中国宫殿建筑文化多样性特色的珍贵范

    例 。

    全面了解沈阳故宫在建筑文化历史上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则需在广泛研

    究大量文献记载的基础上 ,结合现存古建筑和与之相关的其他例证 ,对宫殿建筑个

    体和整体的兴建过程 、技术和艺术特征 、使用规则等进行深入分析 ,这不仅有助于

    正确认识其在人类建筑历史上具有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而且可以总结和发现造

    就这些特色的思想理念 ,以达到更好地保护历史遗产和弘扬优秀文化的目的 。

    在清代沈阳故宫中 ,形成和保存了数以十万计的历史文物 、工艺美术品和图书

    档案文献 。 其中少量是自清入关前宫殿使用过程中的遗存 ;主要部分则是自乾隆

    年间开始 ,根据皇帝旨意陆续由北京宫殿运送至此 ,或供奉 、或收藏 、或备皇帝东巡

    谒陵驻跸期间使用 。 作为清代宫廷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枟满文老档枠 、文溯

    阁枟四库全书枠 、清代帝后谥宝谥册以及商周铜器 、历代名家书画等等 ,都是著名的

    国宝 ,加之大多与当时的国家政治和皇帝后妃日常生活相关 ,艺术价值方面也远远

    高于民间同类物品 ,重要性非比寻常 。

    由于盛京宫殿多数收藏品在清代秘不外示 ,而且其中大部分除宫中有关档案

    著录外不见诸其他记载 ,增加了其神秘性和整理价值 。 这些文物经历二三百年陆

    续聚集于此 ,民国以后除少量仍存沈阳 ,大多辗转流散到北京 、南京 、台北等地乃至

    国外的收藏单位 ,使对其来源去向的考察也颇具价值 。 所以 ,对这部分文物的研

    究 ,成为清代宫廷文化 、典章制度 、文物文献等多个学科领域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

    以上仅择其要者 ,对沈阳故宫的学术价值略作叙述 ,远非相关研究课题的全

    部 。 比如 ,沈阳故宫是满族崛起和吸收汉文化初期所建立的宫殿 ,对于研究这个民

    族的传统生活习俗和艺术发展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再如 ,这里在清末就曾

    布置文物展览 ,接待中外要人参观 ,与中国宫廷(皇室)博物馆的早期历史有十分密

    切的关系 ,等等 。 总之 ,在这座经历了几个朝代风雨沧桑的古老皇宫建筑群内 ,有

    许多历史谜团等待发现和破解 ,有许多文化现象需要总结和阐释 。 这也是优秀历

    史遗产对于当代和未来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

    2

    清沈阳故宫研究二、近百年来关于沈阳故宫的研究

    清代沈阳故宫由皇室管理和使用 ,对其相关历史的叙述只是因袭清枟实录枠 、枟大清会典枠 、枟盛京通志枠 、枟一统志枠等官书所载成说 ,或凭皇帝旨意所示 ,并无人有

    条件和有兴趣去从事专门的考证研究 。 清朝覆亡后 ,有关这座宫殿的历史 、建筑及

    庋藏文物的研究才逐渐引起一些人的注意 。

    最早从事与沈阳故宫相关研究的 ,应是满族学者金梁 。 其人姓瓜尔佳氏 ,杭州

    驻防旗籍 ,光绪进士 。 从政之余 ,于文史古物研究 、掌故记录乃至兴办博物馆颇感

    兴趣 。 清末曾一度司沈阳故宫典守之职 ,对宫殿建筑及藏品较为熟悉 ,并利用其方

    便条件对一些藏品作过记录 。 民国初年 ,他组织一些满族学者 ,对沈阳故宫崇谟阁

    所藏清入关前最重要的史料枟满文老档枠加以汉译 ,经整理后 ,于 1918 年以枟满洲老

    档秘录枠为名成书出版 。 此后 ,另外一些译稿又以枟汉译满文老档拾零枠为题 ,在枟故

    宫周刊枠上连载 。 在此前后 ,金梁还将其对沈阳故宫翔凤阁所藏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等历代书画的记录 ,整理成枟盛京故宫书画录枠和枟盛京故宫书画记枠公开出

    版 。 此外 ,他于 1929 年至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前担任东三省博物馆(设于沈阳故

    宫内)委员长期间 ,主持编印出版了沈阳故宫所藏枟清内府一统舆地全图枠 、枟圆明园

    东长春园图枠等 。 在他的一些掌故笔记类著述中 ,也收有许多有关沈阳故宫建筑和

    文物的记述 。 金梁所做的上述工作 ,开整理 、研究 、介绍清代沈阳故宫文物藏品之

    先 。

    对沈阳故宫建筑历史的研究 ,与民国初年枟奉天通志枠的修纂有关 。 清代官书

    中对沈阳故宫的记载 ,大多沿袭枟盛京通志枠中的记述 。 如把沈阳故宫的早期宫殿

    都记为“崇德二年建” ,新修方志时 ,开始对此说提出怀疑 。 如枟奉天通志 · 建置志枠

    于记述各宫殿后即指出 :“沈阳宫殿建筑年月 、大殿名称及中宫位置多有可疑之

    点” ,以下分别对乾隆时官修枟盛京通志枠所记宫殿建于崇德二年之误 、以崇政殿为

    笃恭殿之误 、衍庆宫与永福宫及飞龙阁与翔凤阁位置的不同记载等进行了简单的

    考证①。 虽结论尚不尽翔实准确 ,但仍可视为此项研究早期阶段颇具价值的工作 。

    较早对沈阳故宫建筑理念和建筑技术进行研究的 ,是日本人伊藤清造 。 其人

    于 1924 年 7 月任满铁工业专门学校助教授时 ,曾率建设科建筑分科 9 名学生对沈

    阳故宫作为期 3 周的考察 ,将主要建筑拍照并对部分建筑进行测绘 ,后编成枟奉天

    宫殿建筑图集枠(日本洪洋社发行)和枟奉天宫殿之研究枠(大连亚东印书协会发行)

    二书出版 。 此为研究沈阳故宫建筑群最早的专门著作 。 其对沈阳故宫形成背景和

    3

    绪 论

    ① 枟奉天通志枠卷 95 ,第 2229 页 ,辽海出版社 2003 年影印本 。宫殿建筑历史沿革方面的叙述 ,基本上是参照常见的清代官书所记 ,并无太多新

    意 ,而且间有因袭旧说而造成的错误 。 但对于建筑形式及其特点的介绍和分析 ,因

    为是建立在当时比较科学的测绘基础之上 ,而且对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所具特色

    的原因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所以 ,这两种书籍 ,作为带有研究性质并相对全面地

    介绍沈阳故宫建筑的著述 ,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

    此后 ,20 世纪 30 ~ 40 年代 ,又有村田治郎 、园田一龟等日本的建筑学者和历

    史学者 ,先后在其撰写的枟满洲的建筑枠 、枟清帝东巡之研究枠等著作中的某些章节 ,对沈阳故宫的建筑和历史进行过专门论述 ,同时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文章发表 。

    就学术价值而言 ,已经远比清代官修书籍中的记述系统和详尽 ,但因其对有关史

    料 、尤其是清代档案史料的发掘和利用相当有限 ,总体上还停留在归纳史事 、描述

    建筑的层面上 ,没有达到更深入的程度 。

    有关沈阳故宫的研究也颇受中国文化界人士关注 。 1947 年初 ,经国民政府教

    育部批准 ,设立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 ,沈阳故宫为其古物馆所在地 。 该筹委

    会延揽了一些文化水平较高 、于文史方面颇有造诣的著名学者 ,很快就发表了一批

    学术质量较高的成果 。 如阎文儒枟沈阳故宫建筑考枠 、金毓黻枟文溯阁四库全书校勘

    记枠 、傅振伦和李鸿庆枟沈阳故宫藏品概说枠 、郝瑶甫枟沈阳故宫藏书记枠 、李文信枟沈

    阳故宫卤簿仪物小记枠等①。 其中后几篇文章是对当时遗留的清宫遗物作综合或

    专题研究考证 ,较之金梁在民国初年的类似著述更具学术价值 。 而阎文儒的枟沈阳

    故宫建筑考枠 ,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考证沈阳故宫建筑历史的学术论文 。 文章利用

    官修枟清实录枠和高士奇枟扈从东巡日录枠 、杨宾枟柳边纪略枠以及清初朝鲜人所著枟沈

    馆录枠诸史料 ,对各主要建筑分别详加考证 ,首先纠正了清代枟钦定盛京通志枠诸书

    中沈阳故宫建于崇德二年(1637)的成说 ,而提出“太宗天聪九年(1635)建筑乃大

    备”的新观点 ,又进一步对清入关前后各宫殿的兴建年代及使用 ,作以比较详尽的

    论述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起 ,对沈阳故宫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沈阳故宫

    博物馆陆续培养和引进一批从事历史 、文物 、满文等方面研究的专业人员 ,结合宣

    教工作和陈列展览工作的开展 ,开始对一些涉及宫殿历史和文物的课题进行更深

    层面的探讨 。 另一方面 ,此时所能利用的史料也较以往更为丰富 。 枟明实录枠 、枟清

    实录枠和枟朝鲜李朝实录枠相继影印出版 ,枟满文老档枠 、清内国史院满文档案等一批

    对了解清入关前历史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也相继整理出版 。 特别是对北京 、辽宁

    等地所藏的清代内务府满 、汉文档案的发掘和利用 ,使研究工作取得了飞跃性的进

    步 。 1980 年 ,铁玉钦 、王佩环合作撰写了枟沈阳故宫早期建筑年代考枠 ,首次提出了

    4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见枟东北文物展览会辑刊枠 ,1947 年 ,沈阳 。沈阳故宫最早应创建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后金天命十年(1625) ,并利用满文档

    案 ,对清太宗时期的宫殿及其变化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 此后不久 ,沈阳故宫的研

    究人员又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到乾隆八年以前绘制的枟盛京城阙图枠 。 此图

    不仅记录了乾隆改建以前沈阳故宫的面貌 ,而且还标注出努尔哈赤居住汗宫的位

    置 ,对于沈阳故宫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 在此前后 ,一些研究人员也根

    据档案等文献的记载 ,对沈阳太祖汗宫 、大政殿 、崇政殿 、凤凰楼 、盛京太庙等主要

    建筑的沿革和使用等问题做以专题研究 ,并对清代沈阳故宫收藏的信牌 、印牌等清

    入关前文物 、清帝东巡驻跸等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探索和争鸣 ,都取得了超越前人

    的新成果 。 1987 年 ,由铁玉钦等合作撰写的枟盛京皇宫枠一书由紫禁城出版社出

    版 ,系统地总结和吸收了以往的学术成果 ,对这座宫殿群从创建至当代的发展历

    程 ,以及宫廷历史 、文物收藏等作了全面的研究和阐述 ,成为沈阳故宫研究方面最

    有影响的学术专著 。 这一时期取得的学术成果 ,还被大量地应用于沈阳故宫的陈

    列展览中 ,1985 ~ 1987 年对东西所 、盛京太庙 、文溯阁等主要宫殿复原陈列的改

    造 ,都是以相关研究成果为依据 ,使博物馆陈列工作也提高到新的水平 。

    1988 年以后 ,随着清史和满族文化研究更多地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对

    沈阳故宫的学术研究也更加全面地展开 。 不仅有沈阳故宫的业务人员积极参与 ,而且国内其他研究机构乃至国外的一些学者也加入其中 ,相关的成果涉及范围也

    更加广泛 。 除出版枟清帝东巡枠 、枟清宫大政殿枠 、枟神秘的清宫萨满祭祀枠等专著外 ,公开发表的有关清代沈阳故宫建筑沿革 、宫廷藏品 、建筑艺术 、宫廷礼俗 、相关人物

    等课题的学术论文达百篇以上 。 本阶段的一个新特点 ,是除历史 、文物等学科的研

    究外 ,许多从事古代建筑专业教学和科研的学者 ,从建筑技术和艺术等角度 ,对沈

    阳故宫进行更具有科学性的研究 ,取得诸如枟中国建筑艺术全集 · 沈阳故宫卷枠 、枟特色鲜明的沈阳故宫建筑枠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使有关沈阳故宫的研究增加了

    科学技术方面的含量 。

    正是由于数十年来众多学者坚持不懈的努力 ,才使沈阳故宫的重要价值得到

    更多发现和更广泛传播 。 这些成果的取得 ,不仅为沈阳故宫成为世界遗产提供了

    重要的科学依据 ,而且也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

    5

    绪 论第一编 时代背景

    第一章 古代东北地区简述

    中国的东北区域 ,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生息繁衍和发展的聚居地 ,与中原地区

    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 历史上 ,它是中国历代统一王朝疆域的组成部分 。 其间 ,又

    有女真 、满族等少数民族先后勃兴于此 ,统治东北乃至入主中原 ,与中原汉族王朝

    交相更替 ,不断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 明朝末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辽东 ,建

    立“后金”地方政权 ,遂使辽东地区形势再度发生历史性转变 ,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产生了重要影响 。

    第一节 上古至元代的东北

    一 、先秦 、两汉时期

    远在上古时代 ,东北即被中原部落联盟划定为所属的“幽州” 、“营州”之地 ,分

    布有东胡 、秽貊 、肃慎等部落和氏族集团 。 商周国家建立后 ,与之进一步确立了隶

    属关系 ,同时 ,于北部边境建立藩国 ,将今辽河西 、东部地区分别划入其管辖领域 ,以强化对东北的统治 。 公元前 284 年前后 ,燕昭王令大将秦开北击东胡 ,并于东北

    首次设郡 ,即右北平 、辽西 、辽东三郡 ,以巩固边防①。 秦统一六国后 ,进一步实行

    郡县制 ,将东北郡县 ,纳入大一统国家直接管辖之下 ,并修筑“华夷之界”的万里长

    城 ,将其郡县大部辖地划入长城之内 。 西汉时期 ,在燕秦基础上 ,再拓东北疆土 。

    6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枟奉天通志枠卷 51 ,沿革一 ,第 5 页 。公元前 110 年 ,汉武帝灭卫氏朝鲜 ,于其地置乐浪 、临屯 、玄菟 、真番四郡①。 及至

    东汉 ,撤临屯 、真番二郡并入乐浪 、玄菟 ,将玄菟郡治内迁于今沈阳附近 ,从辽东郡

    分出高显 、候城 、辽阳三县划归玄菟 ,另于辽西地区设置辽东属国 ,专以管理归附降

    夷 ,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统治 。 魏晋时 ,先后削夺了东汉末年由乌桓 、公孙氏

    及高句丽在辽东及北部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 ,重新收复东北 ,设昌黎 、辽东 、玄菟 、带方 、乐浪五郡 。 再于辽阳设“平州”地方机构领五郡 ,总体管辖东北地区②。

    二 、隋唐 、宋元时期

    东晋南北朝时期 ,中原陷于长期战乱 。 在东北西南部地区 ,相继建有前燕 、后

    燕 、北燕等少数民族政权 。 公元 436 年 ,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灭北燕 ,统治

    包括东北在内的北中国 。 在诸燕统治的辽河流域设置“营州” ,领辽东等六郡十四

    县 ,对于辽河以西的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东夷校尉进行管理③。 北齐 、北周期间 ,自

    汉初兴起的高句丽政权 ,进入强盛时期 ,占据辽东 ,时而与中原王朝发生战争 。 公

    元 668 年 ,唐高宗举兵东征灭掉高句丽 ,收复了辽东郡县等辖地 ,于高句丽故都平

    壤设安东都护府 ,后再移于辽东故城 、新城 ,统辖东北地区 ④。 698 年 ,由先秦时肃

    慎族发展衍变而来的靺鞨族系 ,以粟末部靺鞨为主体 ,在高句丽旧地建“震”国 ,受

    唐朝敕封为渤海郡王 、忽汗州督统 ,领有五京 、十五府 、六十二州⑤

    ,成为唐廷管辖

    下的自治地方政权 ,东北大部地区由其代行管辖 。

    唐朝衰落后 ,东北地区进入契丹 、女真 、蒙古迭兴交替统治时期 。 公元 907 年

    契丹灭渤海建辽 ,置上 、东 、中 、西 、南五京府 ,下设道 、州 、县地方机构进行管理 。 东

    北大部分地区隶属于东京辽阳府东京道 。⑥

    1115 年 ,完颜氏女真兴起于东北中北

    部 ,建大金国 ,先后灭掉辽和北宋 ,分设五京 、十四府 、十九路经略东北 。 在女真故

    地路下设“猛安谋克” ;蒙古地区设招讨司进行管理 。 1206 年蒙古兴起 ,统一中国

    建立元朝 ,于辽阳设行中书省 ,管辖整个东北地区 。 在行省南部实行路 、府 、州 、县

    制 ,于东 、中 、北部少数民族居地设万户府 、千户所辖治 。⑦

    至此 ,经过长时间的历

    史变迁和相互融合 ,伴之以王朝更迭 ,东北地区各民族分布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

    化 。

    7

    第一编 时代背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枟奉天通志枠卷 51 ,沿革一 ,第 6 页 。

    枟奉天通志枠卷 52 ,沿革二 ,第 1 页 。

    枟奉天通志枠卷 53 ,沿革三 ,第 1 页 。

    枟奉天通志枠卷 53 ,沿革三 ,第 21 页 。

    金毓黻 :枟东北通史枠上编 ,第 290 页 。

    枟奉天通志枠卷 54 ,沿革四 ,第 1 页 。

    枟盛京通志枠卷 23 ,第 19 页 。第二节 明代东北地区局势

    公元 1368 年明王朝建立 。 为尽快统一全国 ,派兵进军东北 。 首先平定了盘踞

    辽东地区的故元割据势力 ,占据辽东 、辽西 ,继而向北攻进 ,向女真等少数民族聚居

    的东北部地区深入推进 ,招抚各部 ,并迅速建立起具有军事性质的都司 、卫所等地

    方行政机构 ,逐步接管了元朝在东北的统辖范围 。

    一 、政治经济概况

    废除府州县制 ,设置都司卫所地方行政机构 ,是明朝统治东北的重要特点 。 洪

    武四年(1371) ,明政府在辽阳置定辽卫都指挥使司 ,后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 ,下置

    二十五卫 、二州 ,分布辽东地区 。 设指挥使 、同知 、佥事等官职 ,节制辽东兵马 ,以此

    作为扫荡残元 、统一东北的根据地①。 鉴于辽东为“京师左臂 ,所系尤重 ” ,洪武年

    间 ,又设镇守辽东地方总兵官职 ,统辖整个东北地区兵权 。 总兵府初设于广宁(今

    辽宁北镇)后移驻辽阳 ,以各兵种十余万军队驻守辽东 。 洪武二十年 ,明廷再于大

    宁(今昭乌达盟宁城县)置都指挥使司 ,领蒙古兀良哈三卫等二十余卫所 。 永乐七

    年(1409) ,又在广建卫所的女真等部落聚居地奴儿干地区 ,建置奴儿干都指挥使

    司 ,治所特林 ,作为总管黑龙江 、乌苏里江流域及附近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 ,由辽东

    都司派官军戍守 ,对东北边陲各民族实行羁縻统治 。

    奴儿干都司作为总管黑龙江 、乌苏里江流域及其附近各地的最高行政机构 ,与

    辽东都司有所不同 。 其都司卫所各级官员都是由当地女真等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担

    任 ,而且规定官职可以世袭 。 即所谓“因其部族官其酋长为都督 、都指挥使 、指挥 、千百户 、镇抚等 ,给其印信 ,俾各仍旧俗 ,统其属” ②。 明王朝对他们采取“分而治

    之”的政策进行管辖 。 上述“羁縻” 、“因俗而治” 、“分而治之” ,构成了明朝在东北统

    治的另一特点 。

    都司卫所的建置 ,标志着明朝在东北地区统治的确立 。 为适应军事政治的需

    要 ,加强对东北的经营管理 ,明政府积极恢复和增建东北水陆交通驿站 ,促进了区

    域间的交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 为了保证军队给养 ,解除“南粮北运 ,供费浩繁”

    的困扰 ,洪武二十八年 ,朝廷令辽东各卫军士“七分戍边 ,三分屯田” 。 分拨屯种的

    军士称“屯田军” ,由官给耕牛农具“岁夏秋两征 ,以资官军俸粮” 。 其后 ,又不断“减

    戍卒而增屯夫” ③

    ,使金元时期废弃的耕地得到恢复 ,大片生荒地得到开垦 。 大兴

    8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③

    枟全辽志枠卷 1 ,沿革 ,第 22 页 。

    枟明一统志枠上卷 ,第 1526 页 。

    枟全辽志枠卷 6 ,外志 ,史考 ,第 42 页 。屯田的结果 ,不仅使辽东军队粮饷充足 ,“辽东十余万马步军丁无年例支给 ,全靠屯

    田收获供用” ①。 而且使以军屯为主要土地经营形式的农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带来

    辽东地区的稳定和经济繁荣 。 同时 ,与之相关的冶铁 、盐业 、兵器制造等为边防服

    务的手工业也得到很大发展 ,对明朝东北统治的加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在辽东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自永乐初年起 ,明廷在广宁 、开原 、抚顺等地相继设

    立六处旨在“羁縻”的“马市” ,与奴儿干都司所辖各民族进行互市贸易 。 最初 ,马市

    由官方包办 ,官府定期以绢布 、米盐 、铁具等与之交换马匹 ,以备边廷军需 。 以后逐

    渐演变成辽东乃至关内地区居民与女真 、蒙古互通有无的民间贸易集市 。 兀良哈 、女真首领持朝廷敕书率部入市 ,将本地生产的土产品运往马市交易 ,换回所需的生

    产资料和生活用品 。 不仅促进了辽东地区的经济繁荣 ,借以达到羁縻统治目的 ,而

    且有力地推动了女真等部社会的进步和农业 、畜牧业 、采集业的发展 。 另一方面 ,当互市成为女真各部生产和生活赖以生计的经济支柱时 ,也促成了他们对马市贸

    易的依赖和更迫切需求 ,往往在明朝关闭马市 ,或通过互市不能满足其供求需要

    时 ,他们便率众入边掠夺 。 因此 ,马市贸易又成为明廷与各民族矛盾冲突的焦点之

    一 。

    二 、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

    鉴于辽东地区的安全和战略地位 ,早在永乐 、嘉靖年间 ,明政府即拨巨款 ,围绕

    辽东地区陆续修筑起一道蜿蜒一千七百余里的辽东边墙 。 它西起山海关外的铁场

    堡 ,中经兴城 、锦西 、清河 、北镇 ,再转向东南经台安 、盘山至海城 ,沿辽河北上 ,经辽

    阳 、沈阳 、开原至威远堡 ,南折过铁岭 、抚顺 ,再转向东南 ,直至鸭绿江边的九连城 。

    沿途设边 、城堡上百座 ,墩台数千余 ,用以“控扼两关 ,屏蔽三卫” 。 然而 ,随着明王

    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衰落 、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的兴起 ,及新兴政权后金的建

    立 ,这道坚固防御 ,最终没有抵挡住八旗铁蹄进攻的步伐 ,而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

    盾进一步激化 。

    明代女真人按居住区域分为建州 、海西 、野人三部 ,隶属奴儿干都司管辖 。 部

    族首领即为酋长又任卫所官吏 ,他们凭朝廷颁给的印信和敕书 ,定期入京都朝贡 。

    朝廷酌其贡品数量按官秩给予回赐和抚赏 ,遂使获得丰厚的收入 。 由于明政府招

    抚政策的成功和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 ,加之迫于残元势力的不断侵扰等原因 ,从永

    乐七年起 ,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纷纷离开世居之地 ,开始大规模向南迁徙 。 到明中

    叶 ,建州女真三卫定居于邻近抚顺关口的苏子河畔 ,即清太祖兴起之地 。 海西女真

    则定居于开原 、清河边外 ,逐渐形成“扈伦四部” ,即叶赫 、辉发 、哈达 、乌拉 。 他们占

    据有利于农耕的沃壤 、交通方便的贡道和靠近明边的有利条件 ,社会经济产生飞跃

    9

    第一编 时代背景

    ① 枟筹辽硕画枠卷 1 ,“熊廷弼疏” ,第 37 页 。性发展 ,加速了阶级分化 。 各大酋长的利益和权力骤增 ,分别辖有众多个小部落酋

    长 ,在明廷封官授爵政策推动下 ,逐步进入王权形成和发展时期 ,其统一趋势日益

    增长 。 随之与明王朝矛盾冲突日渐增多 ,构成对辽东地区的直接威胁 。

    与女真统一和发展的趋势相反 ,明王朝的统治自中叶起逐步走向衰败 ,至万历

    朝 ,政治黑暗 ,由于土地兼并 、赋税增多 ,加深了国内阶级矛盾 ,激起各地城乡人民

    的反抗 ,强烈地冲击着明王朝的统治根基 。 由于东北女真的发展和强大及不断与

    之发生矛盾冲突 ,加重了明王朝的统治衰落 ,直接影响到明朝对东北的统治 ,至万

    历末年发展为严重的辽东危机 。

    辽东危机之首为屯田经济的衰败 。 都司官吏占肥腴良田为己有 ,私役军户佃

    种 ,拨瘠薄之地与军屯 ,军户纳税粮额超过正额数倍 ,收获不及交付 ,重负之下纷纷

    逃亡 。 大片屯田抛荒 ,辽东军饷所需 ,由原来的自给自足转为靠朝廷接济且多有耽

    搁 。 屯田的破坏 ,从经济上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 。

    再则是军政废弛 。 大宁都司设置后不久即内迁保定 ,其属地之卫所 ,先是归于

    兀良哈三卫 ,后划归奴儿干都司 ,这为兀良哈南下扰边提供了方便条件 ,成为日后

    辽东边患日趋严重的原因之一 。 另外 ,从明中叶起 ,朝廷已不再派遣官兵到奴儿干

    都司 ,“凡采捕 、造船 、运粮等事 ,悉皆停止 ,内外官员等俱令回京 ,官军人等各回卫

    所” ①

    ,从此 ,奴儿干都司名存实亡 ,女真诸卫实处涣散无约制状态 。 各部豪强迭

    起 ,不断袭略明边 。 至明末 ,总辖东北的辽东都司 ,已处三面环敌状况 ,战事频繁而

    边备残破 。 边将腐败无能 ,疯狂敛取民财 ,侵欺军士月粮 ,不能胜敌却以杀良民掩

    败为功 ,导致“军民饮恨日深 ,方欲借力虏酋以雪其仇怨” 。 因此 ,时有“或出而输我

    情形或入而明作乡导” ,在敌方进掠之时“是以束手延入 ,开路让归” ②

    的情况发生 。

    由于屯田军大量逃亡 ,行伍空虚兵丁锐减 ,守土之军仅有六万老弱 ,且兵饷不足 ,以

    饥军对强虏实无战斗力可言 。

    自明中叶起 ,女真社会出现了统一和变革的趋势 ,建州女真在逐步强盛后 ,成

    为各部统一的核心力量 。 明王朝为时势所迫 ,对其统治政策有所改变 。 即强化“分

    而治之”之策 ,扶弱削强 ,使其相互争斗 ,不相统属 。 女真各部深受其害 ,结怨殊深 。

    再则 ,马市贸易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许多弊端 。 权贵豪强把持市易 ,压价勒买货

    物 ,贪勒索取 ,压迫女真 。 凡此种种 ,使女真各部与明廷矛盾日益加深 。 于是 ,频繁

    入边掠抢 ,明军屡屡出兵致讨 。 兵事往来使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 ,加重了辽东危

    机 ,终于导致了明与后金辽东战争的爆发 。

    0 1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枟明宣宗实录枠卷 115 ,第 11 页 。

    枟明神宗实录枠卷 429 ,第 9 页 。第二章 从满族兴起到后金建国

    公元 1583 年(明万历十一年)五月 ,建州左卫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 ,在辽东浑

    河支流的苏子河畔起兵 ,开始了统一女真诸部的战争 。 进而 ,在赫图阿拉(今辽宁

    新宾老城)称“汗” ,建“大金国”(史称后金) 。 随后进军攻占辽沈 ,定都沈阳 ,开创一

    代伟业 ,奠定了清王朝基础 。

    第一节 满族源流

    满族的前身女真族 ,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 。 它的族源可以

    上溯到隋唐之时的靺鞨 、南北朝的勿吉 、西汉时期的挹娄 、乃至先秦之季的肃慎 ,中

    经数变而为女真族 、满族 。 自古以来 ,他们长期居住在祖国白山黑水之间的广大地

    区 ,在不断的生息繁衍中 ,经历了从野蛮社会形态进入文明阶段的历史进程 ,并在

    不同历史时期内不断分化 、整合 ,最终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 。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 ,有关女真族及其先人的记载史不绝书 。 早在帝舜时 ,肃慎

    人就曾“来朝贡弓矢” ①。 据枟尚书枠记载 :周成王时 ,出兵伐东夷 ,肃慎来贺 ,成王命

    厚赏来使 。 此后直至汉晋三国 ,从未中断与中原王朝的联系 。 北魏太和十七年

    (493) ,勿吉至中原朝贡的人数一次竟 达 500 人 。 他们把本“国”的特产“楛矢石

    弩”进献给中央王朝 ,换得其赏赐的布匹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 ,并以此进行沟通

    和交流 ,获得他们的支持和保护 。 隋唐间 ,勿吉逐步发展为七大部 ,其中粟末靺鞨 、黑水靺鞨最为强盛 。 公元 698 年 ,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 ,于松花江上游 ,长白山

    北麓海岸地区建国 ,并受唐敕封为渤海郡王 ,号称“渤海国” 。 黑水靺鞨在渤海国兴

    盛时曾依附于大祚荣 ,后又独自与唐王朝建立联系 。 唐在黑水靺鞨之地设置黑水

    府 ,任黑水靺鞨部酋长为都督刺使 。 后来 ,渤海国被辽所灭 ,黑水靺鞨势力向南伸

    张并取代渤海而兴始 。 时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 、“女直” 。

    辽王朝建立后 ,将女真人大规模迁徙于辽东地区 ,使女真部重新集结和分布 ,形成居住于辽阳为中心地区 、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多的“熟女真” ,和居住于松花江以

    北以渔猎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生女真”两部分 。 北宋初年 ,居住在阿什河流域的生

    女真完颜氏部逐渐发展壮大 。 公元 1115 年 ,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 ,奋起反抗契

    1 1

    第一编 时代背景

    ① 枟史记 周本纪枠卷 4 ,第 16 页 。丹辽王朝 ,建立了“大金国” ,并相继灭掉辽和北宋 ,将统治中心迁至燕京 ,以淮河为

    界与南宋王朝对峙达七 、八十年之久 。 及至蒙古兴起建元朝 ,东北女真各部转而成

    为辽阳行省所属各路编内的居民 。 此前 ,金代曾在黑龙江流域地区设胡里改路 、蒲

    与路 、速频路三个行政结构 ,以官辖民 。 元朝改为桃温 、胡里改 、斡朵里 、脱斡邻 、孛

    苦江五个万户 。 其中 ,桃温 、胡里改 、斡朵里三万户为金代女真族后裔 ,努尔哈赤六

    世先祖猛哥帖木儿即曾担任斡朵里部万户之职 。

    明王朝建立后 ,在东北地区废除元统治时的地方行政制度 ,实行都司 、卫所之

    制 ,在东北乃至女真地区广建卫所进行统治 ,以实现其“藉女真制北虏(蒙元残余势

    力)”的目的 。 因此 ,对女真诸部采取招抚笼络之策 。 各部酋长一旦归顺 ,就可以得

    到明朝廷的加官晋爵 、颁敕书 、准朝贡等保护和扶植待遇 ,这对女真各部酋长产生

    很大的吸引力 。 此时东北地区局势十分动荡 ,来自蒙古和朝鲜的不断侵扰 ,给女真

    各部造成很大威胁 ,促使部分女真部落向靠近明边地区迁徙 ,并主动向明朝表示归

    附 。 永乐元年(1403)胡里改部万户阿哈出 ,举族南迁至辉发河上游的凤州地区 ,并

    入朝求附 。 明廷以渤海国地旧称 ,设立建州卫 ,授命阿哈出为指挥使 ①。 随后 ,阿

    哈出向朝廷举荐猛哥帖木儿 ,称赞其谋略 ,得到永乐帝重视 ,遂派官持谕前往招抚 。

    此时 ,斡朵里部已由原居地依兰南迁到图们江下游的斡木河地区 。 永乐三年九月 ,猛哥贴木儿随朝廷钦差王教化的趋明都朝见 ,受封为建州卫都指挥使 。 六年后 ,他

    率部移往建州所属的凤州 ,与阿哈出汇合一处 。 明廷则析置建州左卫 ,令猛哥帖木

    儿掌之 。 此后 ,猛哥帖木儿屡次应征 ,率部属随从明朝官兵与侵明势力作战 ,并多

    次到北京朝贡 ,陆续被明封为都督佥事 、右都督佥事等职 ,成为明朝边陲最高土官 。

    后来 ,因凤州之地常有蒙古袭扰不适居住 ,经朝廷赐准又迁回斡木河 。 宣德八年

    (1433) ,猛哥帖木儿奉敕协助朝廷官员 ,招抚叛明之毛怜卫千户杨木答兀 。 在斡木

    河地遭到杨木答兀的袭击 。 猛哥帖木儿及其长子权豆被杨木答兀勾引来的各处

    “野人”杀害 ,次子董山(童仓)被掳走 ,建州左卫遭到重创 。

    猛哥帖木儿被袭杀害后 ,其弟凡察继任都督佥事 ,明廷重颁新印令其执掌建州

    左卫事 ,此间 ,袭任建州卫指挥使的阿哈出之孙李满住 ,因避祸乱 ,业已率部迁徙苏

    子河畔的烟筒山下(今新宾永陵镇一带)定居 。 那里土地肥沃 ,物产丰饶 ,更适合女

    真人采集 、狩猎和耕种 。 而建州左卫之地 ,因经常受到来自朝鲜和兀狄哈的“往来

    搅扰” ,处境十分艰难 ,凡察奏请朝廷 ,要求与李满住“在一处住坐” 。 于正统五年

    (1440)突破来自朝鲜方面的阻挠 ,率所部三百余户 ,迁到浑河支流的苏子河畔 ,再

    次与建州卫汇合②。 此时 ,在斡木河之战中被七姓野人掳走的董山 ,携其父猛哥帖

    2 1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枟明太宗实录枠卷 25 ,第 6 页 。

    朝鲜枟李朝实录枠卷 89 ,第 30 页 。木儿所掌建州左卫之印归来 ,叔侄二人因建州左卫指挥使一职发生争执 。 于是明

    廷从建州左卫中又分出一部分 ,另置建州右卫 。 以董山为都督同知掌左卫 ,凡察掌

    右卫 ,建州女真核心部分“建州三卫” 至此形成 。

    建州女真经过半个世纪的离合辗转又重新聚集在一起 ,组成较大的部落联盟 ,并于其后近百年中不断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及生产技术 ,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 ,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为日后努尔哈赤的崛起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第二节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努尔哈赤 ,姓爱新觉罗氏 。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于苏子河畔的赫图阿

    拉城 。 祖父觉昌安承袭先祖职权 ,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 。 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是

    觉昌安第四子 ,母亲喜塔拉氏为建州左卫都督王杲之女 。 努尔哈赤出生时 ,家道已

    中衰 。 十岁时丧母 ,继母待之刻薄 ,常令他去山林中挖参采果 、捕猎野生 ,又以珍异

    土物去抚顺 、清河等马市互市交易 ,在与明人交往中增长了见识 。 相传他还曾在明

    辽东总兵李成梁军下做过亲兵 ,因“每战必先登”而屡次立功 ,深受嘉奖 ,显示出其

    潜在的军人气质和指挥作战才能 。

    此时的建州三卫 ,已经发展成为苏克素护部 、浑河部 、完颜部 、董鄂部 、哲陈部

    五个主要部落 。 此外 ,还有鸭绿江 、朱舍里 、纳殷长白山三部落 。 各部落之间为争

    夺领地及人口 、财富时常发生争战 ,如枟满洲实录枠所载“各部蜂起 ,皆称王争长 ,互

    相战杀” ,同时 ,对明边地也多有掠扰 。 而明王朝对女真一贯奉行“分而治之”之策 ,即“分其枝 ,离其势 ,互令争长仇杀 ,以贻中国之安” ①。 所以 ,女真各部纷争正是其

    希望所在 ,因之不予制止反而从中离间 ,或扶植亲方打击对方 ,借故削弱势力较强

    的部落 。 先是建州卫王杲日渐强盛 ,为明廷关闭马市而进犯辽东 ,被明军缚杀 ,其

    子阿台有替父报仇之举 。 万历十一年(1583) ,明总兵李成梁为绝祸本 ,率军于抚顺

    关出塞 ,以苏克素护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为向导攻打阿台 ,围攻其驻地古勒山城 。

    明军诱民出城 ,不分老幼尽杀之 。 阿台之妻乃是觉昌安长子礼敦之女 ,觉昌安为救

    孙女于难 ,与塔克世奔往古勒城 ,于混乱中被明军杀死 。 噩耗传来 ,努尔哈赤悲痛

    不已 ,遂到明边吏处质问 。 明官言称并非有意 ,实为误杀 ,送还祖 、父遗体并对其厚

    加抚恤 ,给予敕书三十道 、马三十匹 ,准其承袭建州卫官职以示抚慰 。 但随后又帮

    助尼堪外兰在界藩筑城 ,有意扶植他做建州之主 ,对此 ,努尔哈赤极为愤慨 。 当即

    提出“杀我祖父者实为尼堪外兰唆使 ,把他交出来 ,由我处置方可罢休” ②。 但遭到

    3 1

    第一编 时代背景

    ①

    ②

    枟神庙留中奏疏汇要枠卷 1 ,引自李治亭枟东北通史枠 ,第 373 页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版 。

    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枠卷 1 ,第 4 页 。明官拒绝 。 于是 ,努尔哈赤借报父祖之仇起兵 ,征讨尼堪外兰 。 是年五月 ,努尔哈

    赤以父 、祖遗甲十三副 、兵百余人 ,向尼堪外兰的驻地图伦城发动进攻 ,一举战败尼

    堪外兰 ,攻克其城 ,尼堪外兰败逃界藩城避难 ,努尔哈赤首战告捷 ,崭露头角 ,并以

    此为起点 ,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 ,就此登上清王朝开基创业的历史舞台 。

    在攻克图伦城后 ,努尔哈赤又乘势计取萨尔浒城 ,斩杀了暗助尼堪外兰的城主

    诺米纳 。 次年正月 ,征李岱克其城 ;六月 ,以四百兵攻取马尔敦寨 ;之后 ,又取安图

    瓜尔佳城 ,首先统一了所在本部苏克素护部 。 随即展开更大攻势 ,火攻齐吉答部 ,血战翁洛科洛城 ,其后又征界藩 、陷托漠河 、取巴尔达城 ,用武力兼并了相邻的董鄂

    部及哲陈部所属的部寨山城 。 万历十四年(1586 年) ,努尔哈赤得知尼堪外兰躲在

    浑河部的鹅尔浑城处 ,急率兵往取 。 尼堪外兰先行出走明边 ,受到明军庇护 。 后来

    明迫于压力将其交付建州军斩杀 ,努尔哈赤才得以报父 、祖之仇 。 但他并未就此停

    下脚步 ,不久即相继收浑河部 ,取完颜部 ,促使完颜部首领及董鄂部首领先后归附 。

    此后又分别夺取鸭绿江 、纳殷 、朱舍里等长白三部 ,尽收其地遗民归于一统 。 十年

    间 ,将蜂起称雄的“各部环满洲而居者 ,皆为削平” ①

    ,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建州女

    真之主 ,实现了其统一大业的第一个目标 。 其间 ,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五年(1587) ,在费阿拉城“自中称王” ,“定国政” ②

    ,并以此为基地 ,着手对海西女真扈伦四部的

    统一和兼并 。

    海西女真是明朝末年女真族中势力比较强 、分布地区较广的一支 。 其居地靠

    近明边 ,东界邻建州女真境地 ,时 ,因海西女真遭明将李成梁三次征伐 ,实力已有所

    削弱 。 他们对努尔哈赤日渐强盛深感不安 ,四部首领经常在一起商讨应对之计 。

    先是以通婚方式与建州女真结好 ,并借以对其加以牵制 。 后几次遣使到费阿拉向

    努尔哈赤索要土地和财物 ,并以武力相挟责令建州屈服 ,遭到努尔哈赤的严词拒

    绝 ,于是双方兵戎相见 。 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 ,以叶赫贝勒布斋 、纳林布禄为

    首 ,纠集辉发 、乌拉 、哈达贝勒 ,联合科尔沁 、锡伯 、瓜尔佳 、朱舍里 、纳殷部 ,组成九

    部联军 ,共三万余众 ,分三路进攻建州 。 其夜奔浑河北岸 ,度沙济岭 ,陈兵于古勒山

    下 ,大有一举荡平建州之势 。 面对着强兵压境 ,努尔哈赤沉着应战 ,他视九部联军

    为乌合之众 ,率精骑于古勒山上据险待阵 ,设伏兵于联军来路 ,又以少数诱敌进入

    主力控制地带 。 待敌深入则发起反攻 ,大败联军于古勒山下 ,屠兵四千 ,杀叶赫贝

    勒布斋 ,生擒乌拉部首领布占泰 ,缴获战马三千 、铠甲千副 ,九部联军落荒而逃 。 从

    此 ,努尔哈赤“声威大震 ,远迩慑服” 。 扈伦四部遭此重创已无回天之力③

    ,以此为

    4 1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③

    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枠卷 1 ,第 8 页 。

    枟满洲实录枠卷 2 ,第 7 页 。

    王在晋枟三朝辽事实录 · 总略枠 ,第 15 页 。转折点 ,努尔哈赤加速了统一女真的步伐 。

    从 1599 年(万历二十七年)七月起 ,努尔哈赤对扈伦四部展开进攻 ,先近后远

    各个击破 。 1601 年灭哈达 ,1607 年灭辉发 ,1615 年灭乌拉 ,形成对叶赫部的强大

    威胁 ,此时的叶赫如惊弓之鸟 ,极力请求明朝的保护 。 努尔哈赤为了避免与明发生

    正面冲突 ,暂时停止了对叶赫的进攻 ,直到 1619 年 ,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

    明军四路进攻 ,明军无力支援叶赫时 ,才出兵将其最后灭掉 。

    努尔哈赤在统一海西女真的同时 ,也在逐步征抚招徕地处东海和黑龙江流域

    的“野人女真” 。 万历二十四年至四十三年间(1596 ~ 1615)派大将费英东率兵出征

    瓦尔喀 ,取噶嘉路 ;遣长子禇英等领兵征讨安褚拉库路 ;派七子阿巴泰等征讨渥集

    部之乌尔古宸 、木伦二路 ;又进攻渥集部额黑库伦城俘获万余 。 以征抚并举的策

    略 ,迅速降服野人女真的主要部分 。 野人女真的渥集部虎尔哈路酋长 ,瓦尔喀部蜚

    悠城城主等纷纷来建州通好纳贡 。 在他们遇到危难时 ,努尔哈赤也遣兵援助 。 同

    时 ,利用蒙古各部的分裂开始着手征抚漠南蒙古 。

    第三节 “后金”政权的创立

    努尔哈赤自明万历十三年起兵 ,三十余年中 ,以不屈不挠的精神 、政治家的胆

    略和非凡的军事才能 ,完成本民族统一大业 ,把分散落后的女真各部兼并于自己的

    管辖之下 ,使之形成相对稳定 、独立和强大的民族共同体 ,并着手准备建立本民族

    国家政权 。

    首先是创建本民族文字 。 在完颜氏金朝时代 ,女真人曾有过自己的文字 ,但中

    经元朝到明代时 ,已经失传 。 长期以来 ,女真人文书要借用蒙古文表达其意 。 鉴于

    “我国语必译为蒙古语读之 ,则未习语者不能知也” ,对发布政令和对外交涉有诸多

    不便 ,万历二十七年(1599)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位学士 ,参照蒙古字母拼

    写女真语言 ,创制出新的拼音文字“无圈点满文”(即老满文)并下令在统一的女真

    地区大力推行①。 满文的创制有重大意义 ,它与女真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相适应 ,推

    进了女真社会的进步 ,有利于努尔哈赤的王权统治 ,加快了其政权建设的历程 。

    另外是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八旗制度 。 八旗 ,是努尔哈赤在统一战争过程中

    建立的军政合一组织 。 它是由女真氏族社会末期狩猎组织形式“牛录”演变而来 。

    努尔哈赤起兵之时只有铠甲十三副 、兵百人 ,随着统一战争的节节胜利 ,辖民日众 。

    为了对外战争和对内统治的需要 ,万历二十九年(1601)将牛录组织加以改造 ,把每

    三百人编为一个牛录 ,设“额真”官职管理 ,建立黄 、红 、蓝 、白四旗分领牛录 。 万历

    5 1

    第一编 时代背景

    ① 枟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枠卷 3 ,第 2 页 。四十三年又因“附归日众 ,乃析为八” ①。 即在原来四旗基础上又增加了镶黄 、镶

    红 、镶蓝 、镶白四旗 ,统称八旗 。 并规定 ,五个牛录为一甲喇 ,五个甲喇为一固山 ,各

    设一名额真统辖 。 固山额真为一旗之主 ,努尔哈赤为八旗最高统帅 ,以其子侄分别

    统率各旗 ,称和硕贝勒 。 凡行军打仗 、平日生产 、财产分配等军政之事 ,皆以八旗为

    划分单位进行 。 八旗制下的部众称为“旗人” ,平时生产战时打仗 ,八旗各级官吏既

    是战场上的指挥官 ,又是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及行政事务的管理者 。 八旗军以骑兵

    为主 ,平时训练有素 ,作战时常以长甲军为前锋 ,短甲军于后冲击 ,再以精兵相接

    应 。 八旗兵士熟谙弓马技艺 ,骁勇善战 ,号称“铁骑” 。

    努尔哈赤建置八旗 ,把原来不同地域和血缘关系的女真人严格组织起来 ,通过

    八旗组织进行管理 ,强化了统治机制 。 同时 ,八旗军队作为他成就大业的强大武装

    力量 ,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及建立大金国政权 ,提供了重要的军事保证 。

    建州女真自明中叶南迁后 ,已经进入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 及至

    努尔哈赤兴起 ,更把农业生产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 不仅八旗军丁“出则为兵 、入则为民 ,耕战二事未尝偏废” ②

    ,而且还将兼并战争中掠来的大量人口充为奴隶 ,用做耕种 。 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 、耕地的增多 ,农业生产获得很大发展 。 同时 ,采

    集 、畜牧业经济和手工业生产 ,也因与内地市场有紧密联系而更加兴旺 。 再则 ,由

    于女真诸部的统一 ,各部酋长的敕书绝大部分归于建州 ,使其朝贡 、市贡贸易规模

    有所扩大 ,大量财富以实物兼货币形式集中于建州 ,被纳入奴隶制经济体系之中 ,与其农业的发展 ,共同构成奴隶制国家的物质基础 。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建州内部生产关系产生了很大变化 ,出现了以努尔

    哈赤为首的贵族阶层 ,及不同于部落联盟统治的官僚体制 。 八旗贝勒与各级额真

    占有大量土地 、奴隶和社会财富 ,并具有相应的军事政治权力 ,他们不再是原来意

    义上的部族首领 ,而是带有国家性质权力机构中的官吏 、参与议定军国大计和财产

    分配的大臣 ,从而形成了以努尔哈赤为中心的军事贵族官僚政体 ,这为女真氏族社

    会向国家政体过渡准备了条件 。

    1587 年(万历十五年) ,努尔哈赤即在起兵之地费阿拉城“自中称王” ,初步建

    立起政治权力 。 任命费英东等人为“五大臣” ,协助处理政务 。 1603 年迁入赫图阿

    拉后 ,又自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 ,进一步确立了王权统治③。 1615 年在创建八旗

    组织的基础上 ,努尔哈赤设八大臣和四十个断事官 ,并明确规定“凡诸贝勒大臣 ,每

    五日集朝一次协议国政 ,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 。 同时另设听讼大臣和都堂官若干

    6 1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③

    昭梿枟啸亭杂录枠卷 10 ,第 13 页 。

    枟清太宗实录枠卷 7 ,第 5 页 。

    阎崇年枟努尔哈赤传枠 ,第 155 页 ,北京出版社 1983 年版 。人 ,负责审理诉讼案件 ,每五日开审一次 。 先报与五大臣复查 ,再上报诸贝勒议决 ,重大决策由努尔哈赤亲自裁定 ①

    ,使建州进入王权社会 ,由此具备了国家雏形 ,建

    立国家的条件日臻成熟 。

    万历四十四年(1616) 正月初一日 ,努尔哈赤在诸王贝勒的拥戴下 ,于赫图阿

    拉即位称“汗” ,立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年号“天命” ,成为大金国乃至清朝开国

    帝王 。 努尔哈赤建国称汗 ,标志着他已经由明王朝任命的地方官吏 ,演变成地方政

    权的一国之君 ,从此将摆脱对明朝的臣属关系 。 之后 ,随着后金经济和军事实力进

    一步加强 ,以及明廷民族压迫的日益加深 ,努尔哈赤便把进攻矛头指向辽东 ,开始

    实现其与明争夺天下的更大政治抱负 。

    第四节 后金进占辽沈地区

    努尔哈赤兴起之时 ,以弱小力量 ,面对女真各部纷争的局面 ,以及女真与明王

    朝之间交织一起的复杂矛盾 。 在此当中 ,他能避开明廷打击 ,从容完成统一大业 ,乃至成功登上汗王之位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能审时度势决定相应策略 。 在对

    待明朝关系上 ,他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两面策略 ,即表面上称臣纳贡 ,暗地里发展自

    己的势力 。 在兴起后三十余年间 ,不但没有与明朝政府发生直接冲突 ,而且先后数

    次亲赴北京朝贡 ,携带大量人参 、貂皮 、东珠 、蜂蜜等贡市方物献与朝廷 ,并一再表

    示自己是“替明看边”的忠诚臣属 。 之后 ,又受明廷之命征讨阿扎木河女真 ,还屡次

    将他部女真掠抢的汉人及牛畜归交明朝 ,以尽边臣之责 ,换取了明廷的信任 ,认为

    他“忠顺学好” 。 实则此时 ,努尔哈赤已借杀尼堪外兰之由统一了建州诸部 。 尽管

    当时明廷已经有人意识到了其日后可能带来的威胁 ,但并没有采取实际的抑制措

    施 。 这无非是想“因其势 ,用其强 ,以夷制夷” ②

    ,利用其势牵制海西女真和蒙古力

    量 。 所以 ,对努尔哈赤主要还是采用笼络和抚慰之策 ,先后三次给予加官晋爵 。 万

    历十一年始授其为建州左卫指挥使 ,十七年加都督职 ,而后封为都督佥事 ,二十三

    年又以“保塞有功”封作“龙虎将军” ③

    ,每于入京朝贡按例厚赏 。

    努尔哈赤的两面策略 ,成功地避免了明朝对他的打击 ,并借助明廷信任提高了

    威望 ,不动声色地扩展自己的势力 ,按部就班地实现着每个阶段的战略目标 ,不断

    积蓄政治 、经济 、军事实力 ,最终形成与明抗衡的强大力量 。 于是 ,建国即汗位 ,始

    公然与明对抗 。

    7 1

    第一编 时代背景

    ①

    ②

    ③

    金梁 :枟满洲老档秘录枠 ,第 2 页 ,“太祖行军琐记” 。

    枟明神宗实录枠内阁文库本 ,卷 17 ,引自阎崇年 :枟努尔哈赤传枠 ,第 148 页 。

    孟森 :枟明清史论著集刊枠上册 ,第 187 页 。后金天命三年(1618) ,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 ,以“七大恨”告之天地 ,集众誓师

    攻明①。 这七大恨包括 ,明军无故杀其父祖 ;偏袒与其为敌的哈达部 ;出兵助叶赫 ;

    已聘叶赫之女使改嫁蒙古 ;越境攘夺 ;拘留建州使臣 、滥杀无辜 ;以及不许建州民于

    柴河地耕种 、收割等内容 。 七大恨作为反明檄文 ,道出了努尔哈赤埋藏心底的积

    怨 ,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女真人强烈反抗民族压迫的复仇愿望 ,因此具有极大的号

    召力 。 次日 ,努尔哈赤即命将出师 ,以左四旗兵攻东州 、马根单 ,自己则率右四旗及

    八旗护卫亲军直奔辽东边地抚顺 ,一举攻克明与建州间第一道防御关隘 — 抚顺城 ,全歼明总兵张承胤援军万余人 ,获马九千匹 、甲七千副 。 左四旗在攻下东州 、马根

    单后梳掠村寨 、城堡五百余处 ,掳获人畜三十万 ,两路军各携缴获胜利而归 。

    抚顺之战是努尔哈赤公开反明实施的第一个军事行动 ,它检验了后金乃至八

    旗的战斗力 ,暴露出明军防御能力的虚弱 。 同年五月 ,后金军又攻取抚顺 、铁岭之

    间的抚安堡 、花豹冲 、三岔儿等大小十一堡 。 七月 ,再攻清河 ,夺下通往辽东另一重

    要门户 ,掠取周围城堡人口 、物资尽兴而还 。 返兵之时努尔哈赤割去掳来汉人的双

    耳 ,令其送信与明“若以我为非理 ,可约定战期出边 ,攻战决战 ,若以我为合理 ,可纳

    金帛以图息事” ②

    ,公然向明廷下战书 。 是年后金地区灾荒严重 ,努尔哈赤将掠来

    财物按军功大小分给各旗 ,补充了军备 ,缓解了内部危机和矛盾 ,也鼓舞了八旗军

    的斗志 。 一年后 ,后金与明之间发生了萨尔浒大战 。 努尔哈赤率八旗铁蹄 ,成功击

    退明军进攻 ,保卫了新兴的政权 ,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成功范例 。

    天命四年(1619)明廷以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 ,征调福建 、四川 、浙江等地

    十余万军兵汇集辽阳 ,决计征剿后金 。 杨镐坐镇辽阳 ,令明军分别于宽甸 、抚顺 、清

    河 、开原关口出发 ,从东南西北四路合围进攻赫图阿拉 。 努尔哈赤事先已探明明军

    出师日期和作战部署 ,针对其“分进合击”的战术 ,确定了“凭你几路来 ,我只一路

    去”的战略原则 ,利用明各路军不能同期到达 ,尚未形成合围之势的有利时机 ,主动

    出击迎战 ,集中兵力击败诸路明军 。

    首先是“全军向西”击败先行到达的西路杜松军 。 三月一日 ,努尔哈赤亲率左

    翼四旗军和右翼二旗兵力 ,进攻杜松军驻萨尔浒大营 ,又令其子皇太极率二旗人马

    往吉林崖 ,进击正在围攻界凡城的杜松部另支军 。 其六旗军以铁骑突破明军防线 ,与之对垒鏖战 ,陷敌方阵 ,拔其营寨 ,歼敌于萨尔浒山下 。 然后挥军驰援吉林崖二

    旗军 ,与之组成强大攻势 ,四面合围 ,首尾齐击 ,大败敌军于山谷间 。 主将杜松阵败

    身亡 ,西路军全军覆灭 。 而后 ,努尔哈赤率军星夜兼程赶赴北路进击马林军 。 先战

    马林部龚念遂军于斡鄂漠营地 ,再与马林主力军在尚间崖展开激战 。 后金兵先据

    8 1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枟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枠卷 5 ,第 12 ~ 13 页 。

    枟满洲实录枠第 5 卷 ,第 3 页 。山巅向下冲击 ,而后又徒步应战 ,与明军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战 。 明军火炮“未及用 ,刃已加颈” ,被杀得“死者遍山谷间 ,血流尚间崖下 ,河水为之赤” ①

    ,马林败走开原 ,明军溃败 。 随后 ,努尔哈赤又马不停蹄地杀向驻于飞芬山的潘宗颜部营地 ,突破其

    阵营 ,主将潘宗颜战死于阵 ,北路军被消灭殆尽 。 努尔哈赤得胜返回赫图阿拉 ,部

    署部分兵力向南防御清河路李如柏军 ,又派主力军东出设伏于山谷 ,以诱敌深入之

    计围歼东路刘铤军于阿布达里岗 ,刘铤战死阵中 。 明军败讯传至辽阳 ,经略杨镐大

    为震惊 ,急令李如柏撤军 。 至此明与后金决以雌雄的萨尔浒之战 ,在五天内 ,以后

    金军的全面胜利及明军惨痛失败而告结束 。

    萨尔浒之战对后金的意义颇为重大 ,它不仅保卫了新生的国家政权 ,而且使其

    在辽东地区的战略地位有所改变 ,以此为转折点 ,后金由防御转为进攻 。 同年六 、七月 ,努尔哈赤率军接连攻下开原 、铁岭两重镇 ,八月又乘势北上灭掉扈伦四部中

    最后一个强敌叶赫部 。 对明战略方针也更趋明确 ,鉴于明朝廷起用熊廷弼为辽东

    经略后 ,对辽东边备部署有所加强的实际情况 ,在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 ,他没有对

    明继续贸然用兵 ,而是厉兵秣马等待进占辽沈地区的军事时机 。

    第三章 后金定都前的沈阳城

    沈阳最初城邑的形成始于汉代 ,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 ,历经数代王朝更换 ,几

    经废置 ,又不断得到复建 ,并逐渐形成规模 ,而且始终处于东北边地军事重镇 、区域

    内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

    第一节 汉至元代的沈阳城

    沈阳地处东北辽河平原中部 ,东依长白山余脉天柱山 ,南临浑河 。 区域内多为

    辽河 、浑河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 ,水源丰富 ,是人类生活理想的栖居地 。 远在七千多

    年前 ,沈阳大地上的本土先民新乐人 ,就在这里农耕 、渔猎 ,生息繁衍 ,创造了光辉

    的新乐文化 ,成为华夏文化发展的重要支系 。 之后 ,这里发展成为汉族与东北各民

    族的共居地 。 由于沈阳靠近中原 ,为其进入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 ,因此被历代中央

    王朝列为其控制东北的战略要地 。 春秋战国时期 ,沈阳为“七雄之一”的燕国辖地 ,隶属燕东北三郡之一的辽东郡 。 秦汉时于郡下设县 ,沈阳为辽东郡所属 18 个县之

    9 1

    第一编 时代背景

    ① 枟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枠卷 6 ,第 9 ~ 10 页 。一的“候城”县 ,并驻有军队①。 东汉时 ,候城县改属玄菟郡 ,直到三国曹魏时期始

    有改变 。

    汉末 ,公孙度割据辽东 ,其后世嫡孙公孙渊于其地称“燕王” ,曹魏两次出兵东

    征 ,于公元 238 年收复辽东 ,玄菟重归于魏 。 随后 ,废候城县 ,在沈阳境内重设高句

    丽 、高显 、辽阳 、望平四县 ,仍属玄菟郡管辖 。 两晋南北朝时 ,沈阳乃至辽东相继为

    鲜卑 、匈奴 、高句丽占据 。 隋时 ,高句丽在沈阳境内建置玄菟 、盖牟二城 。 唐灭高句

    丽后重列州县 ,改盖牟城为盖牟州 ,划归安东都护府 。 至渤海建国 ,沈阳为其定理

    府属下“沈州”之地②。 及至 916 年 ,辽国进据沈阳地区 ,仍称沈州名 ,隶东京道 。

    1116 年 ,金兵击败辽军攻克沈州 ,将其改属东京路辖管 。 这时的沈州已有居民三

    万余户 ,成为统辖周围五县的大州 。

    元代统治时期 ,于沈州设沈阳路总管万户府 ,隶辽阳行省 ,领乐郊 、章义 、辽滨 、进城四县 ③。 至此 ,沈阳之称见诸于史 。 现收藏于沈阳故宫的元代沈阳城隍庙石

    碑 ,碑文刻有“沈阳路”字样 ,即是最早记录沈阳名称的实物资料 。

    第二节 明代沈阳城

    公元 1372 年(明洪武 5 年) ,明军打败元在辽东的残余势力 ,攻克沈阳 。 出自

    加强沈阳地方军事防御的需要 ,明废除元代沈阳路建置 ,改设沈阳中卫 ,隶属辽东

    都司管辖 。 与此同时 ,重新建置城池 ,补充军备 ,并以此为基地 ,征讨蒙古等反明势

    力 ,以保证辽东地区的安全 ,加强其对东北的统治 。 不仅如此 ,从洪武年间起 ,明廷

    还着手修筑起旨在防御蒙古 、女真入侵的辽东边墙 。 沈阳因在边墙之内 ,北部又有

    开原 、铁岭等城做前卫 ,加之城池坚固 ,所以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未遭太大兵燹 ,从而获得了安定发展的时机和条件 。 再则 ,沈阳中卫等辽东都司卫所建置后 ,在各

    自区域内实行军屯 ,且战且耕 ,不仅解决了军饷供需 ,也使区域经济得到发展 。

    但是 ,这种安定局面并未维持长久 。 明中叶以后 ,蒙古 、女真逐渐南迁 ,随着明

    王朝国力的衰落和建州女真势力的日益壮大 ,以及辽东官吏的腐败 ,军政废弛 ,被

    称为“京师左臂之地”的辽东陷入严重危机之中 。 及至明末 ,辽东诸城已“非常破

    碎” 。 萨尔浒之战后 ,明军“军马折损 ,守城兵士无甲无械无火器 ,可谓无兵” 。④

    沈

    阳重镇能战之兵仅有一二千人 ,且军饷不足 ,将士怯战不振 ,人心离散 ,军民不无思

    0 2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③

    ④

    枟奉天通志枠卷 51 ,沿革一 ,第 8 页 。

    枟奉天通志枠卷 54 ,沿革四 ,第 23 页 。

    枟奉天通志枠卷 55 ,沿革五 ,第 38 页 。

    枟明熹宗实录枠卷 2 ,第 1 页 。逃 ,辽东边事频频告急 。 在这种情况下 ,万历皇帝起用“有胆识兵”的兵部侍郎熊廷

    弼出任辽东经略 ,以拯救辽东危局 。 熊廷弼到任后 ,针对各地实际 ,制定了“以守为

    稳着 、守正以为战”的战略方针 ,奏请朝廷调集兵马粮草 ,备办战车火器盔甲器械 。

    同时修固城池 ,整肃军纪 ,从而使沈阳等城“守备大固” 。 “城颇坚 ,城外浚壕 ,伐木

    为栅 ,埋伏火炮” ①。 城外又设陷阱十起和 ,井底密插尖木桩 ,陷阱之后挖有四道大

    壕 ,壕外再筑栅栏 ,内壕排列车炮数门 ,如“金汤鼎峙 ,严阵以待” ,沈阳及辽东形势

    见有好转 。 期间 ,后金曾自抚顺 、东州进入明边地 ,又曾围懿路 、蒲河 ,兵临沈阳 ,均

    被明军击退 。

    然而 ,正当熊廷弼身处边疆 ,于整治危局卓有成效之时 ,明万历 、泰昌二帝一个

    月内先后驾崩 ,天启帝即位 ,党争复起 ,熊廷弼被罢官去职 。 另外 ,由于长期以来明

    王朝把战略进攻和防御重点放在北部蒙古 ,而将“渐次兴起”的女真排列其次 。 使

    得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 ,有条件和时间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 ,最终羽

    翼丰满 ,建立后金国家 ,成为明王朝最强大的敌对势力 。 萨尔浒大战后 ,努尔哈赤

    转守为攻 ,专力出击辽东 ,而明军只有招架之功绝无回击之力 。 后金军迅速攻陷辽

    东前沿开原 、铁岭 ,沈阳重镇则直接处于八旗军的兵锋之下了 。

    第三节 后金攻占沈阳

    天命六年(1621)二月 ,努尔哈赤趁辽东经略换人 、守备空虚之机 ,亲率大军分

    八路进攻奉集堡 、虎皮驿 ,打开沈阳门户 。 又于三月初十日 ,在萨尔浒新城誓师启

    程 ,载云梯营栅等战具 ,自浑河顺流而下 ,水陆并进直奔沈阳 。 两日后兵临城下 ,于

    城东七里河结营列阵 ,后金与明政府之间的辽沈大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

    此时沈阳城有贺世贤 、尤世功两位总兵官领兵万余驻守 。 努尔哈赤见城外坚

    壕宽堑 ,枪炮众多 ,未敢贸然进攻 。 又得知明川浙总兵陈策 、童仲揆率精锐兵万余 ,已从辽阳出发北上驰援沈阳 ;奉集堡总兵李秉诚 、守武靖营总兵朱万良等领兵三万

    也来增援 。 感觉到如果战事有所拖延 ,待援沈明军到达 ,势必前后受敌 ,于攻城不

    利 。 于是 ,果断采用智取与力攻并举之策 ,以迅速攻取沈阳城 。 他先派数十骑兵于

    城外诱战 ,武举出身的尤世功率家丁出击 ,斩获四人得意而返 。 次日 ,努尔哈赤再

    派骑兵挑战 ,贺世贤贪功出城应战 ,声称要“尽敌而返” 。 后金军诈败 ,贺世贤中计

    乘锐轻进 ,八旗精骑从四面合围 ,将其困于阵中 。 贺世贤力战突围 ,退至西门时战

    死城下 。 尤世功率兵赶到西门营救 ,遭后金军阻截也被杀死 。 努尔哈赤见时机已

    到 ,即令步兵用云梯 、楯车攻城 ,八旗兵从城东北角挖土填壕 ,城上连发火炮 ,因发

    1 2

    第一编 时代背景

    ① 枟明熹宗实录枠卷 8 ,第 7 页 。炮过多 ,炮身炙热 ,以至于装药即喷①。 八旗乘势越壕攻城 ,守城明军见主将已死

    军心涣散 ,皆“汹汹而逃” ,城内众多蒙古降卒起而内应 ,砍断吊桥 ,后金军拥门而

    入 。 “坚城”沈阳 ,被后金军攻取 。 而此时 ,陈策军刚刚到达浑河 ,于桥南北驻营 。

    后金先以右翼四旗进攻桥北周敦吉 、秦邦屏军 ,经过三个回合的激战 ,明军饥疲不

    支 ,二主将皆战死 。 之后 ,后金军渡浑河进攻桥南陈策军 。 明军列置火炮掘壕扎

    营 ,严阵以待 ,后金军一上岸 ,即火器齐发 。 火药用尽则短兵相接 ,与之展开血战 ,直至全部阵亡 。 另一路援军朱万良 、李秉承到达浑河南后领兵来援 ,遭后金军阻击

    一战即逃 。 后金军在一日之内 ,击败明军六七万人 ,斩杀三万余人 ,攻下沈阳 。 五

    日后 ,又“乘胜长取”渡太子河驱军辽阳 ,攻克辽东首府 ,数日后 ,金 、复 、盖州三卫

    “悉传檄而陷” ②。

    沈阳自汉代起始有候城城名 ,为候城县治所 ,管辖辽东郡中部村镇 。 考古发掘

    中 ,在沈阳故宫附近地段发现的候城城墙遗址及同期遗迹 、遗物 ,证实候城县址就

    在今沈阳城内且已具城邑规模 。 继汉代以后 ,辽设沈州建置 ,于候城旧址筑有中等

    规模的夯土方城 ,设节度使衙署镇守 。 金末元初 ,沈阳连遭兵火 ,原有土垒城垣即

    化为废墟 。 1266 年 ,元朝在此重建城郭 ,仍用夯土筑建 ,为当时沈阳路治所 ,统有

    五总管府 、二十四个千户所 、十四州 ,其城市地位有所提高 。明代 ,改沈阳路为沈阳

    中卫 ,并于 1398 年 ,在元代基础上重筑砖城 ,新建的沈阳城 ,内城周围九里三十步 ,城高二丈五尺 ,城池两重 ,内阔三丈 、深八尺 。 外城十一里三十步 ,外阔三丈 、深八

    尺 。四面各辟一门 ,东为永宁门 ,西为永昌门 ,南为保安门 ,北为安定门(明万历年

    间改为镇边门) 。 城区内由南向北 ,自西向东辟两条大街 ,在城中央十字交叉 ,通往

    四座城门 ,城池坚固蔚为壮观 ,进一步扩大了城区规模 ,军事防御也有所加强 ,经

    济 、文化得到更大发展 ③。 1621 年 ,后金相继攻占辽沈地区后 ,努尔哈赤将都城迁

    至辽阳 ,1625 年又奠都于沈阳 。 从此 ,沈阳这座历史名城 ,又以后金(清)政权国都

    见诸于史 。

    2 2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③

    枟明史纪事本末枠第四册 ,1424 页 。

    王在晋 :枟三朝辽事实录枠卷 4 ,第 12 页 。

    枟钦定盛京通志枠卷 18 ,“京城” ,第 1 页 。第二编 建筑沿革

    第四章 后金迁都沈阳前的宫殿

    沈阳故宫创建之际 ,距满族初兴已有四十余年的时间 。 从太祖努尔哈赤起兵

    创业到 1625 年迁都沈阳前 ,曾先后在佛阿拉 、赫图阿拉 、界藩 、萨尔浒和辽阳等地

    建立统治中心 。 尽管其原有宫殿或类似建筑早已不存 ,史籍中的相关记载也不十

    分确切 ,但结合近年来对相关遗址的发掘调查 ,仍可以了解定都沈阳前 ,后金政权

    统治者居住和处理国政之处的基本面貌 ,为研究沈阳故宫建筑的渊源所自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依据 。

    第一节 佛阿拉和赫图阿拉的宫室

    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之际 ,部下不过百余人 ,也没有设立相应的政治统

    治机构 ,因此其居住之处与建州女真一般民宅并无很大差异 ,既无戒备森严的高墙

    深院 ,亦无用途不同的众多房舍 ,只是与妻子儿女同住于赫图阿拉城内普通的民居

    之中 。 从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枠于 1583 年农历九月至次年五月所记的几件事中 ,可

    以得知 ,努尔哈赤当时只是居于有木栅围绕的很小的院落中 ,而且与夫人子女同居

    一室 。

    此后 ,随着统一建州女真事业的节节胜利 ,努尔哈赤统属的势力也不断壮大 ,至明万历十五年(1587) ,于赫图阿拉之南四公里的佛阿拉山城(今新宾满族自治县

    永陵镇旧老城)正式修建作为其统治中心的“都城”和“宫室” 。 枟清太祖武皇帝实

    录枠记 :

    3 2

    第二编 建筑沿革丁亥年 ,太祖于首里口虎拦哈达下东南(河二道 ,一名夹哈 、一名首里)夹

    河中一平山 ,筑城三层 ,启建楼台①。

    是年六月又“定国政” ②。 努尔哈赤本人也成为雄踞一方的女真贝勒 ,有较多

    的军政事务需要处理 ,而且至少已娶有佟佳氏 、兆佳氏 、钮祜禄氏 、富察氏 、伊尔根

    觉罗氏等几位妻妾(1587 年之前) ,并生育五子二女③。 地位的变化和政务 、家居的

    需要 ,使之有必要建立与一般民宅不同的居所 。

    万历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至次年正月初五日(1696 年初) ,朝鲜南部主簿

    申忠一曾出使至佛阿拉城并在城中居住数日 。 回国后根据沿途及城内见闻写成

    枟建州纪程图记枠并附有示意图 ,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该城内 、外城及努尔哈赤住宅的

    情形 。 兹录其相关记载如下 :

    外城周仅十里 ,内城周二马场许 。

    内城内又设木栅 ,栅内奴酋(即努尔哈赤 ——— 引者注)居之 。

    内城中胡(指女真人 ——— 引者注)家百余 ,外城中胡家才三百余 ,外城外四

    面 ,胡家四百余 。

    内城中亲近族类居之 ,外城中诸将及族党居之 。 外城外居住者皆军人云 。

    奴酋家在小酋(指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 ——— 引者注)家北 ,向南造排 ;小

    酋家在奴酋家南 ,向北造排 。

    二十八日未时 ,行抵奴酋家 ,直到其木栅内所谓客厅 。 … … 少顷 ,奴酋出

    中门外 ,请臣相见 。

    据其所绘枟木栅内奴酋家图枠所示 ,努尔哈赤住宅分内外两进院落 ,外院包括

    “大门”及其他六座建筑 ,主要建筑为建于正中的两层楼“客厅” 。 “奴酋出城 、外入

    时 ,吹打必于此楼上 。 出时至城门而止 ,入时至城门而吹打 。”申忠一入城之日 ,曾

    被邀住此客厅 ,因其想多探听一些情况主动要求住于外城 ;正月初一日在努尔哈赤

    居所内举行的庆贺宴会 ,亦于此举行 。 内院与外院间有“中门”相通 ,院内有平房楼

    房共九座 ,三座草顶 ,六座瓦顶 。 其中有“奴酋常居于此”的三间盖瓦平房④。

    这组住宅虽尚难称为“宫殿” ,但其既处于内外城军民拱卫的中央位置 ,又坐落

    4 2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③

    ④

    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枠卷 1 ,第 8 页 ,台湾华文书局影印本 ,下同 。

    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枠卷 1 ,第 8 页 。

    见金松乔等编枟星源吉庆枠 ,第 15 ~ 24 页 ,1934 年铅印本 ,下同 。

    见朝鲜申忠一 :枟建州纪程图记枠 ,第 14 ~ 18 页 ,辽宁大学历史系枟清初史料丛刊枠本 ,1979 。于内城“台地正中的最高处” ①

    ,无疑是这座山城中最重要和最高贵的建筑 。 其内

    部的分布及功能划分也略具“前朝后寝”雏形 。 外院的“客厅”很像举行礼仪活动和

    接待来宾的“殿” ,应是举行公共集会的场所 。 内院建筑应属供努尔哈赤及家庭成

    员居住的“家” ,当时努尔哈赤已娶妻妾八人 ,生九子 、四女②

    ,多数应居于此院中 。

    按早期满语中“宫”与“家”同作“boo” ,也说明后来宫殿中的“宫”即是由汗王的

    “家”演变而成的专门称谓 。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 ,由于统一事业进一步发展 ,努尔哈赤把统治中心迁移

    到位置更为优越的赫图阿拉山城 。 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枠记其事云 :“太祖从虎兰哈

    达南岗(即佛阿拉 ——— 引者注)移于黑秃阿喇处” 。 原注 :“黑秃阿喇在苏苏 、加哈二

    河之间 ,乃祖居也 。” ③

    据史书中的记载 ,此处应为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所居之城 ,努尔哈赤在 1587 年迁居佛阿拉之前也应生活于此城中 。 在离开十几年后又重回

    故里 ,羽翼更加丰满 ,准备以这里为新的大本营进一步扩大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 。

    据近年的考古发掘调查 ,赫图阿拉城(内城)南北长 512 米 ,东西宽 551 米 ,城

    周长 2027 米 ,占地面积远比佛阿拉内城(城墙周长仅 960 米)宽阔 。④

    在对原有的

    城墙等设施进行修缮加固后 ,从 1605 年农历三月开始 ,努尔哈赤又命“于赫图阿喇

    城外更筑大城环之” ⑤

    ,即增建外城 。 据调查 ,其外城的各方向城墙长度大致与佛

    阿拉相等 。 原本规制不如佛阿拉完备的山城 ,经过改建和增建后 ,也成为由内外两

    城组合 ,而且内城更为宽广 、地势更为优越的新都城 ,因此城内宫室的修建也更趋

    完备 。 据明末程开佑记载 ,赫图阿拉“内城居其亲戚 ,外城居其精悍武卒” ,“北门外

    则铁匠居之 ,专制铠甲 ,南门外弓箭人居之 ,专制弧矢” ⑥。 与申忠一所记佛阿拉城

    居住分布情况大致相同 。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处理政务和与家人居住之处显然位于内城 。 枟满文老

    档枠 、枟清太祖实录枠中虽然有关于此处宫殿使用的记载 ,但对其建筑的具体情况却

    未作叙述 。 由于年代久远 ,保护不力 ,其建筑至晚在清代末年就已倾圮无存 ,使今

    人无法得之更详细的情形 。 根据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调查 ,其宫殿遗址当地称

    “尊号台” ,“俗称金銮殿 ,位于北门内东侧 。 在南北狭长的土岗上原有青砖瓦房三

    间 ,是努尔哈赤当年处理国政 、研究军机 、接待来宾 、庆功赏宴之所 。 … … 今三间青

    砖瓦房及其他建筑已荡然无存 ,只有台基及砖瓦遗迹 。 大‘尊号台’后亦存正方形

    5 2

    第二编 建筑沿革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见傅波等编著 :枟抚顺清前遗迹考查纪实枠 ,第 21 页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 版 ,下同 。

    金松乔等编纂 :枟星源集庆枠 ,第 15 ~ 24 页 。

    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枠卷 2 ,第 2 页 。

    见傅波等著 :枟抚顺地区清前遗迹考查纪实枠 ,第 35 页 。

    枟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枠卷 3 ,第 8 页 。

    程开佑 :枟筹辽硕画 · 东夷考枠 。土台两个 ,东西横列 ,长宽各 12 米 、高约 2 米 ,青砖灰瓦遍地 ,可能是当年努尔哈赤

    及福晋们居住的地方” ①。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6) ,努尔哈赤即在此登基称汗 ,立国号为大金 ,建元天命 ,使赫图阿拉城内供汗王居住 、使用的建筑成为开国宫殿 。 枟满文老档枠记当时仪式

    为 :

    八旗诸贝勒 、大臣率众 ,成四面四角立于八处 。 有八大臣持书自八旗出跪

    于前 ,八旗诸贝勒 、大臣率众跪于后 。 立于汗右侧之阿敦侍卫及立于汗左侧之

    巴克什额尔德尼各自出迎 ,接八大臣跪呈之书放置于汗前御案 ,… … 于是 ,汗

    离座出衙门 ,叩天三次 。 叩毕回位后 ,八旗诸贝勒诸大臣依次庆贺元旦 ,各向

    汗行三叩首 ②。

    由以上记载观之 ,当时努尔哈赤应坐于殿内(满语 yamun ,早期译为衙门 ,后

    即译为殿) ,而八旗贝勒大臣(应在 30 人以上)等则在殿外 ,否则三间房的“殿”内无

    法容纳 。

    此处“殿”区域内的建筑情况直到天命四年(1619)才发生变化 。 是年五月初五

    日枟满文老档枠记云 :

    辰时 ,汗登衙门就坐 。 衙门两侧设凉棚八处 ,八旗诸贝勒 、大臣等分坐八

    处 。 大贝勒 、阿敏贝勒 、莽古尔泰贝勒 、四贝勒 、朝鲜二大员等六人 ,赐矮桌以

    坐 ,具盛筵宴之 。 此前诸贝勒进宴不坐桌 ,皆席地而坐也 ③。

    其中所谓“凉棚八座” ,无论是临时性建筑还是永久性建筑 ,在清入关前宫殿的

    历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这些“凉棚”显然是建于汗所用的殿(衙门)之前 ,并与之构成一个整体 ,供汗王在此举行筵宴时八旗贝勒大臣分别使用的 ,标志着以

    殿为核心新的建筑组合的出现 ,而且至晚从此时开始已经初步形成一种制度 。 如

    是年六月初八日“往东方收取呼尔哈部遗民之穆哈连一千兵返回 ,… … 汗出城接

    迎 ,搭凉棚八座 、备席二百 、宰牛二十头 ,具大筵宴之” ④。 此后直至清太宗时期史

    书中不断有相关记载 ,并在沈阳故宫东路大政殿(大衙门)前 ,正式建造了“十王亭”

    6 2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③

    ④

    傅波等编著枟抚顺地区清前遗迹考查纪实枠 ,第 37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44 页 。 1989 年中华书局汉译本 ,下同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88 ~ 89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90 页 。或称“八旗亭” ,成为清入关前满族宫殿建筑的一大特色 。

    第二节 界藩、萨尔浒的临时都城和宫室

    在天命四年春取得萨尔浒战役的胜利之后 ,满族建立的“大金”地方政权在辽

    东地区与明朝的力量对比已占有优势 。 努尔哈赤为便于实现进攻明辽东腹地的战

    略计划 ,很快即决定将统治重心向西迁移 。

    据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枠记 ,本年四月初三日 ,“帝曰 :战马羸弱 ,当趁春草喂养 。

    我欲据界藩筑城 ,屯兵防卫 ,令农夫得耕于境内 。 遂亲往卜基筑城” ①。

    当时被俘住在赫图阿拉城中的朝鲜官员李民寏也记载了此事 :“四月初三日 ,奴酋(即努尔哈赤)往者片(即界藩)筑城” ②。

    本年六月下旬 ,努尔哈赤在率兵攻克明开原城后 ,并未返回赫图阿拉 ,而入驻

    界藩城 ,使这座城不仅作为“屯兵防卫”之地 ,也成了汗王后妃安家之处 。 枟满文老

    档枠对此事有较为具体的记载 :

    (自开原)班师 ,未还都城 ,欲往界藩筑城建房以居 。 汗命诸领兵贝勒大臣

    率众兵往界藩 ,牧军马于边境 ,勿渡浑河 。 诸贝勒大臣会毕 ,谓汗曰 :“乞请还

    都 ,军马至家 ,可息于荫凉处 ,以水浴之 ,割青草饲之 ,马将速壮 。 至于军士 ,放

    归各家 ,整治兵器 。”汗曰 :“尔等不明 。 今六月盛夏 ,行兵已二十日矣 。 即自此

    归家 ,尚有二三夜方能抵达 。 由我都城至最末之屯寨 ,又宿三四夜乃至 。 炎蒸

    之日 ,乃如此远涉 ,马将何日得肥耶 ? 我等留居界藩处 ,其军马均牧于此 ,马将

    速壮 ,至八月又可兴师 。”遂议定驻界藩 ,并遣人迎众福晋至 。 众福晋叩见汗 ,以会见礼大宴之 。 先建汗居住之楼舍 ,院子尚未建成 。 诸贝勒 、大臣及众小兵

    士房舍是月皆建成 。 … … 又颁书曰 :“凡遇无汗之印信用马驮载财物或乘马由

    西返家者 ,扎喀关守将可执而审定其罪 。” ③

    可见此时城中各类房舍已初步建成 ,努尔哈赤及其后妃等正式迁居于此 。

    界藩城位于今抚顺县章党乡高丽营子村南数里浑河与苏子河交汇之处 、大伙

    房水库东北的铁背山上 ,据当时人所记 ,距赫图阿拉城一百二十里④。 清代官修

    7 2

    第二编 建筑沿革

    ①

    ②

    ③

    ④

    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枠卷 3 ,第 4 页 。

    枟栅中日录枠第 14 页 ,辽宁大学历史系枟清初史料丛刊枠本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96 ~ 97 页 。

    枟建州闻见录枠第 41 页 ,辽宁大学历史系枟清初史料丛刊枠本 。枟盛京通志枠和民国年间所修枟奉天通志枠中 ,都有界藩城位于铁背山上的记载①。

    据抚顺市的历史考古工作者实地考察 ,此山有东 、中 、西三个山头 ,分别建有主城和

    东 、西卫城 ,总周长为 4600 多米 ,面积约 63000 平方米 。 按其所述 :

    界藩城主城中的 1 、2 号房址居于全城的高险平坦之处 ,规模大于其他房

    址 。 房址周围发现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和饰件 ,如条瓦 、滴水 、板瓦 、乳钉砖等 ,又出土青花瓷片等生活器皿 ,显示出此二处房址的与众不同与规格之

    高 。 … … 故此我们判断 ,一门三套间的 1 号房址当为后妃所居之处 ,而 2 号大

    型房址 ,当为努尔哈赤本人所居 ②。

    此外 ,从枟满文老档枠中关于天命五年八月额亦都获罪 ,被拘于“理事大衙门” ,“汗出坐衙门 … … 定其罪” ③

    等记述可知 ,界藩城中也曾建具有相当于“殿”功能的

    建筑 。

    由于界藩城面积较小 ,而且山势险峻 ,建筑房屋和交通往来都很不便 ,努尔哈

    赤对居住于此处并非十分满意 ,在当年便已经开始在附近物色更为合适的建城居

    住之地 。 据当时曾在建州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朝鲜官员记载 :

    者片(即界藩)城在两水间 ,极险阻 。 城内绝无井泉 ,又木石杂筑 ,高可数

    丈 ,大小胡家皆在城外水边 。 今又于城下十余里许据险筑城 ,造作窝舍 ,将为

    留住之所④。

    这座后筑之城即萨尔浒城 。 至天命五年三月“议自界藩迁往萨尔浒地方 ,汗亲

    往勘视 ,指拨众贝勒建房居住之地” 。 从枟满文老档枠所记可以看出 ,当时所修整的

    既有努尔哈赤“建房居住”之处 ,还需另建“诸贝勒聚会筵宴之大衙门” ⑤。 此城城

    墙及城内房舍的整修和兴建应自本年春全面开始 ,当年九 、十月间 ,正式由界藩迁

    居于萨尔浒 ,“建军民房舍 ,至十一月乃成” ⑥。

    根据实地考察 ,萨尔浒城位于今抚顺县李家乡竖碑村西北的萨尔浒山上 ,隔浑

    河与界藩城相望 。 其所处地势较铁背山平坦 ,城内面积也远比界藩城为大 ,而且全

    8 2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枟盛京通志枠卷 29 · 城池一 ,第 2 页 ,枟奉天通志枠卷 75 。

    傅波等编著 :枟抚顺地区清前遗迹考查纪实枠 ,第 69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154 页 。

    枟建州闻见录枠 ,第 41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137 ~ 138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158 页 ,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枠卷 3 第 11 页 。城为一整体 ,只以城墙分隔为内外两部分 ,东为外城 ,西为内城 ,努尔哈赤及诸贝勒

    驻于内城 ①。

    界藩和萨尔浒城的性质 ,在努尔哈赤命迁居界藩的谕旨中已经说得比较明确 ,即为便于向西进攻明朝而建的前沿指挥中心 ,与正式作为政权大本营和统治中心

    的都城赫图阿拉相比 ,在地理位置 、人文环境和经营力度等方面都有一定区别 。 但

    其中所建的“汗宫” 、“衙门”等仍承袭以往的传统 ,并对此后辽阳 、沈阳都城中的宫

    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成为清入关前满族政权宫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第三节 辽阳都城和宫殿

    在迁居萨尔浒城后不到半年 ,即天命六年三月 ,努尔哈赤就实现预先设想 ,攻

    克明朝沈阳 、辽阳等城 ,进而占领明辽东地区全境 。 随之实施了统治中心的西

    移 ——— 迁都辽阳城 。

    天命六年三月二十一日 ,后金军经过三日激战攻占辽阳城 。 努尔哈赤于当日

    入城 ,居住在明辽东经略袁应泰的都司衙门中 ,并“命遣人往迎众妇人及诸子来城

    居住” ②。 四月初五日 ,“众福晋至 。 总兵官等大臣迎至城外教场 ,下马步行 ,导引

    众福晋之马入城 。 众军士沿街列队相迎 ,自城内至汗宅 ,地设白席 ,上敷红毡 ,众福

    晋履其上晋见汗” ③。

    从努尔哈赤几次迁徙都城的历史看 ,基本上都是在取得新的战略胜利后 ,即将

    统治中心移至靠近下一个发展目标之处或新占领区 ,而且始终是向外扩展 ,绝不再

    回到以前的旧都 。 此次占领辽东地区后也是如此 。 据枟满文老档枠的记载 ,他在命

    参将阿胡图回萨尔浒接后妃等人至辽阳时 ,即已吩咐“命尽宰家中猪豕 ,用于祭祀 ,祭毕引众福晋前来” ④。 表露出不想再返回原居住地之意 。 在进驻辽阳后第二十

    天 ,即四月十一日 ,因额驸扬古利欲将死去的儿子送回萨尔浒安葬 ,努尔哈赤召集

    诸贝勒传谕 :

    “何必归葬于萨尔浒 ? 彼处之尸骨亦将移葬于此矣 。 天既眷我哉 ,尔等诸

    贝勒大臣却不愿居此辽东城 ,劝尔等毋存疑虑 。 昔我国家奴之遁逃 ,皆以无盐

    之故也 ,今且有之 。 自辽河至此 ,各路皆降 ,何故舍此而还耶 ?” … … 乃定居辽

    9 2

    第二编 建筑沿革

    ①

    ②

    ③

    ④

    傅波等编著 :枟抚顺地区清前遗迹考查纪实枠 ,第 74 ~ 77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第 180 、186 页 ;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枠卷 3 ,13 ~ 14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192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192 页 。东城 ①。

    决定迁都辽阳后 ,即着手修缮城池和汗王居住之处 。

    辽阳是明辽东都司规模最大的城池 。 “周围二十二里二百九十五步 ,高三丈三

    尺 ,池深一丈五尺 ,周围二十四里二百八十五步 。 城门九 。” ②

    努尔哈赤入城后所居

    明辽东都司衙门 ,按明代枟全辽志枠内附图标示 ,位于城内东南 ,是包括正房 、中厅 、后堂等百余间房屋的大型衙署兼住宅的建筑群③。

    后金迁都辽阳后 ,史料中记天命六年五月努尔哈赤登城巡阅 ,“汗乘轿登东南

    门上下轿 ,… … 仍由东南门下城进衙门 ,大宴” ④。 说明当时所住都司衙门仍在距

    东南城门较近的原址 。 天命六年五月起 ,已调每牛录二人 、每五牛录一甲喇章京

    “修筑汗宅” ⑤

    ,本月内又规定 ,凡有大事及诉讼等“不可擅行审断 ,须送汗城理事大

    衙门 ,由众人审断 。 … … 我亲生之八子 ,其下八大臣及下属诸臣 ,五日一次集于汗

    城理事大衙门 ,… … 秉公审理” ⑥。

    此后还有努尔哈赤于“汗衙门”宴请蒙古巴岳特部归顺之人 、会见囊苏喇嘛和

    为众官庆功的记载⑦

    ,说明此时的辽阳都司衙门确实也起到了宫殿的作用 。 还应

    该提到的是 ,由于努尔哈赤以前所居的赫图阿拉等女真地区山城面积都不大 ,住在

    位于平地而且面积较大 、周围汉人较多的辽阳城内似乎不很习惯 ,因此曾想在辽阳

    城中再修一座围绕在其住宅和“汗衙门”的“汗城” ,而且已经付诸实施 。 天命六年

    六月枟满文老档枠记 :“修筑辽东城内汗居住的小城时 ,分别诸申与汉人 ,拆房平地 ,已于十三日施工” ⑧。

    但是 ,这种以旧衙署为“宫殿”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 。 从天命六年八月起 ,努

    尔哈赤又有了新计划 ─ ─ 在旧辽阳城外修筑新城 ,作为后金的都城和宫殿所在地 。

    本月二十八日“汗率众福晋 、诸汉官及其妻室诣新筑城之地 。 八旗宰八牛 ,各设筵

    十席 ,大宴之 。 又每旗各以牛十头赏筑城之汉人 。 八旗八游击之妻各赏金簪一

    枝” ⑨。 这里提到的便应是于城外新筑之城 ,而且此时已经动工 ,所谓“八游击”应

    0 3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194 页 ,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枠将议定迁居辽阳之事系于努尔哈赤在进入辽阳

    城当日 ,不确 。 此处从枟满文老档枠所记 。

    枟辽东志枠卷 2 ,第 1 页 ,枟辽海丛书枠本 。

    枟全辽志枠卷 1 ,第 3 页 ,枟辽海丛书枠本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197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192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199 ~ 200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201 、203 、205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212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231 页 。是从八旗中抽调带领夫役筑城者 。 至九月十四日 ,努尔哈赤向诸贝勒大臣宣布兴

    建新城的决定及原因 :

    汗曰 :“该辽东城(指辽阳 ——— 引者注)年代久远 ,业已老朽 ,且城垣广大 。

    我若出征 ,必致守城人陷于危难矣 。 东有朝鲜 、北有蒙古 ,此二国皆与我陌生 。

    若舍此西征大明 ,则必有后顾之忧 。 需更筑坚城 ,酌留守兵 ,以解后患 ,即可安

    心南征 。”诸贝勒大臣谏曰 :“若弃所得之城郭 、所居之室庐 ,于新地筑城建房 ,恐力所不能 ,劳苦国人也 。”汗曰 :“我与大国构兵 ,岂能即图安逸乎 ? 尔惟虑一

    时之小劳苦 ,而我所图者大也 。 若惜一时小劳 ,何能成将来之大业耶 ? 可令汉

    人筑城 ,至于庐舍 ,可令各主营建 。 如此 ,则其劳无几也 。”自八月起 ,于太子河

    北岸山冈建城池 ①。

    此次所建之城位于辽阳旧城东约八里的太子河畔的山冈上 ,名为辽阳新城或

    东京城(辽 、金时期曾以辽阳为东京) 。 关于努尔哈赤等移居新城的时间 ,史书中未

    见明确记载 ,据枟满文老档枠记 ,本年腊月至天命七年四月 ,努尔哈赤曾几次同后妃 、蒙古贵族等至新筑城之地筵宴 ,其中七年四月初四日记云 :

    汗于筑新城之地召集察哈尔 、喀尔喀前来之诸贝勒及广宁官员等大宴之 。

    赐蒙古为首之九贝勒各伞一柄 、旗四面 。 汗于筑城之前由辽阳城迁来②。

    过去曾有学者认为这表明辽阳的宫殿已经修造完毕 ,造城工程也已经处于收

    尾阶段 。 但我们认为 ,这段记载只能说明在新筑城之地筵宴(完全可能是在露天) ,并不能表明城内宫殿已建成 、努尔哈赤已迁住于此 。 所以 ,当时的新城只可能建成

    少量城垣和房舍 ,尚未正式投入使用 。 东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 ,农历十月至次年二

    月几乎无法进行建筑施工 ,而且新城所在地此前并无旧城可资利用 ,所以修筑城池

    及宫殿的工程应从天命七年三月以后正式开始 。

    关于辽阳新城的规模 ,康熙二十年(1681)枟辽阳州志枠所记如下 :

    东京城在太子河之东 ,离辽阳城八里 。 天命六年建 。 城周围六里零十步 ,高三丈五尺 ,东西广二百八十丈 、南北袤二百六十二丈五尺 。 城门八 :东门二 ,一曰抚近 、一曰内治 ;西门二 ,一曰怀远 、一曰外攘 ;南门二 ,一曰德胜 、一曰天

    1 3

    第二编 建筑沿革

    ①

    ②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238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373 页 。佑 ;北门二 ,一曰福胜 、一曰地载 ①。

    此虽是稍晚的记载 ,但辽阳东京城在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即未再增修 ,所以上

    述记载应与建城时的情形差距不大 。 在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下 ,修筑如此

    规模的都城非一两年可完工 ,况且还要同时修筑城内的宫殿衙署及军民住房等 。

    据海城枟侯氏宗谱枠记载“ … … 高皇帝兴师吊伐以得辽阳 ,即建都东京 ,于天命七年

    修造八角金殿 ,需用琉璃龙砖彩瓦 ,即命余曾祖振举公董督其事” ②。 又据枟清太祖

    武皇帝实录枠记载 ,天命十年努尔哈赤决定迁都沈阳时 ,“诸王臣谏曰 :东京城新筑 ,宫廨方成 ,民之居室未备 ,… … ” ③

    由此推断 ,东京城及其宫殿的建筑施工 ,主要应

    在天命七年进行 ,其使用应自天命八年开始 。 枟满文老档枠中关于辽阳东京城政务

    活动最早的确切记录 ,是在天命八年的四月二十九日 ,是日 ,“以额勒斋布 、萨比干

    合为备御职 ,达岱 、方喀拉合为备御 ,达吉哈 、阿纳布合为备御 ,于诸贝勒齐集八角

    殿之日 ,乞请在案” ④。 “八角殿” ,是对东京城内新建之汗王与诸贝勒集会 、审案 、筵宴的“大衙门”的俗称 ,盖因其殿顶为八角攒尖式之故 。 此时有使用八角殿之记

    载 ,说明该殿在此前已建成并可付诸使用 。 此后 ,关于此殿及东京城使用的记载逐

    渐增多而且愈加明晰 ,如 :

    天命八年五月 :初五日 ,大贝勒 、阿敏贝勒 、四贝勒 、多铎阿哥 、济尔哈朗阿

    哥齐集八角殿审事⑤。

    初九日 ,汗于八角殿召集瞻河之姑及诸女训示之 。

    十四日 ,汗与大贝勒往视沿边诸城之处 ,午时出东京城 ,往海州进餐⑥。

    二十日 ,孔果尔贝勒之子穆斋台吉将其妹送于汗 。 故汗之诸福晋率诸媳

    杀牛羊出东京城 ,迎于五里之外 ,筵宴之 。 入城后 ,汗率诸贝勒大臣出御八角

    殿 。 … … 谒见毕 ,蒙古诸贝勒坐于殿内 ,大设筵宴⑦。

    除八角殿外 ,东京城内还建有努尔哈赤住宅 ,即史料中所谓“汗家”或“汗宫” 、“内廷” 。 据 20 世纪 70 年代对辽阳东京城的考察 :

    2 3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枟辽阳州志枠卷 1 ,枟辽海丛书枠本 。

    抄本枟海城侯氏宗谱枠谱序 。

    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枠卷 4 ,第 6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467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479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484 、487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489 页 。辽阳新城(东京城)的台地呈“凹”字形 ,由南向北逐步升高 ,在它的最高处

    是八角殿的所在地 。 … … 曾掘出若干六角形绿釉砖 ,… … 我们还采集了黄绿

    两色琉璃筒瓦和勾头 。 … … 东京城皇宫的居住区并不与八角殿相连 ,而是在

    距八角殿之西约一百米处的全城制高点上①。

    史料中的记载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以上发掘结果 。 如天命八年八月二十

    五日“汗御八角殿 ,杀四牛 ,演百戏筵宴之 。 其后归来 ,御内廷 ,训示诸贝勒

    曰 … … ” ②

    次年元旦“卯时 ,汗往祭堂子 ,遂还家叩拜神主 。 辰时出御八角殿… … ” ③

    ,本月初七日“置三十桌 ,杀一牛一羊 ,以饯行之礼请科尔沁之岱青台吉 、扎

    鲁特内齐汗之子色楞台吉入汗之院内 ,岱青于汗右 、色楞于汗左 ,坐于床下 ,筵宴

    之” ④

    ,都可以说明努尔哈赤所居之处与八角殿不在一处 ,这也是沿袭佛阿拉以来

    宫殿制度的传统而来 。

    综观定都沈阳前后金满族政权都城宫殿的发展 ,可知其演进过程的基本脉络 。

    从佛阿拉至萨尔浒的几座山城和汗王居室 ,都是依女真族住宅习俗的传统 ,结合其

    民族政权的发展壮大的进程建造 ,虽然已经有别于一般民居 ,但仍基于本民族的建

    筑传统 ,而与中原王朝的宫殿有明显区别 。 辽阳东京城都城与宫殿 ,是后金进入辽

    沈汉族居住地区后 ,为供汗王及八旗贝勒大臣居住而专门建造的 ,尽管承袭了原在

    辽东山区同类建筑的一些传统制度和作法 ,由于处在相对先进的文化环境中 ,宫殿

    建造技术(如八角殿并采用琉璃构件)等方面 ,已开始吸收其他民族建筑文化的因

    素而发生一些变化 ,但本民族的宫殿制度的特色仍然十分鲜明 。 诸如汗王之家

    (宫)与处理国家政务的衙门(殿)分在两处盖造 、殿前设有八旗贝勒大臣使用的建

    筑 ,以及汗王宫殿位于城内高处等等 ,对此后沈阳宫殿建筑风格的形成产生着直接

    的影响 。

    第五章 沈阳皇宫的创建

    沈阳是后金进入辽沈地区后的第二座 、也是入关前最后一座都城 。 迁都于此

    3 3

    第二编 建筑沿革

    ①

    ②

    ③

    ④

    铁玉钦枟论清入关前都城城郭和宫殿的演变枠 ,载枟明清史国际学术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枠 ,第 653 页 。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552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570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576 页 。之时 ,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已不陌生 ,于是 ,在这座新都城里 ,他们创造出了融满

    汉等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新的城市和宫殿面貌 ,使之成为当时中国城市建设和宫殿

    建筑中富于特色的杰出之作 。

    第一节 后金定都沈阳

    后金天命十年(1625)农历三月初三日 ,努尔哈赤出于长远战略发展的考虑 ,决

    定离开刚刚建成的辽阳东京城 ,将都城北迁至距辽阳一百八十里的沈阳 。 据枟清太

    祖高皇帝实录枠记载 ,本次迁都前 ,与自赫图阿拉迁界藩 、自萨尔浒迁辽阳一样 ,仍

    是努尔哈赤面对部分贝勒大臣的反对意见 ,力排众议 ,乾纲独断 ,毅然决策 ,并向众

    人说明了这样做的原因 :

    上欲自东京迁都沈阳 ,与贝勒诸臣议 。 贝勒诸臣谏曰 :迩者筑城东京 ,宫

    室既建 ,而民之庐舍尚未完缮 ,今复迁移 ,岁荒食匮 ,又兴大役 ,恐烦苦我国 。

    上不许曰 :沈阳形胜之地 ,西征明由都尔鼻渡辽河路直且近 。 北征蒙古二 、三

    日可至 。 南征朝鲜可由清河路以进 。 且于浑河 、苏克苏浒河之上流伐木顺流

    下 ,以之治宫室 、为薪 ,不可胜用也 。 时而出猎 ,山近兽多 ,河中水族亦可捕而

    取之 。 朕筹此熟矣 ,汝等宁不计及耶 ?①

    此为乾隆年间重修枟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枠中之记载 。 较早一些的枟清太祖武皇

    帝实录枠中所记大意相同 ,但略为简单 。 而更为原始的枟满文老档枠中 ,并未录有努

    尔哈赤关于迁都原因的这段话 ,而是直接记载了迁都之事 :

    三月初三日 ,汗迁沈阳 。 辰时出东京 ,谒父祖之墓祭扫清明 ,于两殿杀五

    牛 ,备纸钱而祭之 。 祭扫毕前往沈阳 ,宿虎皮驿堡 。 初四日 ,于河水桥台有巴

    珲台吉叩见 。 于沈阳之河渡口 ,有率兵往征瓦尔喀之塔玉 、噶尔达 、富喀纳叩

    见 。 未时入城②。

    迁都之时到祖先神位前祭告辞别 ,也是更为朴实和合乎当时满族人风俗的行

    为 。 我们不能因比较原始的满文文献中 ,未记有上述努尔哈赤解释迁都原因的谕

    旨就怀疑其真实性 。 因为现存的天命十年枟满文老档枠残损不全 、阙失颇多 。 枟清太

    4 3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枟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枠卷 9 ,第 10 页 。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627 页 。祖高皇帝实录枠完全可能依据当时尚存的史料修撰 。 从枟实录枠所记努尔哈赤及诸

    贝勒有关迁都沈阳的态度看 ,所说都较近情理 ,而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努尔哈赤的

    决策是基本正确的 。 许多研究者都将此次迁都视为努尔哈赤胸怀宏图大志所采取

    的英明举措 ,但如果认真分析当时各方面的记载 ,还是有许多重要的问题值得探

    讨 。

    首先是这次迁都是否是努尔哈赤仓促决定后立即付诸实施 。 因为无论在枟清

    实录枠和枟满文老档枠中 ,都未直接提及这次迁都是否有酝酿的过程 ,给人的感觉似

    乎是努尔哈赤深思熟虑后 ,一经宣布就马上付诸实施 。 其实 ,如果仔细阅读相关史

    料记载 ,还是可以发现这次迁都并非仓促间即决定并实行的 。 如枟满文老档枠于本

    年二月初一日记 :

    我众汉官致毛老爷书曰 :今金国汗欲弃辽东之地移向其本土 。 岂能弃其

    生身之地及父祖之骸骨而去耶 ? 故我等众官商议 ,致书毛老爷乞一生路 。 老

    爷若以我等不得已而降之 ,被强迫而生之 ,怜悯于我等 ,则望亲书保文或札付

    寄来 。 我等若有可能 ,即夺一城池而居之 ,若不能则登千山 。 乞老爷务将所思

    缮文 ,并速交来人赍回 ,迟久恐被发觉①。

    此应为投降后金的辽东汉官在闻知迁都事后写给毛文龙的书信 ,可以说明至

    晚在一个多月前 ,辽阳的很多人已经知道即将迁都的消息 。

    其次是迁都的具体时间 。

    关于后金由辽阳迁都沈阳的具体时间 ,清入关前史料中有三种记述 。

    枟满文老档枠 、枟满洲实录枠 、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枠中都明确记载努尔哈赤于天命

    十年三月初三日率众由东京城启行 ,当晚宿虎皮驿 ,次日进入沈阳城 。

    成书较晚的枟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枠(康熙至乾隆年间几次重修)不同版本中 ,对

    这一时间另有两种不同记载 :康熙初修稿本(以下简称“康熙本”)记 :

    (三月)壬午 ,出东京往沈阳 ,驻虎皮驿 。 癸未 ,至沈阳②。

    乾隆四年定本(以下简称“乾隆本”)记 :

    5 3

    第二编 建筑沿革

    ①

    ②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626 页 。

    枟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枠 ,史料整理处影本 ,1933 年 ,北平 。(三月)庚午 ,上自东京启行 ,夜驻虎皮驿 。 辛未 ,至沈阳 ①。

    查天命十年三月朔日为己酉 ,本月中并无干支为壬午和癸未之日 ,故康熙初修

    稿本所记有误 。 乾隆本所记庚午为三月二十二日 ,辛未为二十三日 ,与枟满文老档枠

    等书中所记三月初三(辛亥) 、初四(壬子)不同 。

    近年有清史学者曾对这一差别作过专门考证 ,得出的结论是 :迁都之日应以三

    月初三 、初四日之说为是 。 康熙稿本所记迁都干支日是本年二月初三 、初四日 ,相

    差一个月 ;乾隆本所用干支系天聪元年(1627)三月初三 、初四日 ,相差二年 。 乃是

    “编修官在纂修干支纪日时之推算错误” ②。

    我们同意迁都沈阳时间应为三月初三 、初四日的结论 ,但对两种枟清太祖高皇

    帝实录枠记录错误的原因则稍有不同看法 。 理由如下 :

    上述记此事时间正确的枟满文老档枠等史料中 ,记迁都之事都未用干支记日 ,而

    是直接写“初三日 、初四日” 。 康熙年间重修太祖实录时 ,为表示郑重 ,将其记日换

    算成干支时 ,错用了二月份初三 、初四日的壬午 、癸未 ,因而造成错误 。 在康熙本的

    影印本上 ,可以清楚地看到“癸未”二字旁写有被圈掉的“初四”字样 ,即可以证明这

    一点 。 至于乾隆本的错误 ,应是当时的编修者发现当年三月无康熙本中“壬午” 、“癸未”二日 ,却未认真查核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 ,便将其改成“庚午”和“辛未” ,以

    避免在干支纪日方面出现低级错误 。 而枟实录枠中本月又只记有迁都沈阳和塔玉等

    征瓦尔喀归来这两件同日发生的事 ,所以在文字上并无矛盾之处 ,以致这一错误被

    忽视 。

    第三是这次迁都的性质 。 如按枟清实录枠所记 ,是努尔哈赤出于日后进攻明朝 、蒙古 、朝鲜等考虑 。 事实上 ,当时还有一些清(后金)史书中不便明言的原因 。 许多

    研究者都注意到 ,进入辽东地区后 ,女真人和当地汉人的民族矛盾比较尖锐 ,而且

    辽阳又是本地区汉族大量人口长期聚居的中心城市 ,当时后金国内又逢饥荒严重 、粮食匮乏 ,汉人的反抗此伏彼起 ,以此为都城会增加民族冲突和不安定因素 。 而沈

    阳城规模较小 ,比较容易控制 ,可以大为减少这种冲突 ,这也是后金此次迁都的一

    个重要原因 。

    通过认真研究当时各方面的相关史料 ,我们发现此次迁都 ,并非只是为了战略

    进取 ,相反极有可能具有“战略退却”的意味 。 因为当时明朝军队在辽南地区不断

    袭扰后金 ,加上其统治区域内的汉人的反抗 ,使努尔哈赤颇感难于应付 ;沈阳城不

    仅具有努尔哈赤所说向西 、向北 、向南进攻的位置优势 ,也同样有东达建州女真大

    6 3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枟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枠卷 9 ,第 69 页 。

    阎崇年枟清太祖迁都沈阳时间考枠 ,载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枠2005 年第 1 辑 。本营(今抚顺 、新宾一带)相对便利的优势 。 努尔哈赤决定迁都时不仅会考虑到这

    一点 ,而且很可能将此作为重要的因素 。 放弃刚刚建成启用的东京城 ,而迁到既无

    宫殿又孤处浑河之北的沈阳 ,仅仅用“胸怀大志 、锐意进取”等理由去解释是不够充

    分的 。 上引后金国内诸汉官在致毛文龙书信中提到“欲退回老巢”之事 ,应从一定

    程度上反映其真实目的 。 当时明朝方面史料对后金移都沈阳之事是这样记述的 :

    当奴(即努尔哈赤 ——— 引者注 ,下同)得辽阳 ,即择形势于代子河(即太子

    河)北 ,去(辽阳)旧城数里而城之 。 甚坚固 。 其珍异子女皆蓄之 。 及公(指明

    大学士孙承宗)渐东 ,奴俱 ,遂毁其宫室而北徙于沈阳 ,止以五百人为守 。 奴自

    筑宫于沈阳瓮城 ,屡不就 ,又俱袭之 ,渐运珍异于老寨 ,而又营城于抚顺关塞

    外 ,渐思遁矣①。

    以上记载虽不一定完全确切 ,但可与上引枟满文老档枠中诸汉官致毛文龙书信

    所说互相印证 ,也应有一定依据 。 只不过因后来情况变化没有出现事先预想的局

    面 。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 ,努尔哈赤于三月初三日早晨率部众离开东京城 ,当晚宿于

    距沈阳十里的虎皮驿 ,次日未时正式进入沈阳城 ,这一事实是明确无误的 。 沈阳故

    宫的历史即由此揭开了序幕 。

    第二节 努尔哈赤时期的沈阳宫殿

    努尔哈赤从 1625 年三月定都沈阳 ,至 1626 年八月十一日去世 ,共在沈阳居住

    了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 。 在此期间 ,他作为后金政权的汗王 ,除因出征 、狩猎等离

    开沈阳 ,都要在城内居住并处理政务 ,则因此而兴修的建筑即应称为他在沈阳期间

    的宫殿 。

    过去有很多人认为 ,既然沈阳有清入关前的宫殿(即现沈阳故宫) ,那么努尔哈

    赤当时就应该住在这里 。 通过多年来的研究 ,已经基本否定了这种看法 。 但对于

    努尔哈赤当时究竟居住于何处 ,还是通过近年来相关史料的发现和实地调查 ,人们

    的认识才逐渐清晰 。 枟满文老档枠在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两月后的五月初三日记载 :

    汗家北塔之基石 ,被周围包衣人等盗取毁之 。 上奏后 ,遣众大臣搜寻基

    石 ,并将被查获之人各杖五十 。 该僧等因疏于看守 ,而将为首之八僧画牢饿囚

    7 3

    第二编 建筑沿革

    ① 枟督师纪略枠卷 14 。 枟清入关前史料枠第一册 ,第 241 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之 ,待众僧修复后释放①。

    这条记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努尔哈赤在沈阳的“家”(即宫)之北

    很近的地方有一座塔 ,并有和尚住持的庙院 。 循着这条线索查找 ,明代沈阳城城内

    并无塔 ,只北城门外近百米处有一座辽代所建十三层密檐式佛塔及同时所建之崇

    寿寺 ,其塔沈阳百姓俗呼“白塔” 。 努尔哈赤住宅不可能建于城外 ,据此分析则当位

    于城内靠近北门的地方 ,而且其北侧除城墙和城门外不应再有其他建筑 ,这样才符

    合“汗家北塔”之记载 。

    另外一条有关努尔哈赤在沈阳住处的史料 ,是上文所引明朝人所著枟督师纪

    略枠中“奴自筑宫于沈阳瓮城 ,屡不就”的记载 。 由于其事并非作者亲见 ,故记载较

    为含混 ,只提到“瓮城” ,但并未说明是沈阳城四门的哪座门的瓮城 。 如系北门 ,则

    与前一条记载并不矛盾 。

    记录此事最有价值的史料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枟盛京城阙图枠 。 该图绘

    于清康熙中期至乾隆初年 ,是沈阳城池及城内主要建筑的示意图 ,各建筑名称全以

    满文标注 。 其中在靠近北城墙中段的一组院落标为“taidzu i tehe gung” ,翻译成

    汉语意为“太祖住的宫” ,为一坐北向南的两进院落 ,入大门为外院 ,北侧为通往内

    院的中门 ,与内院其他建筑同建于垫起的高台之上 。 入门有正房和东 、西厢房(图

    中所绘各三间 ,应为示意 ,不尽准确) ,正房殿顶覆琉璃瓦 。 院北侧紧邻明代沈阳城

    的北门安定门(后改为镇边门 ,清代以后称“九门”) ,院南侧分别有阿济格 、多尔衮 、多铎的三座王府 ,此三人在当时与努尔哈赤同掌两黄旗 ,所以府邸也与努尔哈赤的

    “宫”同建于北城 。 值得注意的是 ,图中各王府中的建筑均较太祖所住宫为多 ,这按

    照当时的等级制度是不合理的 ,只能解释为太祖的宫很早就已废置不用 ,而各王府

    在以后都陆续有所增建 。 此外 ,上世纪 70 年代拆除“九门”遗存时 ,也发现城门外

    建有很坚固的瓮城 。②

    可见图中标示与上引两则史料所记基本相符 ,可以确定这

    就是努尔哈赤当年居住之处 ,而且不在现存沈阳故宫建筑群的范围之内 。

    关于努尔哈赤时在沈阳兴建的“殿”(衙门)的考查 ,则直接涉及沈阳故宫的始

    建时间 。

    从有关后金迁都沈阳前几座都城的记载可以看出 ,其政权的统治者对“诸贝勒

    断案 、摆宴的大衙门”即后来所称的“殿”是十分重视的 。 定都沈阳之后也必然要考

    虑兴建这种用于处理日常政务的建筑 。 然而 ,在枟清实录枠 、枟满文老档枠等史料中 ,均未发现太祖时期在沈阳城内使用“殿”的可靠记载 ,据此应当认为 ,至 1626 年八

    8 3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枟满文老档枠太祖朝 ,第 631 页 。

    枟沈阳市文物志枠 ,第 58 页 ,沈阳出版社 1993 年版 。月努尔哈赤去世之前 ,这座殿尚未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

    有关沈阳的“殿”的最早记录 ,是在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的天聪元年(1627) 。

    是年正月初一日 :

    诸贝勒大臣及文武官员等 ,五更末集于大殿 。 各按旗序排列 。 黎明 ,天聪

    汗率众贝勒大臣诣堂子拜天即行三跪九叩头礼 。 还 ,汗升殿落座 ,众贝勒大臣

    及各旗依次行三跪九叩头礼 ①。

    由于此后并无皇太极另建大殿的记载 ,而且这座大殿沿用至崇德年间命名为

    大政殿或笃恭殿 ,故此时所用之殿应该就是至今仍位于沈阳故宫东路的八角重檐

    顶的大政殿 ,也成为沈阳故宫最早出现的一座单体建筑 。

    这座大殿的使用虽在天聪元年以后才见诸记载 ,但其兴建应从努尔哈赤时开

    始 。 理由如下 :

    1畅 由于东北地区气候严寒 ,冬季无法进行建筑施工 ,所以这座大殿虽于天聪

    元年正月才初次见诸记载 ,但至晚应在上年(1626)农历九月之前即基本竣工 ,则其

    兴建过程当在努尔哈赤时期 。

    2畅 据海城枟侯氏宗谱枠记载 ,其祖先侯振举先为修筑辽阳宫殿烧造琉璃建筑构

    件 ,“ … … (侯家)后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 ,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

    用 。 又赐予壮丁六百余名 ,以应运夫差役驱使之用也 。 余曾祖振举公竭力报效 ,大

    工于是乎兴 。 选择一十七名匠役 ,皆竭力报效 。 及大工告竣 ,并未动用国帑 ,亦未

    迟误大典 ,彼时即蒙太宗文皇帝钦赐云骑尉之职” ②。 此中所云“未迟误大典” ,应

    是天命十一年九月初一日皇太极的即位大典 ,说明此时大殿已建成使用 。

    3畅 有人认为 ,在当时的建筑技术条件下 ,沈阳的这座大殿不可能在这样短的

    时间内建成 。 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很不充分的 。 根据很多学者近年来对现存大政殿

    建筑技术和装饰艺术的研究 ,认为某些方面的特征应是在乾隆时期维修后才最后

    形成的 ,清入关前所建的原建筑 ,在结构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应较现存大政殿简单 。

    根据上文叙述可知 ,辽阳的八角殿于天命七年春至次年四月约经十三个月左右时

    间即已建成 ,既然沈阳的大殿与其形制基本相同 ,施工者又已有辽阳建造八角殿的

    成熟经验 ,在从天命十年三月至次年九月的一年半的时间里 ,完全有可能完成 。

    4畅 据枟清太宗实录枠崇德五年(1640)四月记载 ,当时曾由阿山 、金玉和等官员

    9 3

    第二编 建筑沿革

    ①

    ②

    枟满文老档枠太宗朝 ,第 805 页 。

    抄本枟海城侯氏宗谱枠谱序 。负责 ,对笃恭殿(即大政殿)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①。 如以该殿为天命十一

    年建成 ,至此时已 14 年 ,基本符合当时技术条件下木构建筑维修的时间周期 。

    还有另一种可能性也很值得探讨 ,即沈阳的大殿 ,能否是将辽阳八角殿主要木

    结构拆除后易地重建 。 因为上引明朝人所著枟督师纪略枠中曾说努尔哈赤是“毁其

    宫室而北徙于沈阳” ,而且在迁都后直至清代 ,有关辽阳东京城的记载中从未提及

    城内有八角殿遗存 。 如按上述说法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时已经决定放弃东京城 ,为

    了在新都城中尽快地建起大衙门并节省人力物力 ,将刚刚建成二年多且已废置的

    八角殿拆除 ,移至相距很近的沈阳重建 ,也是合乎情理的 。

    与大殿建筑年代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 ,后来排列在沈阳故宫东路的其他

    建筑 ,包括十王亭(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 、奏乐亭和銮驾库等 ,是否也在同一时期

    修建 。 史书和档案中没发现有关上述问题的任何记载 ,现存十王亭建筑 ,从梁架结

    构及屋顶形式观察 ,应是经乾隆年间改建以后的面貌 ,对于我们辨别其建筑年代帮

    助不大 。 奏乐亭 、銮驾库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 所以只能按照当时的情况去做大体

    的推断 。 在大衙门前建朝会 、筵宴时八旗贝勒大臣所用的建筑 ,早在赫图阿拉时期

    即有记载 。 迁都沈阳后 ,有关皇太极外出扎设营帐的记述中 ,也多次见到中间立一

    黄幄 ,两侧各立青幄的记载 。 如天聪七年六月初三日 ,孔有德 、耿仲明等自辽阳往

    沈阳见驾 ,皇太极“率诸贝勒出德盛门十里外 ,迎于浑河岸 。 中设大黄幄 ,两侧各设

    五青幄 。” ②

    其排列形式和帐幄颜色与大政殿 、十王亭如出一辙 ,说明大殿与八旗亭

    同在一处 ,是与满族兴起初期政权特色相关的一种建筑布局形式 。 再从沈阳故宫

    东路的实际情况观察 ,大政殿前开阔的空间即是为举行大型典礼所用 ,不可能再有

    其他无关的建筑存在 。 因此我们认为 ,十王亭 、奏乐亭及銮驾库(原为五间正房 ,乾

    隆年间扩建后改为銮驾库 。 详见后述) ,都应是在努尔哈赤时期与大殿(大政殿)同

    时规划和兴建 ,也同样是沈阳故宫最早的建筑 。

    综合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努尔哈赤迁居沈阳后 ,以靠近城北门的

    一处宅院作为自己的“汗宫” ,并开始在其南不远的城中心兴建大衙门 、八旗亭等建

    筑 。 皇太极继位后 ,这座大衙门正式投入使用 ,后为沈阳故宫最早形成的建筑 ———

    大政殿 。 相关的结论是 ,沈阳故宫始建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当年 ——— 1625 年 。

    第三节 皇太极时期的“盛京皇宫”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 ,努尔哈赤病逝 。 九月初一日 ,其第八子皇太极

    0 4

    清沈阳故宫研究

    ①

    ②

    枟清太宗实录枠卷 51 ,第 18 页 。

    枟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枠上册 ,第 19 页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版 ,下同 。(清太宗)继承汗位 ,沈阳宫殿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

    如前文所述 ,皇太极继位后所用“大殿”即努尔哈赤时期兴建于沈阳故宫东路

    者 ;从对文献记载分析中还可以得知 ,这位新汗王所用的“宫”并非沿袭其父在北城

    的故居 ,应是重新建造的 ,即现存沈阳故宫中路建筑南北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 ,包

    括大清门 、崇政殿 、凤凰楼 、清宁宫等在内的清入关前“大内宫阙” 。

    为什么皇太极要在新的地点另建他的宫殿呢 ?

    表面看来 ,道理似乎很简单 ,这里位于沈阳城的中心区 ,又距已经建成的大殿

    最近 ,当然是续建宫殿的合适场所 。 但如果认真分析 ,上面的理由似乎并不完全成

    立 。 首先 ,现存沈阳故宫中路虽在旧城中心区域 ,但却是本区域中偏西的位置 ,如

    果将其移至大政殿一路东侧建造 ,才真正处于沈阳城的正中 。 第二 ,现沈阳故宫中

    路和东路之间 ,原有一条近五米宽的道路相隔 ,此路即是明代沈阳城内十字街的南

    北向大街 ,后俗称“通天街” 。 两个区域之间虽距离较近 ,但却是隔道相望 ,并非同

    一整体 。

    因此 ,“大内宫阙”的选址应另有原因 。

    我们认为 ,这处新的宫殿区域 ,应是在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 ,在自己原来的“四

    贝勒府”基础上增建改造而成 。

    后金定都沈阳后 ,各大小贝勒都在城内建有自己的府邸 ,而且除少数获罪削爵

    者外 ,都延续至清入关后 。 前文提到的枟盛京城阙图枠上 ,分别标绘有清入关后大贝

    勒代善(后封和硕礼亲王)等十一座府邸 ,其中虽无皇太极的原四贝勒府 ,但通过各

    王府的排列位置 ,完全可以推断出其所在大致方位 。 按其图所示 ,以故宫大政殿为

    中心 ,努尔哈赤时期两红旗代善等贝勒之府都位于东侧 ;两黄旗多尔衮等贝勒府都

    位于北侧 ;镶蓝旗济尔哈朗府位于南侧之西 ,南侧之东无王府 ,应是原正蓝旗贝勒

    莽古尔泰等人府邸所在地 ;城内西侧是阿巴泰 、豪格等两白旗贝勒府邸 。 皇太极在

    努尔哈赤在世时是正白旗主旗贝勒 ,其府邸也应位于大政殿之西 。 图中大贝勒代

    善府位于距大政殿很近的东侧 ,按此推断当时亦为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 ,府第应

    在靠近大政殿的西侧 。 另外 ,图中在沈阳故宫西路位置(当时尚无西路建筑)绘有

    庄亲王府 ,即承泽亲王(后改封庄亲王)硕塞及其后人的府第 。 硕塞是皇太极第五

    子 ,府第应靠近其父之府而建 。 按此推断 ,皇太极之府应在大政殿西侧和旧庄亲王

    府之间的位置 ,即沈阳故宫大内宫阙所在的地方 。

    既然如此 ,皇太极将自己的王府改建成汗王“大内宫阙”的时间 ,即是沈阳故宫

    中路清入关前宫殿形成的时间 。 通过枟清太宗实录枠 、枟满文老档枠等史料的记载分

    析 ,这个过程应主要发生在天聪二年至天聪六年(1628 ~ 1632)之间 。 枟满文老档枠

    天聪元年四月初八日记 :

    1 4

    第二编 建筑沿革汗遣人邀二兄至其家中 ,命大贝勒中坐 ,莽古尔泰贝勒列坐 ,汗以户主礼

    设宴 。 … … 汗曰 :“岂有每至授马之理乎 ? 即初进我家 ,故各赠一马耳 。”因令

    二兄各乘一马而还①。

    此时皇太极继位方数月 ,所居之“家”当是其原来的府邸 。 至天聪六年正月初

    二日 ,皇太极再次请代善 、莽古尔泰二兄“至内廷”行家礼 ,此时的内廷除居住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1962KB,4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