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01.12
编号:90431
中医的杏林文化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月12日 生命时报 2021.01.1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杨必安

    千百年来,庐山不仅以秀丽的风景吸引世人的目光,其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和美丽传说也让人为之向往。祖国传统医学的“杏林文化”便出自于此,其“开山鼻祖”是大名鼎鼎的董奉。

    董奉,字君异,东汉末年东吴侯官(今福建长乐)人,与南阳的张仲景、谯(音qiáo)郡的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董奉少年时期就博览群书,除了学习古籍经典外,还钻研岐黄之术,立志长大后悬壶济世。一个偶然机会,董奉遇到一位高人,他十分欣赏董奉的天资和品性,欣然将所学所悟倾囊相授。

    相传董奉修得上乘的道术和医术后就驻颜不变。有位少年初次与他相见时,董奉已是40岁出头的中年人。50年后,少年迟暮,回乡探亲,当年的邻居朋友老的老、死的死,唯有董奉一如往日。他颇为奇怪,就问董奉:“我已身形佝偻、满头白发,您却仍然壮如中年,越活越年轻,难道先生已经得道了吗?”董奉回答: “不过是偶然罢了。”
, http://www.100md.com
    对贪恋人间的人来说,死亡是最恐惧的事。因此,前来向董奉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的人日益增多,搅得董奉终日不能安宁。为了图清静,他索性离开家乡,周游天下、济世救人。

    董奉经过交州(今广西一带)时,恰逢交州太守士燮(音xiè)中毒,不省人事已经3天,众人都认为士燮必死。董奉听闻后找到士燮,将3粒药丸放进他口中,并用水灌服,随后让人捧着士燮的头有节奏地摇晃,以便药丸顺利入腹。过了一会儿,士燮手脚有了反应,气色也渐渐恢复,半日后甚至可以坐起来了。大难不死的士燮十分感激董奉,在庭院中为他建了一座楼,提供一日三餐以作酬谢。然而,董奉谢绝了士燮的山珍海味,每天只吃些脯枣、饮少许酒。一年后,董奉准备辞行,士燮万分不舍,涕泣如雨,但见董奉去意已决,便不再挽留。后来,军阀势力重新瓜分交州,董奉恐遭不测,选择隐居庐山。

    隐居的董奉不种田,他给人看病但不收钱,只有一个奇怪的要求:重病患者痊愈后要在山坡上种五棵杏树,轻病患者只须栽一棵。医术高明又不收费,闻讯前来的病人越来越多,几年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余株。令人惊奇的是,郁郁葱葱的杏林成了野兽生息玩闹的“天堂”,使得林中不长杂草,就像有专人打理一般。
, 百拇医药
    杏成熟后,董奉便让人在林中建了一座草仓,并告诉人们:“买杏只需要拿谷子自行换取即可。”不过人心复杂,常常有人想用少量的谷子换取大量的杏。据传,每当这时林中群虎便咆哮而出,追逐贪小便宜的人。这就是“虎守杏林”的由来。从那以后,人们将董奉奉若神明,收起了贪婪之心。董奉用换来的谷子赈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施舍的粮食高达数十万斗。凭借这份高尚品德,董奉赢得了百姓的敬仰。董奉羽化后,庐山一带的百姓自发在杏林中祭祀这位仁慈大爱的道医。

    董奉在庐山的遗迹颇多,根据史料记载,有他居住的杏林草堂,名为“董奉馆”,后又建了杏坛庵;有后人祭祀他的太乙宫、真君庙、太乙观、太乙祥符观等;还有董奉“虎口取鲠”和“虎守杏林”的遗址“伏虎庵”。1991年,一支考察队在庐山山南一个墓穴中发现明代和尚、归宗寺主持果清禅师的《重兴归宗田地界址碑记》和相关图刻,里面详细记载了杏林、杏坛庵的情况,并指出杏坛庵就在陶渊明醉石以东的般若峰下。

    董奉去世后,不仅“杏林”故事流传了下来,其承载的“杏林精神”也得到了继承。譬如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明代的郑钦谕在庭院中设杏圃,将病人馈赠的东西拿去接济贫民;元代书画家赵孟\u982b(音fǔ)病危,被名医严子成治好后,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送给他。后来,人们称赞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时常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近现代一些医药团体、杂志刊物也以“杏林”命名。可见,“杏林”已成为中医的别称。杏林文化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的开宗,也是中医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