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9.29
编号:85891
把日子过得慢一点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29日 生命时报 2020.09.29
     把日子过得慢一点

    北京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主任 石汉平

    人在不同阶段对时光快慢的理解不一样。

    小时候,我家里穷,只有过年才有肉吃,所以天天盼望过年,总嫌时光走得太慢,寸阴若岁。上学后,希望快点毕业,可以帮着分担家庭重担。可是,小学读完后有初中、高中,后来又有大学、硕士、博士及博士后……自己一方面希望早点参加工作,挣钱养家,另一方面又想把全部教育过程走完,不留缺憾。

    工作后,希望快快晋升,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又一步都不能少。等当上教授,已年过四十。我记得在那时,希望天天做手术,快快提高医疗水平;天天赶着写论文,快快提升科研能力;倍道而进,风车雨马,只想着“主动求快”。

    50岁对我是个分水岭,大概是“五十知天命”吧。匆匆忙忙就到了50岁,自己都吓了一跳。生日那天,不但没有高兴和庆祝,反而有点伤感和遗憾:自以为对时间把握得很紧,无奈指缝太宽、时间太瘦,它悄悄地溜走了。
, 百拇医药
    当人生目标一步步实现,收获了短暂的快乐和满足后,我终于开始想慢一点了。然而,随着社会兼职的增多,自己的每一天都排得满满的,天天好像在战场上冲锋,甚至连周末都在工作。我就像被绑上了战车,欲罢不能,慢不下来。

    直到最近,我尝试调整,想要慢下来。把日子过得慢一点,不是限于年龄与体力的被动之举,而是追求品质、锻造精品的主动行为。

    我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当我们在为一天一层楼的建筑速度自豪时,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拆起来更容易一些。”我自己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原来一切都在求快、求多,写作越快越好,论文越多越好;现在,开始注重好品质、高质量。文章写好后,不会立即投稿,而是放一段时间,反复阅读,广泛征求同行意见,反复修改。

    人生的快与慢,除了年龄,还与经济基础有关。我们这一代人之所以“快”,可能是物质匮乏、经济困难、社会地位低下导致的不安全感和改变命运的内驱力所致。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慢生活是难以承受的奢侈品。
, 百拇医药
    今天,当生活到了一定水平,有了所谓中产的感觉,我们是否还要像以前一样快?是否可以慢一点?答案是明确的。问题是,那种驱动自己“快进”的不安全感是否真正消除了?即使没有今日之忧、明日之虑,在一辈子习惯了快之后,如何把生活过得慢一点,仍是个问题。也许要等到退休,等到体力不支时,自己才可能真正慢下来。可那时的慢不是主动的慢,而是被动的慢;不是我们把日子过得慢一点,而是日子把我们磨得慢了。

    如何在当下主动慢一点?从日常生活开始,从小慢开始,或许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例如,慢慢享用一顿美食,而不是囫囵吞枣;慢慢享受一杯咖啡,而不是鲸吸牛饮;与父母多说几句话,而不是急速挂断电话;多陪孩子一天,而不是匆匆离去……实际上,如果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我们就会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有了这种彻悟,我们就会理解,生活本身需要慢行,人生之路应该慢行。

    慢下来才有优雅,外表得体而精致,内心丰富而强大。慢下来才有真爱,让爱一点一滴渗入我们的每一个毛孔,慢慢品读,默默感受。慢下来才有禅意,功名利禄间留一点空白,安耐毁誉;跌宕起伏之中保持一份淡定,安居祸福。慢,不是麻木,而是心静,静下来才能体味人生美好,才能得来人生智慧。慢,不是迟缓,而是从容,宠辱不惊,懂得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和安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