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2089704
超声诊断肾上腺囊肿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5日 李新华 曾祥丽
第1页

    参见附件(2260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肾上腺囊肿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证实的13例(14个)肾上腺囊肿超声检查参数和临床资料。结果 经13例患者在经过不同CT平扫或增强扫描或手术复查后可得出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为84.6%(肾上腺囊肿超声表现为无回声区伴后方回声增强,壁薄而光滑,边界清,部分伴分隔及钙化。囊内有出血或较多蛋白渗出者,可表现为囊实性回声或低回声。所有肾上腺囊肿内均无血流信号)。结论 超声诊断肾上腺囊肿有很高的临床价值,由于超声检查经济无痛安全便捷,可以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方式。

    【关键词】超声;肾上腺囊肿

    肾上腺囊肿临床少见,多数无明显症状,少数因囊肿过大或因囊内出血牵涉或压迫导致上腹腹胀、隐痛、腰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早期不易被发现,常常因体检或其他原因检查时发现才被确诊。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自2001年至2009年间,在我院超声科被诊断为肾上腺囊肿,并经CT平扫或增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囊肿13例,目的是探讨超声对肾上腺囊肿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正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患者,14个囊肿。男4例,女9例,年龄27~79 岁,平均42.7岁。肾上腺囊肿,最小11 mm×8 mm×9 mm, 最大101 mm×68 mm×75 mm。左侧5例,右侧7例,双侧1例。因腹胀或腰痛等就诊3例,余10例无症状者为体检发现。

    1.2 检查设备与方法 采用Logiq 500Logiq700、TOSHIBA彩色超声仪,探头频率3~5 mHz。患者空腹,对双侧肾上腺区行多切面扫查。发现病变后,记录其大小、形态、边界、回声、血流及其周围毗邻关系。

    2 结果

    2.1 病理分型 本研究组真性囊肿9个,假性囊肿4个。

    2.2 诊断准确率 经超声检查后得出诊断结果,再与CT平扫或增强或经手术后病理检查,其中13例肾上腺囊肿患者,有1例被误诊为肾囊肿,另有1例被误诊为肾上腺癌,得出最后确诊正确率分别为84.6%。

    2.3 超声像图特征 本组有9例肾上腺囊肿是真性囊肿,其声像图特征为圆形或椭圆形,薄壁,为液性无回声区。4例假性囊肿的声像图特征有3例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实性混杂回声;还有1例与邻近肾脏组织边界不清,囊壁厚,其回声呈囊实性混杂回声。本组囊肿内均未探及血流信号。

    3 讨论

    3.1 超声诊断肾上腺囊肿的优势

    肾上腺囊肿较为少见,常见于中年以上,男女比例约1∶3[1]。Foster分析了220例肾上腺囊肿, 其中手术标本120例,尸解标本100例[2]。将肾上腺囊肿分为4类:①内皮性囊肿,约占45%,又分为淋巴管瘤性囊肿和血管瘤性囊肿,囊壁内衬以光滑和平坦的内皮细胞为其特点。②假性囊肿,约占39%,主要因肾上腺组织或肿瘤内出血所致,也可因肿瘤的囊性退行性变所引起,囊壁由致密纤维组织组成,无上皮层衬里。目前有学者认为在临床上假性囊肿最多见。③上皮性囊肿,约占9%,包括胚胎性囊肿,肾上腺囊腺瘤,真性或潴留性囊肿3类,内壁衬以腺上皮细胞。④寄生虫性囊肿,约占7%,以包虫性囊肿为最多见,表现为壁厚,多钙化,并可见头节。内皮性和上皮性囊肿总称真性囊肿。有认为肾上腺肿瘤的出血或囊性变属于肾上腺假性囊肿,但病理学界及Rozenblit等[3]认为其组织学表现与其他囊肿明显不一样,故不应包括在肾上腺囊肿的范畴内。

    在超声检查诊断中,肾上腺囊肿声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4]:①单纯囊肿型 肾上腺部位出现球形无回声区,囊壁薄,后方回声增强。②囊内散在光点型 肾上腺部位出现球形低回声区,内有许多细小回声,随体位改变而漂动,后方回声增强。③囊壁钙化型肾上腺部位出现球形无回声区,囊壁回声增粗、明亮,前壁回声尤甚,后壁回声没有前壁回声明亮,或有回声衰减。由于超声检查在诊断过程中可以实时动态观察、多切面、多角度判断病灶来自哪个部位,因此,对于上腹部腹膜后的囊性病变,均应考虑肾上腺囊肿。

    由于肾上腺囊肿和肾上腺腺瘤在CT上都呈囊样低密度,鉴别困难,致使部分囊肿误诊为腺瘤。而这2种病变多数在超声上分别表现为低回声和无回声,鉴别容易。此外,1个上皮性囊肿因囊腔内有较多蛋白渗出,CT显示为高密度占位,考虑为肿瘤。而超声显示囊性占位内有块状等回声,体位变化后略移动,提示不除外囊肿。

    超声因具有设备普及,费用低廉,实时动态,报告迅速,无放射性的特点,适合作为肾上腺囊肿的首选检查。本文比较近8年我院诊断的肾上腺囊肿的术前超声与CT的诊断正确率,肯定超声诊断肾上腺囊肿的价值。

    3.2 造成超声定诊断错误原因分析

    本组超声诊断错误原因如下:①假性囊肿与邻近组织粘连 本组误诊1例左侧肾上腺,大小约16 mm×12 mm×9 mm囊肿。因其囊腔内陈旧性出血,加之合并感染,与周围在组织粘连,界限不清,超声扫描囊体呈实性回声,而且左肾上腺病变探测以脾作为透声窗,其体积相对小,受肠气及胃内容物的干扰[5]。初始诊断为左侧肾上腺癌,最后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左侧肾上腺囊肿;②囊肿体位置低体积小 本组还有1例右侧肾上腺11 mm×8 mm×9 mm囊肿。因其病变较小,位置低,且与右肾上极紧连,初始诊断为右肾囊肿,后经CT平扫再增强后确诊为右肾上腺囊肿;③操作者经验不足。掌握肾上腺囊肿与邻近脏器囊肿的鉴别方法,有助于判定病变的来源。深吸气时注意囊肿与肝之间的相对运动。观察腹膜后脂肪组织向前移位为肾上腺囊肿,向后移位为肝囊肿。左肾上腺囊肿多在脾静脉后方,而胰尾囊肿多在脾静脉前方。

    本组69.2%真性囊肿和31.8%假性囊肿符合此特征。本组真性囊肿均定性正确。典型肾上腺囊肿的超声表现为无回声区伴后方回声增强,壁薄而光滑,边界清楚,部分伴分隔和钙化,容易诊断。假性囊肿因多继发于出血或感染,图像具有多样性,诊断相对来说较困难。因此,掌握肾上腺囊肿出血的演变过程及其声像图特征有助于诊断。如出血早期表现为:无回声病变,边界清晰,内可有浮动的点状回声。合并有血凝块时,内可见斑片状高回声团,随体位移动。当病变整体形成血块时,表现为弥漫性或不均匀性高回声。出血中晚期:随着液化的发生,病变表现为中央低,周边高的混合回声团,壁厚。最终表现为无回声区,可伴有钙化[6]。

    3.3 提高诊断肾上腺囊肿的准确率

    为提高肾上腺囊肿诊断的准确率,尽可能减少误诊和漏诊,还需掌握不典型肾上腺囊肿与肾上腺囊性肿瘤的鉴别点。二者均可见不规则厚壁肿物,囊性肿瘤壁厚薄不一,内多可见彩色血流,而囊肿内无血流。肾上腺囊肿特征性钙化为弧形或蛋壳状钙化,而肾上腺肿瘤多为斑点状钙化。此外,结合临床表现及超声动态演变,有助于鉴别。而肾上腺囊肿和肾上腺腺瘤的鉴别,前者病变多数在超声上表现为低回声,而后者则表现为无回声。典型的肾上腺囊肿超声特征明显,只要掌握了判定来源于肾上腺病变的方法,很容易诊断。遇到囊实性回声或低回声肾上腺囊肿,注意囊肿的无血流性、蛋壳状钙化、动态演变及结合体位变化。

    因此,在肝肾间隙囊性病变诊断中及巨大囊肿来源不明时, 超声医师多体位、多切面扫查,运用吸气憋气等必备的手法及检查技巧非常重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6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