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1963704
64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25日 汪 镭 孙海英
第1页

    参见附件(1428KB,2页)。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传播病毒[1]。近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显著升高,并呈现季节性流行和全年散发趋势,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给予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我院于 2007 年 1月至2008年1 月共收治64例手足口病患儿,年龄在3个月至5岁之间, 均痊愈出院。所有病例诊断均参考卫生部(2008年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34例, 女30例, 年龄 3个月~5岁。在口腔内两颊黏膜、软腭出现疱疹,水疱破裂后形成小溃疡,年龄偏大的患儿可述咽痛,手足远端部位及肛周出现丘疱疹,疱疹如米粒大小、边缘充血,手掌、足底外侧为好发部位。64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所有患儿均予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全部患者临床治愈出院。

    1.2 临床表现

    1.2.1 发热 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其中, 低热(37.5℃~38℃)39例, 中等热(38.1℃~39℃)19例, 高热(39.1℃~40℃)6例, 发热持续(2.4±1.6)d。

    1.2.2 皮疹分布 口腔内两颊黏膜、软腭出现疱疹,1~2 d水疱破裂后形成小溃疡。手掌、脚底均有或多或少的小水疱, 19例在臀部、肛周丘疱疹, 其中 3例只表现为臀部疱疹。出疹顺序:自手足开始, 后至臀部, 再至其他部位。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相对增加。尿便常规及心电图检查正常,有2例患者出现肝功能轻度异常,3例患者心肌酶轻度异常。

    2 护理体会

    2.1 体温护理 本研究中所观察的手足口病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低热患者较多,一般38℃左右,经过抗炎、抗病毒对症治疗,鼓励患儿多饮温水,体温很快恢复正常。少数患儿持续高热,除对症处理外,主要是进行物理降温如:戴冰帽、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大血管处置冰袋、必要时行亚低温治疗等。护士应增加测量体温的频次,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做好药物及物理降温后的记录,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2]。

    2.2 皮肤的护理 手足口病常引起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手、足、肛周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内液体较少,通常在1周内消退。因疱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故不需要特殊

    护理,但要保持皮肤卫生,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3]。

    2.3 口腔及饮食的护理

    小儿患本病易出现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应配以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醮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以免感染,并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金霉素、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4]。

    2.4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品、奶壶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也可经口传播。面对如此复杂的传播途径,做好消毒隔离,防止院内交叉感染至关重要,因此要将将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 温湿度适宜的病房内, 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病房, 并固定房间收治患者。护理不同疾病患儿时, 护理人员要严格消毒双手, 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的用具、呕吐物、粪便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对患儿和密切接触者隔离 7~10 d, 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 水疱结痂脱落才能解除隔离。对出院患儿床单位应先用紫外线灯照射 1 h, 再用 0.2%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后方可收治患者[5]。

    2.5 出院指导

    2.5.1 手足口病可通过接触传播,控制传染源至关重要。患儿出院后,应休假直至所有临床症状消失后2周,以防止传染给其他人。

    2.5.2 鼓励患儿家长向周围人做好手足口病的宣传、预防工作。

    2.5.3 对恢复期的患儿,指导肢体、语言、智力能力的锻炼。

    参 考 文 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2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