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河北医药》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365997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日 陈美好
第1页

    参见附件(264KB,2页)。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 随机抽查门诊就诊老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对比。结果 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后心理状态有明显改善,较前对生活积极、乐观,对自身疾病有较客观的看法;改善不良生活习惯,逐步尝试健康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结论 对门诊老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老龄化正逐步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已于2001年跨入老龄化社会[1]。对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而健康包括躯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是老年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躯体健康的基础,因此,我们对门诊老年病人进行心理调查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5年1~6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60岁以上,能与护士交流沟通并愿意接受调查,需要复诊的老年人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60~75岁;配偶健在32例,丧偶8例;与子女共同生活34例,与配偶共同生活5例,独自生活1例。

    1.2 老年人心理特点分析

    老年人是个特殊的群体,因个人经历不同,身体健康现状差异,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1)焦虑恐惧型心理 老年人多有慢性疾病,病情较复杂,由于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认识,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少数患者甚至有恐惧心理,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语或多语、多疑,以致食欲减退,睡眠差。(2)孤独、抑郁型心理 多见于失去配偶或家庭关系、经济条件欠佳或刚离退休的老年病人,这类患者常郁郁寡欢、倦怠、懒于活动,喜欢独处。(3)暴躁、偏执型心理:多见于个性较强,自我认为年轻时为社会、对别人、对家庭作出过较多贡献的老年人,表现为自以为是,顺从性差,固执已见,不听护士安排,心胸狭窄,好猜疑,妒忌,自尊心强,易激惹。(4)自卑、自弃型心理:多见于有器质性病变,疗效不明显或病情反复者,病人多次就诊,家属及单位对其关心较少,病人悲观、失望,不愿与人交往或沟通,对治疗和疾病的转归表现得淡然,不积极配合治疗或检查。(5)依赖、顺从型心理:多见于家庭和谐,性格脆弱的老年人,此类患者自觉年事已高,万事不能,凡事依赖子女,缺乏信心,对自已的疾病估计太重,对生活缺乏积极、乐观的态度。

    1.3 沟通方法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护士热情、耐心、温柔、体贴,口齿伶俐,有爱心和同情心,娴熟的医疗理论基础知识、护理学基础和临床心理学知识,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掌握不良心理的消除方法。不同的心理个性,其临床表现不同,相似的心理特点,其临床表现也存在着差异,面对不同心理特点的患者,应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

    1.3.1 帮助培养老年人正确对待自已的疾病:根据老年人所患的疾病,简单讲解疾病的一般知识,治疗、检查、转归、注意事项等,让老年人对自已的疾病有客观的认识,客观的看待,相信科学,相信医学的发展对疾病有适当的控制而延长寿命。

    1.3.2 鼓励老年人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老年人适当参加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沟通,可丰富自已的精神生活,并可以及时调整自已的行为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如参加老年人活动中心活动、上老年大学等。把老年人的注意力转向社会、转向身边的人,学会关注其他人,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躯体,生活就会成为快乐的源泉。

    1.3.3 帮助老人充分了解自已、客观地认识自已的能力:对自已的能力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已的能力,勉强做超出自已能力的事情。也不要自我评价太低,缺乏信心而产生抑郁情绪影响健康。

    1.3.4 支持老年人保持自已的兴趣、爱好、性格和气质,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与统一,使老年人从中体验出幸福和满足感,消除不良情绪的产生。

    1.3.5 帮助老年人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已的情绪:耐心倾听老年人的诉说,让老年人不愉快的情绪释放或宣泄,同时提醒老年人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反应,适当调节自已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心态的安宁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2 结果

    2.1 评价方法

    老年人来就诊和复诊时分别发一张调查表,调查表是根据《护理学基础》、《临床心理学》、并参照Zung编制[2]的SAS和SDS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12个问题,通过对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的调查,了解老年人焦虑、恐惧、孤独、抑郁、暴躁、自卑和依赖心理障碍等心理特征。

    2.2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收集的资料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检验。护士心理健康教育后分值明显优于干预前,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3 小结

    健康长寿是人类文明生活一个永恒的主题,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基石,心理健康,才能抵御因年老内分泌变化及各系统器官功能衰退而造成的各种慢性疾病和诸多不适。但因现今社会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竞争机制强,社会形态悄然变化,致使晚辈忙于工作,而疏忽对老年人的关心,容易造成老年人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另外人老以后心理容易产生较大变化,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因一些小事而牢骚满腹,产生不愉快情绪,如不能给予安慰或化解,很容易产生恶性循环。有研究报道[3,4]: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心理状况、家庭和睦情况等,护士如能按以上方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消除老年人情绪障碍,使老年人建立乐观、平静、从容的生活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接触外环境,将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任树生,金国健.防治老年慢性病,促进健康老龄化.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9799.

    2 王长虹主编.临床心理治疗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75578.

    3 李栋,徐涛,王战勇.济南市部分县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23124.

    4 马丽霞,庄新华,林爱伟,等社区老年人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健康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1,4:882884

    作者单位: 516001 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