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7.08.15
编号:26075
独居者莫做孤独客
http://www.100md.com 2017年8月15日 生命时报 2017.08.15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与员工促进中心测评部主任 肖震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重庆市科技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 汤永隆

    本报记者 田 飞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多数人理想中的生活,现在这一想法正悄悄发生改变,越来越多人选择一个人生活。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埃里克·克里南伯格调查发现,在美国,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选择独自生活,独居已成为第二稳定的家庭形态,仅次于夫妻与孩子组建的核心家庭。

    布偶熊“陪吃”的晚餐

    克里南伯格从美国独居现象最普遍的曼哈顿开始,调查了洛杉矶、芝加哥、华盛顿、奥斯汀、旧金山几个城市,以及瑞典、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独居盛行的国家,研究了300多名不同年龄、不同阶级的独居者后发现:独居比例高的国家大多在北欧,例如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高福利国家,比例高达40%;亚洲独居率最高的是日本;独居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中国、巴西和印度。
, 百拇医药
    我国民政部门数据显示,中国独居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如今,超过5800万人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20~39岁的有2000万。我国共有空巢和独居老人1亿左右,据国务院预测,到2020年,独居和空巢老人将增加到1.18亿人。

    河南小伙陈宇自前年大学毕业后,就一个人在北京打拼。25岁生日那天,他像往常一样在单位加了会儿班,等下班高峰期过去了,才去吃火锅庆祝。贴心的服务员看他是一个人,便在对面的凳子上放了一只布偶熊“陪吃”。陈宇说,一个人惯了,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闲暇时看看书、逗逗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即便是一个人吃火锅,也不觉得尴尬。除了陈宇这样独自在外打拼的,还有不婚族、离异或丧偶者,社会上的独居者还有很多。

    家庭不只有一种形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与员工促进中心测评部主任肖震宇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由于经济飞速发展,人们自主意识提升,固有的家庭模式被打破,独居这种家庭形态有了增长之势。全球掀起独居潮,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 百拇医药
    城市化加快。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城市扩大了个人的视野,解放了人们被压抑的个性,让人不再恐惧失去家庭生活。互联网的普及,为独居者与外界保持联系提供了便利,即便独自在家,也能体验广泛社交活动带来的愉悦。

    个人发展需要。肖震宇说,经济发展不平衡,促使年轻人背井离乡,独自外出打拼,与亲朋好友的联系逐渐减弱,在大都市形成一个个孤岛。一线城市高企的房价,也大大延缓了都市青年结婚的进程。刚毕业的年轻人,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独居成为成家立业前的过渡时期。

    婚姻功能弱化。“现代人的两性关系发生了改变,”肖震宇表示,女性意识到传统婚姻中的不平等,随着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增多,她们掌握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婚姻作为生活保障的功能被逐渐弱化。

    个体独立性增强。当代社会推崇个人价值,自由、适应性、个人选择是最受现代人珍视的准则。相较于婚姻的束缚,很多年轻人更乐于享受远离家庭监管的独居生活。
, 百拇医药
    人口老龄化加重。与年轻人独居不同,老年人独居多是无奈之选。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子女离家打拼,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一旦丧偶,老人就不得不独自生活。

    老人独居要防范风险

    独居生活有利有弊。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重庆市科技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汤永隆认为,独居使人们拥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保护个人隐私,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方便审视内心、放松和自我修复。调查显示,与已婚人士相比,独居的人更热衷外出就餐、锻炼身体、参加艺术课程和公共活动。

    人是社会性动物,独居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困难和挑战,尤其是老年人,独居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马玉华今年73岁,她的女儿搬去国外生活,老伴儿几年前去世了,白天她总是约上社区的老朋友们聊天、跳舞,老年生活十分丰富,可是到了晚上,家里就只剩她一个人。“每天晚上我都会把家里所有房间的灯打开,电视也一直播放着,给家里添添人气,”马玉华笑着说,就好像家人都在一样。然而,她最大的担忧不是孤独,而是发生意外。“我们几个老姐妹商量好了,每天都要在微信群里‘报到’,如果有人缺席了就会立刻打电话询问,相互间有个照应。”
, http://www.100md.com
    独居者经常三餐不定时,饥一顿饱一顿,影响肠胃健康,甚至有胃癌风险。遇到突发情况,如半夜发高烧、突发心脏病等,不能得到及时救助,会有生命危险;汤永隆表示,长期无人陪伴,容易感到孤独、寂寞,如果这种负面情绪得不到疏解,人就可能陷入抑郁、不合群、孤独的恶性循环。年轻的独居者尤其是女性,还面临“催婚”的社会压力,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表示,无论单身女性成就如何,她们在公众眼中的形象都是“骄纵的”。

    独居不能孤僻和冷漠

    汤永隆认为,未婚青年独居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应被贴上“孤僻”“冷漠”的标签,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老人独居是老龄化社会的必然现象。建议独居者多注意以下问题,一个人也能过得幸福、精彩。

    保持良好习惯。定期体检,随时掌握身体状况,如果有身体不适要及时通知家人并就医;适度运动,老人可以做一些身体负荷较小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保证作息规律,三餐定时定量,清淡饮食,以果蔬为主,补充多种谷物,保持营养均衡。
, 百拇医药
    主动融入社会。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卡乔波在《孤独》一书中指出,是否独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是否感觉寂寞。独居者更应该多参加社会组织或公益活动,加强与邻里、亲朋间的联系,主动融入社会。

    保持积极心态。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积极心态比运动更能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老年人不妨养花、养宠物或跳广场舞,将生活丰富起来,提高幸福感;年轻人闲暇时可以多读书、看电影和话剧、听音乐会,或学一门外语,充实生活。

    此外,子女应当经常看望、问候独居在家的老人,即使做不到每天回去看望,也至少要跟老人约好一个没有外出、没有休息的时间,打个电话问问情况。社会方面,应建立并完善社区老人基础信息系统,摸清社区有哪些老人是独居,把他们列入重点关心对象,在有需要的老人家里安装报警器,以便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发出求救信号。在此基础上,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相结合,例如提供“问候服务”,即定期打电话问候老人情况,了解老人需求等。▲, 百拇医药(田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