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01.12
编号:90465
读懂孩子的“为什么”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月12日 生命时报 2021.01.12
     读懂孩子的“为什么”

    有求知欲、寻求关注、抗拒规则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杨 丽

    父母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每天被孩子的“为什么”问得应接不暇、头晕脑涨。其实,这些“为什么”也分不同情况,快来一起读懂宝贝们的心思吧。

    寻找原因和规律的“为什么”。美国哈佛大学专门研究儿童提问的专家说,一个孩子在2~5岁一共会问4万个解释性问题。好奇心是孩子进步的源泉,父母做出越多鼓励性回应,并且反问的问题越多,越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问为什么时,表明孩子在思考,父母首先要肯定、鼓励他。有些家长会直接给出答案,其实更好的方式是一起查找资料,共同寻求答案。因为探寻答案的过程会让孩子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孩子的认知发展,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积累及思维角度差异,孩子提出的问题可能连父母也回答不了。这时,父母可以坦然地告诉他,并且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知道,学无止境。尤其是一些开放型问题,对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尤其重要。

    6岁童童问妈妈,鸟为什么会飞?妈妈差点脱口而出,“因为鸟有翅膀”。后来,妈妈带着童童一起查资料,才知道了鸟的骨骼特别轻,加上翅膀才能飞。妈妈在育儿过程中也纠正、更新了认知。童童高兴地说,“原来即使给人插上翅膀,人也是不能飞的。”探寻答案的过程让童童特别开心,这样得到的答案才是真的领悟了。

    寻求关注的“为什么”。还有一种“为什么”,目的并不是真的想要了解答案,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关注。这样的孩子通常缺乏对自我的认知,渴望从外部获得关注。针对这样的提问,父母和老师要接纳孩子,给予他更多关爱,才能帮他回到求知欲的正常轨道上。

    抗拒规则的“为什么”。米米是小学生,父母觉得她应该晚9点前睡觉。可米米还想多玩一会儿,并不满意这个决定,她试图改变父母的想法,频频问“为什么要这么早睡觉?”面对这样的“为什么”,父母要分析孩子的需求,是想多和家长交流还是想多一点时间自由玩耍?要透过问题看到孩子的需求。

    通常,家庭规则的制订大有学问:孩子越小,越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当孩子慢慢长大,能承担一定责任时,他的自主范围也会逐步扩大,遇到抗拒规则的“为什么”时,父母要从改善亲子关系入手。当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接纳、肯定和关爱时,自然愿意服从规则,抗拒的“为什么”也就消失了。▲, 百拇医药