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5669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17日
第1页
第7页
第17页
第22页
第38页
第211页

    参见附件(1692KB,440页)。

     对批判性推理进行了简明扼要、跨学科的介绍,跨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将批判的推理技巧运用于其日常生活。以直截了当、不用行话的风格写成的本书,旨在教会学生们如何理清自己的感觉,仔细地评价并批判地思考这些感觉。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预览

    关于作者

    文森特·鲁吉罗(VincentRyanRuggiero),教授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德里校区的荣退教授,是国际公认的强调思维教学在教育中核心地位的运动之先驱。他在大学毕业以后曾经担任过四年工程师,主要从事时间和运动研究,致力于改进方法、设备和外观设计,并且进行标准的成本计划分析。这些经验赋予他对于创造性和批判的思考的独特视角,这个视角的基础不仅是认知理论,也在于实际的应用。随后数十年,他一直从事思维教学,写作了20余本著作、数个电视教学节目和数十篇文章。他在批判性思考上的创新性教科书,促进了许多年里思维课程标准的确立。最初出版于1975年,本书为其第八版。其代表作还有:《思维的艺术》(1984)、《成为批判的思考者》(1989)、《批判地思考伦理问题》(2007)等。他的许多书都出了多个版本,深受学生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顾肃,南京大学哲学与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哲学硕士、南京大学哲学博士。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人文学者,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等校高级访问学者。多年来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史、政治与法律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同时也从事人文通识教育、管理艺术与科学、成功学习等方面的教学和著译。用中外文发表研究论文和评论数百篇,主要代表著作有《科学理性论》、《自由主义基本理念》、《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史》、《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等。译著有《中国政治》、《美国政治文化》、《政治哲学导论》、《追求卓越》、《成功心理学》等。主编了“政治法律哲学”“大学文库”、“成功学习丛书”等学术和教学丛书。

    内容简介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本书在1975年首次出版时,认识上关注的主要焦点仍是主观性,即感觉。这个焦点是1960年代的传统,起先是对此前的理性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必要回应。事实上,它宣称“人不是机器”。他们不只是其全部心理的总和。他们还有希望、梦想和感情 ......

    超越感觉

    批判性思考指南

    (第8版)

    (美)文森特·鲁吉罗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前言

    本书在1975年首次出版时,认识上关注的主要焦点仍是主观性,即

    感觉 。这个焦点是1960年代的传统,起先是对此前的理性主义和行为

    主义的必要回应。事实上,它宣称“人不是机器”。他们不只是其全部心

    理的总和。他们还有希望、梦想和感情。任何两个人都不是完全一样的

    ——每个人观察世界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特有的方法。而且,人类忽

    视这种主观方面的任何一个观点都是一种扭曲。

    但是,尽管有这种价值,对感觉的这种关注也走得太远了。它像许

    多其他运动一样,开始作为对一种极端观点的反应,后来其本身变成了

    一种极端的观点。这种极端主义是忽视思考的结果。本书的意图即是为

    了弥补这一疏忽。第一版的导论对其理论基础的解释如下:

    对主观性的强调是为了纠正危险的过度简单化。但正是这

    种回应不能长期地避免造成一种更糟糕的情形——对思考的忽

    视。之所以糟糕,有两个原因。首先,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操

    纵的时代。大量叫卖广告和政治煽动者随时都准备好丰富的心

    理资源,利用我们的感情和下意识的需要来劝说我们相信:肤

    浅就是深刻,伤害就是有益,邪恶就是美德。而且感觉对这种

    操纵特别难以抵抗。

    第二,因为在事实上,在现代生活的每个重要领域——法

    律、医药、政府、教育、科学、工商业和社区事务——我们都

    受到一些严重而复杂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地收集和权衡事实和有根据的观点,审慎地思考各种结论和行为,从而明智地选择最好的结论或最恰当的行动……

    [今天的大学生]所受的训练不是去低估而是高估主观

    性。所以他不必沉溺于他的感觉,而是要学会如何挑选出感

    觉,判断外界影响将这些感觉塑造到何种程度,viii并且当这

    些感觉之间或者与他人的感觉发生冲突时,对其仔细地进行评

    价。总之,他

    (1)

    需要学会批判的思考。

    在许多人中存在一种令人遗憾的倾向,他们把感觉和思考

    看作是相互排斥的,强迫在它们之间作出抉择。在他们看来,如果我们集中关注其中之一,那就必须抛弃另一个。然而这是

    错误的想法。感觉和思考完全是互补的。感觉比较带有自发

    性,是形成结论的绝佳开端。而思考则比较深思熟虑,它提供

    了确认最佳和最适当感觉的方法。两者都是人的自然特质。

    但是,思考比感觉较少带有自发性。要让它良好地发挥功

    能,就需要系统化的方法和指导性的练习。

    自1970年代中期以来,对思维的一般看法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认为

    批判性思考是教育中应该予以重视的一个重要技能的观点,不再是少数

    人的看法。成百上千的人齐声呼吁,要求在现有课程中增加批判性思考

    的教学内容,甚至要求开设专门的思维类课程。人们几乎没有分歧地认

    为,新千年的挑战要求人的思维能够超越感觉,实现清晰、公正、批判

    的问题解决和决策。

    本版特点

    本版《超越感觉》保留了以往各个版本的基本结构。第一篇解释批

    判性思考发生的心理学、哲学和社会背景,描述提升这种思维的习惯和

    态度;第二篇帮助学生认识并克服思维中常见的错误;第三篇提供了一种处理这些问题的按部就班的策略。

    但是,我在保持整体设计结构时,也做了许多变动,这些变动大多

    根据评论者的有益建议而作出。

    ●在第一章中,有关时间和地点对个性之影响的讨论有所修改和扩

    充。

    ●在第二章中,关于剽窃的讨论扩展到包括它在职业中所造成的后

    果的事例。

    ●在第九章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视角错误——视角匮乏,并且扩充

    了关于无依据假定的部分。

    ●在第十章中,扩充了有偏见的证据考量的部分。

    ●在第十一章中,扩充了错误类比的部分。

    ●第一至第十三章表述了新的“不同的观点”议题。

    ●许多新的应用练习出现于本书。

    在过去,我一直努力遵循乔治·奥威尔的至理名言:“如果你能想到

    一个日常英语的对应词,那就决不使用外来语、科学术语或行话。”但

    这并非易事。当逻辑学者学会“以人为据”(argumentum ad

    hominem)、“不合逻辑的推论”(non sequitur)和“肯定后件”这些术语

    时,他们自然就要使用它们。这样做的理由促使他们自己强求我们:例

    如,“有非常准确的术语。不要加入刻意造作者的行列并且不让学生们

    接受这些术语。”对不重要的环节,我认可这种说法(例如,直到此前

    的那个版本,我还一直使用enthymeme,Men culpy等术语……我又提到它们了)。但是,我想使用这些术语难道真的是因为这些术语的准确性

    吗?我们这些教授喜欢炫耀自己的知识,或者我们不情愿学生们免受我

    们曾经被迫经受的那种挣扎(我们经受过,所以他们也应该经受),这

    难道是不可能的吗?在我看来,现代文化对我们的批判性思考设置了太

    多的障碍,实在不必再增设了。

    对这种简洁明了语言的采用有可能做得太过分吗?是的,而且有些

    人会认为,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推论”(inferences)这个术语

    而使用“结论”这一说法。但是,我虽尊重却不能同意这一看法。词典编

    撰者指出这些术语之间的区别十分微小,因此,不在这上面花时间似乎

    更加合理。出于有点不同的理由,我一有可能就避免使用价值 这个

    词。价值 一词是如此地与相对主义相联系,以致在此语境下使用它,有可能损害有关论证在性质上存在差别这一重要的观念。对许多学生来

    说,价值 一词激发了这样的想法:“每个人都有权拥有他或她的价值

    观;我的价值观对我而言是正确的,尽管它们也许需要不时地进行‘澄

    清’,但它们从不被质疑。”这种想法阻碍批判性思考。

    致谢

    我要向为本版的准备工作做出贡献的所有人表示感谢。特别要感谢

    评阅本书稿的人:

    John Augustine,Delta College

    Lori Ebert,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the Aamericas

    John Garcia,Cerro Coso Community College

    Michael Small,Shasta College我还要感谢Montcalm社区大学的Joel Brouwer;Riverside社区大学

    的Cynthia Gobatie;Cerro Coso学院的Anne Benvennti;Cumberland大学

    的Fred Heifner,Jr.;以及南印第安纳大学的Phyllis Toy。

    ————————————————————

    (1) 在1975年,人们仍普遍接受以“他”指代两性。目 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篇 背景

    第一章 你是谁?

    时间和地点的影响

    大众文化的影响

    操纵的“学问”

    心理学的影响

    成为个体

    应用练习

    第二章 什么是批判性思考?

    心智、大脑,抑或两者兼有?

    批判性思考的定义

    批判性思考者的特点

    直觉的作用

    批判性思考的基本活动

    批判性思考与写作

    批判性思考与讨论

    避免抄袭

    应用练习

    第三章 真理是什么?

    究竟始于何处?

    不完善的感知

    不完善的记忆有缺陷的信息

    即使最明智的人也会出错

    真理是发现的,不是创造的

    应用练习

    第四章 认知意味着什么?

    认知的必要条件

    检验你自己的知识

    我们如何知道

    为什么认知是困难的

    一个警示故事

    信仰是一种形式的知识吗?

    知识的障碍

    应用练习

    第五章 你的观点有多少根据?

    可能出错的观点

    关于道德问题的观点

    甚至专家也可能出错

    错误的种类

    有见识的对无见识的观点

    形成正确的观点

    应用练习

    第六章 证据是什么?

    证据种类

    个人经验

    未公开的传说

    公开的报道

    目击者证言名人证言

    专家意见

    实验

    统计资料

    调查

    正规观察

    研究评述

    评价证据

    “充分”证据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应用练习

    第七章 什么是论证?

    论证的各部分

    评价论证

    比较困难的论证

    应用练习

    第二篇 易犯的错误

    第八章 基本问题:“我的更好”

    自我中心的人

    族群中心的人

    控制“我的更好”的思维

    应用练习

    第九章 立场的错误

    视角匮乏

    无根据的假定

    要么要么观念

    盲目遵从

    绝对主义相对主义

    支持或反对变化的偏见

    应用练习

    第十章 程序错误

    有偏见的证据考量

    双重标准

    草率的结论

    过度概括和刻板成见

    过度简单化

    事后归因谬误

    应用练习

    第十一章 表达的错误

    自相矛盾

    循环论证

    无意义的陈述

    误用权威

    错误类比

    非理性的诉求

    应用练习

    第十二章 反应的错误

    自动拒绝

    转换话题

    转移举证责任

    “稻草人”

    攻击批评者

    应用练习

    第十三章 错误组合立场的错误

    程序的错误

    表达的错误

    反应的错误

    简单的错误组合

    有关术语的明智观点

    应用练习

    第三篇 策略

    第十四章 知道你自己

    批判性思考的详细目录

    使用你的详细目录

    挑战与回报

    应用练习

    第十五章 敏锐地观察

    观察人

    科学和医学中的观察

    应用的范围

    变得更敏锐

    反思你的观察

    应用练习

    第十六章 选择一个议题

    基本原则:少是多

    如何限定一个议题

    样本议题:色情文艺

    样本议题:拳击

    样本议题:青少年犯罪

    进一步收拢议题应用练习

    第十七章 进行探究

    处理不确定的结果

    到何处寻找信息

    问题的背景

    事实和统计资料

    关于人的信息

    关于英语语言的信息

    报纸、杂志和期刊上的文章

    书籍

    电脑数据库和摘要检索服务

    因特网

    集中于焦点

    多少探究才够充分?

    处理长篇材料

    应用练习

    第十八章 形成判断

    评价证据

    评价你信息来源的论证

    作出重要的区分

    判断的表达

    力求一个平衡的观点

    处理可能性

    让你的主语适当地具体

    使你的谓语准确

    包括所有适当的限定语

    避免夸大其词应用练习

    第十九章 说服他人

    说服的指导原则

    一个缺乏说服力的表述

    一个有说服力的表述

    应用练习

    索引导论

    《超越感觉》是为了向你介绍批判性思考这一主题而撰写的。因为

    在大多数小学和中学里从未讲过它,所以,这一主题对你也许是崭新

    的。事实上,直到相当晚近时期,许多大学也还没有教授这一科目。在

    过去的40年中,我们主要强调的是主观性而非客观性,是感觉而非思

    考。

    但是,在过去的20年里,许多美国学校里的学生批评了这种对批判

    性思考的忽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工商业领导者以及职业人士,竭力促请发展新的课程和教材,以弥补这种忽视。

    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你学什么专业,批判性思考都将是你在大学学

    习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你的课外作业的品质,你在职业生涯中的努

    力,你对社区生活的贡献,你对个人事务的处理——所有这些都取决于

    你解决问题和所作出决定的能力。

    这本书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它将帮你理解像个性、思

    考、真理、知识、观点、根据 和论证 等重要概念,并且克服阻碍批判

    性思考的态度和观念;第二部分是“易犯的错误”,将教你识别和避免思

    维当中最常见的谬误;第三部分是“策略”,将帮你获得解决问题和议题

    的各种技巧。这一部分既包括确认和克服你个人智识上的弱项的窍门,也包括一些更有观察力、澄清问题、进行探究、评价根据、分析他人观

    点并作出合理判断的技巧。在每一章的结尾,你将看到许多应用练习,用以激发你的批判性思

    考并帮助你训练自身的技巧。这些练习包含了一些针对本章的或永久性

    的问题和议题。前十三章中每章最后的应用练习要求你考察这样一个特

    别重要的议题,有见识的意见在此议题上发生了分歧。

    有时,学生认为一本教科书应逐页阅读,超前阅读会违反一些不成

    文的规则。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生的知识背景各不相同;对某个课

    题,一个学生了然于心,另一个学生可能模糊不清,而第三个学生则可

    能全然无知。无论何时当你需要或想提前查阅后面章节的解释,你都可

    以径直去做。假设你提出了一个陈述,而你的朋友说:“这是不折不扣

    的相对主义。”如果你不能确定它的准确含义,那就翻到本书末尾的索

    引,查看“相对主义”,然后找到该词条所标注的页码,弄个明白。

    说到与每章结尾的应用练习相关的概念和步骤,在这些情况下提前

    阅读是特别明智的。剽窃就是这样一种概念。如果你还不完全清楚构成

    剽窃的要件,为什么在大学里剽窃是不可接受的,以及如何避免它,那

    现在就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它,找到第二章结尾的“避免剽窃”这一标题。

    同样,如果你未如你利用图书馆和因特网检索那样熟练地进行查找,你

    现在就去阅读第十七章,那将是一个好主意。这样做可以使你节省很多

    时间并且有效地完成课外作业。第一篇 背景

    任何一个想精通某项活动的人,首先必须知道它的工具和规

    则。这对于批判性思考,就如同打高尔夫球、做木工、驾驶飞机或

    做脑外科手术一样真确。但是,在批判性思考中,工具不是物质的

    客体,而是概念,其规则支配的是头脑而不是身体的运作。

    本篇主要探讨七个重要概念——个性、批判性思考、真理、知

    识、观点、证据和论证。每章讨论一个概念。这些概念大多为人所

    熟知,以至你也许会疑惑:考察这些概念是否有意义?答案是肯定

    的,其理由有三:第一,对这些概念的普遍看法是错误的;第二,无论谁仔细考察这些概念,总会赢得新的见识;第三,你越是透彻

    地了解这些概念,就越能精通于思维。第一章 你是谁?

    假如有人问:“你是谁”,回答姓名会是足够简单的方式。但是,如

    果此人想了解有关你是谁的所有情况,那这个问题就比较难以回答了。

    显然,你将不得不给出有关你身高、年龄和体重的所有细节。你也不得

    不说出你的情感和喜好,甚至是你从未与任何人分享的秘密——你对情

    人的爱恋;你渴望取悦你所交往的人;你对姐夫的厌恶;你对所喜欢的

    饮料、服装品牌和音乐的忠心。

    也不能忽视你的态度——对一个日益复杂化的问题失去耐心,对一

    些课程的反感,对身处高处、对狗、对公开场合讲话的惧怕。这个清单

    还可再开列下去。但为了完整起见,它将不得不包括你所有的特征——

    不只是身体方面的,还包括感情和智力方面的。

    当然,提供所有这些信息相当地会是家务杂事。但是,假设这个提

    问者仍然好奇并继续问道:“你是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如果你还

    有耐心,你也许可能这样来回答:“我变成这样是由于我自己的选择,由于我考虑了其他情感、喜好和态度以后作出的抉择。我所选择的这些

    特质最适合我的风格和个性。”这种回答足够自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

    是真确的。但在更大的意义上说,事实并非如此。世界对我们的影响远

    远超出了我们大多数人的认识。时间和地点的影响

    你不仅是一个特殊生物种类“智人”的成员,而且存在于该物种历史

    的一个特定的时间,生存在地球上的一个特定的地方。这个时间和地点

    是由具体的环境、理解、信仰和习惯所限定的,这些都限制了你的经

    验,并影响你的思维模式。如果你生活在殖民地时期的美洲,那你可能

    不会反对禁止妇女从事陪审团工作、签订合法契约、拥有财产或参与投

    票的做法。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你也许不会反对父母不让儿童接受教

    育并雇佣他们每天工作16小时,你也不会关心他们青春期的特别需要。

    (到1904年,青春期的概念才面世。)

    [1]

    如果你成长于中东,那你与人交谈时的站立距离会比你在美国时近

    得多。如果成长于印度,那你也许会完全适应由父母选择你的配偶。如

    果你的母语是西班牙语而且英语知识逊色,那么你可能会被某些英语俗

    语弄糊涂了。詹姆斯·亨斯宁(James Henslin)提供了两个如此困惑的有

    趣事例:雪佛莱诺瓦(Chevrolet Novas)汽车最初在墨西哥销售很不

    畅,是因为no va 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它开不动”;柏杜鸡(Perdue

    chicken)一度遭受舆论质疑(甚至更糟),因为该公司的口号“硬汉也

    能做出鲜嫩的鸡肉”在西班牙语中变成了“雄起的男人也能让鸡变得可

    爱”。

    [2]

    成长于欧洲、亚洲或南美的人拥有非常不同的守时观念。正如丹尼

    尔·古尔曼(Daniel Goleman)所解释的,“迟到5分钟虽然晚了,却是在

    美国商务会面时可容忍的,但是,在阿拉伯国家,迟到30分钟是正常

    的。在英国,一个人受邀进晚餐,5到15分钟属于‘恰当’的迟到时间;一

    个意大利人也许会迟到两个小时;埃塞俄比亚人会更迟;爪哇人甚至根

    本不来。”

    [3]

    不同的文化渊源也会意味着不同的食物口味。你也许不喜欢纽约客牛排和法国薯条,而是渴望“活猴脑”或者“用干骆驼粪熏

    制”、“用鲜骆驼血冲洗过的”骆驼奶酪饼。

    [4]

    社会学家伊安·罗伯逊

    (Ian Robertson)简明地总结了全球饮食差异之大:“美国人食用牡蛎却

    不吃蜗牛。法国人食用蜗牛却不吃蝗虫。祖鲁人食用蝗虫却不吃鱼类。

    犹太人食用鱼类却不吃猪肉。印度人食用猪肉却不吃牛肉。俄罗斯人食

    用牛肉却不吃蛇类。中国人食用蛇类却不吃人肉。新几内亚人认为人肉

    鲜美。”

    [5]

    总之,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或文化背景下,会使你成为一个不同的

    人。即使你叛逆你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价值观,它们仍然会代表你生活

    的环境——换句话说,它们依然会影响你作出的反应。大众文化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家庭和教师是对孩子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

    响源。但是在今天,大众文化(广播媒体、报纸、杂志和流行音乐)的

    影响力往往更大。

    到18岁时,一名普通青少年在教室累计度过了11000小时,而在电

    视机前花费了22000小时。他或她大概花费13000小时做课程作业,但看

    商业广告的时间却超过了75万小时。同一个人到35岁时,做作业的时间

    少于20000小时,但看电视的时间接近45000小时,看商业广告的时间则

    接近200万小时。

    大众文化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只需考

    虑媒体通常使用的形式和策略就行。现代广告通常以标语口号和名人推

    荐来对公众狂轰滥炸。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诉诸人们的情感,创造对产品

    和服务的人为需求。结果,许多人对这些诉求形成了情绪化地、冲动

    地、笨拙地作出反应的习惯。而且,他们还往往获得这样一些价值观,它们与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教导的价值观大相径庭。广告经常描绘消遣比

    工作更让人满足,自满比自制更令人渴望,物质主义比理想主义更有意

    义。

    电视节目制作人运用频繁的场景转换和感官诉求(如汽车碰撞、暴

    力和性邂逅),以维持观众的兴趣不减。然后,他们频繁地插播商业广

    告。本书作者分析过电视观众所承受的注意力转移。例如,在电视剧

    中,注意力转移或许包括镜头角度的改变

    (1);故事线索从一套性格特

    征(或陪衬情节)向另一套性格特征的转变,或者从当前场景切换到过

    去场景(闪回),或切换到幻想情景;切换到“插播新闻”或商业广告,从一个商业广告切换到另一个商业广告,然后回到电视节目。而且,注

    意力的转移也有可能发生在商业广告之内 。我发现每小时的切换多达

    78次,这还不包括商业广告之内的切换。每15秒钟商业广告内的切换次

    数从6次到54次不等,平均大约为17次。注意力转移的总次数超过了每

    小时800次,或每分钟超过14次

    (2)。

    这种控制使许多人不能形成一种成熟的注意力跨度。他们期望教室

    和工作场所也提供像电视中得到的同样的连续刺激。当然,这种要求是

    不可能满足的,当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说老师们枯燥无味,他们的

    工作不能让人满意。因为人们很少有耐心读完一本需要思考的书籍,所

    以许多出版商就用名人写的轻松消遣之作代替严肃的书籍。

    甚至当一些严肃书籍的作者真的出版著作之时,在推销性访谈中,也经常要求他们作出简短的、戏剧性的回答,有时不惜牺牲准确性。一

    位指导作家参加脱口秀的教练向他的一个客户建议:“如果我问你预算

    赤字是好事还是坏事,你不该说,‘嗯,它刺激了经济但也增加了负

    担。’你必须说,‘这是个多好的主意!’或者‘这是个可怕的念头!’回答

    哪一个倒无所谓。”

    [6]

    (即“不要给出一个平衡双方的答案。而要给出

    一个非常简化的答案,因为这会让你受到关注”。)

    印刷媒体也追求这种轰动效应。正如一位报纸编辑所说:“在1到10

    分的尺度内,新闻记者一直试图找1分和9分的人,而不是大多数人实际

    所在的从3分到7分的人(比较一般的位置)。”

    [7]

    另一位新闻记者认

    为:“新闻正在变得观点多于已证实的事实。新闻记者正在滑入娱乐之

    中,而不是告知我们需要了解的已证实的事实。”

    [8]

    今天,政客比新闻记者更加让人生厌地操控人民。政客不是表达他

    们的思想,而是调查人们想什么,并且假装分享人民的看法。许多政客雇人做民意调查,并集中关注一些群体去研究将可“销售”什么样的信

    息。他们甚至走得更远:测试一些词语的影响力——这就是我们近来听

    到如此多有关“信任”、“家庭”、“性格”和“价值”等词语的原因。政治学

    教授拉利·萨巴托(Larry Sabato)说,在弹劾克林顿的审判中,总统的

    顾问们一再使用私生活 这个词——詹姆斯·卡维尔(James Carville)在

    一次4分钟的演讲中使用了6次——因为他们知道,这一词语可以说服人

    们相信,总统在宣誓后说谎无足轻重。

    [9]操纵的“学问”

    毫无疑问,影响他人思想和行为的做法自古就有。但是,直到20世

    纪早期,俄罗斯心理学教授伊万·巴甫洛夫发表他有关条件(后天习得

    的)反射的研究成果后,操纵才成为一门学问。巴甫洛夫发现,喂狗时

    摇铃,可以使狗形成一听到铃声就流口水的习惯,甚至在没有食物给它

    时也是如此。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John Watson)对巴甫洛夫的发

    现印象深刻,并将该成果运用到人类行为的研究上。在沃森最著名的试

    验中,他让一名婴儿去触摸一只实验室的老鼠。开始,这名婴儿并不害

    怕。随后,当这名婴儿一伸手触摸这只老鼠时,沃特森就用锤子敲打金

    属,于是这名婴儿变得恐惧起来并大哭。最后,这名婴儿不仅一看到老

    鼠就哭,而且一看到有皮毛的东西(比如玩具动物)就哭

    (3)。沃森的

    研究使他赢得了“行为主义之父”的头衔。

    沃森将行为主义原理应用于广告一事则鲜为人知。他职业生涯的后

    期花在为广告机构的工作上,他很快发现,对消费者最有效的吸引不在

    思维而在情感。他建议广告商“告诉[消费者]某些与惧怕联系起来的

    事情,将会引起中等程度愤怒的事情,唤起爱慕或爱恋反应的事情,或

    激起一种深度心理或习惯性需要的事情”。他对消费者的这种态度,也

    许最好地体现在他为百货商店经理所做的一份报告中:“消费者对于制

    造商、百货商店和广告机构的意义,就像青蛙之于生理学家的意义。”

    [10]

    沃森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这个报纸和电台的时代介绍了这些策

    略。自电视出现后,这些广告策略变得更加成熟和有效,以致许多承担

    政治和社会任务的个人和团体均采纳了这些策略。这些策略得以奏效,有许多原因,主要原因是人们确信自己不会被控制。正像许多研究者所表明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例如,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指

    出,只是通过改变系列中的词序,人们的反应就能发生变化。他要求研

    究的参与者用一系列形容词来评价一个人。当他把褒义形容词放在第一

    位时——聪慧、勤奋、冲动、批判的、固执、妒忌——参与者给出了积

    极的评价。当他调换这些词的词序,把妒忌放在第一位,把聪慧放在最

    后一位时,他们给出了消极的评价。

    [11]

    同样,研究人员还表明,人的记忆也可以被控制。提问的方式可以

    改变一个人的记忆细节,甚至使一个人回忆起从未发生的事情!

    [12]

    当然,广告商与承担政治和社会任务的人们并不满足于激发情感或

    把一些观念根植于我们的头脑,他们还试图通过一遍遍重复这些观念来

    强化这些印象。人们越是多次地听到一个口号或“论据”,对它就越是耳

    熟能详。很快,它就与那些经过慎重考虑的思想难以区分。令人悲哀的

    是,“这种包装方式往往是如此有效,以至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不能

    作出自己的决定。相反,他要把这些包装过的观点输入自己的头脑中,多少有点像把磁带放进录音机。然后在任何合适的时候,他就按键‘回

    放’这个观点。他不必进行思考就以认可的方式这样做了。”

    [13]

    我们视

    为最珍贵的、并且以最大的热情捍卫的许多信仰,也许就是以这种方式

    根植于我们头脑中的。

    许多年以前,哈利·欧弗斯特里(Harry A. Overstreet)注意到“舆论

    就像自然气候,它是如此地广泛深入人心,以至那些生活于其中、不知

    道其他观点的人视之为理所当然。”

    [14]

    大众文化的提升和操作手段的复

    杂用法使得这些洞见在今天比过去更有意义。心理学的影响

    我们时代的社会和心理学的理论对我们的信念也产生了影响。在几

    十年前,提请人们要自律、自我批评和自谦。提请他们践行自我否定,期望有自知之明,以一种确保维护其自尊的方式来行事。自我中心被视

    为恶行。他们被告知:“努力工作可带来成就,而这又可带来满足和自

    信。”大体而言,我们的祖父母们把这些教导内化吸收了。他们以自己

    的行动来尊重这些教导时,就会感到自豪;他们不尊重这些教导时,就

    会觉得可耻。

    今天,这些理论都发生了改变——事实上,几乎正好颠倒了过来。

    自尊,曾被19世纪讽刺作家安布罗斯·毕尔斯(Ambrose Bierce)界定

    为“一种错误的称赞”,现在却被认为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要求。自我中心

    已从恶行变成了美德,那些为帮助别人而献出生命的人,曾被认为是英

    雄或圣洁的人,现在被说成是患有“取悦他人的疾病”。成功和幸福的规

    则始于自我感觉良好。学校里表现差的学生,不能应付工作挑战的人,浪费钱物的人,违法的人——所有这些人一般都被诊断为缺少自尊。

    此外,就像我们的祖父母们内化吸收了他们时代的社会和心理学的

    理论一样,当代大多数美国人也已经内化吸收了自尊的讯息。我们听到

    人们在喝咖啡时谈论它,在脱口秀节目中无休止地提到它。对自尊信条

    的质疑通常都会遭到反对。

    然而,难道自尊理论不是自明的吗?不是。对我们能力的负面感知

    自然会阻碍我们的行为。马克斯韦尔·莫尔茨(Maxwell Maltz)博士解

    释了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改变学生的自我形象而提高这些孩子成绩的令

    人吃惊的结果。这位教育工作者观察到,当孩子们觉得自己在某个课目上表现愚笨(或者在各科都愚笨)时,他们就会无意识地以行为去证实

    这种自我形象。他们觉得自己愚笨,所以行动也表现得如此。这位教育

    工作者推断出,正是这种失败主义的态度而不是能力上的任何缺陷破坏

    了他们的努力,因而着手改变他们的自我形象。他发现,当他做到这一

    点时,他们就不再表现得愚笨了 。莫尔茨从这个及其他例子中得出结

    论:我们的经验能对我们产生一种自我催眠的作用,这意味着一种有关

    我们自己的结论,从而保全我们将其变为现实。

    [15]

    自尊的许多提倡者比莫尔茨关于自信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的论证走得

    更远。他们主张,并不存在自尊太多这样的情况。研究成果未能支持这

    个主张。例如,马丁·塞利曼(Martin Seligman),一位杰出的研究型心

    理学家、所谓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人,援引了重要的证据表明,现代

    对自尊的强调并没有解决 个人和社会的问题,包括抑郁,而是引起 了

    这些问题。

    [16]

    莫尔茨在研究文献中指出,信心的缺乏妨碍人的表现,这是一个有

    价值的洞见。但这样的研究并未解释更加普遍的自尊概念为何变得如此

    占主导地位。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像阿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这样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的研究工作之日益普及。马斯洛描

    述了他所说的以金字塔形式表示的人的需求层次,生理需要(吃、喝)

    在其底层。在它之上依次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关爱的需要、自尊和认

    可的需要、美学和认知的需要(知识、理解等);在金字塔的顶端是自

    我实现的需要,或者叫实现我们潜力的需要。对马斯洛来说,低级需要

    必须在高级需要之前得到实现。容易看出,从马斯洛的理论如何得出自

    尊的观念必须先于成就这一结论。

    但是,也许还可采纳其他不同的理论。最著名的一个就是澳大利亚

    的精神病学家维克特·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的理论。这种理论提出的时间与马斯洛的理论大致相同,它以弗兰克尔的专业实践和他在希特

    勒集中营的经历为基础。弗兰克尔认为,人的一种需要高于自我实现:

    自我超越 ,这就是提升到超出狭隘的自我专注的需要。根据弗莱克尔

    的理论,“原始的人类学事实[是],人总是被引导,指向自身之外的

    某件事或某个人:指向要实现的某个意义或相遇的另一个人、从事的某

    项事业、爱上的某个人。”一个人“通过忘掉自己和奉献自身、忽视自身

    并关注外界”才成为完整的人。

    在弗兰克尔看来,把自我实现(或幸福)作为我们追求的直接目

    标,终究会适得其反;这种意图只是作为“自我超越非预想的结果”

    [17]

    发生时才能实现。弗兰克尔认为,对生活的恰当看法不是它能给予我们

    什么,而是它从 我们这儿期望什么;生活就是每天(甚至是每小时)

    询问我们,要求我们承担“找到生活问题的正确答案的责任,完成生活

    不断地向[我们每个人]提出的任务”

    [18]。

    根据弗兰克尔的理论,意义的发现包括“感知现实中蕴藏的可能

    性”,寻求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也许可以提升[一个人]

    生存的意义”。但是,这样的感知和寻求因为集中关注自我而受挫:“只

    要现代的文献限于并满足于自我表达(不要说自我展示了),那它所反

    映的是其作者空洞的、荒谬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它也创造了荒谬。鉴

    于意义必须被发现而并非不能被发明这一事实,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感觉是不可以创造的,而可以完好创造的却没有意义。”

    [19]

    无论我们是否完全同意弗兰克尔的观点,有一件事情是清楚的:如

    果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强调的是弗兰克尔的理论而不是马斯洛和其他人本

    主义心理学家的理论,那么,当代美国文化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所有

    人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都会受到影响——我们只能想象这种影响有多

    深远。成为个体

    鉴于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的,我们应如何看待个性?不是把它视为

    我们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赢得的 。

    个性始于这样的认知:不可能逃脱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个性的本质就

    是警惕。下面的指导原则将帮助你达到这一点:

    1.把你对任何人、议题或情势的第一反应看作是尝试性的。 无

    论它多么吸引人,在你未考察它之前,都不要接受它。

    2.判断你为什么会作出这种反应。 考虑你是不是借鉴自其他人

    ——父母、朋友或者名人、电视中虚构的角色。如果可能,确定是什么

    特定的经验影响你作出这样的选择。

    3.考虑你有可能对这个人、议题或情势作出的其他可能的反应。

    4.询问你自己是否还有其他比你的第一反应更恰当的反应 。你

    在回答时,排除你的制约条件的影响。

    为了确保你将真正成为而不仅仅宣称是一个个体,将这些从头到尾

    贯穿于你对这本书的学习,贯穿于你的日常生活。应用练习

    说明:发展你的思维(和写作)技巧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在日志上

    记下你的观察、疑问和想法;如果时间允许,再反思你记录下的东西

    ——考虑所观察到的东西的意义和应用,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仔细阐述

    这些想法(在合适时质疑这些想法),记录下你的洞见。一本便宜的装

    订好的笔记本或螺旋式装订活页的笔记本就很管用。一个好方法是把你

    最初的观察、问题和想法记录在页的左侧,留下右面的空白供以后分析

    和评论用。这种反思过程的价值是如此之大,以至你应当考虑坚持写这

    样的日志,即使你的导师没有把它当作课程的一个正规部分。

    1.做一个简单的像本章所描述的注意力转换研究。在录像机上播

    放半小时的节目。然后倒带播放两次,第一次数一下节目中商业广告以

    外的切换次数,第二次只数一下商业广告中的切换次数。完成这些必要

    的计算,准备在课堂上交流你的研究结果。

    2.思考应用练习1的结果。写下几段文字来讨论这些发现对教育、工商业和家庭生活的意义。

    3.许多人乐于为特制的饮用水每加仑支付6或7美元,却为每加仑

    汽油支付3美元而怨声叹气。你在本章中读到的任何内容有助于你了解

    为什么会如此吗?

    4.想象一下,如果弗兰克尔所强调的自我超越(和个人责任),而不是马斯洛所强调的自我实现和大众文化所强调的自尊,在过去30年

    里占据了主导地位,那美国将会有何不同。尽你所能地列出我们社会今

    天有可能不同的许多方面,并对每一个方面是有益还是有害进行评论。准备在课堂讨论时解释你的观点。

    5.观看一个音乐电视频道(MTV、VH1、CMT、BET)至少一个

    小时。分析剧中是如何刻画男人和女人的。注意重要的细节。例如,观

    察是否把男人描述得比女人更多地充当强人角色,是否把女人刻画成男

    人欲望的对象。判断所传递的态度和价值观是什么。(你也许希望你正

    在观看的录像带是这样的,即你可以回顾已看过的,定格重要的画面以

    供更仔细的分析,并记下你的观察心得,以备以后参考或课堂观看和讨

    论。)

    6.假设你问一个朋友:“你是如何获得你特有的认同因素——你的

    情感、偏好和态度的?”然后假设你的朋友回答:“我是一个个体。无人

    能够影响我。我做自己的事情,我选择了适合我的情感、偏好和态

    度。”你会如何向这位朋友解释你在本章学到的东西?

    7.问你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在10张不同的纸片上写下10个

    答案。用本章的前三节来帮助你组织你的回答。把这些纸片按照它们对

    你的重要程度排序。哪一个自我描述对你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8.指出那些塑造了你的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素。务必包括特

    殊的和一般的、微妙的和明显的影响因素。其中哪一个对你的影响最

    大?尽可能准确地解释这些影响。

    9.记下你对下列每条陈述的直接反应。然后运用本章提出的有关

    实现个性的四条指导原则。

    a.应该要求医务工作者进行HIVAIDS测试。

    b.应当禁止儿童参加选美和才能测试。

    c.应当允许像三K党(Ku Klux Klan)这样的极端主义团体在公共场所举行集会或在城市的街道上游行示威。

    d.大一学生作文应当成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

    e.对运动员应当进行合成代谢类固醇的药物检验。

    f.在高校的生物课上应当讲授创世说。

    g.一夫多妻制应当合法化。

    h.选举投票的年龄应当降低到16岁。

    i.监狱制度应该更多地强调对犯人的惩罚而不是他们的

    改过自新。

    j.医生和临床医师在对未成年人开列避孕处方时应告知

    其父母。

    k.如果妻子比丈夫赚钱多,那这个男人的自尊就会受到

    严重伤害。

    l.女人喜欢依赖于男人。

    10.小组讨论练习 :与两三个同学讨论应用练习8中的几个陈述,运用本章提出的有关实现个性的四条指导原则。准备与全班同学交流你

    所在小组的想法。

    不同的观点

    下面是对一个重要的不同观点的总结。读完这个陈述后,利用图书

    馆或网络,找出有见识的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确保能覆盖各种观点。

    然后评论每个观点的强项和弱项。如果你的结论是其中一个观点完全正

    确而其他观点都是错误的,那请解释一下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如

    果(也是更有可能的 )你发现一个观点比其他观点更有洞见,但这些

    观点都提出了某些有根据的论点,那就构建一个综合了 所有各方洞见

    的你自己的观点,并且解释为什么这一观点是所有观点中最合理的。在作文或口头报告中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表述你的回答。

    被捕获的恐怖分子应当在军事或刑事法庭上审判吗?当美

    国决定用古巴关塔那摩湾的军事基地拘押在伊拉克战争的战场

    上捕获的人员时,许多人抗议这个决定。一些人认为,被捕的

    人员应当被视为刑事犯而非战俘,并获得美国宪法对所有受指

    控的人所保障的权利。另一些人主张把这些人划入战俘人员并

    依据1949年日内瓦公约的规定来对待他们。政府决定的支持者

    们反对这两种意见,辩称被俘的恐怖分子既非罪犯也非军人,而是“非法武装分子”,并且指出,任何其他的身份指认会给美

    国增加负担,它使得美国难以与恐怖主义作战,并且威胁国家

    安全。

    借助GOOGLE(谷歌)搜索引擎检索“被捕的恐怖分子身份”开始你

    的分析工作。

    ————————————————————

    (1) 这通常用两台或更多摄像机来完成,从一台摄像机切换到另一台摄像机。

    (2) 每小时大约有11分钟的商业广告,准确的时间依电视网络或节目而变化。因此,按每

    分钟4次的速率计算,每小时商业广告的总数为44次。这样算起来,商业广告以外的转换为78

    次,加上商业广告内的748次(每个广告17次乘以每小时44次广告),总计为826次转换。

    (3) 当代伦理准则不允许将孩子用于这样的试验中。

    [1] James M.Henslin,Sociology:A Down-to-Earth Approach ,7th ed.(New York:

    Pearson,2005),pp.87,302.

    [2] Henslin,Sociology ,p.401.

    [3] Dianiel Goleman,Vital Lies,Simple Truths (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85),p.209.[4] Henslin,Sociology ,pp.5,56.

    [5] 引自David G.Myers,Social Psychology ,4th ed.(New York:McGraw-Hill,1993),pp.186-87.

    [6] 引自James Fallows,Breaking the News:How the Media Undermine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96),pp.117-18.

    [7] Cole Campbell,editor of the Norfolk Virginian-Pilot ,引自James Fallows,Breaking the

    News:How the Media Undermine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96),p.246.

    [8] Ellen Hume,commentator,on Reliable Sources ,CNN,June 22,1999.

    [9] Larry Sabato,出现于电视节目60 Minutes ,CBS,July 4,1999.

    [10] Diane F.DiClemente and Donald A.Hantula,“John Broadus Watson,I-O

    Psychologist,”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http:siop.orgtipbackissuesTipApril00Diclemente.htm.

    [11] 引自Richard Nisbett and Lee Ross,First Impressions.Human Inference:Strategies and

    schortcomings of Social Judgment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0),p.173.

    [12] 例如见Elizabeth F.Loftus,Eyewitness Testimony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1996).

    [13] Mortimer J.Adler and Charles Van Doren,How to Read a Book ,rev.ed.(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72),p.4.

    [14] Harry A.Overstreet,The Mature Mind (New York:Norton,1949,1959),p.

    136.

    [15] Maxwell Maltz,Psycho-Cybernetics (New York:Pocket Books,1969),pp.49-53.

    [16] Martin E.A.Seligman,Learned Optimism: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Life ,2d ed

    (New York:Free Press,1990,1998),p.288.

    [17] Viktor Frankl,The Unheard Cry for Meaning (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78),pp.35,67,83.

    [18] Viktor Frankl,Man's Search for Meaning (New York:Washington Square Press,1963),pp.122-23.

    [19] Frankl,Unheard Cry ,pp.39,90,95.第二章 什么是批判性思考?

    亚瑟读一年级时,老师指导全班同学进行“思考”,她说:“现在,同学们,我知道这个问题比我们一直在学的东西有点难度,但是,我将

    给你们额外的几分钟去思考它。现在开始思考吧。”

    亚瑟不是第一次听到这话,他在家里已经听到好多次了,但他始终

    弄不清这种方法。老师似乎要求的是某项特殊的活动,是他应该知道如

    何开始和停止的某件事情——就像他父亲的汽车一样。“嗯,嗯,嗯”,他嘟囔着发出声响。因为他的困惑,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发出响声。

    “亚瑟,请不要出声,开始思考。”

    他感到尴尬,不知所措,于是低下头,看着课桌。然后,他透过眼

    角的余光,注意到旁边的小女孩正盯着天花板。“也许这就是你开始思

    考的方法”,他猜测道。他判定其他同学可能在去年已学会如何思考,那时候他正因为麻疹在家养病。于是,他也盯着天花板。

    亚瑟上小学和中学时,数百次地听到同样的要求。“不,这不是答

    案,你没有思考——现在思考! ”偶尔,他会听到特别自怜的老师大声

    地对自己说:“我到底做了什么才得到这种报应?他们在小学不再教孩

    子们什么东西了吗?你们这些人不关心思想吗?思考,该死的,思考。”

    于是,亚瑟感到对整件事有些内疚。显然,这种思考是一项他还未

    学会的重要活动。也许他缺少脑力。但他足够聪明。他曾看着其他同

    学,仿效他们的做法。只要老师开始要求思考,他就振作精神,皱起眉头,挠头托腮,凝视空旷处或是天花板,默默地对自己重复说:“让我

    们考虑一下,我已经开始对此思考了,思考,思考(我希望他不要叫到

    我),思考。”虽然亚瑟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这也正是其他同学对自

    己所说的。

    你的经历也许与亚瑟相似。也就是说,许多人可能只是告诉你去思

    考,却根本未解释思考是什么,以及一名好的思考者具备什么样的品

    质,而这是差的思考者所缺乏的。如果事实如此,那你就有很多同伴。

    广泛、有效的思维训练是例外而非常规。这个事实及其令人遗憾的结果

    是由对人的生存条件卓有成果的观察家们所做的下述评论得出的:

    对我来说,生活中最有趣和令人震惊的矛盾是:一方面,几乎所有人都不断坚持“逻辑”、“逻辑推理”和“合理推理”;另

    一方面,他们却不能表现出这种能力,当别人表现出来时也不

    愿接受之。

    [1]

    我们大多数所谓的推理在于为继续相信我们已经相信的东

    西找到理由。

    [2]

    清晰的思考是非常罕见的事,但甚至简单清楚的思考也几

    乎是罕见的。我们许多人在大多数时间里根本就不思考。我们

    信奉并且感觉着,但并不思考。

    [3]

    思想懒惰是人最常见的特质之一。

    [4]

    这个每人都声称重要却没有几个人能掌握的活动是什么呢?思考是

    一个普遍术语,它涵盖了从白日梦到反思和分析等许多活动。下面是罗

    杰特(Roget)的《分类词汇编》(Thesaurus )中所列出的“思

    考”(think)的近义词:

    评价 商讨 幻想 推理相信 默想 想象 反思

    动脑筋 慎思 沉思 反复思量

    思索 领悟 冥想 推测

    设想 讨论 细想 假设

    考虑 空想 认识 衡量

    所有这些都是归入思考一类的名称 。但它们并没有解释它。事实

    是,在人类数千年思想的历程、谈论和写作有关思考的文字之后,它在

    许多方面仍是我们现存的一个巨大的谜。虽然许多事情还有待学习,但

    是,我们已经知道许多了。心智、大脑,抑或两者兼有?

    许多现代研究者把心智(mind) 用作大脑(brain) 的同义词,好像这个在人头盖骨里的身体器官独一无二地负责思维。这种做法便利

    地假设了那个挑战了最伟大的思想家们近千年的问题(心智与身体物质

    之间的关系)在没人注意时不知怎么就解决了。而这个问题本身和花费

    毕生精力努力解决它的那些人,其价值更高。

    神经科学对大脑的认知或思维活动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见解。研究文

    献记载,大脑的左半球主要涉及详细的语言处理,并且与分析和逻辑思

    维相联系,而右半球则主要处理感官映像,与直觉和创造性思维相联

    系,位于两个半球之间的一小簇神经(胼胝体 )则把各种功能整合了

    起来。

    导致这些见解的研究证明,大脑是思考的必要 条件,但没有表明

    大脑是思考的充分 条件。事实上,许多哲学家声称它永远也不可能是

    充分条件。他们认为,可以证明心智与大脑是不同的。大脑是由物质组

    成的物理实体,因而会衰退,而心智则是形而上的 实体。你在最强大

    的显微镜下研究脑细胞,永远不会看到一个观念或概念——例如,漂

    亮、政府、平等或爱——因为观念和概念不是物质,所以没有物理维

    度。那么,这些非物质的事情存在于何处?在非特质的心智中。

    [5]

    已故美国哲学家威廉·巴雷特(William Barrett)说,“历史基本上是

    人类意识的冒险”和“人类根本的历史就是思想史”。在他看来,“现代历

    史的最大嘲讽之一”就是,由于人类心智而存在的科学,已经胆大妄为

    到否认心智的实在性。正如他所指出的:“子女不认父母。”

    [6]关于心智是否为实在的论辩,并不是几个世纪以来围绕心智而激烈

    争论的唯一议题。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是,心智是消极的 ,即像约翰·

    洛克(John Locke)所主张的经验书写于其上的“白板”,还是积极的 ,即像莱布尼茨(G. W. Leibnitz)所认为的我们用以采取主动并行使我们

    自由意志的工具。本书乃基于这后一种观点。批判性思考的定义

    让我们先在思考和感觉之间作一个重要的区分。我感觉 和我认为

    有时可以交换使用,但这种用法招致混乱。感觉是包括情感、情绪和欲

    望的主观反应;它通常自发生成,而不是借助于一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

    而产生。我们不必运用我们的心智就可在被羞辱时感到愤怒,在受到威

    胁时感到恐惧,或者在看到一幅饥饿儿童图片时感到同情怜悯。这些感

    觉都是自发产生的。

    感觉在引导我们注意到自己应当思考的问题上是有用的,它也能提

    供完成艰苦的脑力工作所需要的热情和献身精神。但是,它从来就不是

    思维的一个良好替代者,因为它极不可靠。有些感觉是有益的、高尚

    的,甚至是崇高的;而其他的则不是,就像日常经验所证明的那样。我

    们经常“觉得想”做会伤害我们的事情——例如,吸烟、不涂防晒剂的日

    光浴,对教授或雇主的直言不讳,或把租房的钱花在买彩票上。

    齐达内(Zinedine Zidane)是他的时代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之一。

    很多专家认为,在他的决赛赛季(2006)中,他会带领法国奔向足球巅

    峰——赢得梦寐以求的世界杯。但是,在争夺冠军的最后时刻与意大利

    队的比赛中,他在数亿人的注视下恶意用头顶撞一名意大利球员。裁判

    判罚他离场,法国输掉了比赛,也觉得玷污了齐达内奉献一身用以建造

    的光辉职业形象。

    相反,思考则是用以解决问题、作出决定或取得理解而进行的有意

    识的精神过程

    (1)。感觉除了表达自身以外没有其他目的,而思考则有

    超越自身而达成知识或采取行动的目标。这并不是说思考是不会错的;

    事实上,本书的大部分是专门揭露思考中的错误,并向你表明如何避免它们。尽管思考存在这些缺点,它还是我们人类拥有的最可靠的行动指

    南。总结一下感觉和思考之间的关系,感觉需要检验才能信赖,而思考

    就是检验感觉最合理和最可靠的方法。

    思考有两大类:创造性的和批判性的。本书关注的焦点是后者。批

    判性思考的本质是评价 。因此,可以把批判性思考界定为我们用以检

    验各种主张和论据,并判定哪些具有优点、哪些不具有优点的过程。换

    言之,批判性思考就是寻找答案,是一种探究 。不足为奇,批判性思

    考中所使用的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是提问探索性的问题 。非批判的思考

    者会接受他们自己最初的想法和他人陈述的表面价值,而批判的思考者

    则以下述方式质疑所有的想法:

    思想

    维尔教授在我的作文成绩上欺骗了我。他对一些主题的评

    分比其他的重要。

    问题

    他对每个人采用了相同的评分标准吗?这种不同的权衡标

    准是正当的吗?

    思想

    在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离婚的人较少。这说明妇女

    的位置在家庭。

    问题你如何知道是这个因素而不是其他因素导致了离婚人数的

    提高。

    思想

    大学教育不值你所付出的学费,有些人的工资水平从来没

    有高过他们不读大学可以获得的水平。

    问题

    金钱是衡量教育价值的唯一尺度吗?对自己和生活增进理

    解、应付挑战能力的提高的价值如何?

    批判性思考也通过提出问题来分析议题。例如,考虑价值观的议

    题。当讨论它时,一些人说,“我们的国家已经丧失了它的传统价值

    观”和“如果父母和老师们都强调道德价值,就会出现较少犯罪,特别是

    暴力犯罪”。批判性思考可能促使我们提问:

    1.价值观和信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价值观和信念之间有怎样的

    关系?

    2.所有的价值观都是有价值的 吗?

    3.一般人对自己价值观的意识如何?许多人有可能对他们真实的

    价值观是自欺欺人的吗?

    4.一个人的价值观来自何处?出自其个人自身还是外在的?来自

    思想还是感觉?

    5.教育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变化总是变得更好吗?

    6.父母或老师们应该设法塑造孩子的价值观吗?批判性思考者的特点

    对批判性思考存在不少误解。一是认为,能够通过推理来支持自己

    的信念,就可成为批判性思考者。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推理,无

    论这些推理是多么的不充分。对批判性思考的检验是看这些推理是不是

    好的推理、是否充分。

    另一个误解是批判性思考者从不模仿他人的思想和行动。如果事实

    如此,那每个古怪的人都会是批判性思考者。批判性思考意味着作出合

    理的决定,无论这些决定是多么的普普通通。

    第三个误解是,批判性思考是一个人头脑中拥有许多正确答案的同

    义语。当然,有正确答案没有什么错。但是,当正确答案不易获得时,批判性思考还包括寻找答案的过程。

    还有一个误解是批判性思考不能通过学习来获得,人们要么“有”、要么没有批判性思考。恰恰相反,批判性思考是一个习惯问题。通过培

    养批判性思考者的特性,最疏忽、草率的思考者也能成为一名批判的思

    考者。这不是说所有人都有同等的思考潜力,而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实现

    引人注目的改善。

    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批判性思考者的一个特征——提出恰当问题的技

    巧。另一个则是控制人的心智活动。约翰·杜威(John Dewey)曾指

    出,我们把比大多数人喜欢承认的更多的时间浪费在了“琐碎的脑海图

    景,随机的回忆,愉悦但无根据的希望,掠过的、半生不熟的印象”。

    [7]

    好的思考者也不例外。但是,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就会比差的思考者

    更好地学会如何停止随意的、恍惚的景象漂移,以及如何把自己的心智固定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上,仔细地考察它,并形成关于它的判断。换言

    之,他们已经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思想 ,积极和消极地运用心智。

    与那些非批判性思考者相比,下面是批判性思考者的另外一些特

    性:

    批判性思考者

    以诚待己,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认识自己的局限

    性,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非批判性思考者

    假装自己知道的比做的还多,无视自己的局限性,并假设

    自己的观点无差错。

    批判性思考者

    把问题和有争议的议题视为令人兴奋的挑战。

    非批判性思考者

    把问题和有争议的议题视为对自我的损害或威胁。

    批判性思考者

    尽力领会复杂性,对其保持好奇心和耐心,并准备花时间

    去解决难题。

    非批判性思考者对复杂性缺乏耐心,宁可困惑不解也不努力搞明白。

    批判性思考者

    把判断建立在证据而不是个人喜好上,只要证据不充分就

    推迟判断。当新证据揭示出错误时,他们就修改判断。

    非批判性思考者

    把判断建立在第一印象和直觉反应上。他们不关心证据的

    数量和质量,并且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批判性思考者

    对他人的思想感兴趣,因而愿意专心地阅读和倾听,即使

    他们往往不同意他人的观点。

    非批判性思考者

    只关注自身和自己的观点,因而不愿关注他人的观点。一

    看到不同意见,他们往往会想“我怎么能够反驳它?”

    批判性思考者

    认识到极端的观点(无论是保守的还是自由派的)很少正

    确,所以他们避免它们,践行公正性并且寻求平衡的观点。

    非批判性思考者

    忽视平衡的必要性,优先考虑支持他们既成观点的看法。批判性思考者

    践行克制,控制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受感情所控制,三思而

    后行。

    非批判性思考者

    容易遵从自己的感情和冲动地行动。

    正如所提倡的这些可取的特性表明的,批判性思考依靠的是心智的

    约束。有效的思考者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施加控制,引导自己的思维而不

    是受其控制,在他们检验并证实任何思想观念(即使是他们自己的)之

    前,拒绝对其予以认可。约翰·杜威把这种心智约束等同于自由。也就

    是说,他认为没有心智约束的人不是一个自由的人而是奴隶:

    一个人的行动如果不受深思熟虑的结论所指导,那就受不

    假思索的冲动,不平衡的偏好,怪念头或一时的情境所引导。

    养成不受限制、不假思索的外部行为的习惯就是助长奴役,因

    为它把人置于喜好、感觉和情境的控制之下。

    [8]直觉的作用

    直觉通常被界定为对某事的直接看法或理解——即不运用理性推理

    而对某事的感觉或理解。一些日常经验似乎支持这种界定。你可能碰到

    过一个陌生人,并且马上“知道”你们将是终身伴侣。当一名汽车推销员

    告诉你,他给你的报价是最后的、最低的价格,你的直觉也许告诉你他

    在说谎。在学习某个特定课程的第一天,你可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你

    将会学不好它。

    有些重要发现似乎瞬间发生。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Kekule)

    就是以这种方式发现了解决一个化学难题的方法。他非常疲劳地进入了

    一场白日梦。一条首尾相咬的蛇的形象出现他的面前——这就提供了苯

    分子的结构线索,它是一个原子环而不是原子链。

    [9]

    德国作家歌德

    (Goethe)在得知一位好友悲惨地自杀时,正因组织一部作品的浩瀚材

    料而遭遇巨大困难。就在那一刻,组织他材料的计划具体地呈现了出

    来。

    [10]

    英国作家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你可能在高中学过他的《老水手之歌》)从梦中醒来,头脑中清晰地

    记着一首崭新而复杂的诗句中的200—300行文字。

    这些例子似乎显示,直觉很不同于理性,也不受理性影响。但在接

    受这一结论之前,要考虑下述事实:

    突破性思想偏爱受过训练的、积极的头脑。在某个课题上

    完全没有接受过训练的人对此作出重要的新发现,那是罕见

    的。譬如讲,如果凯库勒是一名管道工,歌德是一位图书管理

    员,而柯勒律治是一名理发师,那他们就很可能不会获得这些

    让他们成名的直觉。有些直觉最终证明是错误的。那位有吸引力的陌生人可能

    并没有成为你的终身伴侣,而是你很讨厌的人。那位汽车推销

    员的最后价格也许证明就是那么多。而且,那门课你学得很

    好,而不是很坏。

    很难对我们的直觉的性质作一个全面的评价,因为我们容

    易忘记那些证明是错误的直觉。

    这些事实导致一些学者推断,直觉仅仅是思考的结果。他们也许会

    说,那个陌生人的某些事吸引了你,那位推销员说的或做的事情的确包

    含不诚实,关于那位教授的某事惊吓了你。在每个例子中,他们都可能

    解释,你作出了一个快速决定——事实上是太快了,以至于你没有意识

    到你已经进行了思考。在突破性思想的案例中,学者们会说,当人们开

    始专心于问题或议题时,他们无意识的头脑经常在就这些问题连续工作

    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因此,当一个洞见似乎

    是“无中生有”时,它实际上是思考的延迟结果。

    哪一个是正确的直觉观点?它们是否不同于并独立于思考呢?也许

    眼下最审慎的回答是:它们有时是独立的,有时则不是。我们不能确定

    它们何时是,因而依赖它们便是轻率的。批判性思考的基本活动

    思考的基本活动依次是调查、解释和判断。下述项目概括了每项活

    动与其他两项的关系:

    活动 定义 要求

    调查 发现证据——回答有关该议

    题关键问题的资料。

    证据必须是相关和充

    分的。

    解释 判定证据的意义是什么。 这种解释必须比其他

    竞争的解释更合理。

    判断 就此议题得出结论。 这个结论必须通过逻

    辑检验。

    正如我们先前注意到的,不负责任的思考者先选择他们的结论,然

    后找出根据来证明他们选择的正确性。他们没有认识到,唯一值得作出

    的结论是基于对问题或议题以及它们可能的解决方案或决议的透彻了

    解。推测、猜想并形成预感和假设,这是可以接受的吗?完全可以。这

    些活动为思考过程提供了一种有用的起点(而且,我们甚至在尝试过了

    以后也无法避免这样做)。关键在于不是让预感和假设操纵我们的思

    考,并预先规定我们的结论。批判性思考与写作

    写作可用于两个广泛目标之一:发现思想或交流思想。毫无疑问,你在学校进行的多数写作属于后者。但是,前者也可以是非常有用的,不仅用于整理你已产生的各种思想,而且激发新思想的流淌。由于某种

    原因,写下一种思想的行为本身看起来可产生其他的思想。

    每当你写作以开发思想时,集中于你正考察的问题并记录下你所有

    的想法、疑问和断言。不要担心组织结构或正确性。如果想法产生得缓

    慢,那要保持耐心。如果一些想法突然地匆忙到来,那也不要试图减缓

    这个过程并把其中任何一个都开发出来;只需把它们全部记录下来(此

    后会有时间去详尽阐述和矫正)。直接面对你的心智劳动,但是,对意

    识边缘的想法保持敏感。它们往往也证明是宝贵的。

    如果你已很好地记录下你的发现,并对你已产生的思想进行了批判

    性思考,那书面交流的工作就会比较容易,也比较值得享受。你将有更

    多有待开发和组织的思想——仔细评估了的思想。批判性思考与讨论

    [11]

    从最好的方面说,讨论加深理解并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决策。从最坏

    的方面看,它使神经紧张,制造敌意,并留下重要的问题悬而未决。不

    幸的是,在当代文化中,最重要的讨论模式——收音机和电视的脱口秀

    ——经常产生后一种效果。

    许多主持人要求来宾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复杂的问题。如

    果来宾以这种方式来回答,他们就会被批评为过于简单化。反之,如果

    他们试图给出平衡双方的答案,主持人就会叫嚷“你没有回答问题”,然

    后就自己作答。同意主持人观点的来宾会受到热情款待;而其他人则会

    以无知或不诚实的理由而被开除。通常,当两个来宾进行辩论,一人

    喊“让我说完”时,每一方都轮流打断对方。无人表现出任何了解对方的

    意愿。一般而言,当节目临近尾声时,主持人感谢参与者的“热烈辩

    论”,并向观众承诺下次将有更多同样的辩论。

    这里有一些简单的指导原则用以确保你参与的讨论(在课堂上、工

    作场所或在家里)比你从电视上看到的更加文明、有意义和富有成效。

    遵从下述指导原则,你将为周围的人树立一个好榜样。

    只要可能,就提前做准备

    并不是每场讨论都能提前准备的,但许多讨论都可以。在召开企业

    或委员会的会议之前,通常提前几天先传阅议事日程。而且,在大学课

    程中,进度时间表提供了某天将在课堂上讨论内容的可靠指示。利用这

    些提前获得的信息为讨论做好准备。首先,考虑一下你对该话题已经了

    解的知识。然后决定如何扩展你的知识,并花一些时间这么做(在因特网上重点搜索15或20分钟就能把几乎所有主题上的大量信息找出来)。

    最后,尝试预测在讨论中有可能表达的不同观点,并考虑每一个观点的

    相对优点。在这个时候,让你的结论仍然保持相当的试探性,以便你对

    其他人将提出的事实和解释保持开放心态。

    设定合理的预期

    你曾失望地离开过一场他人未放弃自己观点并接受你的观点的讨论

    吗?当某人不同意你的看法或者要求你有什么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时,你曾感到被冒犯了吗?如果你对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的回答是肯定

    的,那你可能对他人期望太高。人们很少轻易或迅速地改变自己的想

    法,特别是在长期持有的信念上。而且,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他们当然想知道有什么支持这些观点的根据。期望有人质疑你的观点,并且从善如流地、优雅地作出反应。

    抛弃自我中心和个人议程

    为了获得成效,讨论需要一种相互尊重和文明礼貌的氛围。自我中

    心显然产生对他人的无礼态度——特别是“我比其他人重要”、“我的观

    点比其他任何人的都好”以及“规则不适用于我”。个人议程,比如讨厌

    某个参与者或过于热衷一种观点,有可能导致人身攻击并且不愿倾听他

    人的观点。

    起作用但不主导一切

    如果你是那种爱说话并有很多话要说的人,那你可能在讨论中比其

    他参与者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你比较有节制,那就很少说

    什么。这两者中任何一种人都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当每个人都献计献策时,讨论就是最有成效的。要做到这一点,健谈的人需要一点克制,而节制的人则要承担贡献他们想法的责任。

    避免分散注意力的讲话习惯

    这种习惯包括开始说一句话,然后突然跳到另一句;说话咕咕哝哝

    或含糊不清;每个短语或从句不时地被发声的暂停(“嗯”、“啊”)或无

    意义的表达(“诸如”、“你知道”、“人啊”)所打断。这些恼人的习惯分

    散了人们对信息的注意力。为了克服这些习惯,你在说话时倾听自己说

    什么。更好的方法是录下你与朋友和家人的谈话(征得他们的许可),然后回放并倾听自己说什么。而且,你每次参加讨论都要力求表达上的

    清晰明了、直截了当和经济有效。

    积极的倾听

    当参与者们并不相互倾听时,讨论就不过成了一系列的个人独白

    ——每个人轮流发言,其他人则忽略正在说什么。这可能是相当无意识

    地发生的,因为大脑能够处理比最快的演讲者所能传达的还要快的思

    想。你的心智也许厌倦了等待,并且像一只挣脱链子的狗漫无目的地游

    荡。在这种情况下,你不是在听演讲者说什么,而是考虑他的服饰或发

    型,或看看窗外,观察那里正在发生的事情。即使你竭力倾听,也容易

    走神。如果演讲者的话触发了一个无关的记忆,那你可能溜回那个从前

    的时间和地点。如果演讲者说了些你不赞同的事,那你可能开始构思一

    个回答。保持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警惕这种分神并且抵制之。努力进

    入演讲者的思想架构,并理解所说的每句话,并把它与前面的话联系起

    来。每当你意识到自己在走神,就把注意力拉回话题。

    负责任地判断思想各种思想在性质上千差万别,从深刻到荒谬、从有益到有害、从崇

    高到卑鄙不等。因此,对它们进行判断是恰当的。但是,公正性要求你

    把判断建立在对想法的所有强项和弱项进行慎思考量的基础上,而不是

    建立在你最初的印象或感觉的基础上。对不熟悉或与你意见不同的观点

    要特别小心,因为这些是你最容易拒绝公正地听取的观点。

    抵制喊叫或打断的冲动

    毫无疑问,你知道喊叫和打断是粗鲁和无礼的行为,但是,你认识

    到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是一种心智不安全 的征兆吗?的确如此。如果

    你确信自己的想法正确,那你就不需要提高声音或使他人保持沉默。即

    使其他人诉诸这种行为,展示信心和品格的最好办法就是拒绝针锋相对

    地如法炮制。给自己订一条规矩:不要以不可反对的方式表示异议。避免抄袭

    [12]

    一旦把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予以发表,它们就成了“智慧财产”,而且,作者对它们所拥有的权利跟他或她拥有如房子或汽车等实物的权

    利是一样的。唯一真正的差别在于,智慧产权是用心智努力而不是金钱

    来购得的。任何一个曾经绞尽脑汁试图解决问题或把思想用清晰和有意

    义的文字表达出来的人,都能体会到心智努力会是多么艰辛。

    剽窃是把他人的思想和语言冒充成自己的。这是双重冒犯,因为它

    既盗窃又欺骗。在学术界,视剽窃为道德亵渎,并受到论文或课程不及

    格的惩罚,甚至被机构开除。在学界以外,如果思想或语言的所有人愿

    意起诉,那它就是可能被指控的罪行。不管是何种情况,正如以下事例

    所显示的,违规者都遭受了诚信和名誉上的损害。

    ●当南非的一所大学获悉马尔克思·查贝尔(Marks Chabel)教授的

    博士论文大部分抄袭了佛罗里达大学的金伯利·兰格兰(Kimberly

    Lanegran)的成果时,大学解聘了他。而且授予他博士学位的大学取消

    了他的学位。

    ●美国参议员约瑟夫·拜登(Joseph Biden)寻求1988年民主党总统

    候选人提名时,被揭露抄袭了英国政治人物尼尔·金诺克(Neil

    Kinnock)和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的演讲片断,同时还获

    悉他在法学院读书时,抄袭了一篇法律文章的许多内容。接连发生的丑

    闻导致拜登退出候选人竞争,并且继续玷污他的名誉。

    ●历史学家斯蒂芬·安布罗斯(Stephen Ambrose)被指控多年来抄袭

    几位作者的著作。林登·约翰逊总统的顾问和历史学家桃瑞丝·古德温(Doris Goodwin),遭受了类似的窘境,她被发现在她的一本书中抄袭

    了不止一个来源。

    ●当苏格兰历史学家詹姆斯·麦凯(James A. Mackay)于1998年出版

    一部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的传记时,罗伯特·布鲁

    斯(Robert Bruce)提供证据证明,该书大量抄袭他1973年获得普利策

    奖的传记。麦凯迫于压力将他的书撤出市场。难以置信的是,他没有从

    此事吸取教训,后来又出版了一本约翰·琼斯(John Paul Jones)的传

    记,该书抄袭了塞缪尔·莫里森(Samuel Eliot Morison)1942年的一本

    书。

    ●当《纽约时代》记者詹森·布莱尔被发现抄袭了其他记者的故事,并在他的故事中杜撰引文和细节时,他在耻辱中辞去职位。不久之后,曾是他最密切的指导者的两名资深编辑也辞去职务,据报告是由于他们

    不负责任地处理了布莱尔的报道和随后的丑闻。

    有些抄袭案是因为故意欺诈,而另一些则是粗心大意。但是,许

    多、也许是大多数案例则是由于误解。“把你的论文建立在研究而不是

    你自己无根据的意见的基础上”以及“不要把他人的观点表述为你自己

    的”,这些看起来是自相矛盾,可能使学生不知所云,特别是在没有进

    行澄清的时候。幸运的是,有一种遵从指示和在此过程中避免剽窃的方

    法。

    第一步: 当你研究一个课题时,把其他来源的思想与你自己的思

    想区分开来。首先把你查阅的每条信息的来源都记录下来。对因特网资

    源,记下网址、材料的作者和标题以及你访问的日期。对于书籍,记下

    作者、标题、出版地、出版社和出版日期。对于杂志或期刊文章,记下

    作者、标题、刊物名称及其发行日期。对于电视或电台广播,记下节目名称、台号和广播时间。

    第二步: 当你阅读每个资料来源时,用笔记记下你想在自己的写

    作中引用的思想。如果作者的话非常清楚和简洁,那就精确地 复制它

    们,并用引号把它们标注起来。否则,就作转述——即用你自己的话重

    述作者的思想。把作者这段话出现的页码记下来。

    如果作者的思想激起了你心智中的反应——比如一个问题,这个思

    想与你读过的某件事之间的联系,或是你自己的一段支持或质疑作者所

    说内容的经验——把它写下来并用方括号(不是圆括号)括起来,以便

    你在复习笔记时能知道它是自己的。下面是有一个说明这两个步骤的研

    究记录的例子:

    莫蒂默·阿德勒(Adler,Mortimer)在《伟大的思想:西

    方思想汇编》(纽约:麦克米兰,1992)中说,古往今来,哲

    学家从古希腊起就对各种思想是否真实而进行争论。他说,引

    人注目的是,那些最负盛名的思想家对于真理是什么达成了共

    识——“思想与现实相符合”(867页)。还讲到,弗洛伊德

    (Freud)将此视为科学的真理观。他引用弗洛伊德的话:“这

    种与真实的外部世界的符合我们称之为真理。这就是科学研究

    的目的,即使这种研究的实用价值并不令我们感兴趣。”(869

    页)[我说真实的陈述符合事实,虚假的陈述不符合。]

    无论何时,甚至是一年以后你回顾这些记录时,你将能一眼就看出

    哪些思想和语言是作者的,哪些是你自己的。上面前三句除了直接引语

    的部分以外,是对作者思想的改述 。第四句是直接引语。方括号里最

    后一句是你自己的思想。第三步: 你在写论文时,通过审慎地运用引语和改述来把借用的

    思想和语言加入你自己的作品中。此外,注明各位作者说的话。你这里

    的目的是消除有关哪些思想和语言属于谁的所有疑虑。在正式表述时,出处以脚注来标注;在非正式表述时,只需提及作者的姓名就可以了。

    这里是一个例子,说明如何把莫蒂默·阿德勒的材料写入文章。

    (请注意所采用的脚注形式。)第二段例示你自己的思想有可能如何扩

    展。

    莫蒂默·阿德勒解释道,古往今来,哲学家从古希腊时代

    开始就围绕各种思想是否真实而进行了争论。但对阿德勒来

    说,引人注目的事情是,即使在论辩时,最负盛名的思想家们

    也就什么是真理达成了一致看法。他们把真理看作“思想与现

    实相符合”。阿德勒指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这也是科学的真理观。他引用弗洛伊德的话如

    下:“这种与真实的外部世界的符合我们称之为真理。这是科

    学工作的目的,即使当这项工作的实用价值并不令我们感兴

    趣。”

    这种真理符合论与这样的常规相一致,即一个陈述如果符

    合事实就是真实的,如果不符合就是虚假的。例如,“纽约世

    贸中心的双塔在2002年的9月11日被摧毁”就是虚假陈述,因

    为,它们是在此前一年被摧毁的。我也许真诚地相信它是真实

    的,但我的相信并不影响该事实的真理性。同样,如果一个无

    辜的人被定犯有某项罪行,法院的判决或世界接受这种定罪都

    不会使他减少无辜。我们也许可以自由地想象我们所期望的,但我们的思考并不能改变现实。

    (2)应用练习

    1.回想一下你以前的学校教育。你的经历与本章开头说到的亚瑟

    有多近似?

    2.反思一下你聚精会神的能力。你感到在思考重要问题上有困难

    吗?你能够防止随意的、半意识的影像漂移打断你的思考吗?你在某些

    情况下的控制力比其他情况下差吗?予以解释。

    3.根据本章前面列出的好的思考者的七个特性逐一评价你自己。

    哪一项最强?哪一项最弱?如果你的行为随情形的不同而变化,那就努

    力判断哪些种类的问题或情境可给你带来最好和最坏的精神品质。

    4.思考你是如何处理问题和议题的。你考虑问题或议题的方式存

    在任何模式吗?一个形象最先出现在脑海中?或许是一个词?接下来出

    现的是什么?随后是什么?如果你不能完全回答这些问题,那就做如下

    练习:向前翻动本书五至六页,随意挑一句话,阅读它,并注意你的大

    脑是如何处理它的。(关于你思维的这种思考方式也许开始时有点不熟

    练。如果是这样,那就尝试做两三次这样的练习。)

    5.仔细阅读下面的每一句陈述。然后判断哪个(些)问题(如果

    有的话)是一个好的批判思考者会觉得适合提出的。

    a.电视新闻对战争的处理采用了轰动效应的手法,因为

    它只呈现给我们伤害、死亡和破坏的图景。

    b.我的父母太严厉了 ——在16岁之前,他们不允许我约

    会。

    c.显然,拉尔夫不关心我——当我们经过大厅时,他一句话也不说。

    d.在新闻网上的一则商业广告:“新闻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变化,所以,你要持续不断地更新你的信息。”

    e.阿拉巴马州公立小学的一名老师让学生背诵主祷文

    (Lord's Prayer)并在饭前祈祷,这位老师说:“我认为作为老

    师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向孩子们灌输过好生活所需要的价值

    观。”

    不同的观点

    下面的段落总结了一个重要的不同观点。读完这个陈述后,利用图

    书馆和或网络,找出有见识的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确保能涵盖各种

    观点。然后评估每个观点的强项和弱项。如果你的结论是其中一个观点

    完全正确而其他观点都是错误的,那请解释一下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

    的。如果(也是更有可能的 )你发现一个观点比其他观点更有洞见,但这些观点都提出了某些有根据的论点,那就构建一个综合了 所有各

    方洞见的你自己的观点,并且解释为什么这一观点是所有观点中最合理

    的。在按照你指导教师所规定的作文或口头报告中表述你的答案。

    美国政府对非法移民应当作出什么反应?一些人呼吁政府

    在我国南部边界构建墙篱和或动用国民警卫队,以确保边界

    安全,同时加强识别和驱逐所有非法入境者的努力。这些人倾

    向于认为,向非法移民提供公民待遇——诸如驾驶执照、医

    疗、教育和投票权——只会因为鼓励其他非法入境者进入我国

    而使问题恶化。其他许多人否定这个观点。他们相信非法移民

    对美国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一旦进入这个国家,就应该

    获得特赦。某些人甚至直向更远,认为国界是对人类尊严的亵渎。

    借助GOOGLE(谷歌)搜索引擎检索“非法移民解决”开始你的分析

    工作。

    ————————————————————

    (1) 思考的一些非正式定义包括白日梦。它被排除在本定义之外,因为它是我们很少使用

    或不能控制的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因此,它对于评估思想也没有什么用处。

    (2) Mortimer J. Adler,The Great Ideas:A Lexicon of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Macmillan,1992),pp.867,869.

    [1] Chester I.Barnard,The Function of the Executive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8),p.303.

    [2] James Harvey Robinson,见Charles P.Curtis,Jr.,and Ferris Greenslet,eds.,The

    Practical Cogitator,or the Thinker's Anthology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45),p.6.

    [3] Leonard Woolf,引自Rowland W.Jepson,Clear Thinking ,5th ed.(New York:

    Longman,Green,1967[1936]),p.10.

    [4] Percey W.Bridgman,The Intelligent Individual and Society (New York:Macmillan,1938),p.182.

    [5] 有关这一复杂议题的一个绝妙的清晰讨论,见Mortimer J.Adler,Intellect:Mind over

    Matter (New York:Macmillan,1990).

    [6] William Barrett,Death of the Soul from Descartes to the Computer (Garden City,N.

    Y.:Doubleday,1986),pp.10,53,75.

    [7] John Dewey,How We Think (New York:Heath,1933),p.4.

    [8] Dewey,How We Think ,pp.88-90.

    [9] R.W.Gerard,“The Biological Basis of Imagination,” The Scientific Monthly ,June

    1946,p.477.

    [10] Gerard,“Biological Basis,” p.478.

    [11] Copyright?2002 by MindPower,Inc.此处使用获得许可。

    [12] Copyright?2002 by MindPower,Inc.此处使用获得许可。第三章 真理是什么?

    数百年来,哲学家们一直争论是否存在“真理”。这种辩论通常关注

    (大写的)绝对真理 ,即一种对过去、现在或将来是什么的不会出

    错、不必怀疑和争执的完整记录,一种对人们思想和理论之对或错的最

    终检验。

    承认这种绝对真理 存在的那些人认为,它是一种精神实在而不是

    物理实在。这就是说,它不是一段优质横木或文件抽屉——而是超越时

    空的。它被认为是对神灵的领悟,或是上帝头脑中的思想,或仅是所有

    实在 的总和。人究竟能否认识绝对真理 ?一些人说不能,永远不能。

    另一些人说可以,但只有在来世。还有一些人说,最睿智和最优越的人

    能瞥见它,而其他人则能通过这些特殊的人来了解它。

    否认这个令人敬畏、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 观念的那些人辩称它是

    一个空洞的观念。如何能以这种方式来总结所有的实在?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什么样的可能证据来支持这个真理的存在?许多这么想的人把绝

    对真理 的理念当作一厢情愿的、一种哲学保护伞而予以否定。一些人

    走得更远,甚至否认普遍真理的存在。

    我们的时代继承了这整个论点。但是,关注的焦点却发生了变化。

    它很少再关注绝对真理 。即使的确存在绝对真理 ,它对我们的世界和

    生活也少有帮助,因为它超出了人类的理解。甚至许多持有强烈的和相

    当保守的宗教观点的人,也不再认为绝对真理 的问题对他们信仰的理

    解或践行是重要的。

    然而,(不是大写的)真理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且我们对这个问题所持的立场的确对我们如何进行思考和行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幸的

    是,对这个概念还有许多模糊和混乱之处。本章的其余部分将试图予以

    澄清。

    今天,把真理看作是相对和主观的,已是一种时尚。俗话说:“每

    个人创造他或她自己的真理,对你是真理也许对我并不是。”这句话的

    含义远远超出了“这是个自由的国度,我可以相信自己想要的”这种说

    法。于是,这个陈述就变成了任何一个人认为是真理的任何事情,都

    是因为他或她认为它是真理 。毫不奇怪,质疑他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令人生厌。“你们正在谈论的就是我的真理,巴斯特(Buster),请给一

    点尊重。”

    这个观念的含义相当令人惊愕,但由于某些原因,很少有人认识到

    这些含义,而且更少的人有兴趣检验其合理性。一种含义是,每个人都

    对,无人是错的。事实上是无人有可能 出错。(一种可反对客观检验

    ——真实虚假、多种选择等等的论辩:“教授,我的答案不可能错。它

    们是我的真理!”)另一种含义就是,每个人的感知和记忆都是完美无

    瑕的,从不会出错、失灵或有过失。第三种含义就是无人采纳他人

    的“真理”。创造真理的想法排除了借用——如果真理完全是个人的,那

    每个人的真理必定是独特的。让我们更加仔细地考察这些观点。究竟始于何处?

    如果我们仅仅关注成年时期,那我们不受外界影响或帮助就创造真

    理的这种想法也许听起来就是合理的。但是,我们一考虑童年时期,这

    种意见就令人怀疑,因为我们在童年时期完全依赖于每一种感觉:在生

    理、感情和智力上依赖。我们了解和相信的每件事都是别人告知我们

    的。我们提问——“为什么,妈妈?”“为什么,爸爸?”我们的父母作回

    答。我们接受这些答案,并将其作为我们信念体系的基石,无论在成年

    时期它会变得怎样复杂。

    当然,相对主义者可能声称,当我们步入成年时,会把所有这些早

    期影响抛在脑后,但是,这否认了最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下面是一位作

    者如何解释童年经验的持续影响:

    我们在观察世界之前,都是被告知世界如何。我们在体验

    大多数事情之前,先想象它们。除非教育使我们敏锐地意识到

    这一点,否则,这些先入之见深深地控制整个感知过程。他们

    把某些物体标识为熟悉或陌生的,强调差异性,以致把稍微熟

    悉视为非常熟悉,把有点陌生视为迥然相异。从真实指标到模

    糊类比不等的各种小迹象都能引发这些先入之见。一旦发生,它们就用旧形象淹没新视觉,并将其投射到被激活进入记忆的

    世界之中。

    [1]

    你听到过一句老话:“所见即所信 。”反之也同

    样正确——所信即所见 。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我们视为自

    己独特视角的看法承受着他人思想和信念的印记。不完善的感知

    感知是没有缺点的吗?几乎不可能。首先,它受我们的欲望、兴趣

    和期望的影响:“感知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的,并倾向于简化我们周围

    的世界。记忆持续并加速了这个过程。”

    [2]

    其次,即使在它有限的关注

    范围内,感知也经常出错。一名大学生完全有把握地肯定教科书上的某

    个陈述可回答一道考试题。但是,当这名学生拿回批改过的试卷时,发

    现这道题判为错,然后匆忙翻开书,再查看这一段,他或她也许发现它

    说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在1930、1940年代,常看电影的人在人猿泰山发出他著名的吼声并

    荡过树梢抓住坏人时,兴奋不已。如果告诉他们人猿泰山从没发出那种

    吼声,他们会说:“错了,我们亲耳听到的。”但此言并不对。据首批出

    演人猿泰山角色的一名演员巴斯特·克拉比(Buster Crabbe)说,吼声是

    在电影制片厂配的音。它混合了三种声音——女高音、男中音和hog

    caller音乐声。

    从9月到次年1月,每个周末至少有12次通过瞬间回放这种令人惊奇

    的技术凸显出人的观察之不完善。没有见过经常叫嚷“黑哨”而片刻之后

    就被证明是错误的橄榄球迷吗?我们可以足够有把握赌一个星期的工资

    说,在球出手之前接球员的脚落在界内或完成了持球回跑。然后瞬间回

    放显示我们最初的感知是多么不正确。

    处理人的证词的那些人——特别是出庭律师、警官和心理学家,长

    期以来一直注意到感知的反复无常。人们普遍认为,许多因素能使我们

    的所见和所闻不准确。黑暗、阴沉的环境,或远离我们见证的事物,有

    可能模糊我们的视觉。我们也许在关键时刻分神。如果我们疲劳或受强烈感情如恐惧或愤怒所控制,那我们正常的感知力也许会大大减弱。而

    且,感知还可能与解释相互交织——对事情以某种方式展现的期望有可

    能影响我们对事情实际进展方式的感知。对所涉及的人或事的忠诚和热

    爱也可能扭曲我们的视觉。如果我们不喜欢的某个人大声说话并且神气

    活现,那我们有可能认为此人是故意炫耀以引人注意。但如果是一个朋

    友以同样的方式行事,那我们就把他或她看作活泼和外向。不完善的记忆

    即使我们的感知最初是正确无误的,我们的记忆也经常扭曲它。我

    们忘记了细节,当后来试图回想发生什么时,我们就求助想象来填充这

    些空白。虽然我们可能最初意识到这样一种重建过程在发生,但这种意

    识很快就消失了,我们开始相信自己记起来的正是最初的感知。正如心

    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s)所解释的:

    虚假记忆最常见的来源是我们向他人对自己的经验所作的

    解释。对这样的行为我们几乎总是做得比真实情况更简单、更

    有趣。我们引用我们应该说和应该做的,而不是我们实际说或

    实际做的;在第一次讲述中,我们也许会充分意识到这种区

    别,但不久[以后],虚构就把真实从记忆中驱逐出去并[取

    代了它]。我们以为自己所希望的事情已经发生,并考虑行为

    的可能[解释],很快,我们就不能把实际发生的与我们关于

    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想法区别开来。我们的愿望、期望,有时还

    有恐惧都是控制的因素。

    [3]

    似乎这还不够,记忆还易受自己头脑以外的情事所污染。儿童和注

    意力短暂的人特别容易受暗示所影响,但是,即使是(所有年龄的)大

    学生也可能受骗去回忆起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在一个实验中,杰出的记

    忆研究专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要求大学生的父母描

    述自己儿女童年时期的一些事情。然后她跟每个学生谈论这些事,但同

    时添加一两件捏造的事件 。仅稍微哄骗一下,学生就“记住了 ”这些捏

    造的事件,并能阐述细节,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洛夫特斯解释自己

    所做的事情,他们也拒不相信它们是捏造的。

    [4]有缺陷的信息

    在很大程度上,一个信念的质量取决于支持它的信息的质量。因为

    这是一个庞大的世界,现实有多张面孔,我们容易被误导。由于错误的

    指点,多少司机转错了方向?多少人上错了巴士或火车?多少车主因服

    务站工作人员的某些建议而给轮胎多打或少打了气?而且,如果误导信

    息在如此相对简单的事情中很常见,那在法律、医药、政府和宗教这些

    复杂问题中,它要更常见多少呢?

    当然,对一个特定领域的研究,有可能奉献出毕生的精力。但是,即使作出这种奉献的人也不会了解自己学科的一切。事情一直在发生

    着,变得太快。无论我们是否看到,它们都发生。当我们喝咖啡小憩或

    去洗手间时,并没有办法使其终止。离家三个月的大学生有可能生动地

    画出邻家的榆木树,但它却可能在两个月前就被砍掉了。一个士兵也许

    完整地记得家乡的一切——每一个景色、声音和气味,回家却发现主街

    道的一半被市区的更新所摧毁,老旧的中学已经关闭,一辆新轿车停在

    他最好朋友的门前的车道上。即使最明智的人也会出错

    我们迄今已经确认,人们在自己所感知和记忆的事情上有可能出

    错,他们所接收的信息可能是错误或不完整的。但是,这些事关涉到个

    人。然而,群体 判断——当代最优秀的思想家们,最明智的男人和女

    人们的仔细分析观察——的情况又怎么样呢?其记录更好些吗?让人高

    兴的是,它是好些。但是,它也不尽如人意。

    经常,最受人尊重的头脑在某日视为真理的事,在后来被证明是

    错误的。 毫无疑问,你知道一些这样的例子。在17世纪早期,当伽利

    略(Galileo)认为太阳是我们太阳系的中心时,他被指控为异端,遭到

    监禁,并迫使其声明放弃自己的错误。那时被每个称得上伟大的科学家

    接受的“真理”:地球乃是太阳系的中心。

    这里还有其他一些你也许没听说过的“真理”变成非真理的例子。

    ●长期以来,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把滑石粉涂在橡胶手套上。然

    后他们发现它可能有毒。于是,他们转向淀粉,只是发现它可能对病人

    也有毒性作用。

    [5]

    ●电影权威们确信熟悉已故的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出演

    的所有电影。而在1982年,一部此前不为人知的电影在英国电影档案馆

    被发现。

    [6]

    ●几百年来,历史学家认为庞培(Pompeii)人在公元79年的维苏威

    (Vesuvius)火山爆发中被埋没,而邻近的赫库兰尼姆(Herculaneum)

    居民则逃脱了。后来在火山灰下发现的80具尸体(以及暗示有数百人被

    埋)表明许多海赫库兰尼姆人也被埋没。

    [7]●你的祖父母可能知道我们的太阳系有8大行星。自1930年发现冥王

    星以来,你和父母知道有9大行星。但是,如果加利福尼亚大学约瑟夫·

    布雷迪(Joseph L. Brady)观察正确的话,你的孩子将知道有十 大行

    星。

    [8]

    可是最近,冥王星却从名单中剔除了。

    ●医生用吗啡做止痛药多年后,发现人对它有依赖性。于是搜寻没

    有依赖性的替代物。发现的替代物是什么呢?海洛因 。

    [9]真理是发现的,不是创造的

    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评估所揭示的内容。首先,我们的思想和信

    念不可避免地受他人的影响,特别是在童年时期。第二,感知和记忆是

    不完善的。第三,我们的信息可能会不准确或不完整。再加上第二章提

    到的事实,有些人的思维技能贫乏得可悲和或被无效地使用,而且,那种“每个人都创造他或她的真理”的想法也让人感到可笑。不错,我们

    的确创造一些事物,但是,它不是真理。它是信念 ,即我们信以为真

    但很可能是虚假的想法。

    那么,最合理的真理观是什么?关于某事的真理就是,它原本就是

    什么 ——其准确安排和比例上的事实。当我们的信念和断言与现实相

    符时,它们就是真实的,而不符合时就是虚假的。

    篮球运动员在跳投之前已经超时了吗?引力是如何起作用的?谁偷

    了你的汽车轮盖?宇宙有时间空间限制吗?上周末,你和邻居谁先发

    起了争论?你在这门课程中激发自己的潜能了吗?在这些问题上寻找真

    理,是为了找到符合事实的答案,即正确的 答案。

    真理是通过发现 而被掌握的,发现是一个偏爱好奇和勤奋之人的

    过程。真理既不依赖我们对它的认可,无论如何也不因我们的无知而被

    改变,或者因为我们的一厢情愿而被改造。当地质学家挖掘图特王

    (King Tut)墓时,它不会自己冒出来;它在那里等待被发现。艺术的

    赝品在人们受骗时并不变成真货,在欺骗被揭穿时就显出是伪造物。香

    烟不会因为我们喜欢抽烟而变得对我们的健康无害。

    关于真理的许多困惑来自其难以确定或表达的复杂情境。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真有外星人驾驶的UFO吗?虽然人们经常激烈地讨论这个问

    题,并且作出肯定的断言以表达真相,但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我们知道

    关于UFO的真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关于它们的真理,或者说肯

    定其存在的人与否认其存在的人一样是正确的。这意味着无论真相是什

    么,我们还没有掌握它。

    类似的困难来自许多心理学和哲学问题——例如,为什么有些人是

    异性恋,而有些人是同性恋?犯罪的原因是遗传或环境,还是两者的结

    合?人类天生有暴力倾向吗?有来世吗?成功的构成要件是什么?这些

    问题的答案经常是不完整或尝试性的,而且在本书的应用练习中你将碰

    到很多这样的议题。但是,这个事实并不应动摇你有关存在待发现的真

    理这一信念。

    参议院在举行有关克拉伦斯·托马斯(Clarence Thomas)担任最高

    法院大法官候选人资格的听证会时,安妮塔·希尔(Anita Hill)对其性

    骚扰的指控成为全国讨论的热点。托马斯是像她指控的那样有罪,还是

    像他自己主张的那样是无罪的?数以万计的社论、致编辑的信、文章和

    书籍都写了这个案子,电视播放数百小时的证据分析。许多人相信他是

    罪犯;而另外有许多人则把他看成受诬告的受害人;还有一些人不能作

    出自己的判断。但是,据我所知,还没有人提出这两种说法都是真实

    的论证——克拉伦斯·托马斯在这项指控中同时是有罪的和无辜的。如

    果任何人这么做,他或她可能会因胡说八道或贬低一个重要问题而受到

    这两个阵营的攻击。在对待像托马斯案这样的重要议题上说出“我的真

    理”和“你的真理”,无论这样做是多么的时髦,人们仍然想知道这个 事

    实真相,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拥有恰当的心境可以使你对真理的追求不那么负担沉重,并产生历

    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所体验过的那种冒险意识。良好的开端是记住下面的思想:“我知道我有局限性并且容易出错。而且,毫无疑问,我将永

    远不可能找到自己想知道的所有答案。但是,我可以观察得更准确一

    点,权衡问题更全面一点,作出决定时更仔细一点。如果我这么做了,我就会更接近真理。”

    这就迥异于下述说法:“每个人都制造他或她自己的真理”或者“这

    完全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而且这种态度要合理得多。应用练习

    1.考虑最近某人不恰当地援引“我的真理”的情况,用你自己的话

    写下两三段,并向此人解释你从本章学到的东西。

    2.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是如何进化的?有三位名人给出了

    颇不同的答案。奥古斯特·孔德(Auguest Comte,1798—1857)认为这

    包括三个阶段:宗教、形而上学和科学的阶段。赫伯特·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1820—1903)认为它遵循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在

    此过程中适者生存。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认为它是

    在经济剥削的结果导致的阶级冲突中发生的。相对主义的信念(即每个

    人创造他或她自己的真理的信念)会增强或降低一个人分析这三种观点

    并探究社会发展问题的积极性吗?解释你的回答。

    3.阅读下面每一段,判断其合理性,并解释你的想法:

    a.相信“每个人都创造他或她自己真理”的人们决不应与

    任何人就任何事情进行论争。他们如果这样做,那就是自相矛

    盾。

    b.做任何事的积极性依赖于它还没有完成这一信念。每

    个丢失了贵重物品比如钻戒的人,都将努力甚至竭尽全力地寻

    找,直至找到它为止。但是,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在找到它以后

    还继续寻找。这与其他类型的寻找比如对真理的寻求并没有什

    么区别。我们一旦认为找到了,就不再去寻找了。

    4.多年来,小学生要面对这样的科学测验题:“判断正误——著名

    的土星环是由固体物质组成的。”如果学生们选择“对”,他们就丢分,因为“真理”是土星环由气体或尘埃组成。而在1973年,雷达探测揭示出

    所有被认为错误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事实上,土星环是由固体物质组成

    的。

    [10]

    这个令人困惑的案例似乎暗示真理改变了 。真的如此吗?予以

    解释。

    5.这是校保安部门的一幕,有两名学生被询问。几分钟前,他们

    在餐厅参与了斗殴。校园警察再三询问是谁先动手的。所陈述的事实相

    互矛盾。因为每一个学生似乎的确深信对方是攻击者,而且没有目击证

    人,校园警察不可能发现事实真相。但是,存在一个待发现的事实真相

    吗?还是存在两个事实真相,每个学生各持有其中之一?本章就这些问

    题澄清了什么?

    6.心理学家们对一个影响世界上少数居民的奇异现象关注了一段

    时间。当它发生时,挪威人称之为“黑暗时期”,即每年有两个月,位于

    北极圈以上的地区经历无白天的漫漫黑夜。心理学家发现,这种现象对

    人们的影响是不幸的,甚至是危险的。在最糟糕情况时,人们经历了严

    重的紧张、疲劳、恐惧和一心想着死亡甚至自杀。在最好情况时,他们

    经历了不能集中精力、感到疲惫、对任何事缺乏热情、怀疑和妒忌。部

    分原因被认为是缺少睡眠。人们习惯于昼夜交替,持续的黑夜使其紊乱

    不堪。

    [11]

    这种现象提供了一种对真理有趣的检验。在心理学家承认和

    认识它之前,说这种现象是真实的,这会是恰当的吗?抑或只有当他们

    意识到它时,它才是真实的吗?你与这种现象有什么关系吗?你在第一

    次知道此事(无论是在本书还是在其他地方)之前,它曾经“对于你是

    不真实的”。但这使得它现在变得缺少真实性了吗?根据本章内容作出

    解释。

    7.根据你在本章所学,判断下列对话。如果你缺乏判断该议题的

    足够知识,可查阅相关资料。a. 玛萨:我不关心法院如何对待堕胎——但我确信这就是谋杀,因为

    胎儿是人。

    玛丽安:你要这么认为,那是你的事。但你不要把自己的信念强加

    于人,并阻止他们行使自己的权利。

    玛萨:你好像不明白。不只是我子宫里的胎儿是人,而且每一个怀

    孕妇女子宫中的胎儿都是人。

    玛丽安:胡说。你没有权利规定别人子宫中存在的是什么。那是她

    的事。你应该管好你自己的事情。

    b. 芭比:应当禁止播放关于自杀的电视节目。

    肯:为什么?

    芭比:因为它们导致人们自杀。

    肯:太荒唐了。播放自杀悲剧的电视剧或纪录片如何能导致自杀?

    芭比:我不知道它是如何发生的。也许是有些人已经有了自杀的想

    法,而电视节目则强化了这些想法。或者也许是他们着眼于自杀的

    行为而忽视其悲剧所在。我所知道的是,这种节目播放后,企图自

    杀的案子会上升。

    c. 玛贝尔:我注意到你一拿到报纸就翻到占星术那栏。你真的相信那

    些无稽之谈?

    阿方斯:这不是胡说。这些行星对我们的生活有强大的影响;我们

    出生时间对应的天体方位能够决定我们的命运。

    玛贝尔:我不能相信我所听到的这些废话来自一位学理科的学生。

    阿方斯:你未能理解的是,占星学也是科学,它是最古老的科学之

    一。

    d. 杰克:你如何看待本章“真理是什么?”

    罗基:这是愚蠢的。

    杰克:你什么意思?

    罗基:它与第一章相矛盾。杰克:我未得出这种印象。哪里矛盾?

    罗基:在第一章,作者说我们应争取成为个体并独立思考。现在他

    说,他关于真理的想法是对的,而我们的则不对,并且我们应遵循

    他的想法。这是自相矛盾的。

    8.集体讨论练习 :有多少次你确信是真实的某事尔后发现它不是

    真实的?跟两三位同学讨论这些经验。准备跟班上的其他同学分享这些

    非常戏剧性和有趣的经验。

    不同的观点

    下面是对一个重要的不同观点的总结。读完这个陈述后,利用图书

    馆或网络,找出有见识的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确保能覆盖各种观点。

    然后评论每个观点的强项和弱项。如果你的结论是其中一个观点完全正

    确而其他观点都是错误的,那请解释一下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如

    果(也是更有可能的 )你发现一个观点比其他观点更有洞见,但这些

    观点都提出了某些有根据的论点,那就构建一个综合了 所有各方洞见

    的你自己的观点,并且解释为什么这一观点是所有有观点中最合理的。

    在作文或口头报告中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表述你的回答。

    英语应当被宣布为美国的官方语言吗?支持者相信这样的

    决定促进同化,增进公民之间的理解,增加公民参与民主程

    序,并节省教育和政府资源。反对者辩称,一个人的母语是他

    或她个性的本质特征,因此应当鼓励语言的多样性。按照他们

    的观点,宣布英语为美国的官方语言,对每一个使用另外语言

    的人都会是一种侮辱,也是不同背景的美国公民中制造不和谐

    的源头。借助GOOGLE(谷歌)搜索引擎检索“英语官方语言”开始你的分析

    工作。

    ————————————————————

    [1] Walter Lippmann,Public Opinion (New York:Harcourt Brace,1922),p.90.

    [2] Gordon W.Allport and Leo Postman,The Psychology of Rumor (New York:Russell &

    Russell,1965[1947]),p.100.

    [3] 引自Francis L.Wellman,The Art of Cross-Examination (New York:Collier Books,1962),p.175.

    [4] Elizabeth Loftus and Katherine Ketcham,Witness for the Defense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1),p.137.

    [5] Time ,August 14,1972,p.52.

    [6] “Chaplin Film Is Discovered,” Binghamton (New York) Press,September 8,1982,p.7A.

    [7] “Town's Terror Frozen in Tim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1,1982,Sec.4,p.

    7.

    [8] “A Tenth Planet?” Time ,May 8,1972,p.46.

    [9] Herrman L.Blumgart,“The Medical Framework for Viewing the Problem of Human

    Experimentation,” Daedalus ,Spring 1969,p.254.

    [10] “Back to School,” New York Times ,March 11,1973,Sec.4,p.4.第四章 认知意味着什么?

    莎莉在做作文时抬起头,问室友:“embarrass怎么拼写?”

    南希说:“我不确定,我想它可能有两个r和两个s。噢,我的确不知

    道。”

    玛丽露出得意的笑容。“南希,我猜拼写可不是你的特长。正确的

    拼写是e-m-b-a-r-a-s-s,只有一个r。”

    这个时候,莎莉已打开字典。“还是查找确认一下好”,她说,“让

    我看看,embargo,embark……在这儿,embarrass。两个r和两个s,南

    希,你说对了”。

    让我们更仔细地考虑一下所发生的事。玛丽知道 答案,但她是错

    误的。南希不知道 ,但她是对的。令人困惑不解。这个“知道”能是什么

    样的事?当你正在知时,却没有在知。而当你没有在知时,却是在知。

    幸运的是,事情只是显得这种方式。这种困惑的出现是因为在我们

    不知时,伴随认的感觉却可能出现。玛丽就有这些感觉。她不再感到疑

    虑或混乱不堪;她对答案有把握。但她却是错的。认知的必要条件

    因为南希答对了,所以她处在比玛丽好的地位。但是,她也不知道

    ,因为知道不仅包括正确答案。它还包括认识到你已经拥有了它 。

    当然,问题也许不会总是像拼写一个单词那么简单。它可能要求了

    解许多细节、复杂的原则或一个过程中的各步骤。(它也许还包括一种

    技巧——知道如何做 某事。但是,这个词的用法与我们这里所关注的

    稍有不同。)

    认知通常也意味着其他事情——有能力表达知道什么和我们如何得

    知它。但是,事情并非总是 如此。我们也许不能用文字表达我们的知

    识。我们至多也许能够说:“我只是知道,仅此而已”或者“我知道乃是

    因为我知道”。但是,这些回答是软弱无力的,很难让那些想验证我们

    的知识或获取知识的人满意。检验你自己的知识

    下面是一些“共同知识”。判定你已知道多少,然后(如果可能)判

    定你是如何知道每一个常识的。在继续本章学习之前,完成这个非正式

    的清单。

    1.是女人而不是男人有抚育特质。

    2.非洲裔美国人很少或不到一半定居于美国西部。

    3.发泄愤怒的效果是可减弱它,并使我们感觉好些。

    4.清教徒是“整洁、有礼貌和过分规矩的正经人”。

    5.在哥伦布(Columbus)到达新世界之前,美洲原住民之间彼此

    和平相处,并充满敬意地与环境和谐相处。

    6.阿尔弗雷德·金赛(Alfred Kinsey)对人类性行为的研究完全是

    学术的和客观的。

    7.雇主从其他国家进口非熟练劳动力,为的是省钱。

    8.奴隶制的实行起源于美国殖民地。

    如果你不“知道”上面大多数陈述,那将令人吃惊。毕竟,许多作者

    已写到过它们,并普遍公认为传统智慧。但是,让我们再仔细地看看每

    一条。

    1.芭芭拉·里斯曼(Barbara Risman)对这一看法感到好奇,决定

    进一步研究它。她的发现结果挑战了这个传统智慧。显然,承担照料孩子和年迈父母责任的男人显示出同样的抚育特质,而这个特质通常与女

    人联系在一起。她的结论是,这些特质与人的性别一样取决于人在生活

    中的角色。

    [1]

    2.事实和“知道”的事情恰恰相反。例如,在得克萨斯州赶牛的牛

    仔中,25%是非洲裔美国人,就像洛杉矶最初60%的移民也是非洲裔美

    国人一样。

    [2]

    这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可能是因为史书在学术上忽视了关

    于非洲裔美国人的信息。

    3.传统智慧再次出错。在重新考察了关于愤怒的证据后,卡罗尔·

    塔佛瑞斯(Carol Tavris)断定:“关于发泄愤怒的心理学原理经受不住

    实验的仔细考验。对证据的权衡清晰地表明了相反的情形:表达愤怒使

    你更加愤怒,强化了愤怒的态度,并形成一种敌视习惯。如果你对暂时

    的愤怒保持冷静,并以一种愉快的活动分散你的注意力,直到你的愤怒

    平息下来,那你很可能会比加入到大叫大嚷的争吵中感觉更好,并且更

    快地感觉好起来。”

    [3]

    4.虽然清教徒确实主张性行为应正当地限于婚姻关系中,但他们

    并不忌讳公开谈论这一话题,也不是主张婚内 过分节制性生活。问题

    看起来是人们把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与清教徒相混淆了。

    [4]

    5.这纯粹是传说。很少有部落是完全和平的,许多部落不仅好

    战,而且还屠杀儿童和妇女,并严刑拷打他们的俘虏。一些部落还奉献

    人祭,屠杀老年人,并且人相食。至于他们宣称的尊崇自然并与之和谐

    相处,实际上是许多部落滥伐大地上的树林和肆无忌惮地杀害整个畜群

    的动物。

    [5]

    6.阿尔弗雷德·金赛(Alfred Kinsey)关于人类性行为的研究被看作是客观的、学术的和权威的几乎达半个世纪之久。事实上,它已成为

    精神疗法、教育,甚至是宗教的基础。令人惊奇的是,很长一段时间没

    人对它进行批判性的研究,直到朱蒂丝·雷斯曼(Judith A.Reisman)和

    爱德华·艾歇尔(Edward W. Eichel)才这么做。他们的文献记载,金赛

    的研究方法带有严重的偏见,这种偏见明显影响他的结论,他试图证

    明,固定对象的异性恋是不正常的,并且只是源于规约和禁止;男女之

    间的性行为并不比两个男人、两个女人、男人与小孩之间的性行为或者

    男人与动物之间的性行为更加自然;而双性恋应该被看作人类性行为的

    标准。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向金赛证明他的研究方法

    是不科学时,金赛只是视而不见。金赛继续声称乱伦可以让人满足和充

    实,而孩子因成年人的性要求而心烦意乱只是因为父母和法律权威的约

    束。这两位作者还声称,金赛在研究中雇佣9人一组的性罪犯,采用手

    或口的方式刺激几百名婴儿和孩子达到性高潮。

    [6]

    7.事实是,在许多情况下,当把运送劳工的费用也计入时,进口

    劳工的成本就高于使用国内劳工。例如,挑选更多的印度人而不是本地

    非洲人去修建东非的铁路。同样,选择的中国工人也超过殖民地的马来

    西亚人。在这两个案例中,用于输入工人的总成本是巨大的,但每个单

    位的工作成本因进口劳工的更多产出而较低 。在这些和许多其他的例

    子中,选择国外而非本地的劳工的主要原因在于外国劳工“比较勤奋、可靠、有技能或仔细。”

    [7]

    8.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奴隶制比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早出

    现几千年。实施奴隶制的有威尼斯人、希腊人、犹太人、中国人、印度

    人和埃及人,还有其他人。早在哥伦布时间以前很久,美洲土著部落就

    彼此奴役。南北美洲与它们的差别不在引进奴隶制,而是废除了 它。

    早在奴隶制在非洲、亚洲和中东被废除以前好几十年,它在西半球就已是非法 的。

    [8]

    你对这8条“知道”得越多,对自己的“知识”就越有把握,你就可能

    发现这些事实越是麻烦。实际上,你也许想:“等一下,这里一定有些

    错误。鲁杰罗(Ruggiero)所引用的这些人是谁?他们是真正的学者

    吗?我怀疑他们所有人。”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伴随认知的感觉通常

    是强大的。但是,它是批判性思考者对短期束缚的一种反应。古希腊哲

    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的警告是有意义的:“摆脱自负。因为任何

    人都不可能开始学习他认为自己早已知道的事。”

    我们对上述传统智慧的揭穿仍然让你烦恼吗?那就想一想,在长达

    几个世纪里,传统智慧还主张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更快,以及

    意识的所在地是心脏而不是大脑。

    [9]

    它还否认这样一些想法:机器可

    以飞翔,可使人们穿越城镇进行相互交流,或画出人体内部的图片。这

    些“智慧”的确是短视的,这对我们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因为有些人喜欢

    问:我和其他人认为我们知道的事情有可能在事实上并非如此吗?在批

    判性思考中,这个小问题是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我们如何知道

    我们能够要么主动、要么被动地获得知识。我们通过直接经验,通

    过检验和证实想法(比如在科学试验中)或通过推理而主动地获取知

    识。当借助推理这么做时,我们分析问题,考虑所有的事实和可能的解

    释,并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我们通过其他人的告知而被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的学习,以及在看电视新闻报道、阅读报纸或杂志的那种学习,大部分都是被动

    获取。我们受被动学习所制约,因而依赖在与朋友和同事的日常交流中

    进行被动学习,也就不足为怪了。

    令人遗憾的是,被动学习具有严重缺陷。它使我们易于非批判地接

    受被告知的事,甚至当告诉我们的只是些传闻和谣言的时候也是如此。

    你曾玩过谣言(或打电话)的游戏吗?它开始时是一个人写下一条

    讯息,但不让任何人看到。然后这个人开始逐字逐句地把此讯息小声地

    传给另一个人。这个人再小声地传给其他人,依此类推,传遍所有参加

    游戏的人。最后一个人逐字写下他或她听到的讯息。然后比较这两个文

    字记载的讯息。一般情况下,最初的讯息在一个传一个的过程中发生了

    改变,往往是巨大的改变。

    这就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没有两个词恰好包含完全相同的意

    思。因此,人们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个故事,而不是准确地引用原话,这

    一简单事实改变了故事的内容。还有大部分人听得也不完整。而且,许

    多人喜欢对一个故事添加自己的创造,试图改进它,打上他们自己个人

    风格的印记。这种倾向也许是有意识的,也许是无意识的。但是,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结果都一样——听到它的那些人都以为自己知道。

    这个过程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流。学者和作家之间

    也是如此:“一位作者陈述的观点可能被另外一名作者重新表述为一个

    事实,他又可能被另一位作者作为权威来引用;这个过程可能会无限地

    继续下去,除非有人怀疑最初作者作为其观点依据的事实或质疑他对这

    些事实所作的解释。”

    [10]为什么认知是困难的

    认知困难的原因之一在于未解决的老问题继续抵制解决,诸如:是

    什么导致了癌症?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最好?我们如何能在不损害

    个人权利的情况下阻止犯罪?

    另一个原因是每天新发生的情况无先例可寻。当所谓前脑叶白质切

    除术(frontal lobotomy)的脑手术被用来平息人精神错乱的暴力行为

    时,它提出了一个剥夺患者的人身敏感性的“治疗”道德的问题。当心脏

    移植手术和人造心脏成为现实,这就提出了哪些病人应给予优先考虑的

    问题,以及如何获得捐赠者的问题。当确诊吸烟是许多致命疾病的病因

    时,我们被迫审视这种允许香烟广告误导电视观众并诱使他们伤害自己

    的智慧。最近,当表明吸烟既危害吸烟者又危害非吸烟者时,关于吸烟

    者和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的权利问题的争论就发生了。

    认知困难还有另一个原因,在世代传承时,知识经常被遗忘或被不

    明智地拒绝。例如,古希腊人知道鲸鱼有肺而不是腮,所以它是哺乳动

    物。但是后来,古罗马人把鲸鱼看成鱼,直到17世纪以前,这种错误观

    点根植于西方人的头脑中。在该世纪,一个人提出鲸鱼的确是哺乳动

    物,后来另一个人把它确认为事实。西方人才重新发现了一项知识。

    [11]

    在我们的时代,把“罪过”和“有罪”这些观念看成无用的观念,甚至

    是源自清教徒时代的有害遗留物。这种“新道德观”促使人们把这种过时

    的观点当作实现幸福和成功的障碍而放在一边。然而,美国一位杰出的

    精神病学家卡尔·门宁格(Karl Menninger)在撰写的《究竟什么是罪过?》一书中提出,“罪过”和“有罪”观念对一个文明社会是有益和必要的。

    [12]

    换言之,他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排斥这些概念太快,相当地不明

    智。

    通常认为,知识是储存在昏暗图书馆里积满灰尘的书架上的死物。

    遗憾的是,图书馆里沉寂的气氛会使人想起教堂的葬礼或墓地。但是,这是骗人的表象。书架上的这些思想是非常鲜活的——彼此之间经常激

    烈地争斗。请考虑下述案例。

    哥伦布是从欧洲、非洲或亚洲登陆到北美或南美海岸的第一人,这

    一观念根深蒂固。而与此对立的观念则一再地质疑这种看法。(反对这

    种哥伦布理论的证据继续增长:在厄瓜多尔(Ecuador)发现了古代日

    本陶器,以及西顿海员在公元前541年、希腊人和希伯来人在公元200

    年、北欧海盗在公元874年访问的足迹。

    [13]

    最近的许多证据提示,中

    国人可能在公元前2500年就发现了美洲。)

    [14]

    奴隶制和清贫的历史使得非洲裔美国人比白人更缺少自尊,这一观

    念众所周知。然而,康涅狄格州大学的两位社会学家乔罗德·海斯

    (Jerold Heiss)和苏珊·欧文斯(Susan Owens)却对此提出质疑。他们

    的研究表明,中产阶级非洲裔美国人的自尊与中产阶级白人的几乎相

    同,并且下层非洲裔美国人的自尊要高于 下层白人的自尊。

    [15]

    当最小的孩子离开家时,已届中年的父母特别是母亲深感沮丧,并

    认为生活对他们而言已经终结,许多人对这种观点深信不疑。但是,至

    少有一项研究驳斥了这种观点。它表明许多、也许是大多数父母根本就

    没有感到沮丧;而是期望一种更简单、更轻松的生活。

    [16]

    同样,直到最近,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衰老是大脑自然退化的结

    果,是渐进和不可逆的。然而,在阿拉巴马一所退伍军人医院进行的试验表明,在许多案例中,通过“一种使老年人不断接触周围环境的简单

    项目”就能抑制甚至逆转衰老的症状——紊乱、迷惘和逃避现实。

    [17]

    提到运动员“第二春”的书籍和文章汗牛充栋。但是,犹他州大学的

    尼尔斯·汉弗莱(Nyles Humphrey)和罗伯特·鲁林(Robert Ruhling)已

    呈现证据,根本就没有什么第二春,而许多运动员体验过的这种感觉只

    是心理上的。

    [18]一个警示故事

    即使是拥有最复杂测试工具的权威也未能用这些工具达到认知的确

    定无疑。例如,考虑一下塔萨代部落(Tasaday tribe)对人类学家提出

    的挑战。1960年代末在菲律宾棉兰老岛上被发现时,塔萨代人还生活在

    石器时代——居住在丛林深处的洞穴里,对农耕一无所知,靠狩猎和采

    集为生。曼纽尔·艾利萨尔多(Manuel Elizaldo)是当时该国独裁统治者

    斐迪南·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的朋友,艾利萨尔多很快成为他们

    的保护人、导师和与迷人世界的联系人。一些人类学家和其他专家参观

    了这个部落,并研究他们的工艺品、语言和社会结构。除了少数怀疑者

    外,大多数人类学家判定他们是真正的石器时代人。像《国家地理》这

    种权威刊物发表了关于塔萨代人的文章,并惊叹于这一事实:他们是这

    样一些天真单纯、善良的人,在他们的语言中没有“武器”、“战

    争”或“敌视”这些词语。

    1986年,在马科斯政权垮台以后,一位瑞士记者访问了塔萨代,并

    发现他们住在房子里。据报道,他们向这名记者承认,他们的故事是艾

    利萨尔多精心编造的一场骗局。据信他告诉他们何时住进洞穴,并向参

    观的记者和学者装出石器时代的行为。艾利萨尔多否认这种指控并得到

    许多科学家的继续支持。道格拉斯·严(Douglas Yen)是一位人种生物

    学家和早期塔萨代的研究者,最初,他试图把这一部落与邻近的农业部

    落相联系,但现在,他相信石器时代的情形是真实的(他举了一个展示

    小孩种植水稻并表现惊人的例子)。语言学家卡罗尔·莫罗尼(Carol

    Molony)是另一位早期研究塔萨代的学者,她也相信此说。她论辩道,部落中的大人和小孩如能消除自己语言中所有农业上的隐喻,那他们一

    定都是些出色的演员。当地的一名牧师和先前的怀疑者,肖恩·麦克多纳兄弟(Fr. Sean McDonagh)也认为塔萨代是真实的,并说邻近的部落

    也如此。

    一直存在的一个争论单元是关于塔萨代人所用工具的真实性。菲律

    宾人类学家宙斯·萨拉查(Zeus Salazar)坚持认为,在木柄上用松弛的

    带子绑着石头显示出一种拙劣的伪造石器时代的做法。但是考古学家伊

    恩·格洛弗(Ian Glover)说,这种松弛在真正的石器时代工具中可以看

    到。而塔萨代人自己的陈述也没有简化这种困惑。他们告诉美国全国广

    播公司NBC和菲律宾电视台,他们最初的叙述是真实的,然后告诉美国

    广播公司ABC和英国电视台,他们的叙述是假的。

    在这种复杂情形下,任何一个外部观察者知道 塔萨代真实情况的

    可能性有多大?不大可能知道。这就是为什么在本案和类似困难的案例

    中,负责任的人们不宣称自己知道 发生了什么。而是说,根据证据,他们认为最可能 发生什么事情。这正是详尽研究塔萨代案例的人类学

    家托马斯·赫德兰(Thomas Headland)所说的。他认为,其中很可能不

    是骗局,而是存在一些严重的夸张和虚假的媒体报道,以及人类学家的

    一些自我实现的期望。他认为,塔萨代可能曾是几百年前逃离的邻近农

    业部落的成员(或许是为了逃避奴隶贩子),并在丛林中隐藏了许多

    代,以至他们不仅退回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而且失去了自己比较发达

    状态的所有记忆。

    [19]信仰是一种形式的知识吗?

    有些读者,特别是宗教保守派或许会怀疑,迄今关于知识所说的话

    是否代表了对信仰的排斥。看看本世纪和以前数百年的许多知识分子把

    宗教当作迷信而予以抛弃,这样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里并无

    意肯定这种排斥。知识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按照定

    义,宗教信仰 这一术语表示对不能证明的某事的信仰。这并不是说相

    信的事情不真实,而只是说它的真实性不能被确定性地证明 。犹太人

    (和许多其他人)相信,上帝给了摩西(Moses)十诫,穆斯林相信穆

    罕默德(Muhammad)是阿拉的先知,基督徒认为耶稣基督(Jesus

    Christ)是上帝的儿子。科学只是不适用于这些信念。哲学家能提供补

    充性的论据支持或反对这些信念,但不能证明或反驳它们。

    莫蒂默·阿德勒(Mortimer Adler)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对信仰的

    性质提出了一种很有用的见解。

    通常所说的“信念跳跃”需要引领任何人跨越[哲学与宗

    教]之间的鸿沟。但信仰跳跃常常被误解为一种从持有肯定上

    帝存在的不充足理由到对这种肯定更加坚定的状态的进步。但

    事实并非如此。信仰的跳跃在于,从一种纯粹哲学的神学之结

    论到对上帝虔诚的信仰的转变,上帝显示出自己是一位博爱、正义和仁慈的宇宙造物主,一个受到爱戴、崇拜和祈祷的上

    帝。

    [20]

    宗教保守派的一个相关的担忧也许是,他们接受本章所表达的哲学

    立场是否就损害了自己的信仰。当然,我们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回答这个

    问题。但是,在决定之前,我们最好考虑一下领头的福音派学者马克·诺尔(Mark Noll)提出的论点。他说,福音派在抛弃哲学研究时不仅远

    离了对所有人都重要的问题的讨论,也避免接触“近两个世纪以来在美

    国被界定为福音经验的思维习惯”。在他看来,这已被证明是一个悲剧

    性的错误。

    [21]知识的障碍

    在讨论如何最佳地寻求知识之前,让我们考虑两个妨碍 知识的习

    惯:设定和猜想。设定 就是把某事看作理所当然的——也就是随意地

    把未被证明或可以合理争论的某事当作真的来接受。因为设定一般是无

    意识的活动,所以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设定和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1)。未予确证的设定的主要负面影响是其扼杀了通向知识的好奇心。

    例如,许多人从未思考过鱼的日常生活。他们可能偶尔驻足购物商

    场的宠物店前,盯着鱼缸中的热带鱼看。但他们从未对鱼群的社会角色

    和关系显示好奇心,因为他们以为鱼没有此类角色和关系。但事实是,用社会学者拉维特·史密斯(C. Lavett Smith)的话说,“有些鱼相当于理

    发师、警察和农场主。一些鱼始终在游动,而其他的则固定不动。有些

    鱼在晚上工作,而有些则在白天。”

    [22]

    猜想 是提出一个直觉判断或是冒险提出一个对正确性没有任何信

    心的答案。它是一种常见的日常活动。对那些没有为考试认真学习的学

    生来说,这是最后时刻的生存技巧。为了举一个猜想的例子,那就让我

    们谈一个比较愉快的话题——喝啤酒。前一段时间,加利福尼亚学院的

    一名行为科学教授在他的学生中进行了一场啤酒口味测试。所测问题是

    他们能否真正区别啤酒的好坏或从其他啤酒中辨别自己最喜欢的。许多

    学生都会猜想自己能,而试验的许多参与者的确也这样猜想的。但是,该项试验表明,标签从酒罐上拿走后,没有一个学生能辨别出一个品牌

    来。

    [23]

    因为设定扼杀了好奇心,而猜想拒绝了证据的重要性,所以它们任

    何一个都不可能通往知识。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对于断言你知道某事采取谨慎态度。对你断言的程度应小心谨慎——只要你不够确定,那就说可

    能和大概。说“我认为”或“在我看来”而不是“我知道”。最重要的是,向

    自己或他人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无知。承认你自己不知道某事,可显示卓

    识、克制和学术真诚。这些不是缺点而是优点。承认无知是通往知识关

    键的第一步。

    这是否意味着你应当是无主见的,并对你说的每件事都加上也许和

    大概?这是否意味着要成为一名批判的思考者,你必须抛弃信念?对这

    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加着重号的不! 这仅仅意味着你应当恰如其分地评

    估有把握的、大胆的陈述,以便为证据允许时的情况留下余地。类似

    地,你应当这样来高度评估你的信念,以至只在你有足够知识这样做时

    才接受这些信念,并在学术真诚需要时修改它们。应用练习

    1.考虑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下述陈述:“心智的呈现有四

    种。事情要么显得是;要么既不是也不显得是;要么是而不显得是;要

    么不是而显得是。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正确的目标是智者的任务。”这

    强化或挑战了你在本章所学到的吗?请予以解释。

    2.阅读伯纳德·戈德堡(Bernard Goldberg)的下述评论,他是记者

    和《偏见 》一书的作者。“下面是记者们龌龊的小秘密之一,你决不可

    料想他们会在观众的普通人中揭示此秘密:一位记者能够找到一名专家

    说记者想要的任何事——任何事! 只要不停地打电话,直到其中一位

    专家说到你需要他讲的事,然后告诉他,你马上带摄影人员去采访他。

    如果你发现一位专家说:‘你知道,我认为平头税也许能奏效,其理由

    是……’你感谢他,然后挂断电话,并找另外一位专家。这就是新闻记

    者如何在客观新闻报道的伪装下把自己个人的观点渗入到报道中的。”

    [24]

    这一陈述对本章主题有什么意义?解释你的答案。

    3.在下面的每个例子中,一些人认为他或她知道某事。根据你在

    本章所学内容,讨论这些人是否真正知道。

    a. 泰德从晨报看到,他的一名好友被逮捕,并被指控夜盗多家商店。

    泰德震惊不已。他告诉妈妈:“这不可能。警察搞错了。鲍伯和我

    就像亲兄弟一样,我知道他没有犯罪。”

    b. 拉尔夫:瞧,哈里,试试我的除臭剂。它的确能抑制汗液。

    哈里:不,谢谢。我对防汗药持怀疑态度。在我看来,设计来阻碍

    正常人体功能的任何物质都可能造成很大的危害。如果它致癌,我

    不会感到奇怪。拉尔夫:别犯傻了。我知道它不会致癌。像这样的产品在准许销售

    之前,都经过仔细检验。如果它致癌,就会被禁止。

    c. 简:我刚刚看到一些有关阿司匹林能防止心脏病的证据。

    詹妮:简直是胡说。我知道它不能防止心脏病。我叔叔吃了许多阿

    司匹林,但他去年死于心脏病。

    4.“受错误的强奸指控的人被释放”、“揭露传统思想”、“前任助手

    承认有关立法者的谎言”——每天的报纸载有无数条诸如此类的报道,这些报道显示,一周、一月或一年前所“知道”的事情被揭露为虚假的。

    在当日或最近的报纸中找出至少3则这样的报道。

    5.19世纪美国幽默作家乔希·比林(Josh Billing)写道:“并不是一

    个人不知道的东西把他弄得像个傻子,而是他的确知道的东西不把他变

    成傻子。”尽可能多地回忆你自己经历中的例子去肯定他的看法。

    6.1982年末,在南达科塔,一件让美国政府与美洲印第安人运动

    相互对立的诉讼悄悄地进行着。政府试图终止这个印第安团体对黑山国

    家森林公共土地20个月的占据。该团体声称该地区对他们是圣地——他

    们的出生地、他们祖先的墓地,以及他们宇宙的中心,因此,应当将此

    地变成以宗教为基础的美洲原住民永久社区。而政府主张,该团体对这

    片土地没有合法的主张权。在诸如此类的案例中,你认为应当考虑哪些

    因素,以及什么解决方案能最好地服务于公正的利益?在回答时,确保

    仔细地把你所知道的与你所设定、猜想和推测的东西区别开来。回答了

    这些问题之后,在因特网上搜索关于此事的最新版本。一个有益的网址

    是:www.sacredland.orgblack_hill.html。如果无法进入,就输入搜索

    词“American Indian Movement Black Hills National Forest (美洲印第安

    人运动黑山国家森林)”。7.近些年,许多讨论围绕把精神错乱的理由用作合法辩护的议题

    展开。许多人认为应该将其废除,但其他许多人则把它看作任何合理的

    刑事司法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你的态度是什么?在回答时,确保仔细

    地把你所知道的与你所设定、猜想和推测的东西区别开来。如果你的知

    识很有限,你也许希望去做一些调查研究。

    8.集体讨论练习: 确定你是否知道下列每一项陈述是否准确。与

    两三位同学讨论你的判断。确保把知道与猜想或设定区别开来。

    a. 许多犯罪来自较低经济收入的家庭背景。

    b. 非洲裔美国人比白人更多地成为犯罪受害人。

    c. 美国宪法保障每个公民拥有手枪的权利。

    d. 媒体中的暴力应对现实中的暴力负责。

    不同的观点

    下面是对一个重要的不同观点的总结。读完这个陈述后,利用图书

    馆或网络,找出有见识的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确保能覆盖各种观点。

    然后评论每个观点的强项和弱项。如果你的结论是其中一个观点完全正

    确而其他观点都是错误的,那请解释一下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如

    果(也是更有可能的 )你发现一个观点比其他观点更有洞见,但这些

    观点都提出了某些有根据的论点,那就构建一个综合了 所有各方洞见

    的你自己的观点,并且解释为什么这一观点是所有观点中最合理的。在

    作文或口头报告中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表述你的回答。

    全球性变暖威胁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关于全球变暖的最

    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它是真实的。例如,美国气象学会资深

    研究员鲍勃·考瑞尔(Bob Corell)注意到地球的冰川以惊人的速度后退,北极周围的冰原显著收缩。总计约有一亿零五百万

    英亩的冰区在过去的15年中消融掉了。他相信这些变化的起因

    是人类活动,特别是使用矿物燃料所创造的二氧化碳。他预

    言,100年后海平面最终将升高3英尺,在地球上每个国家的低

    海岸地区泛滥成灾。

    [25]

    然而,并非所有科学家都赞同这个观点。比如麻省理工学

    院的大气科学教授理查德·林岑(Richard Lindzen)坚持认为,全球性变暖的主张是“垃圾科学”,是“对警报充满兴趣”的人大

    肆宣传的骗局。林岑争辩道,即使这些人所发表的数据是准确

    的,这些数据也不支持所得出的结论和所作出的可怕预言。而

    且他宣称,敢于挑战关于全球变暖的官方观点的专家被恐吓保

    持沉默,特别是受到中断研究资金和限制出版的威胁。为了支

    持这个主张,他援引了他自己和其他国家的几名科学的经验。

    [26]

    (增加这个议题难度的还有这样的事实,即在近期的1970

    年代,许多科学家警告全球变冷 而不是全球变暖的危险。)

    借助GOOGLE(谷歌)搜索引擎检索“全球变暖争议”开始你的分析

    工作。

    ————————————————————

    (1) 当然,有可能把设定提高到有意识的水平并对其予以表述。在此语境下所作的大多为

    对设定的科学引证。

    [1] Barbara Risman,“Intimate Relationships from a Microstructural Perspective:Men Who

    Mother,” Gender and Society 1(1),1987,pp.6-32.

    [2] S.Minerbrook,“The Forgotten Pioneers,” U.S.News & World Report ,August 8,1994,p.53.[3] Carol Tavris,Anger:Tile Misunderstood Emotion (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82),p.144.

    [4] Paul F.Boller,Jr.,Not So:Popular Myths About America from Columbus to Clint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Chap.5.

    [5] Boller,Not So ,Chap.2.

    [6] Judith A.Reisman and Edward W.Eichel,Kinsey,Sex,and Fraud (Lafayette,La.:Huntington House,1990).

    [7] Thomas Sowell,Race and Culture:A World View (New York:Basic Books,1994),pp.92-93.

    [8] Sowell,Race and Culture ,Chap.7.

    [9] A.E.Mander,Logic for the Millions (New York:Philosophical Library,1947),pp.40-41.

    [10] Rowland W.Jepson,Clear Thinking,5th ed.(New York:Longman,Green,1967),p.123.

    [11] Karl-Erick Fichtelius and Sverre Sjolander,Smarter Than Man? Intelligence in Whales,Dolphins and Humans ,trans.Thomas Teal (New York:Random House,1972),p.147.

    [12] Karl Menninger,Whatever Became of Sin? (New York:Hawthorne Books,1973).

    [13] Thomas Fleming,“Who Really Discovered America?” Reader's Digest ,March 1973,pp.145ff.

    [14] “Scientists Say Chinese ‘Discovered’ America,” The (Oneonta,New York) Star ,October 31,1981,p.2.

    [15] “Shibboleth Bites Dust,” Intellectual Digest ,July 1973,p.68.

    [16] “Empty Nests,” Intellectual Digest ,July 1973,p.68.

    [17] “Psychic Senility,” Intellectual Digest ,May 1973,p.68.

    [18] Time ,August 20,1973,p.67.

    [19] Nova ,PBS-TV,September 21,1993.

    [20] Mortimer J.Adler,“A Philosopher's Religious Faith,” in Philosophers Who Believe:

    The Spiritual Journeys of Eleven Leading Thinkers ,ed.Kelly James Clark (Downers Grove,Ⅲ.:InterVarsity Press,1993),p.215.

    [21] Mark A.Noll,The Scandal of the Evangelical Mind (Grand Rapids,Mich.:

    Eerdmans,1994),p.238.

    [22] Herbert Kupferberg,“Why Scientists Prowl the Sea Floor,” Parade ,July 29,1973,pp.12ff.

    [23] “Beer Test,” Parade ,May 13,1973,p.4.

    [24] Bernard Goldberg,Bias:A CBS Insider Exposes How the Media Distort the News

    (Washington,D.C.:Regnery,2002),p.20.

    [25] http:www.cbsnews.comstories2006021660minutesmain1323169.shtml,进网时间

    August 9,2006.

    [26] http:www.opinionjournal.comextra?id=110008220,进网时间July 11,2006.第五章 你的观点有多少根据?

    在我看来,真理是宝贵的……我宁愿独自一人坚守正确

    的,也不愿追随多数人而坚持错误的……因此,持有这样的观

    点已使我遭受到一些同胞的轻蔑、鄙视和嘲笑。我被看成是古

    怪的、奇特的和孤僻的……但是,真理就是真理,即使全世界

    都拒绝它并反对我,我仍然固守真理。

    [1]

    这是些激动人心的话语。你可以想象其作者勇敢地面对众多意图把

    他们狭隘的教条强加于他的保守派。在此背景下,你几乎可以听到齐声

    合唱“坚毅勇者”:巍然屹立,勇敢的英雄,永不放弃!

    但是等一下。这个作者到底是谁?他勇敢捍卫的观点究竟是什么?

    他的名字是查尔斯·西尔维斯特·德·弗特(Charles Silvester de Fort)。这

    段引文出自他于1931年写的小册子。这个观点是(你准备好了吗?):

    大地是平的 。

    人们总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观点,但是,今天许多人以不寻常的激

    情持有自己的观点。“我有权拥有自己的观点”和“每个人都有权拥有他

    或她的观点”是常用的表述。询问别人的观点,你可能会听到:“好啦,这是我的观点 。”其未道出的讯息是:“到此为止。”

    这是一种合理的观点吗?质疑其他人的观点是不适当的吗?答案取

    决于所涉及问题的种类。如果是个人喜好的问题 ,那么,标准就是要

    求不高的个人偏好标准。如果艾格尼丝发现雷金纳德英俊,而莎莉不同

    意,那就的确不存在什么有意义的争辩的基础。同样,如果拉尔夫对有

    黄铜丝轮毂盖和紫色内饰的橙色雪佛兰Camaro 轿车垂涎三尺,而卡拉对此表示反感,则情况也是如此。一些人把酱涂在热狗上,而另一些人

    更喜欢倒上芥末或调料,也许此时此刻某人在某处正往热狗上涂抹大量

    的蛋黄酱、蓝莓或球芽甘蓝。那又怎样?差别万岁! (原文系法语

    Vive la différence——译者注)

    然而,考虑一下观点 这个词的这种很不相同的用法。某报纸报

    道,最高法院就一件有争议的案例发表见解。显然,大法官们不是陈述

    他们的个人偏好,他们纯粹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判断

    ,是在彻底调查和审议后艰难作出的判断。

    在批判性思考的背景下,观点 这个术语指的是判断的表达而不是

    喜好的表达

    (1)。不幸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清楚某人是在表达喜

    好还是在表达判断。当你离开电影院时,一位朋友也许对你说:“这是

    一部精彩的电影”,这可能意味着“我喜欢它”或“它达到了很高的电影制

    作水平”。如果她仅仅说喜欢它,而你不喜欢,那么争论会是围绕个人

    喜好的争论,一场无意义的争论。但是,如果她作出一个美学判断,那

    你能够合理地质疑她,引用这部电影未达到的具体电影标准。

    每个人有权拥有他或她的观点?在一个自由的国度,这不仅得到允

    许而且得到保障。例如,在英国,仍然有一个“平面大地协会”。顾名思

    义,该组织成员认为地球不是圆的而是平的。在我国,我们每个人也都

    可以就我们选择的任何问题自由地持有自己喜欢的一种奇怪的看法。当

    话务员宣布:“前3分钟要付95美分”,你可能回答:“不,不是——这是

    28美分”。当服务站工作人员通知你:“你的机油在线下1夸脱”,你可能

    回答:“不对——它是线上3夸脱”。

    当然,自由地持有一种观点并表达它,并不必然保证获得有利的结

    果。话务员有可能挂断你的电话,而服务站工作人员可能作出不愉快的反应。

    根据我们的观点行事 甚至会更缺少把握。考虑这样一个案例,加

    利福尼亚一对夫妇带着患糖尿病的11岁儿子去见一位信仰疗法者。他们

    确信此人已治好了他们的男孩,就停止给孩子注射胰岛素。三天后,这

    个男孩死了。这对父母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表达上帝能让这男孩起

    死回生的看法。警察逮捕了他们,指控他们谋杀。

    [2]

    在这件事中,法

    律是清楚而合理的。只有当不伤害他人时,我们才可自由地根据自己的

    观点行事。可能出错的观点

    如果我们可自由地拥有一种观点,那我们也许会试图推断它一定是

    正确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自由社会的基础在于这样的明智观点:人们

    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去思考自己的想法并作出选择。但是,这个事实并

    不是说,他们思考的想法和作出的选择将都是合理的。批判性思考的基

    本原则就是,各种思想很少具有同等的性质。问题的解决方案从切合实

    际到不切实际之不等,信念从有根据到无根无据之不等,论证从符合逻

    辑到不合逻辑之不等,观点也从有见识到无见识之不等。批判性思考的

    任务是把较有价值的与较无价值的区别开来,并最终确定最佳者。

    观点有可能出错的证据俯拾皆是。周末酗酒者通常认为,只要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692KB,4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