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B > 败血症
编号:13744406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29
     【摘要】 目的:总结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临床抗生素耐药性状况,以便早期诊断、合理治疗,为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NICU科收治并经血培养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49例患儿的资料。结果: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黄疸、少吃、反应差等为主。血培养结果以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药敏试验发现大多数菌株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也部分耐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舒巴坦、万古霉素、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较敏感,对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泰能)高度敏感。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且死亡率高,应尽早诊断,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关键词】 新生儿; 败血症; 抗生素; 药物敏感

    中图分类号 R515.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9-0130-02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临床分为早发型败血症(EOS)和晚发型败血症(LOS),≤7 d发病者为早发型败血症,>7 d发病者为晚发型败血症[1]。现将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NICU科住院并经血培养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49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NICU科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49例患儿。此49例均为血培养阳性并符合2003年全国新生儿会议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2]。其中男31例,女18例,EOS 27例,LOS 22例,早产儿9例,足月儿36例,过期产儿4例。首发临床表现为黄疸21例,吮乳差或拒乳7例,咳嗽、吐沫或呼吸急促、困难7例,体温异常5例,腹胀、呕吐3例,反应差3例,皮肤硬肿2例,皮肤脓疱1例。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于未使用抗生素前严格无菌操作下取股静脉血3~4 ml,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分EOS和LOS两组,EOS组27例,LOS组22例,分别统计其首发临床表现、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的病原菌分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研究两组的差别,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百拇医药
    2 结果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EOS组首发临床表现以黄疸、少吃、反应差等非特异性症状多见,LOS组以黄疸和呼吸道症状多见。49例中,43例治愈,3例好转自动出院,1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

    2.1 病源菌分类

    革兰氏阳性菌34例(69.4%),革兰氏阴性菌15例(30.6%)。EOS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8例(36.7%),阴沟肠杆菌7例(14.3%),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2例(4.1%);LOS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13例(26.5%),大肠埃希菌3例(6.1%),阴沟肠杆菌2例(4.1%),GBS菌1例(2.0%),其余3例(6.1%)。

    2.2 药敏试验结果

    大多数菌株均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也部分耐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舒巴坦、万古霉素、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较敏感,对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泰能)高度敏感。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危及新生儿生命的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发病率占活产儿的0.1%~1.0%,死亡率为13%~15%[3]。其临床症状不典型,但病情进展快,可迅速出现不吃、不哭、不动、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死亡。本组资料显示,EOS首发症状以黄疸和非特异性症状多见,LOS组以黄疸和呼吸道症状多见,黄疸可为败血症早期唯一的临床表现。因此,对出现不明原因的黄疸,尤其合并少吃、少哭、反应差的患儿应警惕新生儿败血症的存在,尽早进行血培养以明确诊断。

    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在最近几十年改变虽不明显,但病原菌有很大改变。国内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与国外报道并不一致,多年来以葡萄球菌最多,其次为大肠埃希菌,机会菌感染有所增加[3]。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败血症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要病源菌,其中又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菌群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有关。随着抗生素的普遍应用,近年条件致病菌所致新生儿败血症逐渐增加,耐药菌株明显增多,有多重耐药趋势[4]。本组资料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多数菌株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万古霉素、氨基糖甙类虽较敏感,但对耳、肾有一定毒性,且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喹诺酮类可抑制幼年动物软骨发育,故均不适宜作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首选药物;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舒巴坦、头孢吡肟和碳青霉烯类(泰能)的敏感度较高,可作为首选药物。碳青霉烯类虽敏感率高,但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合并脑炎时不宜使用。对重症患儿尤其是医院出生或院内感染者可加耐酶青霉素联合应用,明确病原菌、药敏试验后可做相应调整,但临床疗效满意者,药敏虽不敏感可不必换药。
, http://www.100md.com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不成熟,IgM、IgA含量低,IgG自身合成能力差,各种补体成分和C3激活前体等含量仅为成人的一半,中性粒细胞储备较少,趋化能力低,因此对抗感染能力差,易导致感染扩散,出现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含大量免疫球蛋白和特异型抗体,可增强患儿抗感染能力,目前用于败血症的辅助治疗并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无特异性表现,但后果极为严重。EOS比LOS更易出现合并症,且病死率相对较高,提示一旦出现并发症其死亡风险增加,这可能与EOS感染发生在宫内或出生时、临床症状不典型、治疗不积极有关[5]。因此及早作出诊断性评估,迅速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及支持治疗,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调整抗生素,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3-125.
, 百拇医药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34(41):897-899.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2-349.

    [4] 敖当,张慧琼,蔡娜莉.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十年变迁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3(15):261-264.

    [5] 胡月圆,李贵南,杨慧. 新生儿败血症220例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杂志,2011,26(45):195-196.

    (收稿日期:2012-06-29) (编辑:田烨), http://www.100md.com(张丽)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B > 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