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484
给孩子的四季书法课.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1日
第1页
第8页
第17页
第22页
第31页
第87页

    参见附件(26584KB,202页)。

     给孩子的四季书法课是詹吴法写的关于书法课的书籍,主要讲述了书法的基本学习知识,基本笔法的技巧,书写的结构原则,以及对于文房四宝的介绍。

    给孩子的四季书法课内容

    本系列是适合6-16岁儿童阅读的书法读物。内容通俗易懂,书法知识准确权威,而且穿插着许多书法故事,极富吸引力。书中插图精美,在四季的交替间,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地介绍书法。不仅让孩子们对书法的笔法特征及结构组合有全面的认识与习写,更结合书体源流、书法家故事、书法理论、书法常识及文房四宝等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使孩子们对书法这个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有自己的整体认识,增强孩子对传统书法的兴趣以及提高书法技能。

    作者信息

    詹吴法,台湾省书法教育学会发起人、常务理事暨研究组组长。从事书法研究与教学近五十年,曾参加台湾省书法年展、国际书法邀请展、福华饭店福华沙龙三人联展等。作品获多家美术馆及私人收藏。;蔡明讚,任《书法艺术(季刊)》总编辑、《书法教育(期刊、会讯)》主编、台湾省书法教育学会理事长(十二、十三届)、墨潮会《艺术家》月刊现代书艺论坛总执事、台北市师范学院书法社指导老师。曾参加韩国釜山国际书法双年展、韩国全北国际书艺双年展、第七届两岸汉字艺术节书法展等。;连德森,毕业于台北师专,担任小学教师十六年。1993年起专门书法教学研究及创作。墨潮会会员。曾获台北市第十五届美展书法第三名、青年书画展书法第三名、文艺创作奖书法第三名等。

    书籍精彩内容

    书法是表现文字美的艺术。中国书法的起源极早,从目前所知最早的殷商甲骨文字至今,三干多年来,发展出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而其文字线条的粗细、方圆变化无穷;墨色有燥润、浓淡之分;结构则大小、长短不一;章法具整齐、参差之异,极富艺术之美,为世界其他各国家民族的文字所不及。

    过去,人与人之间的文字沟通端赖毛笔,因此,书法的艺术价值一直与实用价值并行。20世纪以来,硬笔引进中国,硬笔使用起来比毛笔方便许多,日常书写不再使用毛笔,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实用价值,连带毛笔的艺术价值也被大家忽略了。

    然而,在日本这样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研习书法的风气却非常兴盛,某些知名大学甚至成立书法研究所,部分工商职业学校也将书法列为必修科目。他们称书法为“书道”,因为他们相信,研习书道可以修身养性。在现代这样一个节奏快速、物质科技进步的社会,书法正可以发挥调剂的功能,使人的生理及心理得到莫大的裨益。中国是书法的“母国”,反而忽略了书法艺术的功能,岂不惭愧。

    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日渐富裕,研习书法的人逐渐增多,习书风气日渐蓬勃,但简洁生动的书法读本却比较少。

    因此,我们不揣浅陋,编写了这套书法读本。读本中,我们依据学习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将范字做适当的编排,以使孩子们在学习中,对书法的笔法特征及结构组合有全面的认识与习写。此外,还介绍书体源流、书法家故事、书法理论、书法欣赏、书法常识及文房四宝等。希望孩子们借由这套读本,对书法这个中国艺术的瑰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我们更希望能借这套读本,唤醒国人及新一代的孩子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视,进而发扬光大,使我们能名副其实地成为书法的“母国",并使小朋友不再视写毛笔字为苦差事,因认识、熟悉而喜爱书法,那也就是我们所最期望的。

    给孩子的四季书法课目录

    立春:基本学习

    用具摆放

    坐姿

    执笔

    运笔

    常用笔法名词解释

    雨水:基本笔法

    永字八法

    点法

    横法

    竖法

    撇法

    捺法

    挑法

    折法

    钩法(1)

    钩法(2)

    点的变化(1)

    点的变化(2)

    惊蛰:结构原则

    外形原则

    均衡原则

    均间原则、比例原则

    脉络原则、变化原则

    春分:笔画的毛病

    牛头、鼠尾

    蜂腰、鹤膝、竹节

    棱角、折木、柴担

    描改、墨猪

    清明:文房四宝(一)

    书法用具的认识(1)

    书法用具的认识(2)

    毛笔的历史

    毛笔的种类

    毛笔的选择

    毛笔的使用

    墨的历史

    墨的制法及选择

    墨的使用

    谷雨:文房四宝(二)

    纸的历史

    纸的种类及选用

    砚的历史

    砚的种类

    砚的选择和使用

    赏心悦目的文房清玩(1)

    赏心悦目的文房清玩(2)

    给孩子的四季书法课截图

    目录

    编者序

    立春 基本学习

    用具摆放

    坐姿

    执笔

    运笔

    雨水 基本笔法

    永字八法

    点法

    横法

    竖法

    撇法

    捺法

    挑法

    折法

    钩法(1)

    钩法(2)点的变化(1)

    点的变化(2)

    惊蛰 结构原则

    外形原则

    均衡原则

    均间原则、比例原则

    脉络原则、变化原则

    春分 笔画的毛病

    牛头、鼠尾

    蜂腰、鹤膝、竹节

    棱角、折木、柴担

    描改、墨猪

    清明 文房四宝(一)

    书法用具的认识(1)

    书法用具的认识(2)

    毛笔的历史

    毛笔的种类

    毛笔的选择

    毛笔的使用墨的历史

    墨的制法及选择

    墨的使用

    谷雨 文房四宝(二)

    纸的历史

    纸的种类及选用

    砚的历史

    砚的种类

    砚的选择和使用

    赏心悦目的文房清玩(1)

    赏心悦目的文房清玩(2)编者序

    书法是表现文字美的艺术。中国书法的起源极早,从目前所知最早的殷商甲骨

    文字至今,三千多年来,发展出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而其文字线条的

    粗细、方圆变化无穷;墨色有燥润、浓淡之分;结构则大小、长短不一;章法具整

    齐、参差之异,极富艺术之美,为世界其他各国家民族的文字所不及。

    过去,人与人之间的文字沟通端赖毛笔,因此,书法的艺术价值一直与实用价

    值并行。20世纪以来,硬笔引进中国,硬笔使用起来比毛笔方便许多,日常书写不

    再使用毛笔,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实用价值,连带毛笔的艺术价值也被大家忽略了。

    然而,在日本这样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研习书法的风气却非常兴盛,某些知

    名大学甚至成立书法研究所,部分工商职业学校也将书法列为必修科目。他们称书

    法为“书道”,因为他们相信,研习书道可以修身养性。在现代这样一个节奏快

    速、物质科技进步的社会,书法正可以发挥调剂的功能,使人的生理及心理得到莫

    大的裨益。中国是书法的“母国”,反而忽略了书法艺术的功能,岂不惭愧。

    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日渐富裕,研习书法的人逐渐增多,习书风气日渐蓬

    勃,但简洁生动的书法读本却比较少。

    因此,我们不揣浅陋,编写了这套书法读本。读本中,我们依据学习由易而

    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将范字做适当的编排,以使孩子们在学习中,对书法的笔法

    特征及结构组合有全面的认识与习写。此外,还介绍书体源流、书法家故事、书法

    理论、书法欣赏、书法常识及文房四宝等。希望孩子们借由这套读本,对书法这个

    中国艺术的瑰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我们更希望能借这套读本,唤醒国人及新一代的孩子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重

    视,进而发扬光大,使我们能名副其实地成为书法的“母国”,并使小朋友不再视

    写毛笔字为苦差事,因认识、熟悉而喜爱书法,那也就是我们所最期望的。立春 基本学习一候,东风解冻。

    二候,蛰虫始振。

    三候,鱼陟负冰。

    用具摆放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书法必须准备适当的用具及碑

    帖,才能使学习有效果。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些基本的用具,以及这些用具和碑帖在

    桌面摆放的位置:一、垫布 放置在桌面的中央,以免墨汁渗透纸背污染桌面。

    二、纸 放置在垫布上面,书写练习用。

    三、砚台 放置在纸的右前方,磨墨并盛装墨汁用。

    四、墨 放在砚台的上方,研磨用。

    五、笔山 放置在砚台的下方,搁置毛笔,以免毛笔滚动。

    六、毛笔 放在笔山上,书写用。

    七、文镇 压在纸上,固定或压平纸张用。

    八、碑帖 放置在纸的左边或前方,临摹或学习用。书法工具放置妥当,可以减少书写的困扰坐姿

    练习书法时,正确的姿势是很重要的,姿势正确,不仅较容易写出端正漂亮的

    字,而且对身体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好处。

    正确的坐姿坐姿的要点如下:

    一、头要正,头正才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所写的笔画是否正确,所写的字

    是否歪斜。

    二、身体要正直,不歪斜,不可弯腰驼背,并与桌边保持适当的距离(约

    10厘米),不紧靠着桌边,也不离开桌边太远。

    三、两手平放在桌面上,两手臂自然向左右张开,手肘不要超出桌边,这

    样执笔写字时才能保持稳定。

    四、两脚自然平放在地面上,不跷脚、不抖腿。

    错误的坐姿正确的坐姿错误的坐姿

    执笔

    毛笔的执笔方法与硬笔(如铅笔、圆珠笔)不同,对一个学书法的人来说,执

    笔的方法是初学阶段最重要的一课。

    古时候的书法家们流传下来的执笔方法有很多种,如单钩法、双钩法、握管、搦(nuò)管、撮(cuō)管等。而其中,大家采用较多的方法是双钩法。双钩执笔法笔管是圆的,执笔时须靠五指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施力,把笔夹住,笔才会稳定

    其实,执笔的方法虽然有许多种,但总离不开三个要点:

    一、指要实 五指要摆在正确位置,并均衡地用力。力量要适中,不可太松

    或太紧,太松会不稳定,太紧则手会僵住。

    二、掌要虚 掌心要成虚空的样子,掌心虚空时,手指较灵活,运笔会比较

    容易。双钩执笔法

    三、笔要直 笔管直,写出来的笔画比较温润。此外,由于笔毛压着纸面的

    弹力较大,笔管直可使笔画“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更有力度。错误的执笔法

    运笔

    在书写毛笔字时,由于书写的字有大有小,书体又有篆、隶、楷、行、草的分

    别,因此,运笔的方法也有不同,一般来说,我们将运笔法分为三种:

    一、指运法 利用枕腕的方式,将右手腕枕在左手的手背上,或枕在桌上来

    书写。这样的方式,可使右手较稳定,靠手指的移动来书写较细小的字。枕腕法

    提腕法悬腕法

    二、腕运法 利用提腕的方式,将右手的手肘放在桌上,而手腕悬提,靠手

    腕的移动来书写中大的字。

    三、肘运法 利用悬腕(或称悬肘)的方式,将整个手臂悬空,靠整个手肘

    的移动来书写较大的字。

    常用笔法名词解释

    笔锋:指笔毛尖端的部分。

    逆锋:起笔时笔锋逆入。

    回锋:指点画终点,往回收的动作。

    中锋:写书法时,将笔的主锋保持在笔画中间。

    转:有两种含义:

    ①和“折”相对,指写字时笔毫左右圆转运行。②指字中转角、弯曲的地方。

    折:有两种含义。

    ①和“转”相对。作横画时,笔锋欲左先右,往右回左,断然改变方向。作直

    画时,道理一样。

    ②笔画“┐”,转弯处为折。

    提:和“按”相对。指在垂直方向,向上用笔的动作。

    按:和“提”相对。指在垂直方向,向下用笔的动作。

    顿:指在起笔或收笔处,向下用笔的动作。按的力度大于“蹲”和“驻”。

    蹲:用笔垂直方向动作之一,像“顿”,但按下力度比“顿”轻。

    驻:按笔力量小于“顿”和“蹲”,“稍停”的意思。

    雨水 基本笔法一候,獭祭鱼。

    二候,鸿雁来。

    三候,草木萌动。

    永字八法

    自唐朝以来,在书法的天地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晋朝大书法家王羲

    之致力于研究书法,其中有十五年的时间,偏重在研习“永”字,因为永字具备了

    八种基本的笔法,而这八种笔法能适用一切字。笔画基本练习(请写在练习簿上)当然,这只是故事,但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永字八法”被认为是学习书

    法最基本的法则。几千年来,尽管各种笔法纷纷出现,各种流派不断建立,但总离

    不开这些法则,由此可见,“永字八法”受人重视,是有其道理的。

    “永字八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种

    笔法。“永”字第一笔的点画叫“侧”,第二笔的横画叫“勒”,第三笔的竖画

    叫“努”,第四笔的钩画叫“趯”,第五笔的挑画叫“策”,第六笔的长撇

    叫“掠”,第七笔的短撇叫“啄”,第八笔的捺画叫“磔”。

    当然,“永字八法”并不是包含了中国书法的全部笔法,只是熟悉了这些基本

    笔法后,会容易理解其他笔画,也能更快地学到书写的要领。

    点法

    “侧”是永字八法中的第一个笔法,也是汉字笔画中最基本的一笔,我们现在

    称它为“点”。

    点在一个字里面,就像一个人的眉、眼,字的顾盼有情,会因点的变化而有不

    同的呈现。

    点既然这么重要,我们要怎样写呢?以附图的“右点”为例,说明如下:

    ● 逆锋向左上方入笔;

    ● 然后折笔向右下一顿,边行笔边按;

    ● 等到笔毛铺开到所要的宽度时,向右下转笔,然后笔稍提;

    ● 最后向左上方回锋收笔。这样就容易写出如古人所形容的“高峰坠石”的点了。

    点会随着各字结体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变化,常见的有:“室”字的直点、垂点

    和右点,“小”字左边的撇点,“方”字的出锋点等。横法

    “横”在永字八法中称“勒”,为什么称勒呢?因为横画运笔、收笔的过程,很像骑马濒临悬崖,赶紧把缰绳拉住,让马停下来,所以称为勒。

    横画在汉字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熟习横画,对写好书法有极大的帮助。古

    人说:“勒不得卧其笔”,意思是说,写横画时,不能将笔尖平伸向左,笔身平

    躺,然后由左向右平拖过去,因为“卧笔”写出来的笔画比较容易出现扁平无力的

    现象。怎样才能写出如古人所形容的“千里阵云”的横画呢?以附图的横画为例,说明如下:● 逆锋向左上方入笔;

    ● 折笔向右下一顿(约45度);

    ● 笔稍提,用中锋向右行笔;

    ● 到了笔画末端,笔稍停,随即转笔向右下提收。

    横画随着各字点画长短粗细的组合,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变化,常见的有

    如“王”字的凹横、平横、凸横,“非”字的右尖横、左尖横等。竖法“竖”在永字八法中称为“努”,也作“弩”,意思是写竖画时,要“直中见

    曲势”,不可写成一条没有变化的垂直线。笔势应像张弓待发一样,含有紧绷的力

    量。这样就比较容易写出如古人形容的“万岁枯藤”的竖画了。

    竖画在汉字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横画,写好竖画,才能使字看起来挺拔有力。

    那么竖画的运笔要领又如何呢?以附图的竖画为例,说明如下:

    ● 逆锋向左上方入笔;

    ● 折笔向右下顿笔;

    ● 然后中锋向下行笔;

    ● 至末端顿笔后回锋收笔。垂露悬针如“十”字竖画的末端是回锋收笔,形状如垂而不坠的露珠,就称为“垂

    露”。

    如“午”字竖画是出锋收笔,笔画末端较尖细,有如一根悬空垂挂的针,所以

    称为“悬针”。

    如“門(门)”字,一字中有相对应的两竖画时,有向背的分别,所以有左弧

    竖和右弧竖的不同。撇法

    “撇”法在永字八法中,长的称“掠”,古人形容它像犀牛角或象牙;短的

    称“啄”,古人形容它像鸟嘴啄物。

    撇在汉字中,是使汉字活泼昂扬的润滑剂,就如同人的手脚,在举手投足间,传达了丰富的肢体语言。它的运笔过程就像用梳子梳头发一般,以附图的撇画为

    例,说明如下:

    ● 逆锋向左上方入笔;

    ● 折笔向右下顿笔;

    ● 转锋向左下行笔,渐行渐提;

    ● 到笔画末端,婉转自然地出锋收笔。撇画因结体需要或位置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样式呈现,如“千”字的平

    撇,“生”字的短撇,“月”字的直撇,“木”字的斜撇,“大”字的长曲撇,等

    等。捺法

    “捺”在永字八法中称为“磔”,也称“波”。它变化多姿,在汉字中的地位

    和撇一样举足轻重,常和撇搭配,相互顾盼,左右呼应。它的运笔要领以附图的捺

    画为例,说明如下:

    ● 逆锋向左上方入笔,落笔宜轻;

    ● 转笔向右下行笔,渐行渐按;

    ● 到要捺出的地方驻笔稍停;

    ● 再转笔向右提收,捺脚稍长。

    捺要写得自然,富有坚韧力,它的性质要如钢丝般能柔能刚才算高明。捺的形态,也随着不同的字而有不一样的表现,如“人”字的斜捺,“這

    (这)”字的平捺,“食”字的回锋捺,等等。挑法

    “挑”在永字八法中称“策”,又称“提”,为什么称策呢?清朝包世臣解释

    得最为详尽,他说:“仰画叫策,像马鞭打马,用力在鞭头,得力在鞭尾,打到马

    身上随即弹起,并不贴在马身上。”

    挑在汉字中,虽非主要的笔画,但如果少了挑,字的动态将大受影响,字的神

    采也显得较为不足。

    挑的运笔要领以附图挑笔为例子,说明如下:

    ● 逆锋入笔;

    ● 折笔向右下一顿;

    ● 向右上方行笔,渐行渐提;

    ● 到了笔画末端,自然地出锋收笔。挑因位置或作用的不同,也会有一些小差异。如“之”字的挑和“拍”字的挑

    就有平挑和斜挑的不同,其他如“衣”字的竖挑,“去”字的撇挑都有其不同的作

    用。折法

    永字八法中虽没有提到折法,但在楷书里,凡转换方向的地方,以折角出现的

    时候居多。它就像手脚的关节一样,有了关节,就可以较自由灵活地改变运动的方

    向,使姿态更加美妙。

    折法概略可分为横折、竖折、撇折三种类型。

    横折书写要领是:

    ● 在横竖接笔处稍稍提笔,避免过高或过低;

    ● 向右下顿笔后,向下行笔。横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竖近于垂直,竖画稍长,如“日”“目”之类,另

    一种是横竖夹角小于90度,如“口”“田”之类。

    竖折和撇折应用的机会较少,如“山”字的折属竖折,“女”字的折属撇折。钩法(1)

    “钩”在永字八法中称为“趯”,清朝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一书中曾有这样

    的叙述:钩书叫“趯”,就像人用脚踢东西,起初力不在脚,忽然踢出去,全身的

    力量就达到脚尖,这是用力最大的地方,所以钩画的末端,笔画绝不能飘浮,也不

    能使笔锋停止不出,才不失“趯”的意义。

    从包世臣的述说里,我们明白了钩的含义。那么钩要如何写呢?我们以竖钩来

    说明,运笔要领如下:

    ● 第一步先完成垂露竖;

    ● 然后笔锋在提收之后,紧接着向上一蹲;

    ● 最后向左上提收。例如“丁”字的竖钩便是。

    其他如“子”字的左弯钩,“心”字的右弯钩,“戈”部的斜钩,“宀”部的

    横钩等,运笔要领和竖钩差不多,只是运笔方向不同罢了。钩法(2)在各种笔画中,“钩”的样式多,而且变化大,其中和“横折”搭配组合的

    钩,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变化,譬如:

    “用”字和“刀”字的钩都属于横折钩,只是一正一斜的差别。“元”字的竖

    弯钩,转弯处稍细而且圆转。

    “風(风)”字及“飛(飞)”字横折弯钩较为特别,在书法的表现里,弯度

    宜缓不宜大,比较容易安排得好看。但是也有例外的字,如“九”字的横折弯钩弯

    度大才会好看,这种现象应稍加留意。“陣(阵)”字及“都”字的“横撇右弧钩”是较特殊的笔法,有左耳钩和右

    耳钩的分别。一般来说,写“右耳钩”时,横撇较窄,右弧钩较大;写“左耳

    钩”时则恰好相反。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点的变化(1)

    前面我们介绍了单一的“点”,现在,我们来瞧一瞧两个点连续出现时,又是

    怎样顾盼传情的。

    当两个点上下排列时:如“冬”字上点出锋,下点稍直,上下相连,一气呵

    成。如“冰”字上点为出锋点,下点为点挑,上下呼应,生动自然。当两个点左右排列时:如“其”字两点,在传统书法里有相背点及相向点两种

    不同的变化,如写成“相背点”,则讲求上合下开之势;如写成“相向点”,则左

    点向右挑笔,右点向左出锋,互相呼应。

    若两个点出现在字的上部时,如“羊”字,左点较直,右点有曲抱左点的态

    势,我们称它们为“曾头点”。点的变化(2)

    当三个点或四个点组合时,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我们先看看三个点的组合,三个点的组合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为“横三点”,如“紅(红)”字的三点,由左而右依次渐小,并有向

    右上斜的动势,又如“州”字的三点也可当成横三点看待。

    第二种为“竖三点”,又称“散水点”,如“注”字第一点、第二点写成出锋

    点,第三点写成点挑,三点组成弧形阵势。

    接着我们看看四个点的组合,四个点的组合也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为“横四点”,如“盡(尽)”字、“照”字四点在中间或下部,则首

    尾两点稍大于中间两点。如“鳥(鸟)”字四点被包在横折钩里,则写成向右上斜

    状,并依次渐小。

    第二种为“两对点”,如“雨”字四点,左右相对,上下呼应,极富变化。惊蛰 结构原则

    一候,桃始华。

    二候, 鸣。

    三候,鹰化为鸠。外形原则

    中国的文字是由许多点画组成的,我们学习书法时,除了要注意每一点画的笔

    法外,还要留意字的结构。结构是指每一点画间的联结、搭配和组合,以及实画和

    空白的布置。古人所称的“结字”“结体”“间架”“布置”等,意义都和“结

    构”相似。

    自古以来,有关结构方法的理论很多,我们介绍六个基本的结构原则。

    ▲ 外形原则:

    一般来说,我们在观察东西时,是由大而小、由整体而细微。在临习书法时也

    是如此,要把一个字的结构写得像,首先要掌握的便是字的外形。中国的文字造型有长短、大小、斜正、疏密的分别,有的人将它归纳为大、小、方、圆、长、扁、角等七种类型。我们在临摹习写前应仔细地观察,并依其自

    然的体势来写,不应随意做不合理的改变。如果把长的字写扁、大的字写小、圆的

    字写方等,都是不太好的。

    均衡原则

    ▲ 均衡原则: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因受地心引力的影响,不论站立、行走、奔跑或跳跃,都

    必须保持平衡,才不会跌倒。字也是如此,不论是端正的楷书或是奔放的行、草书,如果忽略了平衡,便会让人觉得字“跌倒”了。

    平衡是维持字形均衡的要素,书写时,应随着字的结构适当调整,才能使字看

    起来平正美观。

    保持均衡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

    ● “巾”字中间的悬针竖应写得垂直,才不会使字看起来有歪斜的感觉。

    ● “水”字左边的挑笔和长撇与右边的短撇和斜捺,长短、粗细大致相

    当,这种左右对称的写法,可以使字看起来比较平稳。● “與(与)”字下方的“八”,应使它宽一点,因为加大底面积,可使

    字看起来重心稳定些。

    ● “小”字的左右两点略向下移,使重心降低,也有助于字的均衡。均间原则、比例原则

    ▲ 均间原则:

    一字之中,如果有相同的点画并排时,应把间隔大小安排得比较平均,会使字

    看起来更加美观。▲ 比例原则:

    在临写时,对于字的结构,也要注意比例大小,才会使字看起来比较漂亮。例

    如:

    ● “請(请)”字左边的“言”和右边的“青”各约占二分之一。

    ● “但”字左边的“亻”约占三分之一,右边的“旦”约占三分之二。

    ● “利”字左边的“禾”约占三分之二,右边的“刂”约占三分之一。

    ● “湖”字左边的“氵”,中间的“古”,右边的“月”各约占三分之

    一。

    上述的例子是左右的比例原则,上下的比例原则与此相同。

    脉络原则、变化原则

    ▲ 脉络原则:

    写字的动作是连续的,由前一笔到后一笔,毛笔经过的路线,叫作“脉络”。

    脉络必须连贯,才能使字看起来生动活泼。例如:

    ● “宇”字第三笔的“乛”往左下方钩出,指向下方“于”字的起头。

    ● “江”字左边散水点的第三点,往右上方出锋,指向右边“工”字的起头。

    ● “地”字左边“土”字的末笔横画改为挑笔,指向右边“也”字的起

    头。

    ▲ 变化原则:

    一字之中,同类型的笔画或形状有两个以上时,应稍加变化,避免重复单调。

    例如:

    1. “無(无)”字中间的四竖和下方的四点,应在方向上给予变化。

    2. “森”字上方的“木”稍呈宽扁形,左下方的“木”字,末笔改为点,使三个“木”字形状不同。

    3. “發(发)”字的最末笔改为长点,以避免“双捺”的毛病。

    结构除了上述六种原则外,还有俯仰、向背、中心、统制、覆承、避让等原

    则,等待小朋友们以后做更深入的研究哦!春分 笔画的毛病

    一候,玄鸟至。

    二候,雷乃发声。

    三候,始电。

    牛头、鼠尾

    我国的文字是由许多笔画组成的,要把字写好,首先要把每个笔画写好。古人认为字就像人一样,每个笔画就如同人的肢体一般;若把一点写坏了,就如同一位

    美人瞎了一只眼睛;若把一画写坏了,就如同一位勇士断了一只胳膊;那是很令人

    遗憾的事!于右任先生也认为写字要“无死笔”,道理是一样的。

    许多初学者由于不懂笔法,写出许多不好的笔画来,古人将这些不好的笔画归

    类起来,称为“笔法八病”,我们分别来说明。

    牛头

    在书写一般的点画时,我们通常会加重起笔部分的分量,但如果过分加重,造

    成笔画起笔过于肥大或锋角显露,那就是患了“牛头”的毛病了。鼠尾

    在写撇或捺等尾部尖细的笔画时,笔画的后段是渐渐变细的。如果我们在书写

    时,提笔太快,造成后段笔画过于尖细而无力,那就是患了“鼠尾”的毛病了。

    蜂腰、鹤膝、竹节

    蜂腰

    在书写竖弯钩的笔画时两头的笔画较粗,而中间转弯的地方笔画稍细,如果我

    们把中间转弯处写得太细了,会使笔画的前后产生脱节的现象,那就是患了“蜂

    腰”的毛病了。鹤膝

    在书写横折或竖折的笔画时,一般来说,为使笔画显示出联结牢固的样子,会

    在转折处加重笔画。但若笔画过重,造成棱角显露、肥大突出的现象,那就患

    了“鹤膝”的毛病了。

    竹节

    在书写长的横画或竖画时,为了使笔画不呆板而富于变化,通常会把笔画写得

    两头较粗,中间略细。然而如果过于强调两头粗的笔画,使它过于肥大,那就患

    了“竹节”的毛病了。棱角、折木、柴担

    棱角

    古人常用“骨”“肉”来形容笔画,骨在中、肉在外。因此笔画的起收笔常

    是“方中带圆”的样子。若我们把笔画的起收笔写成方形或三角形,尖角毕露,那

    就是患了“棱角”的毛病了。

    折木

    在笔法上,我们强调要“逆锋起笔”“回锋收笔”,使笔画“劲力内敛”而不

    要“锋芒太露”,如果我们在书写笔画时,忽略了起收笔,造成锋芒外露的情形,那就患了“折木”的毛病了。柴担

    在书写长的横画时,除了要注意笔画的粗细外,还要注意到笔画的弯曲弧度。

    完全没有弧度固然不好,但把弧度弯曲得过分也是不对的,那就是患了“柴担”的

    毛病了。

    以上的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担,我们称为“笔法

    八病”。事实上,每个笔画大都有粗细或弧度的变化,在书写时,“过”与“不

    及”都会产生毛病;“合于中道”才能写出正确而美丽的笔画来。

    描改、墨猪

    除了前三课所介绍的笔法八病外,许多初学者也常患以下两种毛病。

    描改

    在书写时,偶尔对不太满意的笔画稍加一点补救,我们称为“补笔”,这是容

    许的,却不是值得鼓励的。其实,一笔一画自然地完成,就是一种美。如果过分地

    描改,那就像一个人去美容,会失去他原来的“自然美”。墨猪

    书法除了讲究用笔外,也讲究用墨。古人甚至把墨视为笔画的“血肉”。如果

    墨太少太干,写出来的笔画会感觉上“气血不顺”“苍白无力”,这是一种病态。

    但如果用墨太多,笔画痴肥,浓浓黑黑的一团,看不出笔力,这种笔画被称为“墨

    猪”,也是笔画的一种毛病。清明 文房四宝(一)

    一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 。

    三候,虹始见。

    书法用具的认识(1)

    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笔、墨、纸、砚四种。由于它们是

    写字、画画时不可或缺的,加上历代以来人们对制作技巧和美感、品位的要求,使

    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器物,也有收藏赏玩的价值,因此称作“文房四宝”。赏心悦目的文房器具可以增加学习书法的兴趣书法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在美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成为中华文化的象

    征,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再者,书法也是一种修身养性和静态的休闲活动,因此,基于发扬传统文化和充实精神生活的需要,我们应该用心学习书法。

    学习书法,如果具备了文房四宝的基本常识,在选择和使用时就能掌握每一项

    用具的特性,使我们在书法练习时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也让那些赏心悦目的器物增

    加我们学习的情趣。书法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我们的祖先喜爱书法,盖了许多收藏印章

    书法用具的认识(2)

    选择适合自己使用的文房四宝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我们把练习书法当作一

    项艺术和修身养性、涵养文化气质的活动时,用具的购置就更加不能草率了。

    练习书法的用具应有下列十种:笔、墨、纸、砚、水滴、墨床、笔山、笔卷、垫布、纸镇,这是在学校上书法课要携带的。教室的桌面空间有限,不必带太多用

    具,但在家里,还可以收集臂搁(腕枕)、笔筒(或笔架)、砚屏、水盂、笔洗、碑帖架、印章、印泥盒等辅助性的器具。

    选择适合自己使用的文房四宝是很重要的历代祖先留下了众多的碑帖,使我们有取之不尽的书法资料

    目前流行书法的地区除了中国,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书法总人口超

    过一亿人,文房四宝和有关器具的制造、销售十分普遍。像各种性能的毛笔、松烟

    墨、油烟墨、宣纸、棉纸、端砚、歙(shè)砚、螺溪砚、陶瓷水滴、竹雕笔筒、不

    同产地的印石等,在比较有规模的书画用品店都可以买得到。毛笔的历史

    当代考古学家曾在殷墟挖出的陶片上发现一个“祀”字,在甲骨片上也有用墨

    或朱色写的字,这些实物上的字看起来很像是用毛笔写的。1954年在湖南长沙左家

    公山的一座楚墓中,发现了一支战国时代的“长沙笔”,笔杆是木材、笔毫是兔

    毛,它至少有二千二百年以上的历史。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了秦笔,笔杆是竹子,制作方法和后代相似。

    1930年在西域居延附近发现了汉代的笔,有木管的也有竹管的。再从一些出土的实

    物,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花纹、先写后刻的甲骨文、战国时代写在玉石上的“侯马

    盟书”、楚帛书、楚简、秦简、西汉帛书、简牍(dú)等来看,毛笔的历史是非常

    悠久的。长沙笔

    据说王羲之写《兰亭序》是用“鼠须笔”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毛笔的制造已经十分讲究,据说王羲之写《兰亭序》是

    用鼠须笔。唐朝的笔以安徽宣城所产最有名,当时有一种雀头笔,后来还流传到日

    本。元朝以后浙江吴兴的湖笔兴起,成为最重要的产地。居延笔各种笔管的毛笔

    毛笔的种类

    毛笔的制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心散卓”,一种是“有心(柱)有副

    (被)”。无心笔是把纯一种毛料扎成笔头,不分主或副,古人称作“散卓”。有

    心有副的笔是用较硬的毛料做中心柱,较柔软但质佳的毛料做“被毛”,围在笔柱

    之外,现在常用的笔大部分是有心有副的。毛笔的各部位名称

    笔的种类很多,由于材料不同,性能也各异,以材料来分,最常见的是狼毫、羊毫、紫毫(兔毫)、兼毫(混合羊毫或其他毛料),其次还有牛耳毫、山马毫、鸡毫、胎毛笔等。

    以笔毫的性能来分有:

    硬毫——笔性刚健,如狼毫笔、山马笔、紫毫笔、牛耳毫笔、鼠须笔。

    软毫——笔性柔软,如羊毫笔、鸡毫笔。

    兼毫——刚柔相济、软硬相兼,依毛料成分的多寡可制成偏硬、适中和偏软三

    种,如中性的五紫五羊,偏硬的豹狼毫、七紫三羊,偏软的七羊三紫。

    此外,也有用其他材料做成的笔,如竹笔、草笔、木笔、鸭毛笔、孔雀毛笔。

    笔管以竹子最普遍,还有漆雕、螺钿、陶瓷、象牙、珐琅、木雕等。毛笔的选择

    选择毛笔时必须先了解它的性能,并配合所写的字体、风格和个人用笔的习

    惯,才能完全发挥毛笔的功能。一般初学者不易分辨笔的优劣,但可以依据古人所

    说的“四德”——尖、齐、圆、健的要领来判断。

    ● 尖 笔毫聚拢时,笔毛的尾部须能收尖,则起笔、收笔的细部笔画才能完美。

    〈左〉齐:笔尖摊平,笔毛大致齐平〈右〉尖、圆:笔毛聚拢时,笔端能收尖,笔肚毫毛均匀分布健:以毛笔蘸水画圆圈而笔尖不致开叉

    ● 齐 将笔毛打散,笔尖摊平,能呈一水平线叫齐,这是小笔的制法,大笔周边

    的毛应较中央部位短,笔尖摊平时呈微圆弧形,这样笔毛才能同时落在纸面上,产

    生“万毫齐力”的效果。

    ● 圆 配合圆形笔杆,笔肚部分的毫毛均匀分布,使各方向都能均衡出力,不致

    偏扁。

    ● 健 以毛笔蘸水画圆圈,笔尖不致开叉叫健。

    选择笔杆时,可以参考坚、重、圆、直四个原则。坚是指坚固耐用、不破裂;

    重是指有一定的重量感。毛笔的使用

    根据材料、性能来选择合用的毛笔固然重要,懂得使用和保养的知识,则能增

    长毛笔的寿命。一般应注意的使用方法有下列几项:

    ● 开笔 笔毛蘸冷水,用手指轻捏笔毛,由下往上逐渐化开,依个人习惯,可化

    局部或全部。如果浸泡水中,要防止笔尖触底变形。

    ● 使用前 先蘸饱冷水,再用吸水的布或纸擦干,然后蘸墨书写,这样写完较

    易清洗。笔筒(竹雕)

    笔床(竹雕)

    ● 使用时 通常只用笔头三分之一,蘸墨时顺着笔毫朝同方向平拖,使笔毫含

    墨均匀,不可在砚上打转,以免使笔毫折损。

    ● 使用后 在水龙头下顺水流方向轻捏冲洗,等残墨大致洗净,再用吸水的布

    或纸吸干水分,然后吊挂在笔架上或插在笔筒中。不可将洗净后的笔套入笔套,以

    免腐烂、断毛。

    ● 携带 使用笔卷,以免笔毫扭曲折断,并保持通风。笔卷笔山(玉雕)水滴、笔山两用(陶制)墨的历史

    墨的起源也很早,在殷墟出土的古物中,有一块写了“祀”字的陶片,考古学

    家认为是用墨之类的原料写的。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掘出一些墨块和研

    墨石、毛笔等书写用具。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中也发现一些残余的小墨

    块。

    根据史书记载,东汉时代的隃(yú)麋(mí)(在陕西省)是个以制墨闻名的

    城镇,当时制墨的原料是松烟和煤烟,而更早以前的墨应该是石墨之类的矿石。

    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石砚、研石和墨块凤凰山汉墓出土的石砚、研石和墨粒明朝罗小华制的墨

    明朝叶玄卿制的墨

    三国时代魏国的韦诞是个书法家,擅长制墨。到了唐代,制墨的技术已相当发

    达,五代南唐的奚廷珪把家传的制墨方法加以提升,替李后主制了一些质地精良的

    墨,因此而受到赐姓李(和皇帝同姓)的荣耀。宋代以后文房工艺发达,制墨的方法更为讲究,收藏古墨也成了书法家的嗜好

    之一。明代的制墨家以程君房、方于鲁、罗小华最著名,清代则有曹素功、胡开

    文、汪近圣、汪节庵等名家。

    在安徽屯溪的胡开文制墨老店,和原来在歙县后来迁到上海的曹素功制墨厂,到今天都还是很有名的制墨厂。

    墨的制法及选择

    墨的种类以原料来分主要有松烟、油烟、洋烟三种。松烟墨是用松脂烧烟,加

    上皮胶(动物皮煮成)、药材、香料糅合制成,这种墨色黑而缺少光泽,但有深沉

    古雅之感。油烟墨是用桐油、麻油、菜油烧成烟灰,加皮胶、麝香、冰片和其他香

    料制成,特点是墨色黑而亮。洋烟墨是用石油系的油料或煤气烧烟为原料制成。各种形状的墨

    朱墨(明朝)

    墨的好坏直接影响书法作品,所以历代书画家都很注重墨。好的墨应具备质

    细、色黑、胶轻、味香及上砚无声等特性。质细是指墨中无杂质,颗粒匀细,质地

    紧密。色黑是色泽黑中透亮、有神采。胶轻是指含胶质少,磨成的墨汁黏性适中,不会滞笔。味香是使用的香料在磨墨时能散发出阵阵的清香。仿古墨

    墨的种类很多,仅凭外表不太容易辨别好坏,选择时除了根据上面谈到的原

    则,不妨多请教有经验的行家。墨的使用

    磨墨是练习书法的准备工作,磨得恰到好处的墨汁对写好毛笔字是大有帮助

    的,而且懂得研磨的要领,还可以让墨的特性完全发挥。

    磨墨要用清水(自来水、泉水),以“水滴”少量逐次添加,不可用热水或茶

    水。磨的时候应“重按轻移”,墨条保持正直,按墨稍微用力,但力量要均匀,移

    动的速度须快慢适中。因为磨得太快的话,墨的颗粒粗,容易起泡沫或溅出砚外,而太慢则费时不容易发墨。

    墨磨后应放置在墨床上,让它自然阴干,不可直竖在砚面;不用时放在盒子

    里,以防止受潮或干裂。

    磨墨时应用水滴逐次添加白瓷墨床陶制墨床磨墨时应重按轻移,墨和砚面保持垂直

    由于磨墨比较费时,所以现在流行使用墨汁。制作讲究的墨汁固然值得采用,但一般墨汁的性能不如磨出的墨稳定,对于作品的装裱和长期保存都有不利的影

    响。因此平时练习书法,为了省时方便起见,可以使用墨汁,但书写作品时,还是

    磨墨为宜。何况就写字的情趣来看,在书写前磨墨数分钟,可以让心情平静下来,如果一边磨墨一边读帖,更有好处。

    谷雨 文房四宝(二)一候,萍始生。

    二候,鸣鸠拂其羽。

    三候,戴胜降于桑。

    纸的历史

    纸的发明比较晚,因为在西汉以前纸还没有发明,那时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竹木

    简和缣(jiān)帛。1957年曾在陕西西安发现了西汉时代的“灞(bà)桥纸”,这

    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出土植物纤维纸。但从近代以来出土的数以万计的西汉竹简、木牍和帛书来看,当时纸的制造还未普及。1942年在甘肃居延所发现的古纸,它的制造年代大约与东汉的蔡伦同时。

    陆机《平复帖》帛书木简竹简

    据史书记载,东汉和帝时,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原料造纸,人

    称“蔡侯纸”。到了魏晋南北朝,造纸的技术已相当进步,现存的晋代陆机写的

    《平复帖》墨迹和许多六朝的写经,都是质地很好的麻纸。

    隋代写经

    宣纸是我国古代纸中最有名的一种,以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从唐代开始生

    产,一千多年来提供印书、写字、画画的载体,对科学文明有很大的贡献。造纸技术是中国人的重大发明,大约在东晋时代传入韩国、日本,在唐朝中期

    传入中亚,后来再传入欧洲、美洲。纸的种类及选用

    造纸的原料,共有麻、皮(树皮)、藤、草、竹五大类。唐代以前,麻是主要

    原料,唐代以后,用青檀树皮制造的宣纸因质地好而成为书画用纸的主流。它的特

    色是洁白度高,纸质柔软坚韧,吸墨性强,墨色层次多,不仅可以保存千百年,也

    能让纸上的墨色历久不变。

    宣纸的种类到了清朝已有近百种,比较有名的如玉版宣、五色笺、单宣、夹

    宣、罗纹宣、虎皮宣、泥金宣、蝉翼宣等。今天,最重要的宣纸产地是安徽泾县,用的原料是在青檀树皮中加入稻草。台湾埔里也生产宣纸,使用的原料是雁树皮,另加松树、杉树的木质部纸浆,品质优良。

    质地优良的宣纸深受书画家喜爱书画用的纸除了宣纸,还有棉纸和毛边纸,这两种纸的性能不如宣纸,但价钱

    低,可以在练习时采用,而书写作品时则大多用宣纸。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宣纸种类

    不少,有些是特别加工制成的,如色宣、水印宣、洒金宣等。

    各色宣纸水印信笺纸镇(又称“镇纸”)

    砚的历史

    砚是用来磨墨的,古代又写作“研”,研的意思就是磨,因此它的出现应当和

    笔、墨同时。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了石砚、磨石和墨块,可见秦代

    以前就使用砚了;1973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的汉墓中出土了一块石砚和磨石,在河

    北望都的汉墓壁画上,则画着一位书记官正在书写的情形,座位前就放着砚石等用

    具。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陶瓷砚,到了唐代,端砚、歙砚的开采、制作,使砚的天地

    里更加多彩多姿。端砚产于广东肇庆的端溪,歙砚产于江西婺源的龙尾山(古时候

    属安徽歙州),由于这两种砚不仅质地适合磨墨,色泽、纹理也具有特色,因此受

    到人们的喜爱。它不仅是实用的工具,也是文房中赏玩的工艺美术品。瓷砚

    端砚和歙砚到今天还在开采,市面上就可以买得到。此外,清代康熙皇帝时,曾以东北松花江里的石头制作“松花江绿石砚”。台湾产砚的地方在彰化二水的浊

    水溪上游一带,叫作“螺溪砚”。澄泥砚(宋朝)太史砚(抄手砚)赵孟頫的从星砚(元朝)旁边刻有砚铭砚的种类

    砚的种类很多,以产地和材质来分,有端砚、歙砚、洮河绿石砚、松花江绿石

    砚、澄泥砚、陶瓷砚、瓦砚、玉砚、螺溪砚、金沙砚等。

    端砚的特征有四:一是色泽以紫色为主;二是有自然的纹理和石眼;三是雕刻

    着各种图样及造型;四是经过文人艺术家收藏的砚大都刻有“砚铭”。

    端砚金沙砚(苴(jū)却砚)歙砚(鱼子纹)松花江绿石砚

    歙砚以青黑色为主,雕制的形状以方正的居多,也有配上浅的浮雕,纹理比较

    特别的有罗纹(像流水的纹路)、鱼子(细的颗粒点,像鱼卵)、金星、金晕、眉

    子等。

    洮河绿石砚产于甘肃。松花江绿石砚产于吉林,特点是雕工精巧,故宫博物院

    中就收藏了许多这种砚。

    澄泥砚是收集北方河水中的细泥,再入窑烧制。瓦砚是用古代建筑的屋瓦改

    制,流传的有西汉未央宫和东汉铜雀台的瓦砚。

    历代流传下来的砚相当多,现代也继续开采制作,要收集一方好砚是不困难

    的。砚的选择和使用

    砚的材质有很多种,但选砚应以石质为主,石砚中以端砚和歙砚最佳,因为这

    两种砚的石质细而润,容易发墨且不损笔毫。在砚的造型方面,比较实用的是圆形

    或方形,圆形(或外方内圆)的砚方便贮水和磨墨。

    上品的端、歙砚价钱高,是收藏赏玩的。近年来大量生产的圆形端砚和罗纹砚

    (歙砚的一种)以及台湾的螺溪砚,是初学书法者选购的对象。因为文房四宝中的

    笔、墨、纸都是消耗品,只有砚可以长久使用、保存,所以选择一方比较好的砚是

    有必要的。

    歙砚(罗纹)螺溪砚

    砚面应避免让尖硬的器物碰触受损。磨后的墨不可直立砚上,书写完毕应将砚

    上的残墨清洗干净,才不会使墨渣妨害研磨和伤害笔毫。砚台不用时可贮些清水,使石质保持温润;也可以加盖,防止灰尘污染砚面。陶砚瓦砚(汉朝未央宫)赏心悦目的文房清玩(1)

    以笔、墨、纸、砚为主,其他相关的用具为辅的文房器物,本来是以实用为目

    的,但自从书法成为古代文人们寄托性灵、抒发才情的艺术之后,文房器物在制作

    上的精致化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文房器物又称为“文房清玩”“文房清供”。文房是读书人、书画家思考和创

    作的场所,为了增进生活上的情趣与创作时的灵感,从古到今的文人、艺术家们大

    多费尽心力去搜集,那些摆置、收藏在文房中,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器物,都具有玲珑精巧、品位高雅的特色,因此被称为“清玩”或“清供”。

    文房是读书人、书画家思考和创作的场所荷叶螳螂水盂(红花芙蓉石巧雕)水滴(瓷器)

    赏玩文房器物的风气从宋代开始,清代达到了高峰,今天在各大小博物馆里的

    藏品中,文房清供可以说占了相当大的分量,而民间的古董店展示、出售的文房器

    具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年代久远、稀奇罕见、做工精良、质材高贵是它的价

    值所在。由于古今能工巧匠的倾力制作和文人艺术家的推广,文房清玩已是中国艺

    术品中独具特色的一项了。

    赏心悦目的文房清玩(2)

    文房器物包括笔、墨、纸、砚、笔架、笔床、笔筒、笔山、笔洗、墨床、水

    盂、水滴、砚屏、纸镇、臂搁、印石、印泥盒等,这些器物的质料有木雕、竹雕、玉石雕、漆器、象牙、陶瓷、金属……无论使用哪一种材料,都能发挥工艺美术的制

    作技巧和融合精致典雅的艺术品位。在这些主要器具之外,文房中的收藏品还包括茶壶、茶盏、茶匙、香炉、扇子、枕、古琴、棋、花瓶、雅石、景泰蓝、玉器、瓷

    器、图书、碑帖、墨迹、名画、青铜彝器、巧雕、如意、鼻烟壶、木雕家具等实用

    的或观赏的器物,这些都被称为文房清玩。清朝乾隆皇帝的文房——三希堂碑帖图书臂搁竹雕笔筒

    从历代文房清玩的发展,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对生活品质的讲究,今天我们虽然

    不容易再收集到“古董级”的文房器具,但是认识它们的特色和培养欣赏的兴趣,也能提高书法学习的乐趣,因为“写字是一件快乐的事”(于右任先生名言),如

    果再在周边摆放一些自己喜欢的收藏品,那不但赏心悦目,更可以乐此不疲了。

    印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6584KB,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