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5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589864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8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22期
     [摘要] 目的 分析临床常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应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10岁的儿童(31.3%)和>60岁的老人(37.5%)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的易感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是头孢曲松钠,占21.9%,其次是头孢替安(14.1%)、头孢替唑钠(9.4%)、头孢硫脒(7.8%)、头孢呋辛钠(7.8%)、盐酸头孢吡肟(7.8%);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53.9%,其次为口服(19.5%)、静脉推注(14.1%)、肌内注射(12.5%);主要累及的器官为皮肤(35.2%),其次是呼吸系统(20.3%)、循环系统(15.6%)、消化系统(14.1%)和神经系统(10.2%)。 结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好发人群为儿童和老年人,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发生率最高,因此,临床用药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和药物类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8(a)-0145-04

    头孢菌素又称为先锋霉素,是一种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效果好、作用稳定、组织体液浓度高、不良反应程度轻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1]。但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也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良后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患者病情的改善,对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以保证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因此,临床上对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合理用药也较为关注[2]。本研究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合理用药,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5~79岁,平均(48.56±4.27)岁;女性60例,男性68例。

    1.2 方法

    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服用头孢类抗生素的药物类型、给药途径和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的性别和年龄分析

    128例患者中,<10岁的儿童和>60岁的老人是发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易感人群;男性占53.1%,女性占46.9%,男女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常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128例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头孢曲松钠(21.9%),其次是头孢替安(14.1%)、头孢替唑钠(9.4%)、头孢硫脒(7.8%),头孢呋辛钠(7.8%)、盐酸头孢吡肟(7.8%)(表2)。

    2.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分析

    分析128例患者的给药途径,发现静脉滴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53.9%,其次为口服(19.5%)、静脉推注(14.1%)、肌内注射(12.5%)。由此可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采用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2.4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诱发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器官是皮肤,占35.2%,其次是呼吸系统(20.3%)、循环系统(15.6%)、消化系统(14.1%)和神经系统(10.2%)(表3)。

    3 讨论

    3.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3.1.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类型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系统为皮肤、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其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常用于临床细菌感染等,对各科室的常见病菌有很好的控制作用,适应证广、覆盖率高[3]。头孢菌素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一种抗菌药物,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共有30多种[4]。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该类药物应用量的增高,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逐年上升[5]。根据药物的研发时间和不同功能,可将其分为4代[6]:第1代头孢菌素主要包括头孢噻吩、头孢拉定、头孢氨苄等[7],临床主要应用于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疾病的治疗[8];第2代头孢菌素抗生素主要包括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孟多等[9],临床应用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所导致的败血症、骨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10];第3代头孢菌素抗生素主要包括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肟等[11],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抗菌活性显著优于第1、2代抗生素[12];第4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近年研究出的新类型,主要包括头孢匹罗、头孢唑喃等[13],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第3代,抗菌谱更广[14]。

    3.1.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本研究结果显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系统为皮肤(35.2%)、呼吸系统(20.3%)、循环系统(15.6%)、消化系统(14.1%)、神经系统(10.2%)、血液系统(3.1%)。而对其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皮肤反应45例,其中15例皮肤瘙痒、12例皮疹、10例皮肤红肿、4例皮炎、4例荨麻疹;呼吸系统反应26例,其中8例呼吸困难、8例咳嗽、4例憋气、6例气促;循环系统反应20例,其中8例胸闷、5例静脉炎、2例心动过速、3例心悸、2例发绀;消化系统反应18例,其中6例恶心、2例呕吐、3例腹泻、5例腹痛、2例腹部不适;神经系统反应13例,其中5例头痛、4例头晕、2例麻痹、2例躁动不安;血液系统反应4例,其中2例过敏性紫癜、2例白细胞减少;其他反应2例,其中1例昏厥、1例淋巴结肿大。 (马星海)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