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9年第32期
编号:13441001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32期
     胆囊癌超声造影动脉期表现为扭曲杂乱、不规则的血管, 与良性病变血管走行自然, 结构相对规整形成鲜明对比[6]。由于癌细胞的疯狂浸润胆囊壁, 该处胆囊壁正常结构层次消失, 胆囊壁的连续性及完整性首先遭到破坏, 在超声造影动脉期表现为胆囊壁黏膜层、肌层、浆膜层之间层次不清晰, 胆囊壁亮线的不连续、不完整, 与正常胆囊壁完整的亮线不同。费翔等[6]研究以胆囊壁结构连续性作为定性诊断指标, 其定性敏感度为 80.0%、特异度 90.5% 、准确率为89.4%, 与Xie等[7]的研究结果类似。

    胆囊癌超声造影时相划分, 10~35 s为动脉期, 35~120 s为门静脉期, 120~360 s为延迟相。胆囊恶性病变在注射造影剂 35~60 s时造影剂即可“廓清”, 可与良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8]。恶性病变注射造影剂后胆囊壁显著增强, 而相邻周围肝组织因为血运相对少而强度低, 从而可以清晰显示胆囊癌病变的边界。当病变致胆囊壁连续性中断, 超声造影动脉期可清晰显示中断处胆囊壁[9]。

    胆囊癌超声造影指南标准[10], 即肿块型病灶动脉相呈快速高增强并可见不规则或树枝样血管形态, 肿块型、结节型、厚壁型病灶附着处胆囊壁增厚或伴异常高增强, 静脉相较快消退为低增强即“快进快出”;胆囊良性病变动脉相早期快速增强, 胆囊壁无连续性中断征象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5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