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2.22
编号:87464
学会“猫冬”,防寒护阳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22日 生命时报 2020.12.22
     学会“猫冬”,防寒护阳

    严寒天气少出门 早睡晚起忌大汗

    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 赵 艳

    本报记者 单祺雯

    中医养生素有“冬主闭藏”的说法,冬天是阴气盛极、阳气潜藏的季节,所以很多动物都会在此时“冬眠”,以养精蓄锐。其实,人们养生也要学着“猫冬”。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赵艳说,“猫冬”其实就是“藏好”饮食起居,目的是为了藏精纳气,保存体力,增强自身免疫力,这样才能在春天万物复苏、各种病菌蠢蠢欲动时,更好地抵御外邪侵袭。提到“猫冬”,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猫着不动”,这是不对的。科学合理的“猫冬”是动静结合,需要掌握以下原则。

    防住寒邪。“寒为万病之源”,可以引起很多疾病。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是脏腑工作的根本,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它的推动;寒气作为阴邪又最易伤阳气,阳气一旦受损,身体免疫力就会下降,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寒邪还常常伴随风邪一起伤人,称为风寒。所以在严寒天气下,尽可能少出门;出门要注意防寒保暖,穿衣原则是不能过热也不能受凉,尤其护好头颈、胸腹部、后背和脚踝,始终保持身体温暖即可。因为,穿着过热可能会出汗,湿气寒气交叠更加伤身。另外,口鼻是寒气进入身体的最佳通道,出门最好戴上口罩。如果白天受了风寒,晚上回家可以“泡脚”弥补。睡前用40°C左右的热水泡脚,可驱散全身寒气。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加点“料”,比如生姜片等。

    早睡晚起。传统医学理论认为,每天早睡晚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人体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赵艳表示,冬季尤其要保护精气,早睡晚起,以太阳出来再起床为宜,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醒后可以躺在床上伸伸懒腰、揉揉胳膊和腿脚。晚起对于上班族而言可能很难做到,但一定要早睡、别熬夜。

    运动宜静。适量的运动能强身健体,但在冬季,运动宜静不宜剧烈。这里的剧烈指的是一切能让人大汗淋漓的运动。中医学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汗太多容易耗伤阳气和阴津。运动可以选择强度小的项目,比如做八段锦、打太极拳等。

    饮食要温。身体脏腑也需要顺应自然界规律,养精蓄锐迎接来年升发之际,前提是需要“暖食物”滋补肾阳。可适量多吃一些羊肉、河虾、韭菜、肉桂等食物。大家在家可以用5~10克肉桂、100克粳米一同煮粥食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