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7年第36期
编号:13206387
多发伤急诊抢救期护理干预的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36期
     【摘要】 多发伤急诊抢救期护理干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障呼吸循环、损伤处理与控制、病情监护、心理护理、环境管理等方面,稳定呼吸循环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气管切开、呼吸道清理、机械通气、止血、穿刺置管、补液等是常用的护理技术,心肺复苏、液体复苏仍有许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缺乏规范化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 急诊; 多发伤; 抢救期; 护理干预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6.0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6-0160-03

    多发伤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是中青年人死亡的四大病因之一。多发伤是常见的创伤类型,多见危重症,是急诊、住院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发病之一。高效高质量的抢救是挽救多发伤患者生命,降低继发损伤、二次损伤、并发症等风险的关键环节[1]。护理在急诊多发伤中的抢救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护士与医生配合的默契程度直接影响抢救效率。本次研究就多发伤急诊抢救期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现报道如下。

    1 保障呼吸循环

    1.1 保障呼吸稳定

    急诊多发伤患者常伴有呼吸系统损伤,如气血胸、纵隔损伤、肺组织损伤、气道损伤等,颅脑损伤患者也可出现呼吸抑制,威胁呼吸系统功能紊乱[2]。主要表现为呼吸受压迫、分泌物聚集、内出血。护士在急救过程中的护理工作包括:(1)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预防舌后坠,必要时以开口器开口,做好颈部托举,避免颈部受压,头偏一侧,避免出现误吸误咽。(2)进行气管切开,迅速准备气管切开抢救包,建立人工气道。(3)做好机械通气,迅速检查仪器设备,确认工作正常,电池电量足用,早期适度抬高进气压力、氧流量,以迅速纠正低氧血症[3]。(4)做好呼吸系统功能稳定性评估,如脉搏变化、呼吸频率改变、血压上升,氧饱和度下降,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需要排除血流动力学变化、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窘迫、呼吸机做功增加等原因所致异常。(5)气道分泌物聚集的肺部体征与生理反射如咳嗽或呛咳、痰液溢出、听诊呼吸音粗糙、呼吸噪音、阻塞症状明显、呼吸音延长、呼吸音减低、痰鸣音、胸骨上窝出现“呼噜声”等。护士需要发挥自身的预见性,能够准确地判断呼吸道功能状态,指导抢救护理。

    1.2 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循环功能紊乱主要见于大失血所致血容量下降、伴原发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与心力衰竭、循环系统器官损伤如心脏破裂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低血压、休克、三凹征等。主要处理措施包括:(1)止血,及时发现活动性出血,迅速处理开放性损伤,对于静脉窦损伤,需要头高位、半坐位,做好包扎,对于动脉出血,配合医师做好缝线结扎,裂伤引起的广泛出血如粉碎性骨折,需要绷带加压[4]。(2)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兩条以上静脉通道,避开开放性损伤部位、可疑闭合损伤处血管。(3)做好采样送检工作,通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系列、肝肾功能、炎症标志物等。(4)做好给药工作,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5)通过静脉通道快速补液,补充血容量,快速输血,防治休克,避免循环衰竭,必要时进行深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以快速输液。创伤患者的血管资源十分宝贵,需做好穿刺的技术管理,置套管针前固定好肢体,以防滑脱,预防堵塞,从而降低失去静脉通道风险。采用红外线设备显示血管辅助血管选择、穿刺,有助于提高穿刺置管的质量。

    1.3 复苏治疗护理

    1.3.1 心肺复苏 配合做好心肺复苏,其主要针对心脏骤停的患者,常见于失血过量,伴原发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国外有目击者的院外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经急救存活率可达到50%,但在我国普通大众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比率较低[4]。护士需要做好除颤器等设备的管理,配合医师操作,护士准备相关器材,医师进行胸外按压等操作,当然护士在入院接待时,也可开展心肺复苏。对于按压的速度选择,一般认为100~120次/min的胸外按压是合理的,当然胸外按压并不适合伴胸部创伤的患者,多发伤患者常伴有胸外按压的禁忌证[5]。院内急救需首选气囊-面罩装置或高级通道,规范气道插入操作。护士需要预见性地准备好抗心律失常药药物,对于顽固性心室颤动(VF)、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pTV),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成人不推荐镁剂。

    1.3.2 液体复苏 配合医师做好液体复苏,提倡成分输血,在获得输血检验的结果后,便可开始输血,近年来限制性输液策略逐渐推行,即不迅速恢复患者的血压,以利于活动性出血的控制,减轻对身体内循环的干扰。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调整滴速。对于休克患者才考虑进行输液、扩容进行抗休克治疗。对于输血的成分,提倡高血浆配比输注,有报道显示10 IU浓缩红细胞的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高达39%,而接受0~4 IU浓缩红细胞同时接受6 IU血浆的创伤患者病死率仅为6%,美国伊拉克战争中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6]。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提高血浆/红细胞输注比例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护士需要科学合理地控制输血、输液的速度与量,合理地安排输液的时机,做好成分控制、指标监测与病情观察,随时调整[7]。

    2 损伤处理与控制

    对于表面损伤,需要立即配合一期清创,严格无菌操作。部分患者需要配合涡流冲洗。四肢创伤,需要包扎、临时外固定、抬高患肢[8]。对于闭合性创伤,根据临床表现、外部痕迹、流行病学特征,判断伤情。如腹部创伤多见脾、肝、脾、胰、肾等,损伤风险与脏器解剖位置、脏器大小与形状、组织特性、毗邻组织等因素有关,断裂性损伤极为罕见,且多为刀刺伤,了解患者病史,有助于指导后期检查、抢救措施的制定落实[9]。近年来外固定支架发展迅速,但在急诊科应用仍较少,主要类型包括单边式半针外固定支架、双边外固定支架、环形外固定支架,适合严重Ⅱ型、Ⅲ型开放性骨折等,相对适应证包括骨盆骨折与脱位等特定骨折、开放性感染骨折等。护士需要协助医师做好支架的组装与安置,遵守损伤控制理论处理非致死性合并伤。, 百拇医药(吴靖 石颖)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