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4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471796
吲哚布芬在非瓣膜性房颤至心源性脑栓塞二级预防中的作用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5日 王会全
第1页

    参见附件(2182KB,2页)。

     【摘要】 目的 比较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吲哚布芬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至心源性脑栓塞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栓塞的二级预防, 治疗组应用吲哚布芬, 对照组应用华法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脑栓塞发生率分别为8.8%和5.9%, P>0.05, 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标准差分为44.3和48.6, INR标准差0.03、0.35,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出血率分别2.9%和11.7%,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吲哚布芬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源性脑栓塞二级预防中的效果与华法林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凝血功能和INR无明显影响, 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和INR;皮肤、内脏和脑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 从而在治疗的安全性、依从性方面优于华法林, 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的房颤患者。

    【关键词】 吲哚布芬;华法林;非瓣膜性房颤;脑栓塞;二级预防

    近年来, 随着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发病的减少, 非瓣膜病引起的心房纤颤明显增加, 由非瓣膜性房颤引起的心源性脑栓塞以上升为最常见原因。口服华法林是房颤患者预防心源性脑栓塞的经典措施, 可以使房颤患者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生率降低54%~61%, 但需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凝血功能, 且有出血的风险, 患者依从性差。本文从治疗的效果、依从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比较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吲哚布芬与华法林, 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对心源性脑栓塞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2月~2013年12月, 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中确诊的持续性房颤患者, 共68(男41、女27)例, 年龄38~80岁, 平均年龄(58.2±9.2)岁;排除可逆性病因引起的房颤、既往有消化性溃疡、颅内出血史、出血性疾病、未控制的二级以上高血压(160/100 mm Hg)(1 mm Hg=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8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