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1年第9期
编号:12117897
脂肪抽吸技术的发展(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11年第9期
     5激光脂肪抽吸术

    激光辅助脂肪抽吸术(laser-assisted liposuction, LSL)主要是通过激光的选择性光热作用或Q开关激光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作用于局部脂肪细胞、细胞外基质和微血管,造成可逆的或不可逆的细胞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Dressel于1990年提出利用激光进行脂肪抽吸的概念。1994年,Apfelberg[15]首先报道了激光辅助吸脂术方面的研究情况。采用40W的YAG激光,脉冲周期0.2s、各周期间隔0.2s,通过激光纤维导入抽吸管,直至抽吸侧孔,由此发出激光束作用于组织。激光纤维伴行有冷却管,可持续灌注生理盐水,冷却激光纤维头端。常规注射肿胀液,将激光抽吸管插入皮下组织,缓慢轻柔地往复移动抽吸管,避免直接负压撕脱。激光束作用于被吸入管内的脂肪组织,使之破碎乳化,脂肪乳化液在负压的作用下吸出。经过近年的不断改进发展,激光溶脂辅助抽吸术已经在欧美国家广泛使用[16]。Badin等[17]在2005年使用波长1 064nm的Nd∶YAG激光对一名女性患者的两侧肋腹部皮下脂肪进行激光溶脂实验,认为发生坏死的脂肪细胞所释放出脂肪酶的脂解液化作用有利于溶脂后对脂肪组织的吸出。Ichikawa等[18]在2005年的体外实验研究证实,使用长脉宽1 064nm Nd∶YAG激光作用于人体皮下脂肪组织,可观察到胶原再生和皮肤拉紧收缩等现象,证明了长脉宽1 064nmNd∶YAG激光还具有促进胶原蛋白重组和再生的作用。2006年,Medrado等[19]报道半导体激光溶脂的动物实验,激光波长为670nm,能量密度分别为4、6、8、12和16J/cm2,直接照射20只小鼠背部的皮肤,总照射剂量完成后立即切取小鼠背部皮肤进行组织学分析,发现脂肪溶解,脂滴融合,其中4J/cm2 和16J/cm2 两个剂量组实验现象最明显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