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408
重口味心理学2.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0日
第1页
第9页
第12页
第21页
第46页
第83页

    参见附件(7024KB,278页)。

     重口味心理学2,本书是一本拥有超多案例的心理学相关书籍,作者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学家,为读者提供了非常精彩的内容,喜欢的可以阅读。

    亮点

    1.有用:我们都是孤独星人。学会认识你自己,探索心底不为人知的另一个自己。

    2.有趣:各种心理病和怪癖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揭开秘密背后的幽暗角落!

    3.有料:海量超详实案例,自闭症、潜意识、抑郁症、催眠、同性恋、碎尸杀人狂、性变态、临终关怀……纠正大众对心理学的常见误解,带你了解难测的人心!

    作者信息

    姚尧,女,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生活在自己的内心城堡中,喜欢站在城堡的窗口观察周围世界,带着出世的心入世。一个能从自己的精神生活中找到巨大乐趣的简单主义者。

    图书主目录内容

    第一篇 孤独星人—我来自孤独星

    第二篇 “被拿掉支杆的稻草人”潜意识的神妙世界

    第三篇 神奇的九层催眠空间—催眠

    第四篇 被抑郁精附体的那些年抑郁症

    第五篇 恐怖的欲望—碎尸杀人狂

    第六篇 睡眠那些事儿—睡眠障碍

    第七篇 “同志”style——同性恋

    第八篇 树木人格分析——“画的解析”

    第九篇 死亡是一生中最大的高潮—临终关怀

    第十篇 “失乐园”—那些与性有关的秘密和禁忌

    第十一篇 生不如死——创伤后应激障碍

    书籍

    “孤独”这个词,不管怎么说,都带着浓浓的悲情色彩。无论是谁,似乎一提到孤独,总是可悲的。如果你试着关起门窗暗无天日地待上一星期,也许会稍稍了解孤独的滋味。那种感觉就好像把自己扔进深渊里,极力呼喊却听不到一丝应答。唯一有的,是自己的回声。

    孤独不是孤立,有时候,身边有人陪伴但内心依然孤独,因为身体的依偎难以平复心灵的空寂。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人过着与他人完全隔离的生活,却能享受隐居的乐趣,而有一些人经常与人交往,被人围着,却感到孤独。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球上,在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群奇特的“孤独星人”。从外表上看,他们与我们并无两样,但是在他们身上,有些地方又是那么与众不同……

    “特立独行的孤独星人”

    “遗世而独立”——社会隔绝

    当一个漂亮的、谜一般的小男孩儿踮着脚走到你身边时,他的目光从你的身上移开;他手中拿的不是玩具,而是一根奇怪的、脏兮兮的、缠绕在一起的绳子,他会时不时地搓着这根绳子;当你关心他的时候,特别是当你的手碰到他的头时,他会躲开你对他的接触;他凝视着窗外,而不注意你和你周围的东西;他似乎很孤单,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重口味心理学2截图

    书名:重口味心理学.2(2020)

    作者:姚尧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01

    ISBN:9787540494797

    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亚马逊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目 录

    第一篇 孤独星人——我来自孤独星

    “特立独行的孤独星人”

    “不聪明那么多,只聪明一点点”——智力发育迟滞

    “规矩不能破”——刻板行为

    “你说我世上最孤独,我说我世上最神奇”

    我们又何尝不是“外星人”呢?

    第二篇 “被拿掉支杆的稻草人”——潜意识的神妙世界

    潜意识的“马脚”

    “没有你我怎么办”

    收了潜意识!

    第三篇 神奇的九层催眠空间——催眠

    被操控的“灵魂”——分离性障碍

    催眠九层地宫

    潜行者

    第四篇 被抑郁精附体的那些年——抑郁症

    被“抑郁精”附体

    病因盒子

    “斩妖利器”

    “春天来了,可我却看不见”

    第五篇 恐怖的欲望——碎尸杀人狂

    “汉尼拔”们的来时路

    困惑的浪漫——恋尸癖

    心理癌症——反社会人格障碍

    第六篇 睡眠那些事儿——睡眠障碍

    “马牌需要宝塔”

    奔跑着的睡眠小男孩

    “发令枪故障”——失眠

    “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突发性睡眠症

    第七篇 “同志”style——同性恋

    什么让你变得“与众不同”?

    “我们恋爱吧”结婚还是不结婚?这是个问题

    “同志”style

    第八篇 树木人格分析——“画的解析”

    “佛说了,你是狗屎,所以你看对方才是狗屎”

    画纸的讲究

    树的讲究

    纸树合一

    第九篇 死亡是一生中最大的高潮——临终关怀

    真的怕死

    死神五部曲

    死亡是真理的时刻

    第十篇 “失乐园”——那些与性有关的秘密和禁忌

    爱之三角

    欢迎乘坐“性爱小火车”

    “性趣”决定一切

    “上帝,赐予我贞操,但别是现在”

    眼睁睁地看着你,却无能为力

    刀尖上的性

    幕后真凶

    第十一篇 生不如死——创伤后应激障碍

    “我的心真的受伤了”

    亲历噩梦

    “谁让我心痛?”第一篇 孤独星人——我来自孤独星

    在孤独星人V的眼中,数字是有形状的,尤其是那些

    质数,它们看上去既光滑又圆润,就像海滩上的那一

    颗颗鹅卵石。所以他能像挑拣石头一般,把9973以内

    的质数都辨认出来。每个数字对他来说都是独一无二

    的,有自己的形象和个性。比如11很和善,5很吵

    闹,4既害羞又安静。他最喜欢4,因为觉得它跟自己

    最像。有些数字像庞然大物,比如23、667、1179;

    有些数字则显得小巧玲珑,比如6、13、581。有些数

    字优美,比如333;有些则丑陋,比如289。

    “孤独”这个词,不管怎么说,都带着浓浓的悲情色

    彩。无论是谁,似乎一提到孤独,总是可悲的。如果

    你试着关起门窗暗无天日地待上一个礼拜,也许会稍

    稍了解孤独的滋味。那种感觉就好像把自己扔进深渊

    里,极力呼喊却听不到一丝应答。唯一有的,只是自

    己的回声。

    孤独不是孤立,有时候,身边有人陪伴但内心依然孤

    独,因为身体的依偎难以平复心灵的空寂。这也可以

    解释为什么一些人过着与他人完全隔离的生活却能享

    受隐居的乐趣,而有一些人经常与人交往,被人围

    着,却感到孤独。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球上,在我们身边,出现

    了一群奇特的“孤独星人”。从外表上看,他们与我们并无两样,但是在他们身上有些地方又是那么与众

    不同……“特立独行的孤独星人”

    “遗世而独立”——社会隔绝

    当一个漂亮的、谜一般的小男孩踮着脚走到你身边时,他的目光

    从你的身上移开。他手中拿的不是玩具,而是一根奇怪的、脏兮兮

    的、缠绕在一起的绳子,他会时不时地搓着这根绳子。当你关心他的

    时候,特别是当你的手碰到他的头时,他会躲开你对他的接触。他凝

    视着窗外,而不注意你和你周围的东西。他似乎很孤单,只沉浸在自

    己的世界里……

    这就是孤独星人,当地球人三五成群、熙熙攘攘、推杯换盏的时

    候,孤独星人则永远静静地站在一边,漠然地忽略着这一切。

    这种情况从孤独星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曾经有个叫托马斯的

    心理学家,研究出了“地球婴儿”的三种气质类型,它们分别是:

    容易型

    大多数的婴儿属于这一类型。这类婴儿吃、喝、睡都很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俗称“不认生”。他

    们常常兴高采烈,非常爱玩,很配合父母的养育,比如给他们第一次

    洗澡时只是睁大眼睛、皱皱眉头,没有惊叫,也不哭,甚至连打针时

    也比较安静,不怎么闹腾。容易型的婴儿这么“乖”,所以更容易受

    到大人的关怀和喜爱。

    困难型

    这一类婴儿比较少。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连哭带闹”地降临到人

    世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爱发脾气,经常大声哭闹,不易安抚,对新事

    物、新环境接受很慢。大人们需要费很大气力才能“降伏”他们。比

    如,护士给他们穿衣服时,他们就大喊大叫,或用脚踢、用手推开护

    士。睡醒后他们就立刻哭,从深睡到大哭之间几乎没有过渡。每次喂

    奶对母亲来说都是一场战斗。由于这种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麻烦,在养育过程中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疏远,所以需要成人极大的耐

    心和宽容。

    迟缓型

    没有容易型婴儿的“喜不自禁”,也没有困难型婴儿的“大哭大

    闹”,迟缓型的婴儿常常是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闷闷不乐。他们

    对新事物、新变化、新刺激采取逃避的态度,“死开,离我远点

    儿”。但在心情好的时候,他们也会像树袋熊一样,慢腾腾地挪近新

    事物,“围观”一下。

    这样来看,“孤独星婴儿”的气质应该跟地球婴儿的“迟缓

    型”最接近,却又更冷漠、更疏离,不如我们就称他为——

    孤独星的婴儿

    孤独星婴儿“目空一切”,几乎不搭理任何人,包括他们的父

    母。跟地球婴儿不同的是,孤独星婴儿不会对身边的人报以微笑,或

    者低声细语,或者主动和他们一起玩耍。甚至感到恐惧的时候,他们

    也不会依偎到父母怀里。大多数地球婴儿在身边人爱怜地看着他们的

    时候,也喜欢望着对方,但是孤独星婴儿几乎从不与对方做眼神交

    流。稍大一些,小孤独星人也不喜欢跟其他小孩儿一起玩耍,而更愿

    意自己玩自己的。

    孤独星人的这种“社会隔绝”的特点能让他们屏蔽掉外界传递给

    他们的信息,然而这种屏蔽只涉及人,孤独星人对事物的关注和体验

    跟“地球人”没有任何差别,有时反而会更胜一筹。比如像小孤独星

    人A这样——

    和很多孤独星人一样,A拥有巨大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种能力

    能为她在混乱和骚动的“地球环境”中创造出一个平静有序的世界,一片属于她自己的天地。A可以坐在海边用几个小时堆沙子,任沙子从

    她的指尖滑落。她可以一粒一粒地观察沙子,仿佛一个正在通过显微

    镜观察事物的科学家。其他时间,A会慢慢审视她手指上的每条纹路,沿着其中一条观察,仿佛它是地图上的一条路……还有的时候,她会

    旋转自己或者旋转一枚硬币,全神贯注到周围的人仿佛都变成了透明

    的,即使是突然间的一声巨响,也不能将她从自己的世界中惊醒。不要以为孤独星人对人冷漠就没有情感的流露,他们会经常控制

    不了自己骤然间的冲动,尤其是当事情的发展不顺时,他们就会暴

    怒,并难以捉摸。比如小“孤独星人”B这样:

    正常的地球孩子用泥巴捏各种东西,而B则用自己的粪便,并且还

    把“成果”扔得满屋都是。他把拼图放到嘴里嚼,还把纸浆吐到地板

    上。他脾气暴躁,感到挫败时会摔打手边的任何东西,包括珍贵的花

    瓶和残余的粪便。他会不停地尖叫……

    随着小孤独星人慢慢长大,成人后,他们“与世隔绝”的问题会

    更严重,周围人对他们来说常常“形同虚设”。

    这是一项比较孤独星人和地球人看待社会交往的区别的实验:

    同时让他们观看一部电影。从图中你可以发现,地球人注意的是

    有社会意义的部分(用白线表示),视线停留在谈话人的眼睛之间,还有背景人物身上;而孤独星人关心的是电影场景中非社会性的方面

    (用黄线表示),比如女演员的嘴和对面男子的夹克衫。

    这说明孤独星人对社会场景不感兴趣,因此并不享受与他人的社

    交关系,也没有能力去发展这种关系。因此,孤独星人不能理解人类

    社会关系中正常的惯例和礼节——他们不懂得人情世故,不会处理复

    杂的人际关系。即便是一些简单的社交,比如买东西,对他们来说也

    是困难重重的。

    有些孤独星人,不像其他普通的孤独星人那般躲避所有的社会接

    触,进入一种极度孤独的与世隔绝的状态,而是会多多少少参加一些

    社交活动,我们称这样的孤独星人为“高功能孤独星人”。

    但是,高功能孤独星人在社交活动中的表现也是不成熟的,对友

    谊的理解存在问题。

    比如,小高功能孤独星人喜欢与比自己大很多的人一起玩儿,这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交友形式。曾有个小高功能孤独星人告诉他的妈

    妈,他在学校午休时间都会与某位固定的朋友见面。他妈妈后来发

    现,他所谓的“朋友”其实是学校的勤杂工,每天中午孩子都要去帮

    助勤杂工做些事情。还有一位高功能孤独星人说道:“我从童年、青少年一直到成人

    阶段,很少能和同龄孩子和睦相处,我喜欢和老年人待在一起,或许

    是因为他们通常比较温和安静,比较有耐心聆听小孩子讲的一些特殊

    话题,并且主动发起对话。”

    社交有问题的高功能孤独星人分不清友谊的界限,所以回答不上

    来类似下面的问题:

    谁是你的朋友?

    为什么他是你的朋友?

    平常你是怎样交朋友的?

    为什么我们需要朋友?

    你需要怎么做才能成为他人的好朋友?……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是对他们态度友好的人,哪怕是陌生人,都

    可以被当作朋友。而且他们认为朋友就应该像是一台永不发生故障的

    机器,所以如果你某一天有事没办法陪他们玩,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

    朋友!“不聪明那么多,只聪明一点点”——智力发育迟滞

    小亚在3岁时被别人收养,他的亲生母亲在怀他的时候酗酒成性,在小亚出生后不久便死于酒精中毒。小亚早产了差不多7周,体重低于

    正常水平,在被收养前遭受过虐待,而且营养不良。3岁时他的身高低

    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不会使用马桶,只会说约20个词。他被确诊为

    轻度的智力发育迟滞。他的养父希望小亚在积极的环境下能够康复。

    然而4岁时,小亚依然需要使用尿布,体重只有24斤。他很难记住

    其他人的名字,而且过分活跃,一个人的时候会有节奏地将身体摇来

    晃去。这一年,他遭受了第一次严重的痉挛发作,昏迷了几天,而且

    看起来无药可救。

    上学以后,小亚不会计算,不能识别颜色和系鞋带。他注意力不

    集中,连简单的指令也难以执行。尽管他的老师都非常尽力,但在完

    成小学学业后他仍然不会加减运算,不会辨别自己的家庭住址。他的

    智商只有65分左右。

    小亚20岁时搬到了一个专门监护智障病人的疗养中心,他的全部

    精力都集中于自己收集的毛绒玩具、纸质娃娃、报纸上的卡通画、家

    族照片和以前的生日卡片。23岁时,小亚死于交通意外。

    下面这个是测试智力的评分标准:

    140分以上——天才

    120~140分——最优秀

    100~120分——优秀

    90~100分——常才

    80~90分——次正常

    70~80分——临界正常70分为智商及格线

    60~70分——轻度智力迟滞

    50~60分——中度智力迟滞

    20~25分——重度智力迟滞

    20分以下——极重度智力迟滞

    凡是智商低于70分的,都是智力发育迟滞。小亚的智商在65左

    右,所以他被诊断为轻度智力迟滞。而大约有75%~90%的孤独星人的

    智商都低于70。但同样是智力发育迟滞,孤独星人和地球人还是有区

    别的:智力测试通常包括测试空间能力、数学能力、语言能力和记忆

    能力等,孤独星人在空间能力上的表现要比在语言能力上好得多,而

    地球人则在所有测试上都表现得差不多。

    那么,为什么孤独星人在空间能力上的表现比在语言能力上要好

    得多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

    “说都不会话了”——语言缺陷

    超过一半的孤独星人根本就不说话。

    而说话的孤独星人则会发出类似咿呀学语的声音、嘀咕声、尖叫

    声……有时还会毫无目的地重复歌曲、电视剧的片段,以及看到或听

    到的对话片段。比如在电影《雨人》中,“雨人”总是重复说着小时

    候看到的一本书中的内容:“谁是第一棒……谁是第一棒,谁是第一

    垒上的谁便是第一棒……我问你谁在第一垒?那是那家伙的名字……

    谁?那个一垒手……谁在一垒上?谁在一垒上?”甚至有的孤独星人

    能仅凭记忆演出一整部电视剧,而且使尽浑身解数,用尽自己的声

    音、手势、掌声做全天候“循环播放”。

    一些孤独星人在表述的时候使用的人称很奇怪,他们会用第二人

    称(你)或第三人称(他、她)来指代自己(我)。还有的说话方式

    会太过于“正式”。比如孩子想知道母亲是否在家,通常会这样问:“妈咪在家吗?”用这种非常口语化和随意的方式。而小孤独星

    人却说:“请问,X女士现在是否在家中?”

    而且孤独星人说话没有语调,像是没有情感的机器人。我们都知

    道在一句话中加重不同字的语气时,表达出的意思会不一样。比如像

    下面这样:

    我没有说她偷了我的钱。(是别人说的)

    我没有说她偷了我的钱。(我的确没有说)

    我没有说她偷了我的钱。(不过我暗示了)

    我没有说她偷了我的钱。(其他人偷的)

    我没有说她偷了我的钱。(她肯定对我的钱做了什么)

    我没有说她偷了我的钱。(她偷了其他人的钱)

    我没有说她偷了我的钱。(她偷了别的东西)

    而对孤独星人而言,他们做不到“抑扬顿挫”的表达,也理解不

    了这样的表达。如果要他们来说这句话,则永远都是没有声调、没有

    感情的“我……没……有……说……她……偷……了……我……

    的……钱”。

    从根本上说,孤独星人不会进行“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式的

    对话,而且他们也不会围绕着某个主题进行交流。“规矩不能破”——刻板行为

    “雨人”要求星期一早上必须吃比萨,在规定的时间观看《人民

    法庭》节目的录影带。有的小孤独星人的玩具必须被放在同一个架子

    中的同一个地方,早餐必须按一种不变的顺序进行,先吃鸡蛋,再喝

    果汁,接着吃烤面包。

    这种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步骤做规定的事,就是孤独星人典

    型的“仪式性行为”!

    孤独星人很难接受新的事物,如果事情没有按照顺序完成,或者

    遗漏了哪个步骤,他们就会感到惶恐,末日将至,从而大发雷霆。例

    如去学校的途中,母亲在银行门口停下来,小孤独星人也会为此勃然

    大怒,因为他的妈妈“不走寻常路”。

    除此之外,孤独星人还有特别的“恋旧情结”,他们会重复不停

    地做同一个动作,比如旋转、踮脚、击掌、摇晃……在电影《雨人》

    中,111分钟的镜头让我印象深刻,“雨人”像木马一样迈开步子前后

    摇晃着自己的身体。有的孤独星人还会通过重复这些动作来“自

    残”,撞头和咬手是最常见的,他们不停拉扯头发和啃咬指尖,直至

    血流如注。

    小孤独星人也有自己喜欢的活动,比如撕纸、玩玩具车和娃娃。

    但是他们跟小地球人玩游戏的方式不同,他们只关注玩具的一部分。

    比如他们对车的轮子感兴趣,而不是对车的整体感兴趣;他们不会用

    两个洋娃娃玩“过家家”的游戏,而是将洋娃娃的胳膊卸下来在手中

    抛来抛去……

    同样一件事,对于地球人来说,是先整合信息,抓住要点,但通

    常会漏掉细节;而对孤独星人来说,他们更注重处理细节而忽略整

    体,比如像下面这样:

    H A A

    H H A AH H A A A A

    H H H H A A

    H H A A

    H H A A

    对大多数地球人来说,总是会先关注总体的形状。当看到上图中

    左侧由许多小“H”组成的“A”形状,大多数人不会立刻看到

    小“H”,而是会先看到整体组成的“A”。对于孤独星人来说就正好

    相反,他们要努力看才能看出总体的形状——“A”,因为他们大脑的

    注意力都集中在分散的细节上——“H”。右图同样如此。

    还有,大多数地球人是通过辨认熟悉的词组来阅读,因此许多人

    会漏掉细小的拼写错误或重复的字,例如下面这个句子:

    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此手。

    快速地看,许多人都不会发现第二个句子多了个“此”字,但是

    这绝对逃不过孤独星人的眼睛。只看局部而不关注总体也有个好处,就是查看细节的能力很强,例如擅长校对。

    孤独星人C和D的故事

    以上说到的“社会隔绝”“智力发育迟滞”“语言缺陷”“刻板

    行为”的特点,全部出现在孤独星人C一个人身上:

    C是一个不和他人交流也不应答他人的孩子,她几乎不会和任何人

    做目光接触。如果让她一个人待着,她就会把手放在喉咙上,伸出舌

    头,发出奇怪的声响。除非有事物转移了她的注意力,否则她就会站

    在或坐在椅子上,前前后后摇晃好几个小时。如果有人要接近她,她

    可能会一把薅下他们的首饰或眼镜,然后扔出去。C不喜欢有新的体

    验,有一次,一个新的实习医生走进房间想亲近她,结果被她给打

    了。虽然C不说话,但要她吃饭或洗澡时,她也可以理解并照做这类简

    单的要求。她有一本图画书,其中都是她可能需要的物品的照片,如:餐盒、小甜点、一个喜欢的玩具,或者洗手间,当有需要的时

    候,她就用这本图画书来和别人交流。但是C似乎不会也不愿意区分颜

    色,不理解“对”“不对”这样的概念,不愿意做超过一个步骤的要

    求(比如:拍拍手然后把手放在鼻子上)。她以前的老师说,尽管她

    能在课堂上学会区别红色和蓝色,但是换一个环境后她就忘了。

    C被发现“与众不同”的时候,还是个婴儿。那时她就抗拒别人抱

    她,接下来就是她到了3岁还不说话。一开始,他们还以为她是耳朵聋

    了,后来经过检查才发现,原来她是个孤独星人!

    类似的情形还出现在孤独星人D身上:

    D是一个3岁的孤独星男孩,他远离他人,看起来自给自足。他早

    晨不和母亲打招呼,父亲下班回家时也同样没有任何反应。他对其他

    儿童毫无兴趣,对自己的弟弟也同样视而不见,只会自己一个人在那

    里咿咿呀呀或者尖叫。如果他说话,说出来的词和句子也是以前从别

    人那里听来的,腔调也和别人一模一样。比如他说:“你想喝点儿什

    么?”其实是表示他自己渴了。他不会用表情、手势或者模仿动作来

    表达自己,如果他想要什么,就把别人的手拉到他想要的东西上。

    对D来说,对他最大的挑衅就是试图改变或者扩展他的兴趣。比如

    拿走他的玩具汽车,打乱拼图或者物品摆放的位置,纠正他的一些做

    法,比如正确使用勺子,或者让他坐下来看图画书。如果你胆敢这样

    做,迎接你的将是长达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咆哮、尖叫、大发脾

    气、踢打、咬自己或者咬别人。除非恢复原样,否则他不会停止哭

    闹。“你说我世上最孤独,我说我世上最神奇”

    孤独星画家

    上面提到孤独星人存在智力迟滞的情况,但奇特的是,某些有严

    重智力迟滞的孤独星人却能在某个单项技能上,比如数学、艺术和音

    乐,拥有超凡的表现,甚至达到惊人的高度!这何尝不是一种补偿

    呢,就像盲人可能会有特别敏锐的听力一样。

    Y是一个严重智障、无法说话的孤独星人,他脸色苍白,弱不禁

    风,很多人认为他是个白痴,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不会做。有一

    次,一位学者给了Y一块怀表,想让他画出来。身边立马有人阻止

    道:“他根本就不认识表,对时间也没有概念,你别在这儿浪费时间

    了。”

    可是当Y看到怀表,并开始动笔作画的时候,第一次,在他脸上一

    改常态地浮现出了身心合一、无所畏惧、毫不迟疑、镇定自若的神

    情。他对周围的一切概不理会,完全专注于绘画之中。他画得很快,但是非常仔细,线条清楚,没有涂抹。

    Y画的怀表相当传神,除了一些“防震”和“××制造”的字样

    外,每个关键的细节都没有漏掉。他不只标上了时间(准确地标在11

    点31分上面),还标出秒针的位置,以及嵌入的秒盘;不仅如此,他

    还画出了凸出在外的发条转轮和系表链的把手。

    除了把手画得有点儿夸张以外,其他部分的比例都正常。表上面

    的数字的大小、形状和风格都各不相同:有些胖,有些瘦;有的很整

    齐,有的陷进去;有些很简单,有的精描细写,带点儿哥特式的风

    格。原本嵌在上面的、毫不起眼的秒针却被画得非常突出,就好像星

    盘上的小转盘。Y对这个怀表的整体把握和感觉完全画出来了,让人怀

    疑他是否真的对时间毫无概念,要不然他怎么会画得那么逼真、那么

    精准,还融合了些奇怪的“抽象”艺术?

    但是身边又有人说了:“这只不过是在照猫画虎,他仅仅是复印

    了一遍。”于是这个学者又给Y看了一张照片(两个人傍着大山和夕阳,在湖上划着独木舟),然后把照片拿走,让他画下来。

    这次Y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他的绘画速度和逼真程度都让人

    惊叹。他仅仅是看了照片一眼就开始了自己的绘画,这意味着他能够

    理解当中的景象,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有所领悟。而且他画出的图

    像,还有一种原画没有的强烈质感。舟上的小人经过放大,变得更强

    烈,更有生命力,有一种原画没有的投入和意境。所以他的能力能凌

    驾于简单的复制之上,他有完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图上画的不是一

    艘普通的独木舟,而是承载着他自己的独木舟。

    同样的,他还画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鱼”。

    这不是一条简单的鱼,而是一条独特的、顽皮的鱼。原来的那条

    鱼没有个性,看起来死气沉沉,也没有立体感,有点儿像标本。相

    反,Y画的鱼,鱼体倾斜,姿态平衡,很有质感,与原来的鱼相比更像

    活的。

    Y的画不仅逼真有活力,其中还添加了一些不全像鱼但非常具有表

    现力的东西:一个深邃巨大如鲸鱼般的嘴巴,有点儿像鳄鱼般的短

    尾,一对非常机灵的眼睛,而这些特征加起来组成了一副相当淘气的

    表情。这是一条非常有趣的鱼,应该叫半人半鱼才对,它简直像《爱

    丽丝漫游仙境》里面的青蛙侍者,是个童话角色。

    完全不懂计算的数学奇才

    E和F是两个看上去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孤独星人,是双胞胎。他们

    的长相怪异,个头比正常人矮,头和手的比例严重失衡,上颚和足部

    严重弯曲,说话吱吱响,没有高低起伏的音调,总是作出许多奇怪的

    抽搐动作,还有高度近视,佩戴的眼镜片太重,以至于看起来眼睛似

    乎歪了。他俩还总是带着一种失常的、不安的而又诡异的注意力,盯

    着某个地方不放。

    然而,在E和F所表现出的数学才能面前,你可以完全忽略这一切

    不足!他们对周围人说:“给我们一个日期,往前数或者往后数4000

    年的任何一天都可以!”然后你给了他们一个日子,他们就几乎同时

    告诉你那天是星期几!他们还能告诉你8万年内的复活节都是哪一天!

    除此之外,他们还能说出一生中(大概从4岁开始),任何一天发生的事情。他们会用一种平板单调的声音告诉你当天的天气,听到的政治

    事件,以及自己那天都做了什么。令人心酸的是,这些内容还包括了

    他们童年的痛苦和强烈的自卑,以及遭受的鄙夷、嘲弄和羞辱。但是

    他们说这些的时候,音调没有任何起伏,不带任何个人感情,不夹杂

    个人意见,也找不到重点,就像在表述一份文件或者资料。

    但是,如果测试他俩的计算能力,得到的结果却出奇糟糕,差不

    多就是智商测试60分的水平。他们连简单的加减法都算不出来,而且

    根本不懂乘法和除法!

    曾经有人写过一本书,叫《孤独的质数》,不知是不是巧合,孤

    独星人与质数有着不解之缘。

    那么什么是质数?质数是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自

    身,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在100以内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共25个质数。

    有一次E和F坐在一个角落里,脸上挂着神秘莫测的微笑,好像正

    在享受着某种奇怪的安宁和乐趣。他们在对话,用“数字”对话:E说

    出了一个6位数字,F听到后会意地点头微笑,看上去像是在品味那个

    数字;轮到F的时候,他也说出一个6位数字,这次换作E在品味。他俩

    看上去就像是两个品酒师在分享人间的极品佳酿,很有意思的场景。

    后来人们发现,他俩对话中提到的数字都是质数!

    一次,有一个人好奇地加入了他们的对话,试探性地说出了一个8

    位的质数。E和F顿时静下来,转向这个人,停了大概有半分钟,突然

    发现这个人说的8位数是质数,他们因此变得非常开心,好像终于有人

    看懂了他们的游戏。接着E说出了一个9位的质数。这位参与者赶紧翻

    书,在书里查出一个10位的质数来做应答。大概五分钟后,F突然说出

    一个12位的质数。此时,参与者傻眼了,因为他的书里最多只有10位

    的质数。

    不仅是E和F,很多孤独星人对质数都情有独钟,质数仿佛是有语

    言障碍的他们向外界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比如孤独星人G,他也几乎

    不懂数学,却花了12年的时间做了质数表,其中所载数字的数量将近800万。按照一般人的寿命,在没有机器帮助的情况下,是根本无法完

    成这样的工作的!

    记忆大师

    先不提别人,我们上面说到的“雨人”便拥有这份超凡的本领

    ——一本书只要阅读一遍就能背诵,电话本只要看一遍便能说出其中

    任意一个人的电话号码。同“雨人”一样的还有孤独星人G。1954年出

    版的一整套九大册的《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总共6000多页,他全都记在心头,可以随意说出任意一页中任意一行的内容。

    同样的,还有高功能孤独星人H,他能记忆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

    22500位数。一般书里记载的位数不过是几十个或者几百个而已,于是

    H开始在网络中寻找答案。一些网站能列出上千位数,但仍达不到他的

    要求。最终,H在位于东京的一部超级电脑的网站上,找到了储存多达

    上百万位数的圆周率资料。接下来,他用三个多月来背诵,最后仅是

    将这22500位数全部说出来,就用了5个多小时!

    在完成这项“壮举”后,H又接受了一个挑战:用一周的时间,学

    会一门语言——冰岛语!

    那么,冰岛语是什么样子的呢?来看下面:

    ó, hve létt er titt skóhljóe

    ó, hve lengi ég beie tín

    Tae er vorhret á glugga

    napur vindur sem hvín

    Enég veit eina stj?rnu

    eina stj?rnu sem skin

    og nú loks ertu kominn

    tú ert kominn til mínTae eru erfieir tímar

    tae er atvinnutref

    ég hef ekkert ae bjóea

    Ekki ?gn sem ég gef

    nema von mína og líf mitt

    hvort ég vaki eea sef

    tetta eitt sem tú gafst mér

    Tae er allt sem ég hef

    噢,你的脚步如此轻盈

    噢,我已等你等了好久

    窗外飞过凌乱的春雪

    耳畔吹响呼啸的朔风

    然而我知道九天之上

    有一颗最闪最亮的星

    许久过后它终于把你

    带来我苦苦空守的城

    尽管我曾经饱经风霜

    曾无依无靠入不敷出

    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

    甚至都没有衣衫褴褛幸而有希望照进生命

    无论是清醒还是睡梦

    你赐予我的这份希冀

    成为我所仅有的全部

    ——摘自Maístjarnan《五月星》

    冰岛语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例如,仅是1

    到4这几个简单的数字,就各有至少20种不同的写法,要结合上下文才

    知道该用哪种写法。另外,冰岛人从不借用外来语,他们用自己造的

    词来描述现代事物:电脑是t?lva,电话是sími……

    一个星期后,H在冰岛一个30分钟长的访谈节目中,全程用冰岛语

    同两位主持人交谈。他事先完全不知道主持人要问些什么。节目结束

    后,主持人和观众对他赞不绝口。

    人肉照相机

    如果说上面是几个单项技能的展示,那么在下面这个例子中,你

    将看到更为神奇的表现!

    一位叫斯蒂芬·威尔特希尔的孤独星人和他的画,他被人们称

    为“人肉照相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所到之处,不需要辅助

    工具,如速写、笔记,只靠肉眼的观察,回去后便能仅凭记忆将原物

    如实地、一模一样地画下来。无论是那些结构复杂的建筑和城市风

    光,断壁残垣随处可见的被毁遗迹,还是凌乱不堪的地震后的惨象,皆难不倒斯蒂芬。他曾完整地绘制过东京、纽约、罗马、香港、马德

    里、法兰克福和耶路撒冷等地的全景图,一些细节也做到了惊人的吻

    合。

    一次,斯蒂芬·威尔特希尔画了一个商业大厦,是一座43层高的

    塔楼。有人问他:

    “你在画它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它有43层吗?”“是的。”

    “当你第一眼见到它,当你想知道它到底有多少层的时候,你会

    数吗?”

    “是的。”

    事实证明,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瞬间完成的,包括数出有多少窗

    户,总共有多少物体。大部分人走到建筑前,凝视这些建筑时,不大

    会花时间去关注这些,但是斯蒂芬好像自然而然就完成了,大量数字

    存进他的脑子里,而且非常准确。他在以一种精确的方式观察世界,把整个景物划分成一个一个物体,再转换成精确的数字。这是一种天

    赋。

    空间能力、记忆力、对细节的超常观察力,一般来说,一个人可

    能具备其中的一种,但不会是全部。而它们却完整地统一在斯蒂芬身

    上,这种情况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因此可以说,斯蒂芬是天才中

    的天才。

    “画面思维”

    见识过了孤独星人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才能之后,你肯定想知

    道,他们与我们的不同之处究竟在哪儿呢?

    孤独星人用“画面思维”代替了“文字思维”,就好比,同一件

    事,对孤独星人来说只有“电影版”,没有“小说版”。所以无论他

    们的大脑做什么样的信息处理和运算,用的都是“画面思维”。

    孤独星人的“画面思维”究竟是什么样?先来看看孤独星人V的故

    事:

    在V的眼中,数字是有形状的,尤其是那些质数,它们看上去既光

    滑又圆润,就像海滩上的那一颗颗鹅卵石。所以他能像挑拣石头一

    般,把9973以内的质数都辨认出来。每个数字对他来说都是独一无二

    的,有自己的形象和个性。比如11很和善,5很吵闹,4既害羞又安

    静。他最喜欢4,因为觉得它跟自己最像。有些数字像庞然大物,比如23、667、1179;有些数字则显得小巧玲珑,比如6、13、581。有些数

    字优美,比如333;有些则丑陋,比如289。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现象叫“联觉”,顾名思义,就是几种感

    觉相互作用,联结在一起。我们最常见的“色—温”联觉,即是色觉

    和温度感觉的结合,例如红、橙、黄色会让人感到温暖,所以这些颜

    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

    冷色。

    孤独星人的“联觉”则要罕见得多,复杂得多。对V而言,数字并

    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笔画,它有声音,有颜色,有形状,有质地,能代

    表他的喜怒哀乐。例如,1是一道亮白色,就像手电筒的光,晃得你睁

    不开眼;5会响起轰隆隆的雷声,或惊涛拍岸的咆哮声;37像他的早餐

    麦片粥一样黏糊糊的;89则让他感到仿佛飘起了雪……

    对于计算,V也有自己的偏好。他最喜欢乘方,就是将同一个数字

    自 乘 n 次 , 比 如 72 的 平 方 是 72×72=5184 , 51 的 立 方 是

    51×51×51=132651。在他看来,这种形状是对称的,优美而有规则。

    每个乘方得出的数字都在他眼中幻化成独特的视觉图像,计算的数字

    和所得的值越大,呈现在他眼前的图像和颜色就越复杂越绚烂。就像

    37的五次方——37×37×37×37×37=69343957,这些数字构成一个美

    丽的图案:一个大圆圈里跳跃着几个小圆圈,每个小圆圈都按顺时针

    方向由顶端开始转动。

    两个数字相除则会形成一个向下旋转的螺旋,而且转的圈子越来

    越大,越来越扭曲、变形。不同的数字相除,呈现的螺旋大小与扭曲

    度都不同。就是靠这样的图像,他可以很快得出13÷97这类除法的答

    案(0.1340206……),而且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一百位。

    V只靠心算,从不动笔,因为那些数字呈现在他心里的图像就是答

    案。比如,计算乘法时,他会看到两个代表着不同数字的图形,它们

    会发生改变,然后第三个图形就出现了,这就是正确答案。奇妙的图

    形变换只需要几秒钟,就在他心里自然而然地发生,不需要刻意去

    想。

    不同的计算在他心里会投射出不同的图像,不仅如此,一些特定

    的数字还会引起他不同的感觉。例如,乘11的时候,他心里会有塌陷的感觉。在所有的数字里,6最难记,因为它无法呈现出特定的形状,也没有质地,仅仅是一个小黑点,就像缝隙或小洞。

    有时,在晚上入睡前,他眼前会出现一道亮光,接着是成百上千

    的数字游来荡去,那感觉美极了,如同仙境。假如晚上V有点儿失眠,他就会想象着自己漫步在数字的风景里,安详又快乐。他从未在里面

    迷路,因为质数就像路标一样为他指引着方向……

    再回过头来看看前面提到的双胞胎孤独星人计算天才E和F。如果

    你问他们:“你们是怎么记得住那么多事情的,比如300位数字,或者

    几十年前数不清的琐事?”他们会很简单地说:“我们看得见!”他

    们的脑中存储着大量的画面,比如各种风景和人物外貌,这些画面都

    是他们曾听过、看过、想过或做过的事情,只要眼睛一转就能唤起这

    些记忆,并且看到画面中的细节。所以他们思考时的样子看起来不是

    想起了什么,而是“看”到了什么——他们的眼珠快速转动,就像是

    在扫描看到的信息,然后突然停下来。当一盒火柴从桌子上掉下来,散了一地,他俩会不约而同地说出“111”,当别人问他们:“你们怎

    么能算得这么快?”他们会回答说:“我们没有算,我们看到了

    111。”

    还有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22500位数的H。在背诵的时候,他把

    数字“描绘”成风景画。他首先把一条长的数字分割成不同的小片

    段:如果某个数字是很亮的颜色,而紧跟着它的数字发暗,他就会把

    它们分割在两个不同的片段里;如果数字样子看起来平整,紧跟的数

    字也如此,他就将它们放在一起。数字越多,组成的风景就越复杂,它们鳞次栉比,构建成了他心底的“数字城堡”。背诵圆周率的过程

    就是一个不断“搭建城堡”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地球人也在尝试着依靠计算机技术来体验“画面思

    维”,比如靠佩戴特别的眼镜来全身心地投入视频游戏之中。但是这

    些技术跟孤独星人的“画面思维”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像粗糙而

    落后的卡通片,而孤独星人的“画面思维”则堪比好莱坞制作的《阿

    凡达》里的逼真特效。当孤独星人构思某样东西或者解决某个问题的

    时候,他们的头脑中好像有一盘录像带,他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观

    察,同时还可以旋转角度。不需要借助任何电脑程序,仅靠大脑他们

    就能完成复杂又高难度的图形分析任务。但是,“画面思维”也是把双刃剑,如果一个人只是用画图的方

    式思考,就不会了解非视觉性思考方式是什么样的,就会错失语言的

    丰富、朦胧、意境和深度。这也导致了孤独星人在情感方面的缺失。

    有一个高功能孤独星人K表示,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她

    快发疯了,因为她总搞不清他们要干什么;读《哈姆雷特》的时候,她也搞不清这部戏的来龙去脉。原因就在于,她不能跟那些角色产生

    情感共鸣,不能同情那些角色,不能理解复杂的戏剧创作动机与目

    的。她说她能够了解“简单的、普通的”情感,但是却被更为复杂的

    情感困扰。

    有一次,她跟一群地球人一起驾车赶往国家公园。他们选的是一

    条布满恐怖的急转弯的惊人路线。一路上,身边不时闪过陡峭的悬

    崖,脚下则是巨川咆哮的峡谷,时而还会看到大片的常绿植物、青苔

    和蕨类。每个人都为拐角处的奇景欢呼雀跃,唯有K呆坐着面无表情,不为所动。“风景很美,”她重复说着,“但是它们并没有给我一种

    特殊的感觉,你们说的那些快乐,我感受不到。”

    曾有人问过K:“你爱过一个人吗?”

    K说:“我从来没有陷入过情网,我不知道坠入爱河是什么感

    觉。”

    “那你想象那是什么感觉呢?”

    “也许是一种温柔的感觉吧……我也不知道。”

    “感觉不到爱会痛苦吗?”

    “是的……我想,很多时候,这正是我生命中的遗憾。”我们又何尝不是“外星人”呢?

    其实说到这里,也许有些人已经猜出来地球上根本就没有什

    么“孤独星人”,我所谓的孤独星人其实就是自闭症患者。而前面提

    到的“高功能孤独星人”则是“高功能孤独症患者”,也称为“阿斯

    伯格综合征”。阿斯伯格综合征和自闭症的区别就在于,自闭症有社

    会隔绝、智力发育迟滞、语言缺陷和刻板行为的特点,而阿斯伯格综

    合征则只有社会隔绝和刻板行为,不存在智力发育迟滞和语言障碍。

    那么自闭症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心理病因上来说,一开始人们认为自闭症是父母的养育方式导

    致的,尤其是那些有完美主义、淡漠特点的父母。为此还特地发明了

    一个词,叫“冰箱母亲”。后来,人们发现自闭症儿童的父母,与那

    些没患自闭症的孩子的父母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同。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自闭症患者倾向于用第三人称代词(他、她)来代替第一人称代词(我)吗?举个例子,如果你问一个有自闭

    症的孩子:“你想要喝点儿什么?”他可能会说:“他想随便喝点儿

    东西。”这种现象让一些专家怀疑人们患上自闭症可能跟“自我意

    识”的缺失有关!想象一下,你不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会是怎样的

    情况,那时“我”不存在,仅有“他们”!

    总而言之,几乎没有一种心理疾病是由单一的病因引起的,自闭

    症也不例外!它的出现还跟基因和神经系统的缺陷、染色体变异、分

    娩时的并发症等有关。

    之所以把自闭症患者称为“孤独星人”,是因为他们有很多地方

    和我们大不一样。但是自认为是正常的地球人的我们,在他们的眼

    中,又何尝不是怪异的“外星人”呢,因为我们的很多举动同他们比

    起来也是不一样的。

    有意识的自闭症成年人,还有他们的父母,经常会为自闭症动

    怒。他们会问:为什么大自然或上帝会创造出自闭症、躁郁症和精神

    分裂症这类可怕的疾病?然而,如果导致这些状况的基因被消除了,人们可能要付出很大

    的代价。有这些病症的人,很有可能更富创造力,甚至可以称得上是

    天才……如果科学消除了这样的基因,整个世界也许就会被“普通的

    地球人”所控制了!

    所有的存在都不应该被轻视,所有的差异都应该被理解。缺陷、不适和疾病,未必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它们会产生出另一些发

    展、进化与生命的形态,激发出我们远不能预料的创造力!第二篇 “被拿掉支杆的稻草人”——潜意识的神妙

    世界

    Q先生在他19岁的时候神经受损,完全丧失了本体感觉。此后他就

    像《绿野仙踪》里那个被拿掉支杆的稻草人,他想要站起来的时候,四肢只会纠结地瘫软在地上。当把注意力集中在手脚上时,他可以控

    制它们,但只要他一不留神,它们便开始不由自主地乱动起来。后

    来,Q先生鼓足勇气努力练习,利用意识的注意力取代无意识的本体感

    觉,才逐渐重新获得一部分控制身体的能力。他全神贯注地注意自己

    的身体,并不断学习走路、穿衣服,甚至开车。可是只要看不到自己

    的身体,就会出问题:有一天,他站在厨房时,突然停电了,整个房

    间黑漆漆一片,于是他也“停电”了,跌倒在地。因为他看不见自己

    的身体,也就无法再控制它。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是李白《侠客行》中的句子,如此洒脱自由,“杀人于无

    形”,我觉得用来形容潜意识再合适不过了。

    “只是因为弗洛伊德在人群中多看了潜意识一眼,从此人们再也

    不能忘掉它容颜。”在弗大爷看来,人类的心理分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是人们当下能够意识到的所有思想、情感和知

    觉。不管你正在感受着什么,或者正在想着什么,它们都处于你的意

    识层面,而这些仅仅只能算是一小部分对你有用的东西。

    还有一些东西,不像意识那样时时刻刻存在,但如果有需要的

    话,它们能随叫随到,这就是前意识——一些能够轻易进入你脑中的

    记忆、想法等。比如昨天你穿什么样的衣服?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你

    最要好的朋友叫什么名字?关于你母亲最早的印象是什么?这些信息

    都存储于前意识中。最后便是潜意识了,相对于前两者而言,潜意识称得上是“神龙

    见首不见尾”,它从来不为人们所意识到,却能让人们在谈笑间搞定

    一切!这看上去高深无比、神秘莫测的“大内高手”,才是人类心理

    中最主要的成分。怎么说呢,如果按比例来算的话,意识和前意识占

    了5%,剩下的95%便都是潜意识。

    潜意识就像是一个冲洗胶片的暗房,每个人外在的生活状态,都

    是从这个地方冲洗出来的。所以,塑造出今天的你的,不是你的姓

    名、工作、着装、父母、邻居或者你开的汽车,而是潜意识!它通过

    一点一滴的影响,将一幅又一幅的图景叠加在你的生活中,将现实生

    活中的你塑造成了潜意识中的那个你。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阿根廷诗人

    博尔赫斯的一句诗:

    “有一个人立意要描绘世界。随着岁月流转,他画出了省区、王

    国、山川、港湾、船舶、岛屿、鱼虾、房舍、器具、星辰、马匹和男

    女。临终之前不久,他发现自己耐心勾勒出来的纵横线条竟然汇合成

    了自己的模样。”

    潜意识的信息量之惊人,内容复杂程度之高,不是意识这等凡夫

    俗子可以想象得了的。有一句话怎么说?如果说意识是小聪明的话,那么潜意识就是大智慧!而且在潜意识中隐藏着许多不能被意识和前

    意识接受的东西,它们有可能是肮脏罪恶的,是违背道德伦理的,还

    有可能是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总之,如果让意识知道了这些,恐怕它会疯掉,进而人会躁狂和崩溃。如果非要让潜意识对意识说点

    儿什么,那就是:“少年,你真是太天真了……”

    潜意识几乎包揽了人性中所有的“罪大恶极”,才使得意识能够

    以正常的状态示人。在这种层面上来说,潜意识无疑对意识起到了一

    个保护作用,因为社会是不允许人们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的各种性本

    能和攻击本能的,解决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把它们拦截下,不让它们进

    入意识层面!例如,一个对父母非常生气的孩子,可能有一种希望父

    母死掉的想法,但这种想法会让孩子非常难受,所以孩子阻止这一想

    法进入意识层面,并把它们压抑在潜意识中。

    平日里,虽然无时无刻不被潜意识的强大“内力”影响着,但我

    们唯一能跟它通上气的时候恐怕只有在梦中和催眠里。潜意识凭着一身“本事”,真会这么甘于寂寞,安心蛰伏在内心深处一动不动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信?就来看看潜意识在几次“微服出访”中留

    下的踪迹——潜意识的“马脚”

    “一不小心的事”——失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总会在不经意间犯些小错误,比如,一个人本来想说某件事,却说错了词(口误),或者想写某句话却写

    错了字(笔误);又或者一个人在阅读文章时,所读非所见(误

    读),再或者他将别人说的话听错(误听)。

    我们通常觉得出现这些失误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一提,再正

    常不过,而且会有许多理由来做解释:

    A.有些疲倦或不舒服。

    B.太兴奋。

    C.注意的事情太多,分心了。

    一个人可以自动执行许多程序,即使很少有注意力参与其中,同

    样可以做得准确无误。比如一个散步的人,几乎没有考虑往哪儿走,但他一直走的是正确的路线,并毫无偏差地走到目的地;一个熟练的

    钢琴家可以不假思索地准确敲击琴键,下意识地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所以如果说失误是因为注意的事太多,分心了,显然不能成立。

    与之相反的,有的时候越渴望成功,不敢分散一丝一毫的注意

    力,却往往更容易出错。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太兴奋”,但是为

    什么兴奋不反过来促进注意力集中,去达成人们期望的目的呢?而且

    很多人虽然没有感到疲倦、兴奋和心不在焉,在一切都处于正常状态

    的时候,仍然会发生一些失误。

    说了这些,其实只想说明一点:以上三条看似是解释,实则是借

    口!“世上没有巧合的事,只有巧合的假象。”每一次口误、迟到、摔坏其他人的东西等小失误,都是有其特定的原因的,这些蛛丝马

    迹、林林总总皆是潜意识的表达。比如,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名字“Frank”错喊成了“Fag”,而“Fag”在英语俚语里是指男同性恋,这个人内心深处对同性恋的歧

    视就昭然若揭了。在宴会上,女主人想对一个男客人说:“你可以吃

    和喝你所想要的东西。”但是,她实际说成了:“你可以吃和喝我所

    想要的东西。”她的言外之意是:他可以吃和喝他所想要的东西,但

    是他想要什么我已经替他做主了。同样的,一位解剖学教授讲解鼻腔

    的结构,当讲课结束时,他问听众是否能理解他讲的东西。在得到肯

    定的答复后,他说:“老实说,我有些不信,因为即使在一个拥有几

    百万人口的繁华大都市中,能充分了解鼻腔解剖结构的人,也一指可

    数……不,不,我的意思是屈指可数。”其实他真正想说的是:懂鼻

    腔结构的人只有他一个!还有一个人谈到一件他反对的事情时,他说

    道:“事实是‘暴龊’的……”其实他是想说这些事是暴露和龌龊

    的,但是不小心合成了“暴龊”。

    时隐时现的记忆

    凯特是一名大学教授。1992年,他姐姐给他打来电话,说他的外

    甥参加了一个男童合唱团,正好就是凯特小时候参加过的那个。听到

    这个消息,凯特并没有为外甥步其后尘而高兴,而是感到一种莫名的

    忧伤。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他越来越烦闷,越来越焦躁不安,甚

    至开始跟老婆发火,夫妻关系也开始恶化。但是他没有把这些麻烦与

    姐姐那通电话联系起来。

    不久之后,凯特隐隐约约想起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叫法墨,是他

    在男童合唱团时的一名管理员。凯特在10~13岁时参加的这个合唱

    团,而如今他已经38岁了,25年后,他第一次回想起跟法墨有关的

    事:一天晚上,法墨进到他的睡棚,坐到他的床上,触摸他的胸部,然后是腹部,最后将手伸入了他的内裤……这个人已经在他的记忆中

    封存了25年之久。

    为了收集自己遭遇性骚扰的证据,凯特雇用了一名私家侦探。结

    果令人吃惊,法墨早在很多年前便被合唱团解雇了,因为他与合唱团

    的那些小男孩“关系过于亲密”;除了凯特以外,还有118人当年受到

    过法墨的猥亵,但是他们对此绝口不提。至此,凯特更加相信自己被

    性骚扰的记忆是真实的,于是,他决定直接去找法墨谈谈。他拨通了

    法墨的电话,在电话里,法墨毫不费劲就记起了凯特。法墨问道:“我可以为你做点儿什么?”凯特说:“能否告诉我,你是否为

    当年对我和对其他男孩做的事感到内疚?”法墨承认自己某天晚上确

    实到凯特的睡棚里骚扰了他,也承认骚扰了其他人,还承认自己知道

    对儿童做这些行为是违法的……他们谈了将近一个小时,凯特对电话

    进行了录音。

    随后凯特起诉了法墨,法墨被捕入狱。

    一个人可能遗忘诸如性侵犯这样的创伤性事件吗?沉寂多年的记

    忆,会因为偶然的事件,比如一个电话,再度浮现吗?一旦恢复了对

    往事的记忆,它会导致抑郁和焦躁不安等情绪困扰,而本人还不知道

    其中原委吗?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皆可以用潜意识来做解释!

    就像前面所说的,意识不愿面对和承受不了的东西,通通被“下

    放”到潜意识之中。在风平浪静的意识的表面之下,是一个暗流汹涌

    的潜意识世界。当潜意识中“黑暗物质”积攒太多的时候,不免会产

    生动荡,影响到意识领地。而这些影响的表现就是各种负面情绪和心

    理疾病。可以说,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都是潜意识出了问题!

    回到凯特的例子,好端端的记忆突然凭空消失,若干年后再次浮

    现,正是潜意识的“杰作”!它把凯特童年时那段痛苦不堪的记忆压

    抑住了,不让它出现在意识里。就像另一个例子,X先生爱上了一位小

    姐,可惜他的追求没有成功。不久,这位小姐嫁给了Y先生。虽然X先

    生早就认识Y先生,而且和他还有很多业务上的往来,但是他总是一再

    忘记Y先生的名字,以至于每当给他发邮件的时候,X先生都不得不向

    别人询问Y先生的名字。显然,X先生的潜意识想将他可恶的情敌从意

    识中彻底抹去,“永远都不要再想到他!”

    “视而不见”——盲视

    早些年的子弹不像现在,那时候它们要慢一些,而且效果更加离

    散,所以子弹穿过大脑会形成一个干脆利落的孔道,并不怎么影响周

    围的其他组织。于是有些受害者在大脑变成了甜甜圈的形状后,依然

    能够幸运地存活。这要是放在今天,同样的创伤路线,子弹基本能让

    脑浆变成爆米花,让受害者一命呜呼。而T先生,就是早年大脑中枪后幸存下来的一位。但他也并不是毫

    无损伤,枪伤给他留下了一份奇特的礼物——一个完整的视觉系统,和一个完全被破坏的视皮质。简单地说,就是T先生视觉前端接收装置

    ——眼睛没有问题,可以接收视觉信息,但是他视觉后台系统崩溃

    了,没法处理和分析接收的视觉信息。再简单一点儿说,他成了“睁

    眼瞎”!

    我们还知道,在人类行为中,“脸”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这

    就是为什么尽管男人们通常关注的并不是脸,但古希腊的海伦依然被

    形容成拥有一张“倾国倾城的脸”,而不是“倾国倾城的胸”。无论

    男人对女人的身材多么关注,女人对男人的肌肉多么热衷,人类大脑

    里却没有专门分析肱二头肌和屁股曲线的地方,却有一个独立的区域

    用来分析脸——梭状回面孔区。

    通常,我们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脸来快速判断他们是开心还是难

    过,满足还是不满足,友好还是危险,所以说,面部表情是我们交流

    的关键,而且我们对突发事件的态度也真实地反映在面部表情上,很

    难被抑制或者伪造。至于“喜怒不形于色”的说法,只是针对整体

    的、大面积的表情而言,细微之处终究难逃脱泄露内心真实想法的命

    运。所以才有了一门专门通过表情“洞察人心”的学科——微表情。

    这也说明,人的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潜意识控制的。

    那么T先生的“睁眼瞎”和人类的“脸”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来

    看下面这个实验:

    在T先生面前放上一组人脸图片,让他分辨图片中谁的脸是开心

    的,谁的不开心。

    这个实验听上去有些可笑,因为我们都知道T先生的视觉后台分析

    系统已经完全瘫痪了,他能“看到”东西,但不知道看到的是什么。

    实验的结果却非常神奇,“睁眼瞎”的T先生竟然在三分之二的情

    况下都正确地辨认出他所“看到”的脸是开心的还是生气的。我们可

    以看出,虽然他的意识已经不工作了(视觉属于意识范畴),但他的

    梭状回面孔区,也就是潜意识所掌管的区域,依然在正常地接收、分

    析着图像。所以T先生才能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正确地识别出那么多面

    孔。几个月之后,另一组研究者也找到了T先生,想让他参加另一组实

    验。是什么呢?如果你突然感觉就要踩到一只躺在地上的猫时,可能

    会下意识地避开,这个自动避开的行为是由你的潜意识主宰的。这正

    是这组人想在T先生身上进行的实验。他们提议,观察一下T先生在没

    有拐杖帮助的情况下,走过一个堆满杂物的走廊的情形。一开始T先生

    非常不愿意,他觉得:“我是个盲人,你们这是在拿我开玩笑!”后

    来在研究者反复恳求下T先生同意了。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T

    先生也没有想到。——他顺利地从走廊中走过,途中避开了一个垃圾

    筒、一堆废报纸和几个盒子,一次也没有跌倒,也没有撞上任何物

    体!当被问道是如何完成这个任务的,T先生自己也解释不清楚。

    T先生这种毫无视觉感知能力,却能够对眼睛接收的视觉信号作出

    反应的行为,被称为“盲视”!盲视是一个很古怪的病症,但是它让

    我们知道我们的大脑中除了“意识”外,还有“潜意识”这套独立运

    行的系统。

    下面是另一个“另类的”盲视案例,个中意味还请大家自己体

    会。

    W先生口述:

    几年前,我和妻子之间有许多误会。尽管我愿意承认她是个没有

    坏心眼儿的人,但我觉得她太冷淡了,我们在一起生活缺乏柔情。有

    一天,她从外面回来,给了我一本她买的书,以为我会对这本书感兴

    趣。我对她的“关心”表示感谢,答应会仔细阅读这本书,但是事后

    我随手就把它扔到一边了。偶尔我会想起这本书,却找不到了。

    大约6个月以后,我的母亲病了,妻子承担了照顾我母亲的重任。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她身上有很多我以前没有发现的美好品质,我对她的感情又日渐深厚起来。一天傍晚,我回到家里,满怀对妻子

    的感激之情,下意识地走到书桌旁。当我毫无目的但带着几分模糊的

    信心打开抽屉时,发现抽屉里的最上面,竟是那本我找了很久却遍寻

    不见的妻子送给我的书。

    “请自行脑补!”潜意识不仅有时会代替意识翻译感官的数据,还会提升、改善这

    些数据,而且它必须这么做!因为我们感官传输的数据质量非常低

    劣,必须将这些数据整理好才能使用。举个例子来说,视网膜上有一

    个点叫“盲点”,如果一个物体的影像刚好落在这个点上,就会看不

    到。正常情况下,你并不会感觉到这个盲点,因为大脑会根据从这个

    点周围获取的数据来填补这个漏洞。

    为了弥补盲点的存在,人的眼睛每秒钟都会微微改变一点儿位

    置,我们可以把这种眼部活动称为“微扫视”。它可算得上是人类身

    体所能进行的最快的运动了,以至于没有特殊仪器的帮助,你根本无

    法观察到这种快速的活动。举例来说,当你读这些文字的时候,眼睛

    就在沿着字列进行着一系列的扫视;而当有人跟你说话的时候,你的

    目光就会在对方的脸上游走。控制着你眼球的那六块肌肉成了最辛苦

    的家伙,一天之内的运动就有十万次!

    如果把眼睛看作一个简单的摄像机,因为它需要不停地“扫

    描”,会使机身颤动,这种情况下“录下来”的东西根本模糊得没法

    看。但是大脑,具体说是潜意识,会默默地帮助它做剪辑和调整,来

    弥补眼睛抖动造成的画面混乱。

    当眼睛传递数据时,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周边视觉”。当

    你伸出手,看大拇指的指甲,你会发现视线集中在指甲盖,或者是指

    甲边缘。哪怕你有再好的视力,指甲外区域的视觉清晰度,大概也跟

    一个重度近视患者看到的没什么两样!

    盲点、扫视和糟糕的周边视觉,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比如,你

    看你上司的脸,视网膜向你呈现的其实是一个模糊、颤动着的、在脸

    的正中央有一个黑洞的人。但是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没有让这样的情况

    发生呢?就是潜意识自动处理了这些数据:将两只眼睛接收的数据合

    并,移除所有颤动造成的瑕疵效果,根据邻近的视觉填补盲点造成的

    空缺。“没有你我怎么办”

    我们看过了这么多潜意识在生活中的表现,也见识到了它的诸多

    神奇之处,下面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一觉醒来,潜意识消失了

    会怎样?

    首先,从你醒来,试图起身下床时就和以前不一样。人类有一种

    称为本体感觉,又叫作肢体位置感觉的“第六感”,这种感觉时时刻

    刻在监视我们身体的知觉,接收肌肉、关节反馈回来的信息,让我们

    知道自己肢体的位置,来调整身体。比如,当我们举起左臂时,会不

    自觉地把身体的重心往身体右侧移动,以保持平衡,否则会有倒向一

    边的危险。

    本体感觉很重要,但我们平日里基本不把它当回事儿,察觉不到

    它的运作,往往不知不觉就可以站立、闭上眼睛、保持平衡……只有

    在失去的时候才会发现它不可替代,比如Q先生的情况:

    Q先生在他19岁的时候神经受损,完全丧失了本体感觉。此后他就

    像《绿野仙踪》里那个被拿掉支杆的稻草人,他想要站起来的时候,四肢只会纠结地瘫软在地上。当把注意力集中在手脚上时,他可以控

    制它们,但只要他一不留神,它们便开始不由自主地乱动起来。后

    来,Q先生鼓足勇气努力练习,利用意识的注意力取代无意识的本体感

    觉,才逐渐重新获得一部分控制身体的能力。他全神贯注地注意自己

    的身体,并不断学习走路、穿衣服,甚至开车。可是只要看不到自己

    的身体,就会出问题:有一天,他站在厨房时,突然停电了,整个房

    间黑漆漆一片,于是他也“停电”了,跌倒在地。因为他看不见自己

    的身体,也就无法再控制它。

    还有,看过前面我们知道,潜意识要翻译和“脑补”感觉通道中

    传来的信息。说白了,就是你看到的光线、听到的声音、触摸到的温

    度,都需要经过潜意识的处理才能呈现真实的模样。如果潜意识消失

    了,那么世界看起来就会像一团混乱的像素与颜色,而不是组合成有

    意义的三维空间影像。这样来说,想象我们的大脑没有潜意识会变成

    什么样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意识依赖的是潜意识的运作,如果没有潜意识,我们也意识不到什么。就好比没有计算机复杂的软硬件系统

    运作,计算机屏幕上的东西就不可能存在一样。

    这里我们假设X先生是一个没有潜意识的人,现在X先生打开电视

    机,听到新闻报道说:“相亲男伸出狼爪,第一次见面就将女方强

    奸。”当你读这句话的时候,不必逐字停下来查阅脑袋里的词典,它

    们的意思就会立即浮现,无须思索。因为你的潜意识正在私下里狂热

    地处理着这些数据。然而X先生却没有这种迅如疾风、快如闪电的查阅

    能力,每读到一个词,他都必须努力想一下是什么意思,甚至他能不

    能读取脑袋里的词典都是个问题。不过为了使例子更丰满,我们就假

    定他能。

    当你听到“相亲男伸出狼爪”时,你会毫不迟疑地理解成这个相

    亲男是个色魔、臭流氓,不会考虑其他的什么意思,比如:相亲男伸

    出了玩具狼的爪子,或者他跑到野外捉住一只狼,然后剁下了它的爪

    子……

    但是可怜的X先生,就不得不停下来仔细想一下每个词的不同意

    思,然后看它们怎样可以连贯起来。在他还没想通时,新闻主播早已

    播报下一条“热浪席卷南方各城市”的新闻了。这会让他更加困惑:

    是不是南方要发生海啸了?

    除此之外,没有潜意识的X先生在生活各个方面都举步维艰。当我

    们过马路时,看到货车冲过来,不用想就知道有危险,要立即跳开。

    但是X先生无法在当场感到那种骤增的惊恐,他必须要等看到或者了解

    到卡车对人造成的伤害时,才会猛然一惊。所以当卡车冲向X先生的时

    候,他可能会拿出笔记本上网查一下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再

    作出反应。同样的,我们跟某个女性初次见面时,瞬间就能判断她是

    什么样的人,她可能会做什么样的事,对她的印象是好是坏,全部过

    程用不了几秒钟。但是X先生却办不到。他最有可能的做法是把对方的

    特征逐一列在小本子上,随机组合,然后忘我地做着各种可能性的复

    杂分析……

    如此看来,归根结底,潜意识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潜意识就没有

    意识。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现在我们知道人的大脑中同时有意识和潜意识两套系统存在,就

    像我们有两个肾、两片肺一样,有双份系统相互备援。但是意识跟潜

    意识的关系又跟双肾、双肺有所不同:意识和潜意识互不相同、各司

    其职、各尽其责。比如说:

    潜意识是复合系统,意识是单一系统

    这点从大脑受损的病人身上可以看出来。大脑的不同区域代表着

    不同的潜意识功能,比如说,大脑的某区域受损可能会影响记忆能

    力,但学习能力则不受影响;中风可能会使语言能力受损,但不影响

    其他能力。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Q先生,他的大脑某个地方受到损伤,影响了他的本体感觉的功能,但是对他其他方面的潜意识能力并没有

    影响。如此说来,潜意识就好比一个“并联电路”,其中一条电路受

    到破坏,并不影响其他电路的正常运行。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

    意识是一种知觉,相当于“观察者”,比如:老师刚烫了新发

    型,你的好朋友对你的画的评价,从电脑里传来的优美音乐,等等。

    你察觉到这些外部事物的存在,说明你意识到了它们。同时,意识还

    是“指挥者”,它不仅观察和感觉外在的事物,还能根据这些事物反

    馈的情况,积极主动地调控和管理身心。所以除了极特殊的情况,比

    如多重人格,意识可能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系统,在绝大部

    分情况下,意识就是单一的系统。这样来说,意识可以被看作是一

    个“串联电路”。

    潜意识是“马上解决”,意识是“事后再说”

    人类有一种潜意识的“危险侦测器”,可以在意识注意之前估量

    所接收的信息,如果它判定有威胁,就会马上作出恐惧反应。但

    是“世间安得双全法”,这种潜意识因为分析速度非常快,也很容易

    出错。这时如果有个“稳重”的处理系统来修正错误,就再好不过

    了。于是意识出场了:虽然它比较慢,但是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环境分

    析,修正因快而犯下的错误。

    假设你走在路上,突然看到路中间有一条细长的褐色皮质物,你

    的第一个念头是“蛇”!于是连忙停住脚步,倒吸一口气。然而,待进一步分析,却发现原来只是一根树枝,你这才继续上路。你的潜意

    识先对那根树枝进行了一次初步的粗略分析,之后意识再进行一次更

    详细的分析。意识和潜意识的这种合作搭档对我们来说是极好的!

    潜意识是“着眼当下”,意识是“长远考虑”

    虽然潜意识能及时发现当下的问题,并快速作出反应,但它无法

    预期明天、下星期或者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当然也就无法根据预期

    做事先的计划。不仅如此,潜意识还无法思考过去,无法将过去和将

    来整理成连贯一致的事件。潜意识真是实实在在的“活在当下”啊!

    而在自然界中,具有“未来”与“过去”的概念,能做长远计划

    的生物,才会有较大的生存优势。尤其是对于低等动物而言,计划未

    来甚至成了一种本能,比如松鼠“知道”要储存坚果以备冬天所需,候鸟“知道”何时要南飞到更温暖的地方。对我们人类而言,农耕也

    需要有过去的知识和未来的计划。那么人类的这些预期、设想和计划

    都由谁来做呢?就是意识!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冲突便是由意识跟潜意识这种不同的分工造成

    的。比如说,一个人对未来有详尽的计划和目标,想达到某种成就和

    高度,于是意识选择让他待在家里,好有更多的时间去努力。但是他

    的潜意识非常喜欢热闹,爱参加各种聚会,与人打交道。潜意识和意

    识这种“眼前”和“未来”冲突的结果,就是他本人闷闷不乐!

    潜意识是“自动挡”,意识是“手动挡”

    在骑自行车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毫无障碍地思考其他问题,或者

    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一个人可以边

    熟练地弹奏钢琴边演唱歌曲,不用去考虑怎么“分工”……这些不知

    不觉又轻松自如的行为,都是在潜意识作用下完成的。它让我们一旦

    学会这些复杂的行为,无须刻意留心怎么做,便能自动作出来。就像

    在体育比赛中,一旦选手进入了“状态”,不用刻意去想怎么做动

    作,就可以做得很好。

    同样,我们也不常设想要怎么思考,它就自动思考了。正如弹钢

    琴可以成为自动化一样,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也可以变成自动化。

    比如我们在聚会中,潜意识一边阻隔身边其他人的交谈对自己的干扰,一边又在“监视”着这些人的谈话。所以当某个人的谈话中偶尔

    提到你名字的时候,就会引起你的注意,朝他(她)张望过去……

    潜意识的这种“自动化”还体现在,我们跟某人初次碰面的时

    候,常会不知不觉地将他(她)归为某类人。别小看这个“归类”,在它的背后可是需要潜意识进行复杂而大量的处理工作,比如首先将

    接收到的信息分门别类:种族、性别、年龄,等等,再检索自己

    的“信息库”,逐条作匹配和分析……我们做这些的时候是毫不费

    力,轻松自如的,相比之下,意识的思考则要费神得多,因为它涉及

    要集中注意力的问题。收了潜意识!

    N是一位著名的电器设备发明家,当他心中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时,他就先构想出它的雏形。然后他知道,潜意识会自然而然地向他呈现

    其他细节。他从来不刻意去想怎样改进,也不去过分探究,他就是随

    意而为,面对作品时,一些想法会自然而然地涌出,去填补他的构

    思。N每次设计出的产品都是成品,20年来无一例外!

    F是一名著名的化学家,他在实验室里工作了很长时间,他想知道

    六个碳和六个氢原子组成汽油时,它的分子式是怎么排列的。这个问

    题困扰了他很久,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一次,他在打盹的时候,潜意

    识突然向他提示:一条蛇在咬自己的尾巴,并且盘旋运动,像个玩具

    风车……一下子,他的问题解决了!后来人们所知道的苯环原子环形

    排列,就是这样产生的。

    A教授是一个著名的自然主义者,几周来一直在辨认石板中一条鱼

    化石的种类,但是这个鱼化石从外表看有些模糊不清。疲惫之下,A教

    授暂时放弃了辨认。一天晚上,他梦到了这条鱼没有被辨认出来的部

    分,他努力想记住梦中鱼的细节,但是想不起来了。他回到工作室,想看着鱼化石去追忆梦中的印象,但是毫无结果。第二天,他又梦到

    了鱼,但是醒来后又忘了。第三天晚上,他睡觉前在床头放了一支笔

    和一张纸,希望能再梦见鱼。在早晨快醒的时候,他果然又梦到了,而且很清楚!他终于用笔将鱼画了下来。天亮时,他匆忙赶到工作

    室,用凿子按他在纸上的草图凿了起来,当鱼化石完全暴露时,与他

    画的鱼完全一样!

    40多年前,D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一直在关注糖尿病的治疗,他知

    道这种病给病人带来了多大的痛苦。当时在医学界尚无药物能对症下

    药,D花了大量时间进行研究实验,想解决这一国际医学难题。一天晚

    上D很疲倦,就睡着了。在梦中,他梦见自己从狗的退化胰腺管中抽取

    残液……这就是胰岛素的起源,它帮助了成千上万名患者。

    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潜意识就是这样来“造福人间”的,它让人有了超人的悟性和洞察能力,而且,人们在对某些事情进行持续关注的情况下,所关注的内容会被写进大脑的潜意识。在我们不注

    意的时候,比如梦中,潜意识开始动用它的力量帮我们解决问题。有

    时候,当你为某件事绞尽脑汁而不得结果的时候,不妨先睡一觉!

    潜意识这般神奇的力量是我们早已了解的,现在关键问题是,我

    们如何能够在清醒的时候掌控它,为己所用呢?因为我们不可能天天

    都睡大觉,靠做梦来悟出点儿什么吧。其实答案很简单——暗示!

    暗示能有多厉害?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杀生》。主角“牛结实”平日里

    飞扬跋扈,这种行径在封闭的深山小镇中尤为离经叛道,伤风败俗,令众人无法容忍。于是每个人都盼着他死掉才好,但是又都不想背负

    杀人犯的罪名。于是他们想到一条“妙计”,每一个见到牛结实的人

    都跟他说:“你的气色看上去太差了,一定是得了什么不治之

    症!”人们用各种方式施加这个“暗示”,让牛结实真的觉得自己病

    入膏肓,无药可救,久而久之,他就真的这么死掉了。

    再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一块木板架在一条浅沟上,试着从木板的一头走到另一头,这很

    容易。同样的木板,架在一道万丈深渊上,再试试从一头走到另一

    头,就不是那么轻易可以做到的了。你可能会胆战心惊地迈出一两

    步,然后赶紧往回撤,因为如果不及时止步的话,就会有坠落的危

    险。为什么同样一块木板,两次的反应会如此不同呢?

    那是因为,当木板架在万丈深渊上时,就会对你产生“坠落”的

    暗示,因为“坠落”意味着危险和恐惧,所以你的潜意识会立刻预见

    到你有发生坠落的可能性,并作出反应——后退。尽管你用逻辑说服

    自己:“架在万丈深渊上的木板和架在浅沟上的木板完全是同一块,刚才我都成功走过去了,这次也一样能成功。”但是,实际上你做不

    到,因为逻辑思维是意识层面上的事,潜意识已经替你做了主,接受

    了“坠落”的念头。如果你坚持踏上木板的话,很可能会真的坠落丧

    生。这就是暗示的力量!

    但是,不是任何暗示都能起作用,来看这个例子:一位女乘客正站在一艘船的甲板上,海浪轻轻起伏,她感到有些

    轻微的摇晃。这时你对她说:“天哪!你一定很不舒服吧?你的脸已

    经发绿了!你是不是有点儿晕船?要不要我扶你到船舱里去?”这位

    女乘客的脸马上就会变得毫无血色,同意你的提议。但是如果你对一

    位老船员说:“嘿,兄弟,你看上去有点儿不舒服,是不是晕船

    了?”如果他脾气好的话会礼貌地告诉你你弄错了,如果脾气不好的

    话,没准儿你已经在海里了。

    为什么同样的暗示对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效果呢?那是因为他们的

    潜意识状态不同!

    女乘客接受了你的建议,是因为你的暗示同她自身的恐惧和不安

    形成了共鸣,这一切已经足以让她相信自己有些晕船了,于是她同意

    你扶她回到船舱。就这样,你的口头暗示变成了现实。

    而这种暗示对于老船员来说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他的潜意识已经

    坚定地对晕船产生了免疫。当你说这话的时候,他非但没有受到你的

    影响变虚弱,反而倍加自信。

    所以说,只有对方或者自己真正信服暗示的内容,暗示才能发挥

    作用!

    掌握了这一点,你就可以大肆享受暗示带来的好处,最著名的一

    个就是“罗森塔尔效应”,又叫作“皮革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得名于美国的一个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

    塔尔所做的一个实验。

    罗森塔尔和他的团队来到一所中学,他们要求学校18个班的孩子

    都要完成一项智商测验。然后他们将智商测验的结果告诉老师,但学

    生不知道。他们告诉老师这项测验表明哪些孩子是智商超常的,哪些

    是智商正常的。然而所有这些孩子都是随机抽选,跟他们的智商测验

    结果没有任何关系。令人震惊和发人深省的是8个月以后,另一项智商

    测试结果显示,大约一半被标上“正常智商”的孩子的智商测验分数

    提高了10分,那些被贴上“超常智商”的孩子中,将近有20%的人分数

    提高了30分以上。这些孩子神奇地变成了他们被“期望”的那样!显然,是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

    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

    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

    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

    强,从而在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期望变成什么样,你就会变成

    什么样!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

    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会不断受到阻碍,这些阻力就会产生。对一个人

    传递积极的暗示,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向一个人传递

    消极的暗示,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那么在这一篇的最后,你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暗示:看过这本书以

    后,我会变得更聪明、更智慧,对心理学更感兴趣,更快乐!

    好了,你正在成为这样的人!第三篇 神奇的九层催眠空间——催眠

    其实,催眠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催眠一个危险的地方是,催眠师没能把自己的催眠方式“垄

    断”,为己独有。这样可能造成的后果是,被催眠者受到任何一个跟

    催眠师暗示相似的刺激就会进入催眠状态。而且,经历催眠的次数越

    多,就越容易被催眠,搞不好,仅仅是无意中盯着某样东西看久了就

    陷入催眠了。而避免这个危险的办法是,催眠师在催眠中反复暗示被

    催眠者:“没有征得你的同意前,没有人能够催眠你。你永远不会进

    入违背自己意志的状态。当你清醒时,没有任何人能够暗示你做任何

    事。你不必担心会出现像催眠中一样的错觉,你有足够的能力阻止它

    们!”

    “世上最强大的寄生虫是什么?细菌,病毒,还是肠道中的蠕

    虫?……不,是意识,顽强无比,感染性极强,你头脑中一旦形成一

    个意识,就几乎无法抹去。只要这个意识完整而被理解,就会深深根

    植在大脑的某个地方。”电影《盗梦空间》一开头时这样说道。

    催眠,作为另一种进入潜意识的方式,与“盗梦”有着异曲同工

    之处。电影中的“富二代”在梦里被成功地植入了一个想法,从而改

    变了他的潜意识世界,左右了他在现实中的决定。而在真实生活中,发生在被催眠者身上的神奇状况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露露小姐是一位21岁的公司文员,饱受牙龈感染之痛已经很久

    了,这天她终于忍不住了,来看医生。医生检查过后说出了自己的看

    法:“你这都肿成这样了,先用刀把牙龈豁开放脓好了!”露露小姐

    一听,两腿一软,她明确告诉医生:“我有针头恐惧,打麻药是不可

    能的事,但是不打麻药的话……我也撑不住!”医生听完了也在心里

    合计:“这要真疼休克了还得抢救,不合适。但要是不治的话……岂

    不是要等着烂掉?”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突然一拍脑门,有了!

    自己当年的一个同学现在是催眠师,听说他能用催眠麻醉病人,何不

    叫他来试试?当这位催眠师赶来,跟露露小姐进行了一番“@¥%……”的谈

    话后,露露小姐很快进入了深度催眠状态。这时,医生用刀子割开她

    的牙龈,她感觉不到任何疼痛。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时光魔药”。

    时光魔药一种观赏性特别强,同时也能发人深省的催眠表演。它

    可以证明一句话:“你的心态有多年轻,你就有多年轻。”——年龄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头脑中的信念决定的。

    首先,催眠师拿出两瓶神奇的时光魔药,一瓶是红色的,喝下去

    后可以让人变年轻;一瓶是蓝色的,喝下去后会让人变衰老。

    接着,催眠师对表演者,即被邀请上台的一名年轻观众,进行了

    一番“@¥%……”的催眠后,给他喝下了红色的魔水,说道:“当

    你喝下红色魔水的时候,它会浸透你的整个身体,让你越变越年轻,直至变回小孩子。”表演者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催眠师继续暗示

    着:“魔水还在进一步发挥作用,你变成了一个婴儿,还没学会走

    路,只会四肢着地爬行。”表演者开始在舞台上匍匐。接下来,让人

    目瞪口呆的一幕发生了。催眠师继续暗示道:“魔水还在继续发挥作

    用,让你一直回到母亲子宫里的胎盘上。”表演者听完,像胎儿一样

    紧紧蜷缩起身体,越蜷越小,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仿佛新生的婴儿

    般。

    然后催眠师又拿起蓝色的液体,对表演者说道:“我现在把蓝色

    的魔水给你喝,让你逐渐恢复原本的年龄,然后变得更老。”表演者

    喝下了蓝色的魔水。催眠师接着说道:“魔水开始发挥作用……你的

    年龄开始增加……你又变成了婴儿,然后是小孩子,然后是年轻

    人……你恢复了原先的年龄。”随着暗示,表演者会先在地上爬行,然后立起身来,恢复常态。催眠师继续说道:“但是药水还在发挥作

    用,你变得越来越老,成了一个十足的老人。”表演者会慢慢表现出

    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这时如果递给他一根拐杖,他会拄着拐杖蹒跚

    地行走……

    在表演即将结束时,催眠师会将两种魔水兑到一起,让表演者喝

    下去,说:“混合的药水中和了彼此的效果,能让你恢复到原本的年

    龄。”随后,表演者被唤醒。那么,这些神奇的催眠现象该用什么来解释呢?要想搞清楚这个

    问题,得先来看一组精神疾病——“分离性障碍”。被操控的“灵魂”——分离性障碍

    我们正常人都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肉体”是外部的

    皮囊,是看得见、摸得着,或者真实物理存在的东西:胳膊、腿、内

    脏、血液等;而“灵魂”是内在的控制系统,这些东西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但却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它包括:记忆、意识、情感、思维等。“肉体”和“灵魂”只有紧密结合,协调一致,才能保证我

    们的身体正常运行,不管缺了哪一个,“人将不人”!

    就像我们在过马路时遭遇车祸,肉体可能会被撞得四肢“凌

    乱”、内脏错位(说得有点儿惨了),我们在遇到人生的打击和无法

    承受的痛苦时,灵魂也会被“撞”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而对有的

    人来说,他们并不愿意将灵魂“归位”,因为那意味着将继续面对痛

    苦的创伤。所以人们逃避痛苦的一种极端形式,就是“携灵魂私

    逃”,出现“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的“分离”有几种形式:

    一种是受伤的灵魂走了,但是没有对肉体撒手不管,它给自己找

    了多个替身,这些替身轮流值班,而原来的灵魂也会时不时地回来看

    看。这种情况说出来大家应该非常熟悉,那就是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由于在前本书中已经详细介绍过,所以这里就不

    再啰唆,感兴趣的人可以自行欣赏多重人格经典案例电影:《致命

    ID》。

    还有一种,受伤的灵魂走了,只安排了一个替身,这个替身会在

    它不在的时候安排肉体去“远行”,待到原灵魂回来,却发现自己整

    个人不知身在何处。这种情况就是“分离性漫游”,它与多重人格最

    大的区别就是,分离性漫游爱“旅游”,而且不会出现多个人格之间

    的来回转换。就像下面这个案例:

    46岁的A警长,有一次分离性漫游发作,醒来后发现自己远在离家

    320千米的地方,他立即给妻子打电话,但是却不能回忆起在外的这几

    天都做了些什么。后来据目击者描述,虽然A是个警长,但在这段“旅

    行”中,他变成了一个四处胡作非为的人,而这正是A警长私下里羡慕的样子:A警长给自己起了个假名,喝得酩酊大醉,与街头混混狼狈为

    奸,去妓院和性爱party鬼混……

    第三种,灵魂出走了,却没有安排替身,肉体没有灵魂掌控——

    人格解体!这种情况会导致患者感觉到自己的意识游离于身体之外,如同一个旁观者。

    就像安小姐的情况:

    安小姐是一名20多岁的舞蹈教师,她经常说感到自己被“弹

    出”。当问到她“弹出”是什么意思时,安小姐说:“这恐怕是世界

    上最恐怖的事,它经常发生在我上舞蹈课的时候。我站在全班学生面

    前演示舞步,突然,我觉得这不是真正的我,我并没有真正控制自己

    的双腿,我只是站在自己的后面看。我还有‘管状视觉’,好像只能

    看到自己正前方一块很小的空间,我觉得自己正在从周围发生的事情

    中分离出来。接着,我就开始恐慌,出汗,全身发麻……”

    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到精神疾病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催眠

    的状态就是一种“变异”的心理病态!心理病态中出现的幻觉、感觉

    异常、梦游等,在催眠中也都有可能发生。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心理

    病态是在违背人们意愿的情况下失去控制的产物,而催眠状态则是人

    为地引导和控制的结果,不会影响被催眠者的健康人格。

    不信,就来看看。

    拿舞蹈老师安小姐的例子来说,她在“人格解体”时出现的所

    谓“管状视觉”,其实就是催眠中一直睁着眼睛的被催眠者经常出现

    的“隧道视觉”。隧道视觉,顾名思义,就像你身处隧道一样,除了

    眼前的物体能够聚焦外,周围都是黑暗和模糊的。除此之外,被催眠

    者还能将眼前正常状态的物体,“亲眼”看成是黑白的、万花筒的、底片效果的、阿宝色的……像是照片经过处理一样。还有的,会“指

    鹿为马”,将真实的物体看成是想象出的物体,比如将催眠师的脸看

    作是另一个人的。而闭着眼睛的被催眠者则会在脑海中出现“图案大

    爆炸”!那些过往的记忆复活,各种不同的几何图形和有象征性的符

    号在脑海中“翻云覆雨”……但是,以上所有这些视觉的“变异”,同下面的案例比起来都是

    小巫见大巫。因为这个例子不仅刷新了人类对自己视觉能力的认知高

    度纪录,还完全挑战了科学!迄今为止,都没有人能够清楚地解释这

    种现象。

    “X男孩”

    我们故事的主角是个只有12岁大的小男孩,雷雷。他的神奇之处

    就在于,当被父亲催眠后,雷雷的眼睛有如同X射线般的功能,能够透

    过人身上的衣服、皮肤和肌肉,清楚地看到人体的骨骼和内脏器官!

    更神奇的是,他这双奇迹般的双眼还可以看到人体内部组织的原本颜

    色,红色、白色、褐色,甚至可以看到静脉血是蓝色的。而这点连X射

    线都做不到,使用X射线看到的组织都是一片同样的阴影。

    他的“射线眼”被无数专业人士亲历和见证过,其中就有医学博

    士柏特。柏特博士回忆道:

    我第一次看到雷雷的表演是在2月的一天下午,他的父亲带着他来

    拜访我。我们这儿的一名护士长樊女士将他们领到我的办公室。那

    时,樊女士正患着重感冒,至少身边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她听说过

    这个男孩的“射线眼”,就开玩笑似的要求雷雷也给她“检查”一次

    身体。雷雷的父亲同意了,于是没过多久,父亲就让雷雷进入了催眠

    状态。雷雷用大大的圆睁着的双眼盯着樊女士大约有一分钟,然后

    说:“啊,爸爸,我在她的肺部发现了一个大疮,它聚在那里,看起

    来就好像肺部在流血一样……”还没等雷雷说完,樊女士就听不下去

    了。

    当他们走后,樊女士跟我说在此之前她吐过一两次血。我很惊

    讶,问她要不要去做检查。她觉得目前自己的健康状况没有问题,吐

    血可能是因为胃出血,这件事也就这么过去了。然而,在6月的一天,樊女士因急性肺结核去世了……

    继续看安小姐的表现,“没有真正控制自己的双腿……”和“觉

    得自己正在从周围发生的事情中分离出来”,其实便是被催眠者在感

    觉方面出现的“异常”。最常见的,就是感到身体某一部分消失,或

    者“自立门户”,离开身体单独行动。比如,被催眠者会感觉到自己

    的脑袋变得异常大,像是充满了气体……最后,干脆摆脱身体的控制,独自飘浮在空中。这让我想起了伊藤润二的恐怖漫画——《人头

    气球》。

    类似的还有“消失的屁股”。催眠师告诉被催眠者,当他们试图

    坐下时,发现自己的屁股没了,接着,被催眠者真的发现自己的屁

    股“不见了”!那该怎么坐下呢?这些人觉得很困惑,尝试用不同的

    办法来解决问题。比如把枕头裹在屁股上,为自己做个“假屁股”,或者用手当作屁股来支撑身体……整个场面看上去非常搞笑。

    以上的种种,说白了,就是被催眠者在催眠中出现的“幻觉”。

    我们回顾一下,来看看离家出走的A警长。他在“远行”时做的那

    些事,“给自己起了个假名,喝得酩酊大醉,与街头混混狼狈为奸,去妓院和性爱party鬼混……”就是被催眠者在催眠中经常出现的“梦

    游”状态!来看下面的例子:

    我们称这名被催眠者为B。催眠师将B催眠后,要他去偷一块手

    表。这块手表被锁在一个被人随身携带的小密码箱里。这个密码箱有

    个特点:密码锁从被触动开始,15秒内如果没有输入正确密码,或者

    被暴力强拆,便会报警。但是被催眠两个小时后,B竟然匪夷所思地成

    功把手表偷到手了!而且他还不忘找一个地方“销赃”!虽然这地方

    选得有点儿搞笑——药房,因为他把药房想象成了典当行。

    催眠师并没有“满足”,接着制造了一个相当戏剧性的场景,就

    是想试验一下催眠对人的行为影响有多大。他让B“看到”一个想象中

    的人站在门口,告诉B那个人曾经侮辱过他。催眠师给了B一把想象中

    的“匕首”(其实是把梳子),命令B杀了那个人!

    只见B快步冲到门口,毫不犹豫地用“匕首”向“那人”扎去(其

    实是对着空气挥舞)。完事后,B极度惊慌地站在那里说:“他死了,他在流血,警察马上就要来了……”

    但是当B从催眠中清醒过来后,他只相信自己是静静地在椅子上睡

    了一觉,对先前的那些“精彩表演”一无所知,就像A警长在“旅

    途”结束后也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做过些什么一样。这是催眠中经

    常发生的情况——“失忆”。比A和B这种情况更严重的是,被催眠者会完全丧失一段真实的记

    忆,比如忘掉了自己学过的一门语言。这里需要纠正的一个催眠误区

    是:并不是所有被催眠的人都会丧失催眠时的记忆,有的人可以记起

    一部分。比如,一名被催眠者在被催眠后,想象屋子里有一只小鸟,他会试图抓住它,逗它玩很长时间,喂它吃的,把它放进想象中的笼

    子里……当他清醒以后,只模模糊糊地记得自己曾看见过一只鸟。比

    这个人的情况更好一点儿的是,被催眠者能完全回忆起催眠时发生的

    事。比这还好的,是催眠会让人记起十几年前发生的,原本早已忘记

    的事。

    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而且在催眠中,为什么有的

    人身体僵硬,有的人会梦游,有的人会产生幻觉,有的人会……这便

    是我们下面要说的——催眠九层地宫

    《盗梦空间》里总共造了四层梦,如果算上Limbo(混沌状态),那么总共是五层。梦的层数越多,就越不稳定,稍有外部的影响,梦

    境就会瓦解。

    而在催眠这里,要比《盗梦空间》里的梦复杂得多,因为它有整

    整九层——催眠的九种程度!下面我们就进入这“催眠九层地宫”。

    第一层

    处于催眠地宫第一层的人通常会舒服地闭着眼睛,却矢口否认自

    己睡着了,只是说感到眼皮沉重,昏昏欲睡。这时,他们好像根本没

    有进入催眠状态,因为没有出现僵硬、错觉、幻觉……但是催眠的影

    响已经确确实实发生了,这时如果暗示他身体某个部位发热,他们便

    真能感觉到这个部位在发热。

    第二层

    潜到第二层地宫时,人们跟在上一层的表现基本相同。唯一的区

    别是,这时他们即使想努力睁开眼睛也办不到了,可以说催眠的影响

    加深了。

    第三层

    继续下潜,到了催眠的第三层,这时,身体出现僵硬的情况了!

    尽管还远“硬”不到“胸口碎大石”的程度,但是这时人们可以保持

    身体的姿势一动不动。如果抬起他们的胳膊,松手之后,他们的胳膊

    依然会保持高举着不动;如果抬起他们的腿,松手之后,他们的腿也

    仍然高抬着。

    这会儿,如果他们要换个姿势,便会从催眠中醒来,因为这需要

    恢复意识,借助意志的力量来做到。

    第四层到了这一层,很多人都会承认自己受到了催眠的影响,因为僵硬

    在他们身上的表现更明显了。

    除了这个,一个新的症状会出现——自主运动!

    “自主运动”又可以理解成“自动运动”,是被催眠者看到催眠

    师作出某种动作后,不知不觉地进行模仿。比如,催眠师站在被催眠

    者面前,一只手臂在另一只手臂上方转动,被催眠者看到后也会跟着

    这么做。但是如果你以为他们只会模仿这种简单的动作,你就错

    了,“自主运动”的模仿功力之深,完全可以在被催眠者面前摆上洗

    衣机、打字机、打蛋器……

    第五层

    在这一层,身体终于能达到“胸口碎大石”般的僵硬状态了。自

    主运动会继续出现,而且这时跟第三层不一样,人们即使想改变身体

    的姿势,也做不到了。

    第六层

    到了这里,尽管还有一些犹豫和迟钝,被催眠者开始变得“服从

    指挥”,做催眠师让他们做的事——梦游。只是梦游的动作还比较简

    单,比如行走——停住。

    第七层

    在这一层,梦游会出现得更频繁,行为也变得更复杂。

    第八层

    前七层出现的所有情况在这一层都可能发生,包括对身体敏感、僵硬、自主运动、梦游……唯独还不会出现“幻觉”,但是它已

    经“蓄势待发”了。

    第九层

    在催眠地宫的最后一层,幻觉终于可以现身了!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完整和栩栩如生的,就像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一样。在《盗梦空间》里,对于游走的几层梦之间,是有严格限制的。

    想进入下一层梦,需要在这层梦中有一个造梦者,造出下一层梦;而

    若想回到上一层梦,则需要自己在这层梦中死掉,或者在上层梦中的

    身体受到强烈的失重刺激,比如坠落。

    那么在催眠的空间里穿梭也是如此吗?

    答案是,没那么麻烦!

    被催眠者可能一开始便直接陷入深度催眠的状态,然后转入轻度

    或中度,而后又从催眠中唤醒,最后再次进入深度催眠的状态。可谓

    起起伏伏、随心所欲、游刃有余、畅通无阻啊。

    而且,这里可以澄清催眠的另一误区,并不是催眠的状态越深,催眠的效果越好!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像前面提到的,如果

    想达到“自主运动”的效果,把催眠的深度控制在第四层即可。

    在《盗梦空间》中,因为假设大脑的功率在梦中是在正常状态下

    的20倍,所以第一层梦的时间如果是一周,那么第二层就是半年,而

    第三层则是十年。

    那么在催眠的时间上有没有这样的假设呢?

    答案是,没那么多讲究!

    既然人们可以随意出入催眠的各个空间,那么在时间上也一定可

    以灵活变通。比如,你可以“返老还童”退行到过去,也可以“未卜

    先知”进入未来。你还可以扭曲时间,像体验1个小时那样去体验1分

    钟,延长时间;或者像体验1分钟那样去体验1个小时,压缩时间。下

    面就是个“时间延长”的例子,被催眠者在实际的1分钟里,经历了:

    走了10分钟。

    用斧子砍树砍了15分钟。

    听音乐听了15分钟。

    学习了半个小时。跟朋友说了1个小时的话。……

    正是因为催眠能改变被催眠者的时间感,所以即使催眠结束了,催眠的影响也没有结束。催眠师可以借助暗示让被催眠者在24小时之

    后、1000或2000分钟之后,或者一个月甚至更久之后,作出某些特定

    的行为或反应。曾经有过这样的例子:催眠师告诉被催眠者,再过

    43334分钟之后用手画一个十字。而被催眠者在准确的时间作出了这个

    动作!尽管此时他已经不记得当初催眠的内容,甚至不记得被催眠

    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催眠中,催眠师给了被催眠者

    一个指令,告诉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做某件事。被催眠者的潜意识接

    受了这个指令,开始执行,计时启动……潜意识的“时间记忆”相当

    准确,只要规定的时间到了,它就会让身体作出反应,作出指令中规

    定的动作。但是被催眠者的意识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指令刻意绕过了

    它。所以人清醒过来时对潜意识“私底下”正在进行的计时毫不知

    晓。有时莫名其妙地做了什么,连自己也在纳闷:“欸,怎么回事

    儿?”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有些催眠表演中,当催眠师一抬手、一击

    掌什么的,表演者就立刻进入催眠状态。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就接受过

    催眠,催眠师告诉他们,再过多久,我作出什么动作,你们就再次陷

    入催眠!而观众们不知隐情,还以为仅凭一个简单的动作催眠师便能

    发挥威力,好厉害啊!

    在《盗梦空间》里为了区别梦境与现实,使用了一种方法:图

    腾。比如,陀螺、色子和象棋。还有在梦里,人们不清楚是怎么开始

    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到一个地方的。

    这里我也想说说催眠与现实的区别,即如何分辨催眠的真假!

    首先,被催眠者的身体力量和大脑运转程度远强于正常状态,这

    是毋庸置疑的,比如“胸口碎大石”和成功打开密码箱。其次,当被催眠者陷入最深层催眠时,他们的表情、举止和声音

    都会有明显的改变,跟正常状态大不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很多被催眠者会表现得比平时更加优雅,就好像他们体内另一个更高层次、更睿智迷人的人格在我们面前苏醒

    了,所有低俗粗劣的部分全被掩盖。他们把灵魂脱得“一丝不挂”,毫无保留又纯洁无邪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让我想到电影《香水》

    中,所有人在广场上不分男女老幼集体脱光光,相互爱抚,相互……

    却丝毫没有猥琐感。甚至有的被催眠者脸上会出现最圣洁无瑕的表

    情,远胜过无数伟大的艺术家所演绎的圣母玛利亚和天使,这个表情

    是当之无愧的天使般的表情。看到它的人,会一瞬间想起人世间所有

    的爱和美好……如果孟子知道这个情况,估计该乐了:这不就是在说

    我的“性本善”论嘛!

    最后,就像治牙的露露小姐一样,陷入深度催眠状态的人可以完

    全感觉不到疼痛,所以你可以拿根针扎她一下试试。

    有的人说,催眠其实就是睡眠!这种说法有欠考虑,并不完全正

    确,在这里我只想说一点它们明显的区别:在催眠中,四肢能够保持

    僵硬,手里握着的物体会越握越紧;而在睡眠中,四肢的状态是柔软

    的,手里的物体不久就会松开掉下来。

    我们这篇一开头就说过,《盗梦空间》是通过梦向人的潜意识植

    入了一个想法,从而在其醒来后影响了他的行为。那么催眠是否也是

    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着被催眠者呢?

    这里,我将再澄清一个催眠误区:催眠并不是将外来的想法“植

    入”人的潜意识里,而是通过激发潜意识里原本就有的资源,从而产

    生新的想法!就好比潜意识里有各种各样的原料,而催眠则是一个大

    厨,利用这些原料烹饪出不同的菜肴(想法)。这些菜肴必须合潜意

    识的口味,才能被接受,才会转化为行为。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在一所大学的兄弟会入会仪式上,一名年轻人被蒙住了双眼,在

    一番慷慨激昂的说辞之后,被告知他的头将会被砍掉。他的头被按在

    案板上,脖子被锋利的刀刃划过。事实上,这“刀刃”只不过是一条湿毛巾。当人们查看年轻人的

    情况时,却发现他已经死于心力衰竭。他潜意识里接受了“刀刃是真

    实的”这一念头,于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催眠烹饪出的菜肴不合潜意识的口味,即催眠制造的想法不

    被潜意识接受,不符合被催眠者自身的价值观,那这个想法就不起作

    用!

    但是上面的年轻人是怎样做到“想死就死”的呢?

    这可以用一点来解释:催眠能对人的肌体产生影响。

    举个例子来说,催眠可能会对体液循环系统产生影响。曾有一个

    催眠师对被催眠者说:“当你清醒后,将在我指到的地方出现红点

    儿。”10分钟后,被催眠者清醒了,被指到的部位开始出现轻微的红

    肿,随后变得越来越红,持续10~15分钟后红肿才逐渐消失。

    同样地,催眠还可以引起水疱。有一位催眠师在被催眠者左胳膊

    上盖了一个戳,然后他暗示说,这个部位会出现水疱。第二天上午8

    点,这名被催眠者发现被盖戳的部位皮肤变厚起皱,并且呈黄白色,但是没有出现明显的水疱。到了下午4点左右,这个部位有四五个小水

    疱出现。15天过后,这些水疱仍然高度饱胀。

    在《盗梦空间》中,想潜入目标对象的梦境,是件比较容易的

    事,只需要使用造梦机器和一种叫“梦素”的药物,然后往身上那么

    一插,就可以了。

    但对催眠而言,想让目标对象进入催眠状态,就不是那么简单

    了。可以说这是个实实在在的技术活儿,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说的——潜行者

    “备战”

    尽管潜入梦境比较简单,但在《盗梦空间》里主角们还是需要事

    先对目标对象“富二代”做一番背景调查,找到了他与父亲之间的心

    结是突破点,然后根据这个制造梦境的陷阱。而在催眠开始前,“知

    己知彼”更是必需的一步。

    首先你要明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被催眠的!

    人类应该算是这个星球上最复杂的生物了,不同的人之间千差万

    别,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有的人非常容易被催眠,而有的人就是不

    买账!下面是容易接受催眠的人的特征,你看看自己符合了几条?

    A.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B.想象力丰富。

    C.容易沉浸于眼前,或者想象中的场景。

    D.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E.对催眠作用深信不疑。

    总的来说,越是头脑聪明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常越容易被催

    眠,因为他们大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富有创造力。

    长久以来,人们对催眠一直都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在催眠

    的过程中催眠师便是上帝,主宰着一切,指哪儿打哪儿。

    就像100多年前,那时候很多催眠师认为可以通过恐吓来达到催眠

    的目的。催眠师邀请一个人上台表演,就在这个人一只脚刚踏上台的

    时候,催眠师忽然伸出手托住他的后脖子。在观众看来,催眠师只不

    过是扶了他一下而已,但却给他造成了困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在这个人反应过来之前,催眠师会用另一只手猛拍在他的下巴上,让他的头突然受到震颤,整个人都蒙掉了。然后催眠师在一边用强硬的

    语气发令:“睡!你现在就要入睡!”就像被“拍花子”一样,这个

    人陷入了催眠状态。

    这种“强迫”的催眠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催眠师幸运地遇到了

    很容易被催眠的人。但对很多人来说,催眠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强扭

    的瓜不甜,只要目标对象不相信或者不愿意,再怎么“拍”也是白

    搭。

    假设催眠师已经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下一步他需要做的就是问清

    楚一些事:“说!在哪儿工作?做什么的?挣多少钱?多大岁数了?

    结婚没有?几个老婆?几个孩子?……”当然,不能这么直白……

    上面也说到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心理也是独特的,并且瞬息万变,针对不同人的催眠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只有将目标

    对象的“底细”打探清楚,才能控制好催眠的局面,应对突发情况。

    这里需要了解的包括:家庭状况、年龄、婚姻状况、教育背景、职

    业、社交圈子等。

    举个例子来说,一位男性目标对象在工作中有经常辞职的情况,可以预料同样的情况可能会在催眠中出现,他很有可能会在稍有进展

    的时候突然退出。于是催眠师得提前告诉他,他的催眠过程将会很曲

    折。

    了解完这些,接下来你要搞明白,被催眠者为何而来?他们想靠

    催眠改变什么?

    催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技术,秉承了一种理念:不念过往,不畏

    将来!了解被催眠者的目的时,更多的是去鼓励“想要得到什么”,而不是“想要失去什么”。

    比如下面这样:

    A.我想抹掉心里面总是响起的我妈妈的声音。

    B.我想驱走我的一切怀疑。C.我想完全忘掉过去。

    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

    A.我想改善跟妈妈的关系。

    B.我想变得更加自信。

    C.我想变得对未来充满希望。

    “进攻”

    催眠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下面要正式着手“潜入行

    动”了!

    这“潜入行动”真比得上两万五千里长征了:一边是恶劣的自然

    环境,一边是敌人的拦截追击。催眠的过程则是,一方面要搞定潜意

    识,一方面还要躲避意识。

    先来说说怎样搞定潜意识吧。

    这里,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东西——“注意”。

    有人会说,“注意”有啥好说的,小时候在课堂上经常听老师

    喊“注意听讲”!谁还不知道这个啊。其实“注意”里面还真是有些

    门道的,下面就来看看。

    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听上

    去有些乱,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不随意注意,就是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我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讲,突然从教室外闯进来一个人,这时

    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他,不由自主地引起了对他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有目的,同时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我们在

    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学习的环境出现了干扰,我们通过意志的努

    力,使注意力坚持在要学习的东西上。随意后注意,就是有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刚

    开始学文言文时,我们可能对“之乎者也”这一套不感冒,只是为了

    完成学习任务,这时候的注意是随意注意。当你掌握了文言文并对之

    产生了兴趣,凭兴趣可以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这时候

    的学习就是随意后注意了。比如对古典文学名著的欣赏。

    搞定被催眠者潜意识的过程,就是让他们的“随意注意”发挥到

    极致的过程!就好比平日里我们的注意力是平躺在地面上的整个身

    体,注意范围广,注意力分散;而在被催眠时,这个身体是仅以一只

    脚的脚尖着地,注意范围小,注意力极度凝缩。

    那么怎样才能让注意力如此集中呢?下面有几种办法:

    “眨眼大法”

    在这里把被催眠者叫作C。

    现在让C用她最舒服的姿势坐在椅子上,然后与催眠师对视,C凝

    视着催眠师的双眼,而催眠师则盯住C两眼中间的地方。催眠师告诉

    C,他会开始缓慢地数数,每数一个数字,需要C眨一次眼。例如,催

    眠师数道“1,2,3,4”,C每听到一个数字就眨一下眼,总共眨了四

    次。无论是睁眼还是闭眼,C都要一直把视线聚焦在催眠师的眼睛上。

    催眠师开始有节奏地缓慢数数,会发现,越是往下数,C眼睛睁开

    的时间就越短,最后她根本不会再睁开眼睛,只有睫毛会上下抖动。

    许多人在数到20左右的时候就会进入催眠状态,需要数到100的情

    况非常罕见。当发现C的眼睛已经不再睁开时,催眠师停止数数,用相

    同的节奏低声暗示道:“睡吧。睡吧。困了。睡吧。你……已经……

    睡着……了。睡得……很熟。睡吧。困了。睡吧。”

    “表盘大法”

    在这里把被催眠者叫作D。

    让D把表盘平端在面前,正面朝着自己,注意力集中在刻

    度“1”上,深吸一口气,大声说出“睡觉”这两个字,然后吐气,快吐尽的时候再大声说出“熟睡”两个字。

    说完之后,再让D把注意力集中在刻度“2”上,深吸两口气,说

    两次“睡觉”,再吐两口气,说两次“熟睡”。之后再把注意力转移

    到刻度“3”上,深吸三口气,说三次“睡觉”,吐三口气,说三

    次“熟睡”。

    以此类推,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个刻度上,直到“12”,形成一

    个“吸气——自我暗示——吐气——自我暗示”的循环。为了不出

    错,D在计数时必须全神贯注。大多数人都会在注意力挪到表盘中间的

    时候就合上眼睛入睡,极少有人能坚持到“6”以后。

    当D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表盘刻度上时,催眠师凑到他耳边轻声暗示

    道:

    “当你的眼睛紧紧盯着刻度的时候,当你的视线沿着表盘逐渐移

    动的时候,当你深深吸气和吐气的时候,当你反复说出‘睡

    觉’和‘熟睡’的时候,你就不知不觉地陷入深度催眠状态。你的视

    线越来越模糊,越来越看不清刻度数字。你的眼睛太疲劳了,几乎睁

    不开了。你已经很累了,巴不得快点儿结束。所以闭上眼睛吧,让表

    盘从你手里掉落到地上,而你则陷入深深的睡眠。睡吧,进入催眠状

    态吧。”

    即使搞定了潜意识,催眠也不一定能成功,因为还可能会遇到意

    识的阻截。就像《盗梦空间》中,进入梦里的人会产生防御者,对这

    层梦的造梦人进行攻击。

    现在就来说说“潜入行动”的另一个要领:躲避意识。

    做过梦的人都知道,梦的内容大多光怪陆离,没有逻辑,难以理

    解。但是了解《梦的解析》的人也知道,这种意识看不懂的梦却是潜

    意识的语言,潜意识善于用隐喻和伪装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

    西。所以这里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潜意识要比意识更容易理解隐喻的

    表达,因为那就是它的“母语”!

    现在问题就好办多了,我们可以说一种只有潜意识听得懂,而意

    识听不懂的“语言”,这样就可以巧妙地绕过意识,又对潜意识产生影响。

    怎么做呢?就是将想要传达的指令“嵌在”大的语言情境中,蒙

    混过关,这就是所谓的“嵌入暗示”!

    来看下面的例子:

    一位患癌症垂死的病人,我们把他叫作E。E的病情到了晚期,疼

    痛难忍,再大剂量的麻醉剂都没有效果。所以E的亲人找到催眠师,想

    尝试一下用催眠控制疼痛的可能性。但是,E的意识太“凶猛”了,他

    仅仅是听到“催眠”这个词都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所以催眠师不得

    不“曲线救国”,想出其他的方法对E进行催眠。催眠师以E毕生的职

    业——花匠作为谈话的主题来吸引他,同时在谈话中嵌入了很多催眠

    和控制疼痛的暗示。下面是一段催眠师谈话的摘录,我用粗体表示嵌

    入暗示的内容。

    E,我很乐意跟你谈话。我知道你是个花匠,种花为生,我小时候

    在一个乡间的农场长大,我也喜欢种花,到现在都还在种。我们现在

    都坐在安乐椅上,我希望你可以舒服地听我说话。说点儿什么好呢?

    还是说些跟种植相关的吧,因为这个你在行,也是你最想听的。就来

    说说西红柿好了,我一直对种西红柿感到很好奇。你把西红柿种子撒

    到地里,你会希望它可以长成一株西红柿,用果实带来满足。种子会

    吸收水分,而雨水能带来安宁和舒适,还会带来西红柿的生长。E,那

    小小的种子,慢慢地长大,伸出有纤毛的小小的根,帮助种子生长、发芽而长出地面。E,你可以听我说,我会一直说下去,你可以一直倾

    听、思考,慢慢地你将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这种做法非常有效,嵌入暗示成功地“骗”过了意识,让它没有

    察觉。E逐渐进入催眠状态,不再为剧痛所苦,直到三个月后他平静地

    死去。

    搞定了潜意识,躲避了意识,这还没完。我们已经知道催眠不会

    像造梦一样,一层崩塌以后才能返回上一层,在催眠中,被催眠者可

    以自由地在几层空间之间来回转换。所以,这也是考验催眠师的地

    方,催眠师需要有很好的洞察力,并在催眠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被催眠者有逃往清醒或者其他层空间的迹象,就立刻再

    次“施咒”,将他们重新催眠回原位。“占领”

    当被催眠者已经成功地进入了催眠状态后,我们该做什么?怎么

    做?

    如果在“备战”阶段功课做得足,现在是可以达成被催眠者心

    愿,满足被催眠者意图的时候了。

    一个患上糖尿病的年轻人,因为抗拒治疗陷入恶性循环。

    我们前面也说过,催眠不是外来念头的植入,而是对被催眠者潜

    意识里原有的资源进行利用。

    于是就有了:问题+资源=可能的解决

    据了解,这个年轻人平时喜欢打篮球,对飞机很感兴趣,渴望当

    个飞行员。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来解决问题:

    注射胰岛素+有快感地投篮=舒服地注射胰岛素

    检查血糖+有成就感地计算命中率=坚持定期监控血糖水平

    被隔离感+幻想做飞行员=像飞机飞离地面一样,摆脱世俗的看法

    未来感+下一秒就有投中的可能=未来有无限可能

    问题得到解决后,糖尿病年轻人的恶性循环现在变成了良性的。

    “撤退”

    前面说过,在《盗梦空间》里,想将人从梦里唤醒,可以靠强烈

    的坠落感。电影一开始也有这样的镜头:主角坐着的椅子从高处向后

    倒下,跌入浴缸,主角从梦里醒来,几乎和进入梦境一样容易。

    而唤醒被催眠者也是一样,用什么方法让他(她)进入催眠状

    态,就按“原路返回”,用什么方法让他(她)醒来。比如在被催眠

    者的耳边暗示:“好了,我马上就开始数……记住,我每数一个数

    字,你都会朝清醒的方向迈进一层……等我数到5时,你就会彻底醒来,而且感觉无比良好!准备好醒来吧,1……2……3,你已经逐渐醒

    来了,4……5。”

    但是如果无法唤醒被催眠者怎么办?会不会像《盗梦空间》里那

    样,被催眠者进入Limbo(混沌状态),一直在里面迷失几十年?这点

    不用担心,一旦无法被唤醒,被催眠者就会转而直接进入自然睡眠状

    态,之后会自然醒来,就像每天早晨自然睡醒一样。

    “善后”

    在《盗梦空间》里,主角为了让妻子从梦里苏醒过来,回到现实

    生活,在妻子的梦里植入了一个“此时是在梦中”的想法。但真的回

    到现实生活以后,那个“此时是在梦中”的想法却依然存在,导致妻

    子分不清现实和梦境,认为自己仍然在梦里。回到真实世界的办法是

    在梦里杀死自己,于是,她便在现实中跳楼自杀了……

    其实在催眠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也是催眠危险的地方之一,就是被催眠者醒来后会把催眠中产生的幻觉当真,区分不了真实的世

    界和想象的世界。比如有的人在催眠中幻想参加了一场舞会,醒来后

    他仍四处跟人说自己在舞会上遇到什么人,玩得怎么样。

    这就要求催眠师在催眠结束前“擦掉”不必要的暗示痕迹,就像

    手术过后要清点好器械,不能把手术刀什么的落在病人肚子里。催眠

    师可以对被催眠者暗示道:“让你兴奋起来的东西已经消失了,完全

    消失了。这只是一场梦,你只是错误地把它当真了。现在请安静下

    来,忘掉它们。”

    催眠另一个危险的地方是,催眠师没能把自己的催眠方式“垄

    断”,为己独有。这样可能造成的后果是,被催眠者受到任何一个跟

    催眠师暗示相似的刺激就会进入催眠状态。而且,经历催眠的次数越

    多,就越容易被催眠,搞不好,仅仅是无意中盯着某样东西看久了就

    陷入催眠了。而避免这个危险的办法是,催眠师在催眠中反复暗示被

    催眠者:“没有征得你的同意前,没有人能够催眠你。你永远不会进

    入违背自己意志的状态。当你清醒时,没有任何人能够暗示你做任何

    事。你不必担心会出现像催眠中一样的错觉,你有足够的能力阻止它

    们!”催眠就说这么多了,各位,你们准备好了吗?

    一起进入催眠吧,倒数五个数,5……4……3……2……第四篇 被抑郁精附体的那些年——抑郁症

    老门的抑郁症再次发作。

    他整天四肢僵硬地躺在床上哭泣,甚至害怕去洗澡。但同时,他

    心里也知道洗澡其实没什么可怕的。他在心里重复着一连串动作:起

    床然后把脚放在地上,站起来,走到浴室,打开浴室门,走到浴缸旁

    边,打开水龙头,站到水下,用肥皂抹身体,冲洗干净,站出来,擦

    干,走回床边。12个步骤,对他来说执行起来就像耶稣受难般痛苦。

    12件别人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在他这里却举步维艰。他鼓足勇

    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坐起来,转身,把脚放到地上,马上又觉得万念

    俱灰,想继续回到床上,可是双脚还在地上,无法动弹……

    几个小时候后,他的窘境被父亲发现,帮他把脚举起来放回床

    上。那个时候,洗澡的想法对他而言变得可笑而且不真实。再次回到

    床上时,他稍稍松了口气,觉得唯一安全的事就是躺在床上,同时心

    里又凄凉不已。

    Sunday is gloomy

    绝望的星期天

    My hours are slumberless

    我的时间在沉睡

    Dearest,the shadows I live with are numberless

    亲爱的,我生活在无数暗影中

    Little white flowers will never awaken you

    白色的小花将不再能唤醒你

    Not where the black coach of sorrow has taken you黑色的悲伤轿车(灵车!)上载着你…

    Death is no dream

    死亡不是梦

    For in death caressing you

    因为我在死亡中爱抚着你

    With the last breath of my soul I’ll be blessing you

    在我灵魂最后的呼吸中我祝福你

    Gloomy Sunday...

    绝望的星期天……

    这是匈牙利作曲家赖热·谢赖什写的一首曲子——《忧郁的星期

    天》。据说,这是他和女友分手后,在极度悲恸的心情下创作出来

    的,所以曲子中流露出难掩的摄人魂魄的绝望。很多人在听了它以后

    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这首曲子也被冠以“匈牙利自杀之歌”的

    称号。

    可当我每次听到由莎拉·布莱曼演唱的这个版本的曲子,听到她

    轻轻地吟唱:“Sunday is gloomy...”我就会控制不住地联想到,这

    简直就是在为抑郁症患者而歌,是抑郁症之挽歌!

    因为它们表达出的内容是如此契合:忧郁、绝望、压抑、死

    亡……

    一个人仅仅是在悲恸的情绪下就写出了后来弄出这么多人命的曲

    子,这悲恸的“毒性”有多大?!而抑郁症可不光是悲恸这么简单,你想它是有多厉害!我曾经看过一本叫《旷野无人》的书,是作者李兰妮在与抑郁症

    斗争了5年,期间几败几胜,几度写作,几度停顿,终于完成的关于抑

    郁症自我疗救的记录。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名字,因为这四

    个字准确地描绘出了一个抑郁症病人的内心世界:你常常感觉身边空

    无一人,只有内心的痛苦充斥天地;即使身处闹市,但无人能听你倾

    诉;高楼林立,却更像毫无生机的荒漠。

    我们都生活在车水马龙的当代社会之中,通常情况下很少有人会

    真的感到孑然一身孤立无援,而抑郁症却有这种将你“大隐隐于

    市”的魔力,你想它是有多厉害!

    想真的了解抑郁症,故事还得从三个不幸的人说起……被“抑郁精”附体

    受害者甲:

    最近几年我饱受抑郁症复发之苦,每次都差不多持续六个月,这

    多少跟季节有关,四月份通常是最糟糕的时候。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去

    年,当时我工作上遇到巨大的变化,新来的部门总监把我调到没有任

    何前途可言的岗位,我被迫离职;一个玩得很好的朋友因为误会跟我

    闹翻;我打算停止服用百忧解一个月,因为我感到自己渐渐开始上

    瘾。

    随后我退掉了先前租的房子,想搬到更便宜的地方去,但是我就

    是无法完成搬家这件事。我瞬间崩溃,焦虑把我瓦解。早上三四点我

    就被一阵阵强烈的恐慌感惊醒,那紧张的劲儿让我恨不得从6楼的窗户

    跳出去,也许那样还舒服点儿。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

    会因为压力过大而昏过去。三个月前,我还能好端端地去上班,而现

    在,世界已离我而去。

    它真正来袭是在我退了房子两个星期后,我发现我迫切需要搬

    家,但是我却出不了门。我感觉人们都欺骗我,我就像只草原上负伤

    的动物。我完全崩溃了,几乎一整天不吃任何东西。我一副精神分裂

    的紧张模样,就好像受到巨大惊吓一样,这让我看起来举止怪异。我

    的记忆力短暂丧失,后来更糟,我无法控制地腹泻,甚至会失禁。我

    好像活在恐怖的地狱里,无法离开这间房子半步。

    附体后的样子:

    “扫兴”:

    扫兴扫兴,就是把“兴趣”都扫没了。但这里的“兴趣”却不仅

    仅指我们生活中的爱好,诸如打球、唱歌、旅游之类的那么简单,它

    包括了所有。说白了,就是患者对自己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活动都丧

    失了兴趣:不想洗脸、不想起床、不想说话、不想……什么都不想。上面的当事人明明已经退了房子,需要搬到别的住处,但发病

    时,他连执行这件事情的动力都不见了,“我发现我迫切需要搬家,但是我却出不了门……”

    食欲紊乱:

    多数抑郁症患者食欲都不好,体重也会下降。例如上面的当事

    人,“我完全崩溃了,几乎一整天不吃任何东西”。

    但是少数患者会吃得更多,体重也会增加。无论体重是减少还是

    增加,每一次被“抑郁精”附体(抑郁发作)时都容易出现同样的变

    化。

    睡眠失调:

    失眠是抑郁症一个极为常见的表现。醒得过早,然后又难以入

    睡,这是常见的模式。如上面当事人的表现:“早上三四点我就被一

    阵阵强烈的恐慌感惊醒,那紧张的劲儿让我恨不得从6楼的窗户跳出

    去……”

    但抑郁症患者也会在一开始就难以入睡,或者在夜间不断地醒

    来。和饮食一样,有的抑郁症患者睡眠不减反增,有时每天会睡上15

    个小时,甚至更多。

    受害者乙:

    抑郁症曾侵袭我、占据我、吞噬我,就像藤蔓纠缠着橡树,就像

    吸血鬼附在我的身上,丑恶地汲取我生命的活力,充实它自己的生

    命。在患重度抑郁症最糟糕的那段日子里,我发现有些恶劣的情绪并

    不属于自己,而是抑郁症的情绪,就像橡树上缠满了爬藤的叶子。当

    我试图解脱自己的时候,却觉得灵魂的翅膀被折断,无处可去。日复

    一日的日出日落,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我被一种力量压迫和控制,仿佛陷入沼泽,最开始是脚踝不能移

    动,接着膝盖也被埋没,然后弯下了腰,收缩了肩膀,最后我如胎儿

    般蜷缩,就这样一步步被榨干、被压垮。抑郁的魔爪步步紧逼,摧毁我的意志,粉碎我的勇气,击垮我的身体,直到最后一刻,它仍不停

    地啃噬我,我甚至虚弱到无法呼吸。

    那时候,我认为抑郁就像树上的藤蔓,永远不能根除,只希望一

    了百了。但我的能量被它吸干,甚至丧失了自杀的勇气,而它也不具

    备杀死我的力量。没有人看到过我被这东西撕裂、压榨的惨状:我躲

    在黑暗的房间里,蜷缩在床上的一角,向我不太信任的各路神仙祈

    祷,求他们能让我获得解脱。

    当时我愿意接受最痛苦的死法,却浑浑噩噩到连自杀的念头都没

    有。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成了折磨。我的体液仿佛都被抽干,于是连眼泪都成了奢侈品,我的嘴唇也干裂了。我曾以为放声大哭是

    人生最悲惨的状况,后来发现,眼泪流干后的无所适从才是更加深刻

    的绝望。

    附体后的样子:

    悲伤:

    悲伤跟“心情不好”不是一家的。当提到抑郁症时,很多人的反

    应是:哦,那家伙心情太不好了。其实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情不

    好的时候,或是大哭一场,或是睡一觉,“心情不好”自然会跑开。

    每次“心情不好”过后,人们都会有种大病初愈的轻松感,而抑郁过

    后,却只能用“劫后余生”来形容了,真是满地狼藉,心有余悸。从

    另一个角度说,这里的悲伤其实是一种不幸感,轻度的抑郁症患者可

    能会哭泣,而重度的抑郁症患者却常常连哭都哭不出来。他们不相信

    自己或别人能够帮助自己,会感到彻底的无助与绝望。

    如上面当事人所说:“我曾以为放声大哭是人生最悲惨的状况,后来发现,眼泪流干后的无所适从才是更加深刻的绝望。”

    僵硬或者亢奋:

    如当事人的表现:“我被一种力量压迫和控制,仿佛陷入沼泽,最开始是脚踝不能移动,接着膝盖也被埋没,然后弯下了腰,收缩了

    肩膀,最后我如胎儿般蜷缩,就这样一步步被榨干、被压垮。”许多

    抑郁症患者都行为迟缓,或者仿佛处于某种催眠状态,停留在某个位置一动不动。生活中,由于他们对危险作出的反应太过迟钝,发生事

    故的次数也随之增加。

    同僵硬正好相反的是,一些抑郁症患者又会表现出过度的活跃,例如不停摆弄双手,拍打双脚,前仰后合,踱步,像嗑了药一般,尽

    管他们做这些举动时没有任何目的。

    受害者丙:

    我从未放弃与强烈的自杀想法作斗争。我常想到自杀,在最忧郁

    的时候,这个念头总是挥之不去,但它只留存于心中,蒙着虚幻的面

    纱,就像小孩儿想象自己年老时一样。我意识到自己的状况在恶化,因为我想象自杀的方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粗暴。

    我的想象忽略了柜子中的安眠药,反而思量着是用刮胡刀的刀片

    割手腕好,还是用美工刀比较好。我曾测试过一枝树杈是否结实,以

    便用来挂绳索。我还考虑到时机问题:什么时候我会一个人在家,什

    么时候可以顺利地把事情搞定。在这种心情下开车,有时我会直接想

    到悬崖,但又考虑到安全气囊和可能伤害到别人而作罢。对我来说,这些方法都太麻烦了。

    附体后的样子:

    念死:

    当事人丙一直对死亡“念念不忘”。许多抑郁症患者都会不断涌

    现关于死亡和自杀的念头,而且发病时,他们还往往无法集中注意力

    并作出任何决定,感觉自己的大脑被减速,已经磨损到了报废的程

    度。

    其实如果真的死掉了也许不算太糟,关键是多数重度抑郁症患者

    都活在垂死的边缘,处于临界线的状态,这是非常恐怖的。就像真正

    掉进深渊也就无所谓好坏了,麻烦的是,你总觉得自己离危险还有一

    步之遥,而此刻你只能无休止地煎熬在对黑暗、未知和无法控制的恐

    惧之中。

    “旷野”中的老门见过了身患抑郁症而痛苦不堪的人之后,有些人不禁要问:可

    是,于千万人中,人山人海里,没早一步,也没晚一步,怎么就让他

    (她)得上了呢?

    想解释这个问题并不难,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先来好好了解一下抑

    郁症的来龙去脉。我选了一个人的案例:《忧郁》的作者安德鲁·所

    罗门——他不仅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更是一位三度饱受重度抑郁症折

    磨的患者,在这里,为了更接地气一点儿,我称他为老门。

    我们以时间轴的顺序来看看他的故事:

    童年

    事实上,老门的童年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他的父母很疼爱他和

    弟弟,并且兄弟俩相处融洽。虽然父母有时也会为小事情争吵,但是

    他们从未怀疑过对彼此的爱和对孩子的全心付出。老门的家境小康,生活没有太大的负担。

    关于孩提时代,老门的绝大多数记忆都是快乐的。只是6岁时发生

    在夏令营里的一幕,让他至今想来还历历在目:

    那时他跟一群小伙伴坐在一棵大树底下听故事,突然间,一种大

    难临头的预感席卷了他,让他无法动弹。仿佛只要他一动,可怕的事

    情就会马上发生,无法逃脱。在这之前,老门一直觉得生命有一个坚

    硬的外壳,而此刻,他站在外壳上面,突然间觉得外壳变得很脆弱,自己开始向下陷落。如果他保持不动,也许还没事,但只要稍动一

    下,就会陷入危险。他向左、向右,或是向前走,似乎都成了异常重

    要的抉择,但当时,他不知道哪个方向才能拯救他。幸好,一位老师

    走了过来,要他快一点儿,否则就赶不上游泳课了,那种恐惧感才被

    化解。有好长一段时间,他都无法忘记这种感觉,并且希望它别再回

    来。

    少年

    中学时,老门不是很出风头,不过也交了一些朋友,参加各种聚

    会和活动令他非常开心,并且在校的成绩也一直不错。但是从这时起,老门开始对性感到迷惑,觉得自己随时能为之丧

    失理智。因此他总是缺乏安全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与异性

    和同性都刻意保持距离。那时候,他会没来由地突然陷入一种极大的

    不安中。这种不安师出无名,混合着悲伤与恐惧。他面对的方式就是

    强颜欢笑,假装与人亲近,仿佛这样做可以转移注意力。由于他尽量

    装作一个随和的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掩盖了他的问题。

    成年

    成年后的老门有着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的勇气和热情。去周游世界

    (虽然曾经因为无法控制的情绪问题中途放弃了几次);去完成硕士

    的学业;留长发,又剪掉;参加摇滚乐团,去一个又一个地方表演;

    坠入情网,打算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古怪的情绪问题看似已经离他

    远去,直到25岁那年,一个转折性事件的发生,彻底改变了他日后的

    命运轨迹。——他的母亲被确诊患了卵巢癌。接下来,就是抑郁症大

    举侵袭,且一次凶险过一次。

    第一次崩溃

    在被确诊为癌症两年后,老门的母亲去世。

    老门陷入长久的巨大悲痛中,随后开始向身边人抱怨,说自己对

    生活失去了感觉,对所有人际关系都感到麻木。他不在乎爱,不在乎

    工作,不在乎家庭,什么都不在乎。他的写作速度开始下降,直至停

    顿。他发现除了纠缠不休的焦虑感外,所有强烈的情绪都没有了。

    老门之前是个生命力旺盛的人,但是现在他不再渴望身体与心灵

    的亲密接触。周围的人,哪怕是他认识或者爱的人,都不能再引起他

    的关注。即使在声色场所里,他也常常神游天外。每次参加派对,他

    都试着让自己玩得高兴点儿,但均以失败告终。他看到朋友,试着投

    入地和他们互动,也无法做到。他买了梦寐以求的昂贵商品,却没有

    丝毫满足感。

    他开始抱怨电话机里的留言让他喘不过气来,他把朋友的电话看

    作是很严重的负担。他害怕开车,每当晚上开车时就看不见路,老觉

    得自己偏离车道,就要开到路边上去了,或是马上要撞上另一辆车。在高速公路上,他常常突然发觉自己手脚失控,不知道怎么开车,只

    好在一阵慌乱中将车子停靠到路边,吓得一身冷汗……

    这个时候他的心理医生对他的诊断结果是:抑郁症!

    第二次崩溃

    母亲去世3年后,经过治疗,病情暂时得到控制的老门与一位美丽

    而有魅力的女人相恋,他们在一起的时光非常美好。但是好景不长,当彼此的性格缺点充分暴露以后,这段关系开始变得不稳定。后来,这个女人怀孕了,但随后又把孩子打掉,这让老门有种巨大的挫败

    感,两个人因此发生激烈冲突,最后决定分手。随后,老门再次陷入

    无法自拔的悲伤深渊中……

    那时,他的第一本小说已经在英国出版,虽然好评如潮,他却觉

    得索然无味。出版社为他安排了巡回演讲,但他恨透了这个计划。每

    场演讲对他来说只有灰色的人影、灰色的背景和屋子里暗淡的光线,每次他都满头大汗,只想赶快逃离。

    某场演讲结束回家后,老门的情况恶化到了极致!他静静地躺

    着,想着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却什么都做不了。他想打电话给出版

    社取消演讲,却发不出声音。他开始哭泣,却没有眼泪,只是断断续

    续地呜咽。一种就像突然被绊倒或滑倒的一刹那,手还来不及作出任

    何反应、脸就要撞向地面的恐惧感,迎面袭来。老门彻底沦陷了,他

    感觉自己的视野越来越窄,周围的物体都变得模糊起来。最后,他就

    像变成瞎子一样,被黑暗彻底笼罩;他又好像变成了聋子,能听见的

    声音越来越弱,最后被骇人的寂静吞噬;那种感觉又好像身上的衣服

    都变成了木板,他的手肘、膝盖越来越僵硬,越来越重,“木板”将

    他死死束缚住,令他的身体萎缩,最后将他整个人摧毁……

    两天后,老门的父亲在老门的住处发现了倒在地上滴水未进的

    他,随后将他送往医院。

    第三次崩溃

    一场突如其来的肾结石发作,又打破了老门平稳的病情。那天晚上在医院的急诊室里,肾结石的疼痛让他难以忍受,他坐

    在那里等待的每一秒都是痛苦的煎熬,那种感觉就像有人把他的中枢

    神经浸泡到硫酸里,一层一层最终腐蚀到那些神经的最里面。他几次

    向护士求助,都没人理他。身体病痛的折磨触碰到了老门的心理神

    经,肾结石治愈后,老门的抑郁症再次发作。

    他整天四肢僵硬地躺在床上哭泣,甚至害怕去洗澡。但同时,他

    心里也知道洗澡其实没什么可怕的。他在心里重复着一连串动作:起

    床然后把脚放在地上,站起来,走到浴室,打开浴室门,走到浴缸旁

    边,打开水龙头,站到水下,用肥皂抹身体,冲洗干净,站出来,擦

    干,走回床边。12个步骤,对他来说执行起来就像耶稣受难般痛苦。

    12件别人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在他这里却举步维艰。他鼓足勇

    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坐起来,转身,把脚放到地上,马上又觉得万念

    俱灰,想继续回到床上,可是双脚还在地上,无法动弹……几个小时

    候后,他的窘境被父亲发现,帮他把脚举起来放回床上。那个时候,洗澡的想法对他而言变得可笑而且不真实。再次回到床上时,他稍稍

    松了口气,觉得唯一安全的事就是躺在床上,同时心里又凄凉不已。病因盒子

    我们知道胰岛素的匮乏会导致糖尿病,因此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就

    是增加和稳定血液中的胰岛素,这样说来,糖尿病就是单一病因型的

    疾病。可是对于抑郁症的病因来说呢?显然不是某个单一原因可以解

    释的。到这里,我终于可以拿出我的宝物,通过它来一一洞穿抑郁症

    的病因。

    物件一:心理病因

    既然这是本讲心理学的书,那我们就先来说说心理病因。

    在《重口味心理学》中我们提到过心理学的三大流派:行为主

    义、精神分析主义和人本主义,堪称三国鼎立,除此之外还有认知主

    义、机能主义、完形主义等其他小“诸侯国”,争奇斗艳。那么按照

    惯例,我还是分流派走起,说几个有代表性的。

    看过《重口味心理学》一书中的第三篇“害羞的膀胱”(社交恐

    惧)的人,应该会对下面这个家伙不太陌生——习得性无助。行为主

    义曾用它来解释“人为什么会患社交恐惧”,而在这里,它再次出

    场,来解释一下“人为什么会抑郁”。

    何为习得性无助?

    来看下面一个实验:

    狗+笼子(笼门关闭)+电棍—>将狗放进笼子内,笼门紧闭,以电

    棍电击它。

    这时狗表现得特别“激动”,鬼哭狼嚎,上蹿下跳,东碰西撞。

    它急于要摆脱这种状态,因此要找到一个出口逃掉,但是无果,所以

    只能继续做无谓的挣扎。

    重复多次上述实验内容,然后变化实验内容。狗+笼子(笼门大开)+电棍—>将狗放进笼子内,笼门大开,以电

    棍电击它。

    这时狗的表现依旧特别“激动”,继续鬼哭狼嚎,但它已不再上

    蹿下跳、东碰西撞,即使它明明知道笼门已经打开,也不做任何逃跑

    的努力,只是坐在笼子里绝望地哀嚎到电击消失。

    习得性无助,顾名思义,就是习惯了感到无助。在第二次实验

    中,狗明显对环境感到不可控制,尽管有逃跑的机会,却仍放弃做任

    何努力,任电击摧残。这种低动机、被动、犹豫不决的表现正是习得

    性无助带来的。

    人的一生没有完美无缺、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打

    击和创伤。但是这类事件,如果频繁出现或者长期存在,会使人对自

    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无力控制与无助,从而不去做积极的可控制局面的

    事情。就像实验中的那条狗一样,电击的次数多了,痛苦多了,被困

    的时间久了,就丧失了奋起反抗和改变局面的力量,任人宰割。这也

    是很多人在生活遭受重创以后选择信仰一门宗教的原因,因为“自己

    已经无法扭转局面,只能靠神来做到”。

    许多抑郁症患者身上都存在习得性无助,他们开始相信自己无力

    左右周围,因而变得消沉抑郁。例如,失去母亲的孩子可能认为生活

    中有许多方面是人力无法控制的。失去母亲不仅意味着孩子失去最亲

    近的人,也意味着家庭的动荡和破裂,如果父亲无法照顾好孩子,孩

    子就会长期过着一种不安定的生活,导致他们相信人生的确非人力可

    以控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童年丧亲容易导致抑郁。同样,经常受丈

    夫殴打的妇女可能逐渐认为自己对丈夫的殴打无能为力,也无法摆

    脱,这也解释了为何受虐待的妇女患抑郁症的比例比较高。

    在老门的案例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他在三次抑郁症发病前着实是

    遭遇了人生创伤:母亲去世、失恋、生病。这接二连三的打击造成他

    产生习得性无助,进而让他更加抑郁。

    说完了行为主义的习得性无助,接着来看精神分析流派的弗洛伊

    德弗大爷的看法。弗大爷:“我认为抑郁是个啥呢?抑郁就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

    怒。抑郁的人其实都存在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只不过他们自己

    不知道罢了。比如说,他们很想对身边的人大打出手,但是每个人的

    体内又都藏着一套能阻止人们表现出敌意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不

    让他们这么做。因此,这些愤怒向外走不通就转而奔向了内心,人们

    便拿自己出气。抑郁其实是被‘气’出来的!”

    你的电脑现在用的是哪一代处理器?认知主义认为人的心理其实

    跟电脑一样,也有一套处理系统——信息加工系统!所谓一花一世

    界,遇到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对它的看法不同,心理活动就不同,作出的反应亦不相同。

    认知主义在抑郁这件事上的看法是:人之所以抑郁,是因为他们

    的“处理器”坏了!究其原因,是其中的“归因风格”出了问题。

    啥叫归因风格呢?就是“摊上事以后到底赖谁好呢”的问题。

    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他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内控——稳定

    性”的时候,成就感是最大的。因为“内控——稳定性”的指向

    是“能力”。显而易见,这有种“我是天才,舍我其谁”的感觉。把

    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内控——不稳定性”时,成就感次之,因为它指

    向的是“努力”,意味着成功是用“勤能补拙”换来的。接下来,当

    归因为“外控——稳定性”的时候,成功就多少会有些侥幸心理,因

    为这时的指向是“任务难度”。而成就感最低的是“外控——不稳定

    性”,因为这时成功与否,好像真的纯属运气问题了。

    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控——稳定

    性”的因素时,他的挫败感最强,因“能力”包括某些与生俱来的潜

    质,并且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当归因为“内控——不稳定性”的

    时候,挫败感减弱,“大不了以后继续努力就是了”。当归因“外控

    ——稳定性”和“外控——不稳定性”时,挫败感再次递减,这简直

    就可以看作为自己推卸责任的借口,带着浓重的阿Q精神。

    而抑郁症患者的归因风格牢牢锁定在两个模式上,那就是:成功

    的时候归因于“外控——不稳定性”(运气),而失败时则归因

    于“内控——稳定性”(能力)。“所有取得的成绩皆是因为运气好而已,但凡犯了点儿错便是因为自己天生愚笨,不可饶恕”,其心情

    之抑郁就可想而知了。

    心理病因就讲到这儿。

    物件二:生物病因

    直到现在,我还对很多年前一位轻度抑郁症女患者谈到的一个细

    节印象深刻,她说:“当我得知吃药可以治疗情绪抑郁时(她刚结束

    了一段为之肝肠寸断的感情),我其实松了一口气,因为我知道这是

    我的内分泌出了问题,就像感冒需要治疗一样,这不是我的错,是生

    物作用。”

    “生物作用”这个词似乎减轻了人们为厌恶工作、惧怕衰老、失

    恋、痛恨他人所产生的恶劣情绪负责的感觉,一旦和“生物作用”扯

    上关系,人们就可以欣然地摆脱罪恶感。实际上,长期以来,科学研

    究也承认抑郁症的发病确实与内分泌有关。

    一位从挪威回来的朋友曾给我讲过一件有趣的事:在挪威的一个

    小镇上,由于地理纬度高,日照时间短,加上阴天下雨,一年也见不

    着几天太阳,所以那里的人很容易抑郁。为了摆脱抑郁,人们无限制

    地频繁做爱,而且也不存在道德和情感的束缚,做爱在那里成了互相

    帮助。

    这令我想起了一种特别的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

    季节性抑郁症经常在特定的季节发作,其中以冬季居多。就好像

    很多动物挨不过寒冬一样,抑郁症也在漫长的寒冬里牵绊住人们新生

    的脚步,很多人还没有看到春天的花,就已经选择在冬天悄无声息地

    消逝。

    而造成季节性抑郁症的罪魁祸首就是褪黑素!我们都知道褪黑素

    是帮助睡眠的激素,市面上很多帮助睡眠的保健品的主要成分就是褪

    黑素。褪黑素见光便分解,因此只在黑暗中产生,冬季阳光少,它的

    产生便增多。有研究表明,褪黑素的增多,会使人感到抑郁。现在再来看上面老门的案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

    节:一开始说到老门的童年过得很愉快,父母彼此相爱,并很疼爱他

    和弟弟,兄弟俩相处融洽,但是尽管如此,老门还是会有莫名的不适

    感,比如在大树下听故事时,他会有种突如其来的,即将命丧于此的

    恐惧感。这里其实就可以用生物病因来解释:老门体内的激素分泌水

    平可能存在问题!

    除了心理病因和生物病因的解释以外,有很多人天生就是“抑郁

    症坯子”。

    菠萝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维生素C,性味甘平,具有解暑止渴、消食止泻之功效,是受很多人欢迎的夏令水果。但是对我而言,我平

    生只吃过一次,就上吐下泻不止,最后被送到医院抢救了,因为我是

    菠萝过敏体质。

    一日,我在家中用餐,面前摆着一个温热的馒头,还未等吃,就

    看见远处忽忽悠悠飞来一只蚊子,一头扎上去,埋头猛吸起来……我

    不知道它最后是什么心情,但是这说明蚊子对温度的偏爱。因为蚊子

    的触角里有一个受热体,对温度十分敏感,只要有一点儿温度变化,便能立即察觉到。所以流汗多的人容易被蚊子叮,因为流汗的人肌体

    散热快。

    每个人都会对某样事物敏感,而每样疾病都会有偏爱的人群。那

    么什么样的人是抑郁症的易感人群?抑郁的“尖嘴”通常会叮向哪些

    人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想起梁静茹的那首《问》:“只是女人,容易一往情深,总是为情所困,终于越陷越深……”

    由于种种生理与外在的因素,女性得抑郁症的概率是男性的两

    倍!许多抑郁症甚至为女性独有——产后抑郁、经前抑郁和经期抑

    郁。大约有一成生育过的女性曾陷入严重的产后抑郁:刚当妈妈的女

    性很爱哭,时常会焦虑、易怒,并且对自己的婴儿漠不关心。这里有

    部分原因是生产耗尽了她们体内的动情激素,需要好一阵子才能恢复

    过来。而且生产是异常辛苦、疲惫的体验,人们在完成任何异常艰辛

    的事情后都会有轻微的消沉情绪。

    又有研究表明,男性合成血清素的速度比女性快50%,这使得男性

    的情绪复原能力远远高过女性。女性库存血清素累积较慢,因而较难走出抑郁。男性不仅与女性的生理有差异,在社会力量和权力地位上

    也有明显的差别。女性比男性易得抑郁症的又一原因是她们的权利常

    常被剥夺:这个世界由男性主宰,使女性活得更辛苦。同时,女性生

    理上的劣势,使得她们更难保护自己:她们体格较差,容易成为强暴

    的受害者;她们外表老化时,容易失去社会地位;她们相对而言缺乏

    独立自主的空间来发展自己,而要把感情和人生价值多半用来经营感

    情和家庭。但是,尽管成功的女性可以有自己发展的空间,也依然逃

    不了在维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中疲于奔命。家庭妇女和职业妇女承受

    的压力是一样的,所以患抑郁症的概率也几乎是相同的。

    曾有一条新闻,叫《一只抑郁症袋鼠自杀全过程》,讲的是澳大

    利亚的一个海滩上,一名游客突然发现一只抑郁的袋鼠,看它在海边

    站立了好久,于是拿起相机拍摄,谁知接下来发生的竟是让人意想不

    到的一幕:这只袋鼠向海里慢慢走去,稍作犹豫,又义无反顾,越走

    越远……直至被浪花吞没。

    如果这真是只身患抑郁症的袋鼠,那抑郁精这妖孽简直是在即将

    创下造成人类死亡第二大病因的纪录后,祸害了整个生物界。但是,万物相生相克,“抑郁精”的天敌也随之出现!“斩妖利器”

    无敌“认知——行为”阵

    它是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叫作“认知——行

    为”疗法。这个“阵”可就十分厉害了,因为它既告诉你怎么修好心

    理的“处理器”,又告诉你怎么破“习得性无助”。

    先来说说认知部分——怎么修“处理器”的问题,总共分三步:

    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哈哈,不是。想修好处理器,先要意识

    到处理器是有问题的。

    这对抑郁症患者来说其实是有些难度的,因为他们的许多思维都

    是自动生成的,超出了意识控制范围,消极思维方式对他们来说是自

    然而然的。那可怎么办呢?写出来!这个时候治疗师会给患者布置家

    庭作业,让他们留意自己感到忧伤和抑郁的时间,并及时将当时的想

    法记录下来。

    这一招用在解决我们平日里的情绪问题时也同样管用:当你觉得

    心里有些“不舒服”的时候,不妨拿笔将最近发生的事写下来,然后

    顺藤摸瓜,根据线索找出引起你心里不舒服的原因,解决它。

    第二步,既然承认了处理器是有问题的,那么下一步就检查一下

    问题出在哪儿。

    常见“故障”如下:

    要么全要么没:认为事物非黑即白,如果表现不尽完美,那么自

    己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过分的概括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将单一的消极事件视

    为永久的失败模式。“今天的事情搞砸了,这件事情我一辈子也做不

    好。”心理渗透:抓住单一的消极细节不放,以致对整个现实的看法都

    变得消极,就像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拒绝“阳光”:拒绝接受积极的体验,找一些理由将这些体验排

    除在外。“我就是不想开心,你拿我怎样?”

    草率下结论:即使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你的结论,你也会对事件作

    出消极的解释。

    猜测他人的心理,武断地认为某人对你有消极的反应,而又不愿

    费心去核实这一点。“这个人一定看不上我。”

    错把自己当作算命先生,总是预测情况会不妙,而且肯定自己的

    预测是已经存在的事实。“我早就觉得这件事不对了。”

    双目镜错觉:把别人的成绩或者自己的失误夸张到大得不能再大

    的程度,把自己好的品质或者他人的缺点缩小到小得不能再小的程

    度,看别人怎么看怎么顺眼,看自己怎么看怎么不舒服。

    情绪“柯南”:擅长推理自己的情绪,假定自己的消极情绪反映

    了事物的真实情况。“我这样觉得,那么就肯定错不了。”

    贴标签: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人论事。如果自己犯了错,不理

    错误的事情本身,而是先给自己贴上个标签:“我是个白痴,我是个

    失败者。”如果旁人的失误招惹到了自己,便从此在心里记恨对

    方:“他是个浑蛋!”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管什么原因,当

    你恨一个人的同时,自己势必也会被愤怒的火焰灼伤。

    第三步,修理“处理器”的故障。

    这时,心理治疗师会向患者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他们改变看待

    事物的视角。例如针对上面的情况,心理治疗师会问:“你能证明你

    认为老板生气的想法是正确吗?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解释?如果是真

    的,你会怎么办,你又能怎么样?……”这时,患者会根据这些问题

    对自己先前的想法进行反思,并试着从其他角度看待这些问题。比

    如:“老板没准儿是感觉事业压力大才发火,其实与我无关。”“如

    果真是对我发火,那可能是我的工作有问题,我可以及时作出调整和改正。”“就算炒了我鱿鱼又能怎样呢?祸福本就相依,何况全天下

    又不是只有这一家公司……”

    认知的部分说完了。

    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习得性无助是说人经历了太多消

    极的事情,遭到了太多的否定,然后变得无可奈何,即使在机会到来

    的情况下也不做任何努力。那么,反过来可不可以这样假设:如果让

    一个人不断经历积极的事,得到积极的肯定,那么在以后绝大部分的

    生活中,他都能选择乐观地面对,即使偶尔挫折来袭也无所畏惧?

    这个假设得到了一个人的认同: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

    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

    斯金纳斯是个非常欢乐的老头。

    他有个非常著名的强化理论:不管好的坏的,只要让我多强化几

    次,什么行为我都能给你控制了!即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

    因为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作用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这样来

    看,小时候我们的父母和长辈教育我们的方式还是很“高端”的,他

    们跟我们说“你吃完这些青菜,才可以吃零食”“你写完作业,才可

    以玩游戏”,这完全就是强化理论中的“普雷马克原理”呀:用高频

    的活动去强化低频的活动,即用人们喜欢做的事去强化人们做不喜欢

    做的事。

    “认知——行为”疗法的“行为”部分就用到了强化的理论。例

    如,一个人如果老是想着“我不能要求我需要的东西,因为对方可能

    会很生气,那就太可怕了”,久而久之,他就不可能向他人提要求,甚至合理的要求也不敢提。治疗师这时会陪着患者制订一些练习,让

    他反复执行某一合理的行为,并在大多数情况下得到积极的反馈,以

    此来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改变他的行为。

    通常情况下,“认知——行为”疗法一出,天下我有!60%~70%

    的抑郁症患者病情会得到有效缓解。接着再来说说另一斩妖利器——

    电阵电阵实名为“电痉挛疗法”,最早被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它的

    治疗过程是,首先将患者麻醉并注射肌肉迟缓剂,这样患者在抽搐的

    时候肌肉才不会发生剧烈挛缩。然后在患者的头上绑上金属电极,让

    70~130伏的电流穿过患者的大脑,患者因此开始“抖个不停”,时间

    大概能持续一分钟。

    电痉挛疗法最常用于对药物治疗不敏感的患者,而且此类患者中

    50%~60%的症状都会得到缓解。尽管非常见效,但是同时它也是最具

    争议的治疗方法之一:

    首先,此前有报道称电疗被用于处罚难以驾驭的病人,在电影

    《飞越疯人院》中就有这样的场景,而美剧《美国恐怖故事2》中也

    有。

    其次,电痉挛疗法会造成短时记忆混乱,也会影响长时记忆。

    人的记忆分为三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非常短暂,只能把感觉信息保存极短的时间,大约0.25

    ~2秒。例如,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屏幕上实际呈现的只是一幅幅静

    止的图像,但是当这些图像连续播放的时候,我们却可以看到运动的

    画面,这就是瞬时记忆存在的结果。而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

    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通常是一个陌生手机号

    码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长时记忆则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它的保存

    时间从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7024KB,2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