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811
编号:13581776
李元文教授从毒论治皮肤病经验(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1日 《世界中医药》 201811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中对“邪气”的论述——“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邪”。人体是否发病,取决于“正邪斗争”的结果。如将“毒”作为“失衡状态”或者“不利因素”,那么“毒”与“邪”这2个概念则有部分重合,临床上“毒邪”的描述亦不罕见。如果简单地将“毒”和“邪”等同观之,那么周仲英教授提出的“伏毒”理论似乎也可以称为“伏邪”理论。分析“伏毒”理论,其重点并不在“毒”上,而是在“伏”上,强调的是动态的过程。根据上文对“毒”的分析,“毒”亦有“毒害人体的过程”的意义,而“邪”则不具该含义。那么“毒”是否能替代“邪”?“毒”和“邪”这2个概念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呢?《黄帝内经》中对“邪”的描述共441处 [4],其中425处均为“不正”之义,并成为各种致病因素的代称。因此用“邪”指代一切致病因素已是一种习惯的、并且被接受的、被承认的说法。与此相较,“毒”的概念则略显狭窄,因此我们认为,“邪”包含了“毒”,“毒”是一种病因,也就是“致病之邪”的一种。

    2.2 “邪盛谓之毒” 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指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宋代陈无择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引申出“三因学说”,即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毒”作为病因的一种,究竟何为“毒”呢?有研究者认为“邪盛谓之毒”。“毒”作为病因而言,亦有内外之分。“六气”是自然界6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2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