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2.15
编号:87209
六成老人讳谈抑郁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15日 生命时报 2020.12.15
     难以辨别 拒绝承认 不愿治疗

    六成老人讳谈抑郁

    受访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副会长 郭 勇

    本报记者 王冰洁

    近期,美国一项对近1500名65岁及以上老人的在线调查显示, 61%的人担心自己患有抑郁症,但不愿寻求治疗,因为“我的问题没有那么严重”;39%的人认为,他们可以在没有医生帮助的情况下控制症状,而35%的人表示不想因为抑郁服药。“在我国,老年抑郁患者拒绝治疗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副会长郭勇表示,在确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中,有些从来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有些是已知晓、但不主动就医的,还有一部分是积极求医的。郭勇表示,不少老年人“讳疾忌医”,尤其是遇到心理问题,很容易就偏离了科学认知。
, http://www.100md.com
    不了解:“情绪不好才是抑郁”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老年人对躯体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但心理健康意识仍然不足,大多无法察觉自身的情绪问题。比如,在被冠心病、脑梗等老年病困扰时,有些老人会出现消极认知、情绪低落、自我否定、失去价值感等情绪,但却不知道这就是“抑郁”。

    “抑郁不是都能被觉察,有时也不表现在情绪上”,郭勇表示,很多人首先出现的是躯体症状,比如睡眠不佳、消化不良、胸闷不适等。不少老人遇到这种情况,常常执着于找寻身体原因,很少会怀疑是情绪“感冒”了。

    不承认:“我不是精神病”

    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或通过影视作品对抑郁症患者形成了负面认知,不少人把抑郁症与“觉悟低”“脆弱”“品行差”联系在一起,认为患者是“道德有问题的人”,导致老年人有“病耻感”,普遍对抑郁症的诊断有较强的心理抵触,害怕影响声誉,更不用提主动求医或治疗了。
, 百拇医药
    不相信:“治抑郁是骗人的”

    “抑郁药会让人变傻”“心理治疗就是纯聊天,白花钱”……这一系列错误认知,让不少老年人拒绝就诊,认为抑郁症可以自己“扛”过去。郭勇表示,就像糖尿病、高血压等普通躯体疾病一样,抑郁症是系统性疾病,病因、临床表现复杂,必须通过规范治疗,比如遵医嘱服药、心理咨询等措施才能治愈。

    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早在2015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中就有显示:34%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除了衰老带来的虚弱、机能下降等生理压力,他们还面临退休后感到“无所事事”、与儿女交流少、社交圈子变小的心理压力。当社会、家庭支持双重不足,便更易陷入抑郁、失落等负面情绪。郭勇表示,防止情绪问题恶化,要及时看出“苗头”。老人或家人可通过以下3点进行判断:

    1.意向是否变化。“想”字代表了一种意向,如果老人“想出去走走”“想去钓鱼”等意向开始减少,可能意味着出现心理问题。
, http://www.100md.com
    2.兴趣是否消失。原来对文体活动、旅游、社交等感兴趣,突然变得兴趣索然,不爱出门,回避社交,甚至疏远亲友。

    3.情绪是否低落。如果老人情绪低落,甚至常常哭泣,这可能是陷入了强烈的消极情绪,比如过分贬低自己、认为自己拖累家人等强烈的自责、无助,甚至自罪感。

    另外,活动减少、食欲减退、睡眠障碍、思维迟钝、记忆力变差、体重减轻等也是抑郁的常见症状。郭勇介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对他人的依赖性逐渐增加。研究认为,配偶、友人、子女等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有显著影响。如果家有抑郁老人,不要催促他们振作起来,或逼他们走出家门,而是要做到理解、接纳,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陪伴,多倾听、多和他们聊天,鼓励他们去做心理咨询或进行药物治疗。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老年人抑郁的就诊率和治疗率,还需要提升整个社会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争取人人都懂一点心理学,可以正确认识心理疾病,主动维护心理健康。▲,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