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5年第12期
编号:13117296
高频超声对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价值及误诊探讨(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5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及误诊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结节性筋膜炎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病理证实及手术,均确诊为结节性筋膜炎,分析总结该病的声图像特征。结果:15例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为单发椭圆形、梭形及浅分叶状结节,无明显包膜,边界清晰或不清晰;肿块两端分别见筋膜汇合呈现为“筋膜尾征”,9例患者后方回声增强,7例患者属于等回声伴中央不规则无回声,等低相间回声患者5例,均匀低回声患者2例及低回声伴内部分隔液化患者1例。声像图表现肿物与皮肤无黏连,且对邻近组织影响不明显,PDI及CDFI可检测到血流信号,特征为低速高阻。15例患者中,13例病变位于皮下,1例累及皮下浅筋膜层,1例累及肌肉筋膜,12例为炎性,而误诊病例有3例,包括1例脂肪瘤、2例神经源性肿瘤。结论: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断中,高频超声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及误诊,均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高频超声; 结节性筋膜炎; 诊断价值; 误诊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2-0069-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5.12.034

    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假肉瘤性病变,主要的病因为筋膜组织良性病变,但其本质是纤维组织瘤样增生,所以又被称之为浸润性筋膜炎、假肉瘤性纤维瘤病及假肉瘤性筋膜炎[1]。目前对于该疾病的研究文献资料比较多,但是大部分都是个案报道,未有统一的超声诊断标准以及高频超声在该疾病诊断及误诊中价值的文献[2]。本研究纳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结节性筋膜炎患者15例,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及误诊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4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结节性筋膜炎患者15例,经超声检查、手术+病理证实,均符合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标准,男12例,女3例,患者年龄30~68岁,平均44岁,病程7 d~6个月,其中1例患者有外伤史,而其他患者原因不明。发病部位:15例患者,发病部位在上肢5例、下肢5例、颈部3例、胸壁及臀部各1例。患者均因体表肿块伴或不伴局部疼痛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经检查,为皮下孤立椭圆形或梭形肿块,与皮肤无明显黏连。

    1.2 方法

    本研究检查采用的是Philips IU22、Philips HDI5000、Logiq 7及Logiq 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探头频率为7~10 MHz。在检查过程中,将探头置于肿块处行纵横多切面探查,并根据患者病灶的实际情况,合理调节探查的深度、聚焦部位、增益等,以保证显示最佳的病灶图像[3]。经探查,主要是明确肿块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形状、肿块的来源、活动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CDFI观察血流信号情况,并对稳定血流信号进行取样分析,如果能够检测到动脉频谱,则记录收缩期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等。同时,按照Adler将肿块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0级为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Ⅰ级为病灶内血流量少,见1~2处点状血流;Ⅱ级血流量适中,见主要血管,且长度、直径均超过其他小血管;Ⅲ级为血流丰富,见4条以上血管或与血管相连通的网状结构[4]。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的统计学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分析总结声像图特征。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分析

    本研究纳入的15例患者,超声检出15例,其中出现误诊病例3例,1例为脂肪瘤,2例为神经源性肿瘤,其他患者经超声检查,均提示为皮下结节,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80%(12/15)。

    2.2 二维超声临床表现

    本研究纳入的15例患者,二维超声表现均为单发结节,其中,最小的单发结节为7 mm×3 mm×3 mm,最大的单发结节为38 mm×13 mm×85 mm,13例位于皮下,1例累及皮下浅筋膜,1例累及肌肉筋膜,肿块呈椭圆形或梭形,1例患者的肿块为叶状,大于2 cm。同时,在肿块的两端,分别出现筋膜汇合呈“筋膜尾征”,内部回声不均匀,且根据内部回声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均匀低回声型、等低相间型及等回声伴液化型。15例患者中,7例为高回声,中央回声不规则,2例为均匀低回声,5例为等低相间回声,1例为低回声伴分隔液化,详见表1。

    2.3 病理诊断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15例患者中,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均为结节性筋膜炎,显微镜下:纤维组织呈漩涡状排列,增生活跃的纤维母细胞排列松散,其间血管丰富,并可见红细胞外渗。其中1例细胞轻度异型伴黏液样变性,肿瘤边界不清,在横纹肌间穿插生长。

    3 讨论

    在临床上,结节性筋膜炎又被称之为假肉瘤样筋膜炎,属于一种不常见的自限性、自发性良性软组织疾病,主要是以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多发于20~40岁的人群,目前该病的病因尚未明确,往往累及深筋膜,病变部位为四肢,而最为常见的累及部位为前臂脏面[5]。本研究纳入的15例患者中,发生于前臂的有5例。结节性筋膜炎的重要特征之一为肿块体积小,通常小于2 cm,本研究中的10例患者肿块小于2 cm,且病变时快速增长,诱发疼痛。由于细胞丰富,且轻度异型性,所以在短期内,可迅速生长出易被误诊的软组织肿瘤[6]。

    在病理上,根据组织成分的不同,将该疾病分为三种类型,即纤维瘤型、黏液型及肉芽肿型,能反映病变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形态学表现[7]。其中,黏液型结节性筋膜炎的表现为黏液样基质明显,少量炎性细胞,而超声表现为血流细胞不显著;而肉芽肿型结节性筋膜炎的炎性细胞、毛细血管及纤维母细胞多,具有明显的黏液样基质,超声检查见丰富的血流信号;纤维瘤型结节性筋膜炎具有较多的母细胞,而毛细血管、炎性细胞比较少,胶原比较明显,且超声表现的血流信号不显著。根据Enzinger肿块生长位置不同,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皮下型、筋膜型及肌内型[8]。其中,皮下型肿块为椭圆或梭形,边界较为清晰;肌内型病变向下浸及肌肉,肿块较大,部位较深,且边界不清晰,本研究纳入的15例患者中,1例患者为肌内型,累及肌层导致局部肌纤维排列紊乱;筋膜型病变沿浅表筋膜及皮下脂肪间隔扩展,边界不清晰。在这三种类型中,最为常见的为皮下型,本研究有13例患者为皮下型,占比为86.7%。, 百拇医药(屈亚锋 许红)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