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811
编号:13581715
针灸在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1日 《世界中医药》 201811
     2.4 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步幅、步速、步频均上升,步宽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步幅、步速、步宽、步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步幅、步速、步频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步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4。

    3 讨论

    中风位居世界范围内老年人群死因顺位第2位,在我国,中风幸存者超过700万,其中有70%的人存在各种功能性残疾,而以中风足下垂最为常见 [6]。中风足下垂,常造成跌落衰落发生,导致意外死亡,损害了患者的寿命和健康生命年 [7]。针对中风及中风足下垂的许多治疗,虽然取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康复训练操作复杂、耗费人力;矫形器价格不菲;多频电刺激的应用缺乏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等 [1]。头部皮内针是近年来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的新尝试 [8],但缺乏多中心随机试验数据及其安全性未有定论,故探索综合性、可行的、有效的且经济的方法来治疗中风足下垂,是当下和未来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中对照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采用西医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iEMG均上升,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提示西医康复训练对中风足下垂患者有效。这与王珊 [9]、王飞 [10]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